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为了达此目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都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改革,尤以“导学案”为甚,那么有了“导学案”的课堂是否就高效?虽然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力求改革和体现改革的精神,但是提问往往是形式,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结果似乎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则只能紧跟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课堂表面上热闹,事实上未必高效,因此精心设计问题、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善教者一定善导,课堂上教师有问有导,善问善导,不仅是必要的教学技能,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定向点拨,启发思维
定向点拨就是教师作为“指路人”、“引导人”让学生的思路、回答朝向教师要求的目标发展。
如:物质的量概念引入教学,可设计以下问题:
1.如何称量一粒米的质量?
2.如何知道一袋大米中大致有多少粒米?
3.如何称量一个H2O分子的质量?
4.如何知道一定量的水中有多少个H2O分子?
在学生感知测量微小物质或微观粒子有困难时,及时引入教材中的资料卡片: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此处,有的教师举的例子过多、讲解时间过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团雾水,教师只要问题设计简捷、问题指向明确、点拨定向、并辅之相关练习,多数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学是理解的。
二、转换点拨,举一反三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较难的问题迟迟不能回答,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和盘托出,可以转换角度,举一个与其相似的问题,点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如: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教学
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盛有1molPCl5,加热到200℃时,发生反应:PCl5(g) PCl3(g)+Cl2(g),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为m%,若在相同的温度和相同的容器中,起始加入2molPCl5,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为n%,则m%和n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m>n B. m 不少学生认为增加了PCl5的量,平衡右移,PCl5体积分数会下降而得出A选项的错误答案,教师要变换角度,建立等效平衡模型的转换,
教师可指出(2)的体积是(1)的二倍,相当于二个(1)容器相叠加,抽去中间的隔板,所以(1)与(2)容器中是完全一样的平衡体系。此时PCl5的体积分数为m%,从(2)到(3)的变化是关键,它相当于加压,所以平衡左移,故选B答案。像这种转换角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化学平衡的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有效的方法。
三、由此及彼,联系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常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表明学生对所提问题还不明白,要求教师善用由此及彼、联系迁移式,诱使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或思路,用于解决彼问题,学生温故知新,触类旁通。
如:化学1(必修)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就是采用此策略的代表之一。
[初中]
2CuO + C == 2Cu + CO2↑
CuO +H2 == Cu + H2O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的概念和特点。
[设疑]1.H2 + Cl2 ==== 2HCl 没有得失氧,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分析以上两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如何变化?
[高中]:判定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设疑]:引起化合价升降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通过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再辅之相关的习题当堂巩固,大多数学生都应该能实现从初中狭隘的氧化还原概念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转化。
四、实验探究,环环相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由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是对化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实验产生的化学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通过这一类型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能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的技能,还能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如:铁的氢氧化物教学中,由于Fe(OH)2 不稳定,难以观察其颜色,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实验去探究。
1.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观察其现象(红褐色)。
2.在FeSO4和 Fe2(SO4)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观察其现象(灰绿色),学生简单思考便知该沉淀不仅是Fe(OH)3 ,而是Fe(OH)2 和 Fe(OH)3的混合色。
3.在新制的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何现象?
教材中说明生成白色絮状沉淀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事实上,白色沉淀基本上不易看到,而直接得到浅灰绿色絮状沉淀,学生知道是混合物的颜色,后变成深灰绿色沉淀,沾附到试管壁上的灰绿色沉淀率先变成红褐色。
4.在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为何得到Fe(OH)2 和 Fe(OH)3的混合物?从Fe的价态分析Fe(OH)2发生了什么变化?
5.在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如何制得Fe(OH)2?
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思考,环环相扣,使学生懂得Fe(OH)2易被氧化的事实,并理解要想制取纯净Fe(OH)2须创设一种无氧环境和还原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获得设计成功后带来的快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清晰的思想脉络、明了的主线设计,紧紧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中思考和活动。好的课堂问题设计能揭示矛盾,唤起联想,引起思考,有利于当堂反馈教学信息,调节教学,不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高峰。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
善教者一定善导,课堂上教师有问有导,善问善导,不仅是必要的教学技能,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定向点拨,启发思维
定向点拨就是教师作为“指路人”、“引导人”让学生的思路、回答朝向教师要求的目标发展。
如:物质的量概念引入教学,可设计以下问题:
1.如何称量一粒米的质量?
2.如何知道一袋大米中大致有多少粒米?
3.如何称量一个H2O分子的质量?
4.如何知道一定量的水中有多少个H2O分子?
在学生感知测量微小物质或微观粒子有困难时,及时引入教材中的资料卡片: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此处,有的教师举的例子过多、讲解时间过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团雾水,教师只要问题设计简捷、问题指向明确、点拨定向、并辅之相关练习,多数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学是理解的。
二、转换点拨,举一反三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较难的问题迟迟不能回答,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和盘托出,可以转换角度,举一个与其相似的问题,点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如: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教学
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盛有1molPCl5,加热到200℃时,发生反应:PCl5(g) PCl3(g)+Cl2(g),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为m%,若在相同的温度和相同的容器中,起始加入2molPCl5,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为n%,则m%和n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m>n B. m
教师可指出(2)的体积是(1)的二倍,相当于二个(1)容器相叠加,抽去中间的隔板,所以(1)与(2)容器中是完全一样的平衡体系。此时PCl5的体积分数为m%,从(2)到(3)的变化是关键,它相当于加压,所以平衡左移,故选B答案。像这种转换角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化学平衡的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有效的方法。
三、由此及彼,联系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常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表明学生对所提问题还不明白,要求教师善用由此及彼、联系迁移式,诱使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或思路,用于解决彼问题,学生温故知新,触类旁通。
如:化学1(必修)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就是采用此策略的代表之一。
[初中]
2CuO + C == 2Cu + CO2↑
CuO +H2 == Cu + H2O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的概念和特点。
[设疑]1.H2 + Cl2 ==== 2HCl 没有得失氧,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分析以上两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如何变化?
[高中]:判定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设疑]:引起化合价升降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通过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再辅之相关的习题当堂巩固,大多数学生都应该能实现从初中狭隘的氧化还原概念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转化。
四、实验探究,环环相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由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是对化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实验产生的化学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通过这一类型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能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的技能,还能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如:铁的氢氧化物教学中,由于Fe(OH)2 不稳定,难以观察其颜色,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实验去探究。
1.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观察其现象(红褐色)。
2.在FeSO4和 Fe2(SO4)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观察其现象(灰绿色),学生简单思考便知该沉淀不仅是Fe(OH)3 ,而是Fe(OH)2 和 Fe(OH)3的混合色。
3.在新制的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何现象?
教材中说明生成白色絮状沉淀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事实上,白色沉淀基本上不易看到,而直接得到浅灰绿色絮状沉淀,学生知道是混合物的颜色,后变成深灰绿色沉淀,沾附到试管壁上的灰绿色沉淀率先变成红褐色。
4.在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为何得到Fe(OH)2 和 Fe(OH)3的混合物?从Fe的价态分析Fe(OH)2发生了什么变化?
5.在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如何制得Fe(OH)2?
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思考,环环相扣,使学生懂得Fe(OH)2易被氧化的事实,并理解要想制取纯净Fe(OH)2须创设一种无氧环境和还原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获得设计成功后带来的快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清晰的思想脉络、明了的主线设计,紧紧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中思考和活动。好的课堂问题设计能揭示矛盾,唤起联想,引起思考,有利于当堂反馈教学信息,调节教学,不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高峰。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