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所谓高职教育高效课堂的“雁阵战略”就是理念先行,这个理念就是处在“雁阵”顶端的“头雁”。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加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然要求“加速飞行”,所以“人”字形就成为高职院校高效课堂建设“雁阵战略”的基本形态,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好比“雁行战略”的“人形”,并通过专业融通让学生获得具有飞翔能力的过硬“翅膀”。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活动,自然是教学主体的重要内容,占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作为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是各项活动的中心,直接影响各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对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层面上发生实质性的变革,且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造就一流的学校,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一、“雁阵战略”的“头雁”
所谓高职教育高效课堂的“雁阵战略”就是理念先行,这个理念就是处在“雁阵”顶端的“头雁”。高效课堂“雁阵战略”的理念就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新型高职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为了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一要坚持课程设置考虑社会原则,即课程设置考虑就业需求、行业(职业)标准,课程体系建设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应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二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三要坚持课程设计动态化原则,即作为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处于动态之中。四要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即为了建立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要研究课程间的关联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关系,要积极探索课程设置如何与岗位资格证书接轨等问题。只有这样,在课程设置时才能不局限于专业本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发展特长。
二、“雁行战略”的“人形”
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形。在飞行过程中,除了“头雁”外,所有的雁均处于单翅飞行的状态,这是因为当翅膀扑下去的时候,翼上方的空气便变稀薄,压力随之下降,形成一个低压区;相反,翅膀下方则成高压区,身体便被举起。当领头雁双翅扑动飞行时,其双翅翼梢各产生一股“压差气流”,于是其身后的雁便依靠这股上升的气流托住一只翅膀,它又可托住身后的一只雁的一只翅膀,它们正是利用这股微弱的向上的“压差气流”实行单翅飞行以节省体力。也正因如此,大雁们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侧的羽翼也能借助于空气动力缓解疲劳,以求胜利抵达目的地。当一只大雁掉队时,它立刻就会感到单独飞行阻力加大和行动困难,因此会加力扇动翅膀,迅速飞回雁阵以利用前者提供的动力继续前进,再次获得集体飞行的优势。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加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然要求“加速飞行”,所以“人”字形就成为高职院校高效课堂建设“雁阵战略”的基本形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好比“雁行战略”中的“人形”。从“雁阵”原理中可以看出,所谓“人”字型形态,就是课堂教学中属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和成长的时空,教师教得主导,学生学得主体,是一节好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坚持两者相融时,我们必须要坚持“道(导)而勿牵,强而勿抑,开而勿达”的“启发式”原则;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全面性”原则;要坚持知识为基础,以运用知识来解决“三贴近”问题为载体,达成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知识、运用、情感、态度、观念相融合”的课堂目标定位原则。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师生共同成长,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三、“雁行战略”的“翅膀”
这里的翅膀,是比喻学生通过专业性的融通教育获得具有飞翔能力的过硬“翅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本身是以主体人的身份存在的,学生的主体是客观的、天然的,不是教师主观培养出来的。但是,学生从来都是对象化了的主体,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学生为本”不是就学生而言的,而是就教师活动而言的,其根本意义在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发展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因此教学过程的实质,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接受、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又亲身经历实践、实验、探索、发现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要认识世界,获得知识,而且要形成良好品德,发展能力。教学过程正是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改造、塑造认识主体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树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新型教育思想。因此,讲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1]
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力臂,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基础。有关实验证明,学生学业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学习品质不高,即集中注意、坚持不懈及对挫折的耐受性等意志和情感方面的品质较差。兴趣的作用正是通过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增强这些重要的品质,以此来保证学习质量。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是我们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时必须给以极大关注的一个问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主动进入学习情境。
二是形成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为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努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2]
三是营造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课堂环境。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氛围和环境。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把教师的外部控制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控制的过程,也就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这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开展示疑、析疑、辩疑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在自己去体验、领悟、感受、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接受成功与挫折的体验,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说明:本文系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立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中建协【201302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高雨婷.阐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J].读与写,2014(4).
