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千年诗歌里的光阴故事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寸阴与分阴


  日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测日影定时刻的计时仪器。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常为石质,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晷针常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并垂直于晷面。晷针的日影指向晷盘的某一位置,便可知道是某一时刻了。“寸晷”指一寸长的日影,“寸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
  《淮南子.原道训》里有记载”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勤于治水的大禹,是极为懂得爱惜光阴的人。
  “时不久留,日月其除。玄景蹉跎,忽沦桑榆。惜此寸阴,念彼白驹。昔齐骥踪,今则异涂。”西晋诗人曹摅在其《赠韩德真诗》中,抚今追昔,由寸阴而想到了白驹。对于生命中美好的瞬间,我们是否可以捕捉下来想办法让它停留,而不是毫不在乎地任其溜走。
  曹摅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宅心仁厚的政治家。以信敬畏于生命,以情救赎于灵魂。“曹摅岁夕,纵囚归家。克日皆返,诚感靡涯。”“曹摅约囚”的故事,至今传颂。
  比曹摅稍晚的东晋名将陶侃,借“禹惜寸阴”激励自己:“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一寸等于十分。只有分阴,才能表达陶侃对时间的珍视。在任广州刺史的陶侃,闲著无事时,便每天早上将砖瓦搬到屋外,晚上又搬进屋内。有人问他原由,他回答说:“我们正尽力恢复中原,如果过分悠闲放逸的话,恐怕到时候难担重任,所以我要一直训练我的体力。”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尽心尽力。军中府中大小事情,陶侃都亲自管理,从无遗漏,尽量不给自己留一点点的空闲。在他看来,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所贡献,死了以后不能被后人传颂,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糟践自己!
  潘岳《哀永逝辞》里有“日月长兮生年浅,忧患众兮欢乐鲜”,陆机《叹逝赋》里有“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谢灵运《伤己赋》里有“始春芳而羡物,终岁徂而感己,貌憔悴以衰形,意幽翳而苦心”……晋人对生命荒芜、流光速逝的感受,远比今人敏锐。

后主多情


  “勒移玛瑙色,鞭起珊瑚扬。已同过隙远,更异良弓藏。且观千里汗,仍瞻百步杨。非为从逸赏,方追塞外羌。”南朝后主陈叔宝在《五言同管记陆瑜九日观马射诗》中这样描绘马的速度与激情,而速度与激情的背后,是他与宠臣的王朝,以及王朝里被挥霍的光阴。
  陈后主当然不会只宠陆郎,他生活奢侈,不问政事,极爱艳词。每在皇宫后庭举行宴会时,必唤上一些舞文弄墨的近臣,与张丽华及多位宫女杂坐一起,饮酒赋诗,相互赠答。然后选诗中特别艳丽者一一配曲,分发宫女,轮流演唱。如“壁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如“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而陈后主的好日子也仿佛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仅在位6年多,便在隋兵进入建康时被俘,后病死于洛阳。《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晚唐杜牧的《泊秦淮》,如丝线一般,千百年来串联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场景与思考。
  而不可不说的是,陈帝国是南北朝唯一没有出过暴君的政权。公元582年,陈叔宝的父亲宣帝陈顼病逝,13年前就被封为太子的他,本可名正言顺即位。但弟弟叔陵却趁他为父亲进行小敛之时,掏出暗藏在衣袖中的锉药刀,猛砍他的后颈,幸有太后柳敬言、太子乳母吴媪、四弟陈叔坚扑上前去,拦腰抱住陈叔陵,陈叔宝才免于一死。他在丧父的悲痛与弟弟刺杀留下的重伤中即位,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视事,政无大小,悉委叔坚决之。”后来的宫廷争斗伏笔,也就此埋下。陈后主在隋军入城时说:“锋刃之下,未可与争,我自有计。”他的不战而亡国,是否也有爱护民生、保全和平的意思呢?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无独有偶,在三百多年后的南唐,也有一位多情的后主李煜。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在李后主看来,一生之长不过一梦之短而已。“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场景忽的就被光阴换作了“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只是不知,他匆忙拜别祖先时,是否有时问听完一曲教坊里的离歌?
  李煜显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好一个翰林学士”。词至南唐,因他而豁然开朗。词里真实地写进了他的那些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使得他作为一个词人可以骄傲屹立于历史的混沌中。虽然在这混沌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兄弟论道


