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双螺旋递进式”校企协同育人研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F66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是向应用型转变的主力军,校企合作是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双螺旋递进式”培养工程人才机制涉及两条主链的协调、主链结构的稳定、主链之间有效连接、大学生在主链之间畅通流动等四方面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和中小型企业合作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资源、人才、技术、文化、知识五条连接渠道需要贯通。
  [关键词]新建本科;校企合作;双螺旋递进式;工程人才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指导思想中提出要“以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具体到教育,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李克强总理要求,“十三五”期间要把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和学校的社会贡献力。教育部前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要创新人才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是向应用型转变的主力军,校企合作是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这一理念已经被多数学校接受并付诸实践,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多数的校企合作浮在表面,无法满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了“双螺旋递进式”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层次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一、新建本科“双螺旋递进式”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机制的概念
  新建本科“双螺旋递进式”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机制的“校”是指新建本科院校,“企”是指中小型企业,“双螺旋递进式” 的两条主链是指新建本科高校和中小型企业,两条主链中间有多个连接线(如图一所示),每一条连接线都代表校企两条主链的一个联系渠道,沟通高校人才培养的学科链和企业生产的产业链,大学生从“校”方学科链的下端进入,通过一条条渠道在校企两条主链中来回“游走”,逐步“爬升”,最终进入企业的主链,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后升格的本科院校,截至2015年4月,全国新建本科高校有408所,占同期1191所普通本科院校的34.3%。[1]中小型企业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订,不同行业的标准不同。[2]中间的连接线是基于人才培养过程,连接校企双方的资源、人才、技术、文化、知识等。(如图一所示)
  二、新建本科“双螺旋递进式”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机制的内涵


  新建本科“双螺旋递进式”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机制,是在调研分析新建本科和中小型企业合作培养工程人才实际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情况,分析新建本科校企合作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依据教育学、管理学原理而构建的一种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实际的校企合作机制,本机制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校企双方在培养工程人才上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细化校企双方的沟通桥梁和对接方式,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运行制度和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共用、资源共享、学生共管、项目共研、成果共享”的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模式,最终达到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优选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深层次校企合作新机制,实现新建本科高校和中小型企业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统一。
  新建本科“双螺旋递进式”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机制阐明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两条主链的协调问题,即和谁合作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和中小型企业合作的匹配性较高


  国内高校大体可分为五类,“211”工程大学、省属重点大学、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211”工程大学、省属重点大学、部分本科院校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多为培养学术型人才或工程型人才,对接多为国企或省属大型企业,高职高专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对接企业的一线具体岗位。而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工程技能型人才,因其建在地级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国企或省属大型企业很少,学生就业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从另一个方面讲,中小型企业受地域、经济的限制,很难招到“211”工程大学、省属重点大学的工程人才,因此和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是很好的选择。新建本科院校和中小型企业合作在各自领域发展上的这种匹配性,保证了新建本科“双螺旋递进式”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机制中两条主链的协调性。
  从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麦克斯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本科院校中有50%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如图二所示)。从用人单位规模来看,2014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51%),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47%(如图三所示)。从毕业去向的城市类型来看,最近3年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或以下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2014届为54%,而2012届为50%。[3]由此也说明了新建本科院校和中小型企业的合作符合大学生就业的实际。
  (二)主链结构的稳定问题,即长期合作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和中小型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对等、权利和利益满意度较高


