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把经典诵读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保证阅读的时间,培养学生喜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尊重学生在诵读中的选择,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在诵读时间的安排上灵活多变,在诵读内容的选取上包罗万象,在诵读形式的构思上创新有意,所谓“诵读,引领古诗文的独特魅力”。
一、书读百遍、感悟内容,为阅读教学抛砖引玉
“生活无小诗,句句是经典”。让经典走向学生生活,如:看到学生不爱思考时,可以来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到珍惜时间时来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班级孩子不认真学习时也可以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在教育教学中常把诗词歌赋挂嘴边,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对经典的追溯,也引领了他们引经据典,辩证地接受从而为我所用。对于一个出口是经典的老师,必定令人敬畏,一个腹内有经典的学生,却也令人刮目。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对此,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
二、有心栽花、注重形式,向閱读教学倾吐芬芳
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而且,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合适“熟读”成诵。日积月累,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在小学校园里,开展经典诵读的形式多样,例如本学期我们学校学生在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大型地诵读活动——千人诵读,吟诵古文,感悟古韵。以这样的新颖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参与中成长,在诵读中领会,在形式上独创。学校每学期也都要举办“经典美文诵读”活动,学生在一遍一遍地演绎,声情并茂地吟诵,团结协作地表演的过程中就是进行心灵的洗礼,会有铿锵有力的歌颂祖国锦绣江山的气魄型诵读,会有婉约含蓄,却又意味深长的抒情升华版朗诵。班级的师生共读一本书,共背一首诗,也是面向了全体,全员参与地形式活动,所以学生们的诵读水准与日俱增,犹如一朵含羞待放的花骨朵,在等待绽放,把花香倾吐人间。
“以文会文”,文言和白话,就是父与子、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学生熟读成诵后再实践应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老师认为许多老一辈的人之所以能够对文言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是得益于他们小时候的经典诵读。培养语感,小学是关键,诵读经典,提升阅读水平当从娃娃抓起。
三、黄金分割、抓住契机,问阅读教学要效率
学校组织小学生诵读、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在时间的安排上要突出三点:课前、课中和课后,因为诵读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而且每日诵读活动,也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一)积跬步,成千里
充分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请一位同学来领读4到5首古诗文,每天的日积月累,孩子在齐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加深认识,培养语感,熟能生巧后便熟能成诵,也无需教师去逼着孩子机械记忆。叶圣陶先生说过:“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让学生吟诗背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因为我们引导学生诵读的都是古诗中的精华,这些诗词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黄金点,抓契机
经典诵读教材、小学生必背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字文》及诸子百家等篇章和名篇名著都是可选的阅读、诵读教材。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能在课堂教学中抓住精要之处指导,蜻蜓点水就足够,无需反复冗长地讲说。知之、好之、乐之,引领学生在玩中读,出游时,引领春天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孩子们立刻来了劲,抑扬顿挫、满怀诗意地吟诵出。课堂中还可以引导孩子在比中读、唱中读、画中读,游中读,读无处不在,诵无处不有,既丰富了古诗文上课的形式,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三)课内外,引活水
课前、课中的经典诵读工作做到位以后,那么课外、课后的延续与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设置诵读角,放置一些古诗文书籍,或者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书目,可以每天利用文体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回家后,鼓励学生和家长诵读5分钟,一起体验诵读的乐趣。经典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开辟古诗文园地,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练习的书法作品,诗文小报,优美的文字、古色古香的图片展示学生的眼前;稚嫩的作品,用心的笔迹牵动着学生纯真的心。潜移默化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孩子在黄金记忆时期积累、消化国学经典,充实儿时的记忆,丰腴童年的涵养。经典诵读,阅读教学的另一种意义。
参考文献:
[1]盛波.浅谈古诗文的背诵教学[J].大连教学学院学报,1998
[2]何为.经典诵读[J].中国侨网.
[3]马笑霞.阅读教育心理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一、书读百遍、感悟内容,为阅读教学抛砖引玉
“生活无小诗,句句是经典”。让经典走向学生生活,如:看到学生不爱思考时,可以来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到珍惜时间时来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班级孩子不认真学习时也可以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在教育教学中常把诗词歌赋挂嘴边,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对经典的追溯,也引领了他们引经据典,辩证地接受从而为我所用。对于一个出口是经典的老师,必定令人敬畏,一个腹内有经典的学生,却也令人刮目。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对此,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
二、有心栽花、注重形式,向閱读教学倾吐芬芳
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而且,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合适“熟读”成诵。日积月累,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在小学校园里,开展经典诵读的形式多样,例如本学期我们学校学生在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大型地诵读活动——千人诵读,吟诵古文,感悟古韵。以这样的新颖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参与中成长,在诵读中领会,在形式上独创。学校每学期也都要举办“经典美文诵读”活动,学生在一遍一遍地演绎,声情并茂地吟诵,团结协作地表演的过程中就是进行心灵的洗礼,会有铿锵有力的歌颂祖国锦绣江山的气魄型诵读,会有婉约含蓄,却又意味深长的抒情升华版朗诵。班级的师生共读一本书,共背一首诗,也是面向了全体,全员参与地形式活动,所以学生们的诵读水准与日俱增,犹如一朵含羞待放的花骨朵,在等待绽放,把花香倾吐人间。
“以文会文”,文言和白话,就是父与子、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学生熟读成诵后再实践应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老师认为许多老一辈的人之所以能够对文言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是得益于他们小时候的经典诵读。培养语感,小学是关键,诵读经典,提升阅读水平当从娃娃抓起。
三、黄金分割、抓住契机,问阅读教学要效率
学校组织小学生诵读、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在时间的安排上要突出三点:课前、课中和课后,因为诵读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而且每日诵读活动,也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一)积跬步,成千里
充分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请一位同学来领读4到5首古诗文,每天的日积月累,孩子在齐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加深认识,培养语感,熟能生巧后便熟能成诵,也无需教师去逼着孩子机械记忆。叶圣陶先生说过:“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让学生吟诗背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因为我们引导学生诵读的都是古诗中的精华,这些诗词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黄金点,抓契机
经典诵读教材、小学生必背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字文》及诸子百家等篇章和名篇名著都是可选的阅读、诵读教材。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能在课堂教学中抓住精要之处指导,蜻蜓点水就足够,无需反复冗长地讲说。知之、好之、乐之,引领学生在玩中读,出游时,引领春天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孩子们立刻来了劲,抑扬顿挫、满怀诗意地吟诵出。课堂中还可以引导孩子在比中读、唱中读、画中读,游中读,读无处不在,诵无处不有,既丰富了古诗文上课的形式,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三)课内外,引活水
课前、课中的经典诵读工作做到位以后,那么课外、课后的延续与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设置诵读角,放置一些古诗文书籍,或者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书目,可以每天利用文体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回家后,鼓励学生和家长诵读5分钟,一起体验诵读的乐趣。经典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开辟古诗文园地,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练习的书法作品,诗文小报,优美的文字、古色古香的图片展示学生的眼前;稚嫩的作品,用心的笔迹牵动着学生纯真的心。潜移默化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孩子在黄金记忆时期积累、消化国学经典,充实儿时的记忆,丰腴童年的涵养。经典诵读,阅读教学的另一种意义。
参考文献:
[1]盛波.浅谈古诗文的背诵教学[J].大连教学学院学报,1998
[2]何为.经典诵读[J].中国侨网.
[3]马笑霞.阅读教育心理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