  苏轼,常被人称作“坡仙”,顾名思义,他的作文与为人都有种仙气。苏轼与道家的渊源可追溯至他幼年,“吾八岁入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可以说,苏轼一生都深受道家、尤其是庄子的影响。苏辙曾评其:“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日:‘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蘇轼有关道的内容的诗词多达百余首,苏辙的诗词中有关道的内容也很多。从兄弟二人的诗词中,我们几乎可以窥见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道教全貌,如人们的道教信仰、道家修炼、道士生活、道观情况、道行传播等。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曰。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是故东坡老,贵汝一念息。时来登此轩,目送过海席。家山归未能,题诗寄屋壁。”“高人隐陋巷,至药初无方。心知无生妙,运转开阴阳。才如凌云松,岂受尺寸量。气如幽谷兰,时送清风香。嗟我本病肺,寒暑随翕张。丹砂苦落落,青春去堂堂。清诗堕云雾,至音叩琳琅。山海信多士,世俗非所望。远游居临安,间出从诸王。他年解冠佩,共游无边疆。仪麟既委照,永谢过隙光。”苏轼的《司命宫杨道士息轩》与苏辙的《次韵姚道人二首其二》,不约而同地在参禅悟道中感叹光阴犹如白驹过隙,在逆境樊笼里寻见水阔天高。   兄弟二人的好友黄庭坚,更是喜爱谈玄论道,如《观道二篇》中有:“短长略百年,共是过隙马。事来磨其锋,意气要倾泻。”如《戏答赵伯充劝莫学书及为席子泽解嘲》中有:“身如朝露无牢强,玩此白驹过隙光。从此永明书百卷,自公退食一炉香。”

寿星才子除夕夜


  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活了90岁,无疑是诗人中的寿星了。从他25岁那年除夕一口气写下5首除夕诗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咏叹除夕好像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功课。也正是有了他的执着,我们才能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地追寻他赠予除夕的盎然诗意。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阔,一年功课是文词。”25岁的诗人除夕忙着挑灯拣诗,总结自己的创作成就。“莫笑”一句,是怎样一个不随波逐流,风格高标的才子书生!或许他并没有想到,自己漫长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65个除夕夜在等待着他呢。
  “拨尽炉灰夜欲晨,不知飘泊潞河滨。灯花自照还家梦,道路谁怜去国人。浩荡江湖容白发,蹉跎舟楫待青春。只应免逐鸡声起,无复鸣珂候紫宸。”这应该是五十多岁的文征明在外多年屡试不中之时的作品,羁旅思乡之情浓郁。
  仕途不顺,辞官归乡。年近花甲的文征明以戏墨弄翰自遣,继而名满天下。这之后的三十多年里,他几乎每年除夕都写诗纪念,甚至将自己的年龄写入诗中。年逾杖朝的文征明以诗人独有的精微与敏感,面对岁月的催促。
  “残灯明灭照头颅,八十三龄过隙虚。一岁又从今夕尽,余生消得几番除。老知无地酬君宠,贫喜传家有父书。独有梅花堪慰藉,春风消息定何如。”“百岁匆匆过隙驹,等闲八十七回除。蹉跎日月前无几,俯仰乾坤乐有余。白首诗书重结课,青春草木旧吾庐。由来多病还多寿,一笑残疴未负余。”如果说83岁那年的《壬子岁除》仍有淡淡的幽怨的话,那么87岁那年的《丙辰除夕》则透出隐隐的豁达。时光如驹,不舍昼夜。两首诗里,是同一匹马,只是这马跑得越来越快,跑着跑着竟然飞了起来。