  美國学者科尔顿(R.M.Colton)和安戴尔(G.Undell)在论述美国大学与产业的关系时曾这样阐释:在大学与产业关系的最初阶段,二者是各自分开的独立系统;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和产业两个系统之间有了一些单方面的、偶然的联系,即初步合作;随着外部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大学和产业之间逐渐有了一些双向交流互动的合作计划,两者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到最后,大学和产业之间形成了一种更加成熟的、部分职能重合的深度合作关系。[4]从CDIO工程教育的有关理念上讲,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是学校和企业为实现共同目标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实体联盟,共同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工程人才,高校完成育人的目标,企业纳入优秀的工程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   尽管校企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但新建本科院校与中小型企业从建立之日起便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企业的价值诉求侧重于“现在”,追求生产效率提高和利润增加;高校的价值诉求则面向于“未来”,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种冲突表现为主体冲突。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一种社会化的形式,没有哪个组织是完全和谐的,因为那样的话就将使组织缺少变化过程和结构性。组织既需要和谐,也需要不和谐;需要对立,也需要合作”。[5]这种利益和冲突的存在,使双方更加注重建立在培养工程人才上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的诉求平衡点,平衡点增加了“双螺旋递进式”的稳定性。
  “双螺旋递进式”培养工程人才机制,是一种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具有共同的责任。大学生在校企之间通过连接线“游走”,进行专业理论和技术技能的学习,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起责任。这种责任并不是分段负责,而是整体负责,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开设、师资队伍、设备仪器等的使用是统筹安排的,企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设专业课,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研发。在这种多项“共同”中,校企的权利也体现出共同性,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对学生的考核之中,参与到学生管理之中,改变了学校一家说了算的现状。
  “双螺旋递进式”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机制的实施,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还未毕业离开学校,就已经熟悉企业的生产技术岗位,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率和满意度;从学校宏观层面来讲,专业和产业实现无缝对接,丰富了专业教师队伍的来源,提升了专业教师队伍的水平,增强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能较好的完成大学的使命。而企业通过“双螺旋递进式”培养工程人才机制的推进,可以获得高校较好的技术资源,通过联合开发、技术攻关,提升自身创新技术水平,提高技术队伍的科研能力,研发出更加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在履行责任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学生中的优秀工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发现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为企业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双方的既得利益可以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增强了机制的稳定性,从而实现长期合作。
  (三)主链之间的连接问题,即合作渠道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和中小型企业通过资源、人才、技术、文化、知识紧密连接
  两条主链连接线主要是沟通校企双方,实现“人才共用、资源共享、学生共管、项目共研、成果共享”,最终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的合作目标。连接线应该基于人才培养过程,连接校企双方的资源、人才、技术、文化、知识等,互为补充或完善,具体来讲应该连接五个方面: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和科研人才-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教授-工程师);高校基础实习实训和科研设备-企业实际生产设备和研发设备;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工业生产的先进技术;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科学知识-工程知识。通过这五个方面的连接互融,实现校企资源交换、资源互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工程知识对于工程人才培养来讲,十分重要。所谓工程知识,是文森蒂的《工程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是怎样知道的》,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的《创造知识的企业》明确提出的概念,他们明确了“工程知识和科学知识是两类知识”,“工程知识具有独特性质和独特重要性”。从认识论——特别是工程知识的观点来看,文森蒂、野中郁次郎论证和强调了工程知识是另外一类重要知识,创造工程知识的主体是企业的产业链而不是“研究机构”[6],而工程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企业。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符合工程生产的实际,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注意实践环节的安排,使大学生在校企之间有序流动,实现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的有效连接。
  正是鉴于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的差别和联系,更应该加强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科研人才与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教授-工程师)的连接,高校的教师熟悉、了解工程知识,在企业争取掌握实际工程技术,企业的技术专家补充科学知识,提高理论水平,通过交流座谈、联合攻关等方式,共同提高水平。同时,高校教师应注重学习学科前沿发展知识,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企业技术人员应注重学习工业生产的先进技术,掌握技术发展的动向,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对接,可以实现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先进技术的对接,有利于高校教师的应用研究,可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有利于企业技术人员提高科研水平和攻关能力,为企业研发出新产品、新技术。
