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图书馆幽灵”揭秘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谧的百年图书馆,书页翻开的悲情,灯影绰约间那情侣幽灵忽隐忽现。循着传言而至脚步渐趋渐近阅览室,原本灰飞烟灭的往事以惊悚迷离的方式再现。
  异影生疑
  加斯佩是位于加拿大东南的一座小城,近年成为一些北美和欧洲精英阶层人士选择此短期居住休闲的绝佳地点。
  三十出头的亚丹·詹金斯是土生土长的加斯佩居民,在一家公共图书馆当管理员。2016年圣诞前夕,有位年轻女子来到图书馆。她名叫卡曼妮·弗雷泽,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就读博士,因为要撰写一部北美海港经济研究专著,所以专程前来查寻资料。
  亚丹在图书馆工作十来年,对各类藏书和资料极为熟悉,故而馆长将他推荐帮助卡曼妮。为了让文静的美女学者不被普通借阅的往来读者们打扰,亚丹特意将她安排在离文献室较近的二楼小阅览室。
  加拿大冬季严寒,图书馆下午格外冷清,每天临近闭馆基本只剩他俩。
  有一天,卡曼妮因翻拍资料超过闭馆时间,离开时跟亚丹表达歉意。见亚丹陪自己走到门口预备关灯锁门,卡曼妮提醒说楼上还有两个读者。
  亚丹听后有点诧异,就说:“没有其他人啊,整个下午只有你一人上二楼啊。”
  说着他还指了指图书馆入口设置的自动人数统计装置,屏幕上的确显示馆内人数归零。卡曼妮见状就说:“哦,那可能是我记错了吧。”
  这件小事本来亚丹也没放在心里,可过了两天,同样情形再次发生。这次卡曼妮还说出了两人的年龄和衣着打扮。
  亚丹听着不禁微微变脸,当即就跑去二楼查看。他按卡曼妮指点越过一排排书架,走到小阅览室最后角落的桌边,只见台灯微弱的光亮,照着桌面摊开的一本旅游图册。
  这本书是上世纪80年代当地一家旅游社编撰的,除了城市旅行线路等常规资料外,还有一些介绍加斯佩历史文化等图文。恰巧被摊开的页面正是有关这家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图书馆简介,其中一段记载有十九世纪末该馆发生过一次火灾,因为事发于闭馆维修期,有一对情窦初开的少年男女因私入幽会而不幸丧命。此后坊间不时有传言,说有人目击到小情侣幽灵出没于馆内一些谧诡之处。
  听说图书馆闹鬼,卡曼妮显得有点惊讶,一边下意识用眼睛朝四下扫来扫去,一边絮叨着影视中常见的所谓“图书馆惊魂”类的惊悚片。
  亚丹见状忙安慰卡曼妮,表示说虽然图书馆幽灵听起来有点瘆人,但都是无中生有的讹传。
  虽然卡曼妮表面没有异议,但亚丹却发现她不再埋头于专业,而是心怀好奇地调阅一些“图书馆幽灵”资料。关于百余年前那场大火,图书馆的确保有不少文献,所以她很轻易就找到被烧死的两位被害人资料,还找到几张老照片。
  卡曼妮研究了半天照片,比较肯定地告知亚丹说自己看见出现在二楼阅览室的是另外一对儿年纪相仿的小情侣。因为她学建筑专业的,所以有点绘画功底,于是索性根据记忆在纸上涂画出那两个神秘的读者。
  当卡曼妮画好画图,亚丹接过一看,这才意识到事情诡异。只见他脸色大变,指着画上的年轻女孩问:“上帝,你、你确定看见她了吗?她就是这副打扮吗?”
  “是啊,我看见她就是这种样子。”卡曼妮看出亚丹脸色大变,也有些奇怪地问道,“难道你认识她?”