[2]周光明.浅谈高职教育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双重作用[J].成人教育,2004(8).
责任编辑:张 炜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活动,自然是教学主体的重要内容,占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作为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是各项活动的中心,直接影响各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对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层面上发生实质性的变革,且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造就一流的学校,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一、“雁阵战略”的“头雁”
所谓高职教育高效课堂的“雁阵战略”就是理念先行,这个理念就是处在“雁阵”顶端的“头雁”。高效课堂“雁阵战略”的理念就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新型高职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为了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一要坚持课程设置考虑社会原则,即课程设置考虑就业需求、行业(职业)标准,课程体系建设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应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二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三要坚持课程设计动态化原则,即作为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处于动态之中。四要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即为了建立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要研究课程间的关联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关系,要积极探索课程设置如何与岗位资格证书接轨等问题。只有这样,在课程设置时才能不局限于专业本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发展特长。
二、“雁行战略”的“人形”
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形。在飞行过程中,除了“头雁”外,所有的雁均处于单翅飞行的状态,这是因为当翅膀扑下去的时候,翼上方的空气便变稀薄,压力随之下降,形成一个低压区;相反,翅膀下方则成高压区,身体便被举起。当领头雁双翅扑动飞行时,其双翅翼梢各产生一股“压差气流”,于是其身后的雁便依靠这股上升的气流托住一只翅膀,它又可托住身后的一只雁的一只翅膀,它们正是利用这股微弱的向上的“压差气流”实行单翅飞行以节省体力。也正因如此,大雁们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侧的羽翼也能借助于空气动力缓解疲劳,以求胜利抵达目的地。当一只大雁掉队时,它立刻就会感到单独飞行阻力加大和行动困难,因此会加力扇动翅膀,迅速飞回雁阵以利用前者提供的动力继续前进,再次获得集体飞行的优势。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加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然要求“加速飞行”,所以“人”字形就成为高职院校高效课堂建设“雁阵战略”的基本形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好比“雁行战略”中的“人形”。从“雁阵”原理中可以看出,所谓“人”字型形态,就是课堂教学中属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和成长的时空,教师教得主导,学生学得主体,是一节好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坚持两者相融时,我们必须要坚持“道(导)而勿牵,强而勿抑,开而勿达”的“启发式”原则;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全面性”原则;要坚持知识为基础,以运用知识来解决“三贴近”问题为载体,达成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知识、运用、情感、态度、观念相融合”的课堂目标定位原则。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师生共同成长,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三、“雁行战略”的“翅膀”
这里的翅膀,是比喻学生通过专业性的融通教育获得具有飞翔能力的过硬“翅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本身是以主体人的身份存在的,学生的主体是客观的、天然的,不是教师主观培养出来的。但是,学生从来都是对象化了的主体,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学生为本”不是就学生而言的,而是就教师活动而言的,其根本意义在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发展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因此教学过程的实质,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接受、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又亲身经历实践、实验、探索、发现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要认识世界,获得知识,而且要形成良好品德,发展能力。教学过程正是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改造、塑造认识主体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树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新型教育思想。因此,讲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1]
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力臂,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基础。有关实验证明,学生学业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学习品质不高,即集中注意、坚持不懈及对挫折的耐受性等意志和情感方面的品质较差。兴趣的作用正是通过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增强这些重要的品质,以此来保证学习质量。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是我们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时必须给以极大关注的一个问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主动进入学习情境。
二是形成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为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努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2]
三是营造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课堂环境。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氛围和环境。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把教师的外部控制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控制的过程,也就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这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开展示疑、析疑、辩疑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在自己去体验、领悟、感受、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接受成功与挫折的体验,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说明:本文系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立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中建协【201302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高雨婷.阐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J].读与写,2014(4).
[2]周光明.浅谈高职教育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双重作用[J].成人教育,2004(8).
责任编辑:张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