皇帝的昼漏


  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是谁?是“六十年间万首诗”的陆游?还是作诗两万首的“一代诗宗”杨万里?都不是!乾隆皇帝一生中写下约四万五千多首诗,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正如皇帝自己所说的“而诗尤为常课,日必数首”,写诗写得如此勤奋,很是吓人。
  乾隆诗作中,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无所不包。虽然在诗歌数量上足以碾压古今,但是在诗歌质量上,却让后世诟病不已。而皇帝的诗真的一无是处吗?“予向来吟咏,不为风云月露之词,每有关政典之大者,必有诗记事……方之杜陵诗史,意有取焉。”作为学杜甫、爱杜甫的忠实信徒,有些诗作还是很有“诗史”的模样。
  而这些“诗史”中,以白驹过隙说光阴者,比比皆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白驹本就被赋予了太多象征意义,比如帝王、君子、贤良、忠誠、迅捷、威武、饱满、欲望、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秀木千草绿阴锁,间间远峤青莲朵。三百六旬过隙驹,弃日一篇无不可。墨林义府足优游,不羡长杨与趿娑。风苍雪月各殊宜,四时潇洒松竹我。”这首《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四宜书屋》中,言松柏之有心,言竹箭之有筠,两者皆如“我”之潇洒。“四时潇洒松竹我”自苏东坡“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化出,尤见功力。
  “兰风荡画凫,银蟾在华渚。烦暄既已涤,夜色凉如许。雨后蝉韵清,飞烛辉芦浦。载月泛昔舟,狎鸥挈今侣。飘泊任其然,潇洒实我与。谁云过隙驹,旧岁今宵睹。”这首《泛月有作》里,同样赞美了旧岁今宵里潇洒的自己。

