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错位折射出的双重困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4477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青春年少时的一次意气用事,究竟会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况且这还是一个有着双重特殊身份的人:女性、士兵。女性是“她”注定的性别标志,士兵是“她”那一阶段的身份标志,两重身份对于这个故事都必不可少——如果没有班长对女性的奚落,“她”不会自不量力地报名杀猪;如果不是部队里比铁还硬还冷的组织,就不会上演观看女兵杀猪这样的闹剧。然而,两者兼备,“她”只有凭借酒精催生出的非理性力量,走上了“杀猪”这条道。
  小说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既刺眼又刺耳的存在,开头的紧张气氛更为读者营造出巨大的悬念:这是充满死亡与绝望、破碎与分裂的一幕,精心设计的回叙不仅时时打断她和警察此刻的对话,更以几倍于对话的容量赫然凸显出过去的重要性,叙述顺序的设置时时都在提醒读者:过去的故事作为现在事件的心理动因不容小觑。心理,更准确地说是那个深渊一样神秘莫测的潜意识是作者孜孜以求、流连忘返的重要领域,它不仅要探究主人公“她”的潜意识,还要探究班长和丈夫的潜意识。当然,关注潜意识并不意味着忽略外在的社会环境。
  角色错位的起因是班长对女兵的奚落:“什么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实在不行了男女才一样呢!”与其说是性别歧视,不如说是来自他最朴素的生存经验,这是缺失母爱、性格粗粝的班长从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的角色错位中认定的“真理”,它包含着对某些基本人生经验的认同。但是这些话却被年轻气盛的“她”误读成了性别歧视要加以反抗。一个使气“将军”,一个意气用事,两者僵持不下之际,组织介入了。“杀猪”事件一旦被僵化的组织纳入了自己的规则之中,就容不得“她”再抽身;而在班长愧疚地给以忠告劝其抽身之际,“她”却又因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初恋情感,不想抽身。就这样她在角色错位的异化之路上越走越远。“在异化的活动中,我没有体验到我是自己行动的主体,我体验到的是我活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行动的不是我而是内在的或外在的力量通过我来行动。”(弗洛姆)先进典型的荣誉、年青的虚荣心及至后来的神圣初恋,一古脑儿搅在一起,将角色错位的真相蒙得严严实实。直到她猝然在初恋对象——一个同样被异化为符号的“组织干事”与别人的谈话中看见了真实。这是最残酷的真实,这也是最彻骨的伤害,敏感的“她”选择了逃避,但是,心底的创伤和阴影却沉淀下来,意识不仅不去医治这些创伤,反而要掩盖它们。人的心理疾病就这样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之中滋生,终于在相互隔膜的婚姻生活中被丈夫引爆,“她”在酒精燃起的非理性状态中似乎是再一次回到了“杀猪”的表演中,不过,这次对准的却是睡着的丈夫。如果说过去她是在组织的异化与青春的懵懂之中迷失了自己,那么现在的她在潜意识和意识的合谋中再一次失去了自己。
  小说结尾迸发出的巨大震撼力在于叙述圈套释放出的丈夫的故事以及对“她”的心理猜测的颠覆。庸常生活中的“丈夫”具有庸常男人的优点和缺点,患有心理疾病的“她”理解丈夫“在机关工作职务总上不去”的压抑,却无法洞见丈夫冷淡她的真实原因。“她”在怨恨中猜测,在猜测中绝望——从丈夫“不吃猪肉”、“洗手”、“刀法不错”的对话中她总结出了他的弦外之音;殊不知,丈夫真正的弦外之音她却并未注意——“你不相信我没病?”“我真没病,我什么病都没有,你信不信?”酒醉之后的丈夫无意中染上了难以启齿的“病”,冷淡她何尝不是出于爱护她?她在猜测丈夫一寸一寸地知晓自己的过去之时,丈夫未必不也在试探她是否觉察到了自己的隐私?但在各自都要掩盖内心隐私的对方面前,他们越来越隔膜,终至悲剧的酿成。结尾的不尽意味还在于它对我们一贯信赖的意识(主观感受)提出了质疑。
  性别的平等、组织的僵化、虚荣的诱惑、纯真的爱情、彻骨的伤害,庸常婚姻家庭表象之下的汹涌暗流,意识的不可靠,潜意识的非理性……让读者不得不惊叹的是人性中如此广袤丰富的内容都被天衣无缝地织进了这个短篇小说的叙述之中。在“杀猪的女兵”这一角色错位的叙事原点中不仅向过去追溯其起因,更向纵深处推进其发展,每一个细节都饱满凌厉地传达出那些组织、机关对人的冷酷制约与束缚,也诉说着心灵之中意识、潜意识对人的暗暗支配。挣扎于内外双重困境中的现代人,不也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上演着一幕幕角色错位的悲剧吗?这个悲剧尽管内容千差万别,结尾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没有成为你自己。
  王海燕,青年评论家,现任教于湖北文理学院。
其他文献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