  “她叫波莉西娅,是我的表妹。”亚丹长叹口气,幽幽说,“七年前她高中毕业时,约男友在图书馆花园见面。很不幸,因为她提出分手,结果被男友杀害了。”
  幽灵诡迹
  原来24年前,波莉西娅的父亲死于一次意外,其母生下她不久便郁郁而终。后亚丹之父将孤女带回家抚养,两人感情笃深无异于同胞兄妹,甚至在父母辞世后,亚丹毅然担负起照料表妹的责任。
  七年前,还是高中生的波莉西娅结识了一个名叫丹尼斯的酒吧歌手,堕入迷恋而不能自拔。丹尼斯是外地人,相貌英俊颇有异性缘,驻唱期间绯闻不断,因此两人恋情遭到亚丹竭力反对,导致波莉西娅离家与男友同居。可不久丹尼斯移情别恋,波莉西娅遂决定分手。
  事发当日,波莉西娅带着自己的物品到图书馆找表兄。碰巧亚丹公务外出,后丹尼斯追踪而至,尔后波莉西娅神秘失踪半月,经过多方寻找,最终发现被海浪卷上岸的尸体,尸检断定为勒杀。由于有人目击二人在图书馆花园激烈争吵,丹尼斯自然成为首要疑犯,在警方登门抓捕时因企图逃跑而失足从高楼坠亡。
  相隔百年的两桩令人唏嘘的往事因图书馆而蹊跷勾连,这让疑惑重重的卡曼妮不禁又生出几分好奇,带点“八卦”四下打探“图书馆幽灵”传言和波莉西娅之死。而加斯佩是个小城,居民彼此大多相熟,两桩异闻被翻出来不胫而走,顿时弄得沸沸扬扬,甚至有好事者借故跑到原本安安靜静的图书馆打探查看。
  就在身为旧案当事者亲属的亚丹倍受干扰时,卡曼妮告诉他,自己先前并不信幽灵鬼魂,可毕竟几次遭遇到说不清道不明的诡谲,所以将各类咨询汇总研究后,果然发现“图书馆幽灵”颇有端倪。
  “哦,什么端倪呀?”亚丹好奇地问。
  “‘图书馆幽灵’的两位主角是少年枉死,幽灵出现在图书馆,要表明自己死得很冤枉。”卡曼妮头头是道地分析说,“而算起来你表妹及其男友死时也是青春少年,如今也幽灵再现,就是欧洲古老‘返灵说’里幽灵借助另一个灵媒介质再现尘世,这种情况表明死者的灵魂郁结不散。”
  亚丹听后讥笑道:“你这种‘奇思妙想’得不到任何检视或证明啊,而且我本人倒是认为你的疑心病郁积不散呢,小心自己走火入魔啊。”
  卡曼妮似乎并不介意被嘲讽,只是笑着表示自己正在寻求证实的办法。起初亚丹觉得她是继续纸上谈兵,岂料两天后一个深夜,警方紧急将亚丹招去图书馆,原来卡曼妮私自潜入遭遇意外而受惊。
  当亚丹来到二楼阅览室,只见地板上到处散落着图书,而卡曼妮头发散乱、神色惊恐地蜷缩在屋子角落里。
  一见亚丹,她语无伦次地用手指着角落方位道:“我真的看见‘幽灵’了,是、是波莉西娅和她的男友,两人就在那里,脸色惨白,眼睛、鼻子到处都是血,好可怕啊!”   卡曼妮一边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夜探图书馆“撞鬼”的经过,一边从口袋里摸出一件小东西。亚丹凑近一看,顿时神情一凛。那件小东西是一只纯银镶绿宝石的耳坠,款式是他再熟悉不过的——表妹波莉西娅生母的遗物。
  “你、你在哪里发现啊?”亚丹将耳坠紧紧攥在手心,急问道。
  卡曼妮说:“图书馆啊,当时我悄悄走到二楼阅览室,听见里边有动静,于是轻轻推开门,果然又看见角落的那张桌子上亮着灯,还有两个依偎的人影。于是我悄悄走过去想用手机拍个视频,可是不小心弄出响动,当即他俩起身。我借着窗外雪光看到两人满脸是血的可怕样子,吓得惊叫起来,慌乱中撞倒书架,两个幽灵也不知去向,只见冰凉的窗台边上留有这个耳坠。”
  亚丹盯着卡曼妮,她的脸因为可怖的回忆而有些僵硬,眼睛直愣愣地看着前方,即便在室内温暖的灯光下依旧充满惊惧和不安,仿佛又看见某些令人胆寒的血色画面。
  真相之痛
  亲历一番惊魂后,卡曼妮不再去图书馆,亚丹以为她听从自己建议准备回国了。可是几天后,她竟神秘地约亚丹见面,告知私下发现有爆料。
  原来,卡曼妮不知从哪里了解到,波莉西娅当年失踪前曾与一个年岁相仿的女孩交往密切,她是个东欧非法移民,在当地酒吧偷偷打零工,而波莉西娅曾花钱雇其帮忙打探男友是否与其他女性交往。而波莉西娅失踪不久,有人看见她夜晚出现在图书馆附近,还神秘兮兮告诉别人馆内闹鬼。她那种人说的话自然没人当真,何况不久她交足拖欠房租并收拾行李,告知房东自己去办理正式居留签证。
  卡曼妮对亚丹表示,从“幽灵”遗留耳坠迹象看,似乎“幽灵”指向图书馆的花园,而该女孩或许正好知道“图书馆幽灵”的某些奇异细节,所以想把这些新情况报告警方,让他们协助寻找该女孩的去向。
