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落叶归根,万事万物必有其性。有一种意识它是我们念念不忘的本,即本土意识。区鉷先生在《加里·斯奈德的本土意识》里指出:“本土意识的核心是民族文化意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个人身上又会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意识和个体意识,包括体现在个体意识(特殊)中的阶级意识(一般)。”
二、林语堂及其作品《京华烟云》的简介
林语堂何许人也,集中西文化之大成者,思想家,文学家,幽默大师,翻译家等头衔,光一个就足以让他享誉世界。林语堂出生在福建龙溪坂仔村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因其父亲是当地教会的一个牧师,所以林语堂自小就被送入教会学校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这自然练就了他娴熟的英语本领。《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喜爱的一部小说之一,他也是因这部小说四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书描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沉浮,纵贯义和团运动、民国运动、抗日战争爆发等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各个层面,堪称一部中国旧社会的真实写照。
三、民族文化意识
林语堂虽然自小学到大学接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可是他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成长,中国这方沃土滋润了他的文化底蕴。
1.性别意识
读《京华烟云》时,免不了将它与《红楼梦》联系起来,书中不管在人物塑造,还是结构布局,都有《红楼梦》的影子。根据林如斯(林语堂的长女)的观点,林语堂最初是要英译《红楼梦》的,但因其年代久远,不能给西方人一个现代中国的真实写照。于是就借鉴了《红楼梦》,比如里面的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阿非似宝玉却胜宝玉。林语堂主张男女平等, 对践踏人的尊严,泯灭人性的主体性的封建文化加以抨击。
虽然林语堂给予女性主导地位,但他始终不能摆脱千百年积淀的男性本位意识。木兰虽是个“前卫”女子,她辨甲骨,赏古玩,写诗词,爬山,逛公园,看电影等,完全一个现代女性的做派。但是木兰在家听从父亲的,嫁入曾家后听从公公的,总之,“父权”是封建社会形成的家庭观念,即使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提倡两性平等的中国,也无法超越这个理念,林语堂不能,和林语堂同时代的作家们也不能。
2.道家意识
道家讲究超脱、达观、洞察世事、看穿一切,符合林语堂文化精神的追求。姚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她是林语堂最喜爱的女性形象,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符合道家的审美观,清丽脱俗,内心丰富美好,气度不凡。且不看重功名利禄,对生活的追求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她不与妯娌争风吃醋,处事自然,对待下人也是宽厚仁慈。曾家是典型的儒家大家庭,木兰嫁入曾家,恪守儒家的家庭伦理,孝敬公婆,尊重丈夫,体现了道家“有容乃大”的思想。
四、时代意识
《京华烟云》故事始于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历经辛亥革命、袁世凯纂国、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五四”运动、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等,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发生地急剧变化,打上了深深地时代烙印。从《京华烟云》里立夫参加革命的形象刻画到木兰大无畏的救立夫以及后来木兰脱胎换骨的成为民族战士我们就可以看出林语堂关注国家命运、深忧百姓生活的爱国情怀。
五、地域意识
林语堂是在北京清华学校任教期间才真正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的,他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吸引人,而为自己先前没有深入接触中国文化而感到遗憾。北京是千古帝都,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京味.文化气息浓重,所以林语堂决定把《京华烟云》的故事发生地点锁定在北平。书中女主人公姚木兰也是个典型的北平富家女形象,赏古玩,住四合院,说一口“京片子”。书中不少语句有北京方言,儿化音的特征。林语堂虽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他能融入京文化,而且游刃有余,他把北京社会生活这部大书真正参透了,北平的人、事、风景、味道都在《京华烟云》里有所体现。
六、本土意识的文化成因
林语堂一生经历坎坷,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都深深影响着他的本土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成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生存环境的影响,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再次是西式教育的影响。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风景秀丽、民风纯朴的小乡村,大自然的灵气、博大、神圣吸引了他,在他以后的创作中,他的文笔,思路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童年时代的生活体验的影响。这一点在《京华烟云》里木兰由一个富家小姐到富家少奶奶最后回归农家生活的转变中体现出来。
如果一定要找出林语堂在创作《京华烟云》时受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疑有两个人是不能不提的,一是曹雪芹,一是庄子。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我看这并不夸张。而贯穿整部小说的思想那便是道家哲学了,林语堂的“出世”与“入世”理念便是在接触了道家哲学后形成、发展并完善的。他的幽默、闲适、性灵都是在找到了符合他的文化精神的道家思想后达到顶峰的。
林语堂自小学到大学都是在教会学校度过,这使他较其他的文学家多了一个与生俱来的优势,那就是深入并系统的接受过西方的教学理念。他有登峰造极的英语能力,他在哈佛大学时接触到克罗奇的思想,即崇尚自由,认为直觉就是表现,这很符合他的心性。
七、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本土意识,阐述了影响林语堂创作的民族文化意识、时代意识、地域意识,并分析了影响他本土意识形成的原因,生存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及西式教育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作家无论他是用英文创作还是本土语言创作,只要他是这个民族的,他就抹不去身上的本土意识痕迹。在本土这片沃土里,都有我们剪不断的根。
参考书目:
[1]林语堂.《京华烟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9
[2]林语堂.《林语堂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3]区鉷.《加里.斯奈德的本土意识》.《中山大学报》,2002年(10)
[4]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J].中国比较文学,2004,(3)