  “辰序不相藉,过隙惊羲娥。未悟赵州柏,安觅鲁阳戈。几馀聊止静,古井曾不波。游心竹素园,翘首德行科。左图而右书,彷佛安乐窝。因怀子半诗,何殊话禅那。”这首《冬夜遣兴三首之一》,感叹了时节的流逝与空间的幻变。
  “过隙光阴岁已周,龙舆朝驾痛难留。缵承任重何由报,顾复恩深未少酬。”“音容五载隔,思慕百年深。徒抱终天恨,何堪过隙阴。”在《丙辰十月十六日恭送皇考梓宫至泰陵奉安隆恩殿告祭还京悲慕如疑呼抢欲绝途次敬成长律以志深痛》与《庚申孟冬恭谒泰陵敬成六韵》两首诗里,一年,五年,从丙辰,到庚申,这其间,不仅有儿子对亡父的思念,更有帝王对江山的壮心。“对月最宜秋,此言良不易。已去三之二,流光迅过隙。”《香山对月(时九月上弦)》里,处在一年中的三分之二处,皇帝感叹着良辰美景的短暂,想尽力抓住些流光。“蔓老霜壶坠,花稀风蝶寻。白驹惊过隙,抚景愧君临。”《晚圃》里,皇帝对老蔓稀花,叹愧待光阴。“听法浮潜鲤,忘机狎语禽。十年过隙易,何以惜分阴。”《舟过万寿寺小憩禅院忆旧有作》里,皇帝借陶侃之“分阴”,说禅机之“十年”。“昼漏丁东朝复暮,驹过隙里百年度。”《昼漏》里,皇帝再次借用“陶公运甓惜分阴”之典,表达自己对陶侃的敬慕之心。“流水落花红,林亭罨画中。韶华诚过隙,诗思亦飘蓬。”《御园暮春》里,皇帝不再年轻,作诗也没那么稳重了。“谁能吊古论兴亡,但觉光阴如过隙。”《过拒马河》里,皇帝似乎已经看淡、看远、看破,千秋兴亡,在光阴的故事里,也许只值几句笑谈。
  既是笑谈,哪能无酒?“人生一世间,忽若过隙驹。有酒不解饮,问君谁与娱。”人生一世,白驹过隙,有酒都不喝,谁跟您玩儿啊!说这话的当然不是乾隆,是比乾隆早五百多年的元好问。
其他文献
[摘要] “以人为本”等新概念的提出和新的发展手段的引入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再次具有了非常的活力。这是一个新的政治经济体系。当中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之后,人们更为关注的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社会民主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其结论为:中国不仅要讲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还要讲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中国 人本社会主义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家族文献,是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史籍,是中国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历史文献。保护、研究与发展家族文献,对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百余年来一系列的社会大动荡,使这具有平民特色的历史文献惨遭破坏,不少珍贵的谱籍在浩劫中濒临灭绝,对我们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造成极大的困难。如在近代历史名人中,因缺少家族文献的佐证,就流传着晚清头品
期刊
三个女人的声浮宫  在巴黎塞纳河的东岸,有一座世人为之倾倒的建筑——卢浮宫。  今天,我们只知道卢浮宫是一座博物馆,殊不知它曾经也是路易家族的“皇宫”一一作为凡尔赛宫的前身,它到后來才“退居二线”,成为今天的博物馆。  旅行者多数都是冲着卢浮宫“三宝”而来。这“三宝”就是三个女人:蒙娜丽莎、维纳斯和胜利女神。  第一宝是著名的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  在卢浮宫二层的入口,就可看到一块醒目的牌子
期刊
谱名:洞庭明月湾吴氏世谱  居住地:江苏苏州  始迁祖:吴咸  主修:吴荣封  年代:民国十年(1921)  版本:卷一至卷六共6册,木刻本  堂名:(无)“抗金”吴家将的兴与衰  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虏获了宋微宗、宋钦宗父子北归,是为“靖康耻”,北宋亡。本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元建炎,史称南宋。自此,南宋与金在此后百年间,时和时战。在“抗金”各支军
期刊
1891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礼堂内,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走上讲台,他一手握着一个铜球,触碰了一下被后人称之为特斯拉线圈的高频高压交流电装置。刹那间,25万伏高压电进入他的身体,在观众惊异的目光中,他后退几步,电流产生的光芒消失了,他却毫发无损。  这名男子就是尼古拉·特斯拉,交流电动机的发明者。特斯拉用上面那个实验,向世人证明了交流电的安全性。  过去几年里,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是交流电的主要反对
期刊
读史而鲜有不知郭琇其人者。郭琇是清初政坛上响当当的人物。他清正索洁,不畏权势,参河道总督靳辅,参权臣明珠和其党徒余国柱,参康熙红人高士奇,以此名动天下,被誉“铁面御史”。  但鲜有人知道,郭琇初入官场时,却是一个贿通上权、逼榨乡里的贪官。  郭琇三十三岁中进士,四十一岁放吴江县令。吴江县乃江南膏腴,财税重地,在时任江苏巡抚余国柱眼里,就是一个发财敛货的宝地。于是他公然向吴江县在内的属地官员们索贿,
期刊
近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一项最新考古成果:在青羊区通锦桥附近,发现了唐代、明代、清代三个时期的城墙,为研究成都古城墙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位置和修建方式以及成都城市与社会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据史载,唐代中期,为抵御外敌,乾符三年(876年),在西川节度使高骈的上书建议下,成都军民挖开成都平原古墓,以墓砖作为筑城材料,并铲平城内高地,运土筑城,短短三个月建成罗城。据考古人员介绍,此
期刊
“宜其家室”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里描写爱情、婚姻、家庭的篇章,美如珠光,灿若星海。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这首《绸缪》,是描写新婚之夜丈夫幸福喜悦心情的诗篇。“绸缪”原有紧紧捆绑之意。“束薪”、“束刍”、“束楚
期刊
列队的华工。图/FOTOE  1915年夏,西方列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付出沉重代价,人力匮乏。作为“中立国”的中国政府于1916年初开始向法国输送华工,华工与当局签订一份3-5年的合同,注明工作范围及报酬,薪金劳工领一半,另一半发给国内家人。赴欧劳工上船前消毒洗澡,发放印有编号的外衣、裤子、腰带及内衣、草帽及鞋袜等,还统一配置毛毯、铺盖、水杯和铁饭碗的工具包,并在离国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军训。191
期刊
利玛窦带来圣像  意大利人利玛窦是当时来中国最有影响的传教士,在传教时他很注重图像的作用。他说:“许多道理用语言说不清,看画册便迎刃而解了。”为此他带来不少宗教画,并在南京的教堂展示过这些画。当时居住在南京的顾起元(著有《客座赘语》)曾亲眼见过,在书中他这样描述:“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日天母。画以铜版为桢,而涂五彩于上,其貌如生。身与臂手,俨然隐起桢上,脸上之凹凸处,正视如生人不殊。”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