  亚丹听后虽然很赞同,但是又疑虑警方对灵异之说不予采信,于是就建议和卡曼妮再次夜探图书馆,如果真有什么蹊跷,两人就偷偷录下。
  深夜,亚丹带着卡曼妮悄悄潜入图书馆花园,告知有暗道可以规避馆内监控。说着两人来到花园杂物间,亚丹乘卡曼妮不备,突然喷出事先准备的迷药。
  几分钟后,亚丹扛着不省人事的卡曼妮来到图书馆,一边关闭馆内全部监控后潜入,一边在心中盘算着如何伪造因精神遭受刺激后的自杀现场。不料,当他气喘吁吁推开二楼阅览室,早已守候的警察立刻围上来。
  原来,亚丹和波莉西娅从小到大本来一直感情融融,直到他在父亲因病去世不久,意外得知生父竟然将名下绝大部分财产都留给了表妹,并且指定波莉西婭年满18岁就有权支配。如此财产分配虽然令亚丹意外又心中不平,但内心并无太多恶念,一来觉得表妹不至于不怀感恩,二来他也觉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足以掌控表妹的人生。
  七年前,波莉西娅结交丹尼斯堕入爱河,而亚丹谎称其男友花心意图拆散。可偏偏波莉西娅偶然获悉真相,于是到图书馆告诉表哥要和恋人远走高飞。当时她差两个月就满十八岁,还赌气地表示要带走属于自己的全部遗产,导致亚丹盛怒之下失手将其误杀。事后他继续用表妹和男友分手的谎言嫁祸丹尼斯,岂料波莉西娅事先偶将离家远走之事告知那位打零工的女孩。于是急于摆脱生存困境的女孩动贪念去讹诈亚丹。而担心败露的亚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以帮助取得移民身份为由将其诱骗杀害后掩埋于图书馆花园。
  亚丹原以为时过境迁万事大吉,可横空杀出个搅事的卡曼妮,把“图书馆幽灵”传言越闹越大不说,还将种种事端渐渐引向被人遗忘的旧案,担忧之下,他决定再次铤而走险。孰料机关算尽的他,并不知这位卡曼妮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波莉西娅男友丹尼斯的胞姐,弟弟背负恶名死于非命令她无法置信,多年来经多方查证发现线索,于是说服当地警方以“图书馆幽灵”设局诱使亚丹彻底暴露。
  而亚丹被捕不久,又从律师处得知,原来自己生父因为在生意场上设计害表妹之父破产自杀,不仅深怀悔恨收养了孤女,而且还藉特殊的遗产分配弥补过错和获得良心安慰。不料这一举动引发儿子误解,导致此后悲剧。
  陈年旧事的真相内情完全摊开在亚丹面前,悔恨莫及的他在法庭判决前选择自杀,并写下充满痛悔的遗言——“我以更邪恶的方式延续着父辈的错失,百身莫赎。”
其他文献
禅定与智慧    这几天阳光异常明媚。每天很早就醒了。  只想做东西。工作室又热闹起来了。工作累了可以享受一口气喝一大杯橙汁的感觉。  从明天开始,我们要写生一个等比例的雕塑人体,共七个人,写生一周。  架子刚焊好时怎么看怎么像卡通人的比例,看来这个环节必须盯着。我们把架子剪断,重新焊了一遍;泥也运来了,四吨泥堆在工作室的一角。  我期待这个工作的过程。  这七位朋友并不都是做雕塑的,但都有多年的
尽管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但是在2008年,有人发现了逆流的水就在身边——水可以逆流而上。  倒茶倒出的“逆流污染”  发现水可以逆流的人叫做比安基尼,一位物理系的大学生。当时,他正在泡阿根廷的传统马黛茶,马黛茶的茶叶是粉末状的。在他倒水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壶里的茶叶竟然跑到了倒水的水壶中。  比安基尼从来没见过这种现象,于是去请教他的导师,但是导师也没见过这种逆流的现象。比安基尼于是就利用这种现象作
编者按:本期所讨论的内容是有关艺术的当代性诸问题。“当代艺术”这个提法,其确切的意思需要厘清。“当代艺术”究竟是指什么?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及它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价值评判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期评论家的文章便是对这些问题的多方位的思索。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宏博且极富内蕴的中国传统文化竟然对于我们当下的艺术教育,审美观并无太大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自然绕不过中国的近代历史,当西方船坚炮利