[5]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落叶归根,万事万物必有其性。有一种意识它是我们念念不忘的本,即本土意识。区鉷先生在《加里·斯奈德的本土意识》里指出:“本土意识的核心是民族文化意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个人身上又会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意识和个体意识,包括体现在个体意识(特殊)中的阶级意识(一般)。”
二、林语堂及其作品《京华烟云》的简介
林语堂何许人也,集中西文化之大成者,思想家,文学家,幽默大师,翻译家等头衔,光一个就足以让他享誉世界。林语堂出生在福建龙溪坂仔村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因其父亲是当地教会的一个牧师,所以林语堂自小就被送入教会学校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这自然练就了他娴熟的英语本领。《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喜爱的一部小说之一,他也是因这部小说四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书描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沉浮,纵贯义和团运动、民国运动、抗日战争爆发等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各个层面,堪称一部中国旧社会的真实写照。
三、民族文化意识
林语堂虽然自小学到大学接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可是他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成长,中国这方沃土滋润了他的文化底蕴。
1.性别意识
读《京华烟云》时,免不了将它与《红楼梦》联系起来,书中不管在人物塑造,还是结构布局,都有《红楼梦》的影子。根据林如斯(林语堂的长女)的观点,林语堂最初是要英译《红楼梦》的,但因其年代久远,不能给西方人一个现代中国的真实写照。于是就借鉴了《红楼梦》,比如里面的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阿非似宝玉却胜宝玉。林语堂主张男女平等, 对践踏人的尊严,泯灭人性的主体性的封建文化加以抨击。
虽然林语堂给予女性主导地位,但他始终不能摆脱千百年积淀的男性本位意识。木兰虽是个“前卫”女子,她辨甲骨,赏古玩,写诗词,爬山,逛公园,看电影等,完全一个现代女性的做派。但是木兰在家听从父亲的,嫁入曾家后听从公公的,总之,“父权”是封建社会形成的家庭观念,即使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提倡两性平等的中国,也无法超越这个理念,林语堂不能,和林语堂同时代的作家们也不能。
2.道家意识
道家讲究超脱、达观、洞察世事、看穿一切,符合林语堂文化精神的追求。姚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她是林语堂最喜爱的女性形象,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符合道家的审美观,清丽脱俗,内心丰富美好,气度不凡。且不看重功名利禄,对生活的追求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她不与妯娌争风吃醋,处事自然,对待下人也是宽厚仁慈。曾家是典型的儒家大家庭,木兰嫁入曾家,恪守儒家的家庭伦理,孝敬公婆,尊重丈夫,体现了道家“有容乃大”的思想。
四、时代意识
《京华烟云》故事始于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历经辛亥革命、袁世凯纂国、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五四”运动、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等,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发生地急剧变化,打上了深深地时代烙印。从《京华烟云》里立夫参加革命的形象刻画到木兰大无畏的救立夫以及后来木兰脱胎换骨的成为民族战士我们就可以看出林语堂关注国家命运、深忧百姓生活的爱国情怀。
五、地域意识
林语堂是在北京清华学校任教期间才真正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的,他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吸引人,而为自己先前没有深入接触中国文化而感到遗憾。北京是千古帝都,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京味.文化气息浓重,所以林语堂决定把《京华烟云》的故事发生地点锁定在北平。书中女主人公姚木兰也是个典型的北平富家女形象,赏古玩,住四合院,说一口“京片子”。书中不少语句有北京方言,儿化音的特征。林语堂虽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他能融入京文化,而且游刃有余,他把北京社会生活这部大书真正参透了,北平的人、事、风景、味道都在《京华烟云》里有所体现。
六、本土意识的文化成因
林语堂一生经历坎坷,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都深深影响着他的本土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成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生存环境的影响,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再次是西式教育的影响。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风景秀丽、民风纯朴的小乡村,大自然的灵气、博大、神圣吸引了他,在他以后的创作中,他的文笔,思路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童年时代的生活体验的影响。这一点在《京华烟云》里木兰由一个富家小姐到富家少奶奶最后回归农家生活的转变中体现出来。
如果一定要找出林语堂在创作《京华烟云》时受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疑有两个人是不能不提的,一是曹雪芹,一是庄子。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我看这并不夸张。而贯穿整部小说的思想那便是道家哲学了,林语堂的“出世”与“入世”理念便是在接触了道家哲学后形成、发展并完善的。他的幽默、闲适、性灵都是在找到了符合他的文化精神的道家思想后达到顶峰的。
林语堂自小学到大学都是在教会学校度过,这使他较其他的文学家多了一个与生俱来的优势,那就是深入并系统的接受过西方的教学理念。他有登峰造极的英语能力,他在哈佛大学时接触到克罗奇的思想,即崇尚自由,认为直觉就是表现,这很符合他的心性。
七、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本土意识,阐述了影响林语堂创作的民族文化意识、时代意识、地域意识,并分析了影响他本土意识形成的原因,生存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及西式教育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作家无论他是用英文创作还是本土语言创作,只要他是这个民族的,他就抹不去身上的本土意识痕迹。在本土这片沃土里,都有我们剪不断的根。
参考书目:
[1]林语堂.《京华烟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9
[2]林语堂.《林语堂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3]区鉷.《加里.斯奈德的本土意识》.《中山大学报》,2002年(10)
[4]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J].中国比较文学,2004,(3)
[5]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