《陋室铭》教学实录片断:  师:本文以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结尾,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日:‘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刘禹锡这么写的用意,是不是在以“君子”自我标榜呢?  生1:我觉得是,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以住的陋室就不简陋了。  生2:我觉得是在自我标榜。作者托物寓意,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暗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如许多边缘学科兴起一样,人们对通讯也不满足于原来的形式。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要求通讯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不妨带一点文学色彩与哲理的光芒,从而增强可读性、感染性。这就要求通讯写作要向散文学习和借鉴,向散文化发展。  牵起情感的那条红线  文章的结构犹如人体的骨架,因而也决定了文章的整体态势。通讯结构大体有三: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或二者交叉使用。由于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具体运用却显得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人,一云陈姓,生平事迹无考,是一位才华横溢、深受观众欢迎的剧作家。大约生于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初,与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仁甫、杨显之同时。据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创作杂剧二种:《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其中《黑旋风老收心》已佚,今传《李逵负荆》。  《元代杂剧全目》云:《李逵负荆》正名为《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简名《杏花村》。天一阁本于康进之略传后有
语文本身是趣味无穷的,但我们常听有人评议:某位老师的课有趣儿,味儿浓,引人入胜;而另一位老师的课,枯燥乏味,引人入睡。为什么一个有“味”,“引人入胜”;一个乏“味”,“引人入睡”?关键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论:“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
香菱学诗终有所成,除了自身的刻苦,更得益于黛玉这位老师。  按说香菱拜宝钗为师更为有利,一则她为宝钗的嫂子(尽管身份是妾),同处一府方便请教,二则宝钗的水平也堪为其师。香菱舍近求远,是因为在宝钗认为女孩子无才便是德,多少让香菱敬而远之。黛玉没有因为香菱与宝钗的关系而拒绝她,心无城府;更没有世俗的观念。很能体现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理念,让人肃然起敬。黛玉满腹诗书,才华横溢。香菱拜师,她当仁不让:“既要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着千千万万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栋梁,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培养和造就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价值的重要
记得学校曾经组织的语文百科知识竞赛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领悟题:当你听到|05|1.1|1.1 567|1 1|这段音乐的时候,你会联想到哪些事物?你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感情?全场无一名学生正确答出,都认为是怪题。我和几位语文教师看到这道题时,也不约而同地认为:这道题学生做起来有很大难度,因为,我若不是兼代几节音乐课,也未必能做出这道题,其他几位老师也都满脸愕然。其实能唱出曲谱,答案也就明确了(起来,不愿
读曹寇的小说的确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他的叙述虽说不上中规中矩却也风平浪静,没有虚张声势的各种形式主义花招,也不借助神秘莫测的形而上观念,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可就在这看似自然的现实情境的表面之下却始终有一股汹涌的暗流随着小说的进程在肆无忌惮地前行,其力量之大足以瓦解小说表面的“无事”,而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码头风云》在几许感伤的怀旧与不无反讽的现实描摹交织而成的话语中,讲述的无非就是往日关
语文学科是学生吸收和积累文学知识的过程,而文学知识的汲取来源于课本,更来源于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让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积极地思考,提高语文阅读分析能力,达到能鉴赏一定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平时多动脑,让学生在阅读中赏析,在赏析中阅读,不知不觉地学会赏析文学作品。  一.守住语文课堂和课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