午夜场的电影散了,街上冷冷清清的。  小蝶倚着我,斜睨的双眸里带着一丝狡黠,“我还不想回家,怎么办?晚上一个人……我怕。”“已经很晚了,明天还上班呢,乖!我送你回去。”半个小时后,我硬着头皮第N次问她是否住这儿,小蝶羞赧地冲我报以一笑。那是一栋破旧不堪的楼,孤零零地矗立在黑暗里。小蝶调皮地戳我的鼻子,“记住了!不许再忘了哦!”她踮起脚吻我一下,便跑开了。夜里唯一一点鲜艳的颜色褪去了,夜色浸上来,带
日本环境艺术学会作为日本惟一的以环境艺术为主题的学会团体,从会员的构成来看几乎囊括了日本当代雕塑、建筑、设计界的知名人物。研究领域也跨越了雕塑、建筑与设计等各视觉艺术范畴,是一个深层次的交叉与互动的学术平台。环境艺术学会的研究活动包括作品展览、成果发表、新闻出版、教学交流、社会连携、国际交流等几个方面。学会现有会员三百余人,涵盖了雕塑、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艺术批评等环境艺术领域各个关联分
近来,一群鸡让英国英格兰南诺福克郡的小镇迪斯颇不宁静。据报道,小镇居民陷入分歧,问题是:能不能给这些鸡喂食。  1月底,南诺福克郡议会称,抓到谁给鸡喂食,就罚款80英镑。然而,这引起动物爱好者的不满。官方贴出的警示公告也被人撕下。   “很多人喜欢它们,我们都是热爱大自然的人,孩子们也会来看小鸡们。”经常给鸡喂食、现年72岁的卡罗尔说。还有的人说,官方应该先去处理更重要的事务。并非所有小镇居民都维
难以抗拒的诱惑   36岁的魏茨迈是德国巴伐利亚一所中学的生物教师。表姐丽塔1987年嫁到挪威南部的小镇——塞尔尤尔,此后,两人就一直没有见过面。1999年6月,魏茨迈决定利用休假去探望她。17日他乘坐的客机在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的一个机场降落,丽塔早已在等候了。见面后他们都非常高兴,相互问候了一番,表姐开车接他回家。   晚餐后,魏茨迈被安排在顶楼的一间卧室休息。也许是重逢了久别的亲人,也许
为什么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最后供专家评审的毕业创作多是泥稿?有很多朋友曾对我提出这个疑问。  我所了解的列宾美院雕塑系的毕业创作,在程序上,先由学生提交创意与构图,经雕塑系的专家集体通过后。方可进入放大制作的阶段。放大完成后的雕塑经工作室主任同意后,才可参加正式的答辩。答辩的时间多安排在6月份,答辩前约半个月,学院会安排艺术评论家同作者就毕业创作表现的主题、时代背景、表现手法、追求的思想等进行交流和
赵宋王朝时期,国家的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当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汇聚,农业发达,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坊市隔离的制度被打破……共同促进了宋代饮食业的蓬勃发展。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假如你生活在宋朝,有哪些食材可供炊食?有何“网红”饮品?赴饭局如何应对座次礼仪?不同阶级的人群又该选择何种档次的饮食场所呢?凡此种种,从宋代的
《越狱》男主角迈克的哥哥因被人陷害而入狱,迈克为了将哥哥救出来,亲自到狱中策划了一起又一起越狱事件。由于迈克是建筑工程师出身,所以他对于监狱的构造了如指掌。在他精确的计算下,终于成功出逃。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比迈克更离奇的越狱计划,那就是德国三胞胎的“替身计划”。而当他们的计划暴露时,引起了德国人的热议:兄弟情义能否分担罪罚?  手足情深,弟弟却入狱了   1970年,德国巴伐利的一户富裕人家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