  高校和企业都拥有自己的设备资源,高校设备多数用于科研和实训,企业设备多数用于实际生产和产品研发,从科研设备上来讲,中小型企业不如新建本科院校,从生产和研发设备上来讲,新建本科院校不如中小型企业,二者这种资源的互补性,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连接的空间,通过资源设备的共用,建立起一条校企连接的渠道。
  校园文化是育人文化,注重育人;企业文化是生产文化,注重宣传经营理念和团队精神。两种文化属于不同类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工科专业大学生将来要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因此二者在人才价值的延展性上存在共性,校企双方应加强双方文化的共融,学校注重宣傳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内涵,企业注重宣传学校人才培养的优秀案例,形成以企业文化为主导,高校文化为主体,以文化理念和文化行动的融合为路径,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校企互融文化。
  (四)主链之间的流动问题,即合作运行问题,大学生在校企之间“游走”、“爬升”,最终成为工程人才
  “双螺旋递进式”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机制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工程技术人才,大学生要在高校、企业间完成所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工程技术人才。校企之间的合作涉及多个环节、多名人员,还涉及经费、企业的技术机密等多种因素,因此,校企之间的合作运行问题是“双螺旋递进式”培养工程人才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分为机制建设、方案优化、课程开设、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   机制建设是合作畅通的基础。校企应建立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两级合作机制,学校层面重在构建校企联盟,建立有地方、行业、企业参与的董事会制度,在宏观层面制订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院系层面重在建设校企合作的详细制度,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共管,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关于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直到学生毕业的各环节对接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师资如何共享、设备如何共用、方案如何共商、课程如何开设、实践如何对接等等,明晰职责,保障人才培养的流畅性。
  工程人才培养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应聘请企业科技专家进入学科专业发展委员会,与教师共同制订学科专业定位规划,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作为大学生在主链间如何“游走”、“爬升”的依据。陈新民分析了“学科-行业-职业”链视角下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过程[7](如图四所示),可以看出学科、专业、行业、职业之间的对应关系。
  工程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开发、构建与实施上,要落实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上,既要注重学科链科学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产业链工程知识的训练。学校要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双方共同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通过对行业需求、岗位描述、能力描述及专业核心技术的分析,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模块都应有特定的应用领域或对象,具备核心技术特征,辅之对应的项目综合训练。
  “双螺旋递进式”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机制的所谓“游走”,就是学生依次在校企双方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学习;所谓“爬升”,就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工程技术的逐步提升。只有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设置核心课程,优选教学内容,设定先后学习顺序,校企之间紧密合作,运行畅通,才能保证大学生从学生角色到工程技术人员角色的转换。
  [ 参 考 文 献 ]
  [1] 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不能“一刀切”[N].中国教育报,2015-6-18(1).
  [2]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7/04/content_1898747.htm.
  [3] 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15:58.
  [4] R.M.Colton,G.Undell.The National Foundation’s Innovation Centers——An Experiment in Training Potential Entrepreneurs and Innovatior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76(2):14.
  [5] 劉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6.
  [6] 李伯聪,王晓松.略论工程“双重双螺旋”及其演化机制[J].自然辩证法,2011(4):54-59.
  [7] 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堂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责任编辑:钟 岚]
其他文献
“九点睡是村里人,十点睡是厂里人,十一点睡是校内人,十二点睡是官府人,一点睡是网络人,两点睡是文化人………”作为一个IT类杂志的编辑,小编一直认为白己是半个网络人加半个文化人
现代博物馆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教育模式的发展,展示教育的模式也开始趋向互动沟通模式,将观众化作主动群体。将自己身份定义为观众,以观众的独特视角来到博物馆展,观众作为信息的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针对本系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建立了顶岗实习运行管理体系,包括学校管理、企业管理与学
根据近年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外作业的情况,介绍了在国外石油项目中HSSE管理的特点,运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滨临太湖的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清末,在无锡开始出现民族资本工业,以丝绸和食品工业为主。民国时期,无锡的产业工人数量仅次于上海,列全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时间又到了2011年的年终岁尾。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新老软件你方唱罢我登场。经典软件推陈出新,版本不断变化,功能不断增强;新软件层出不穷,以各种新奇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方法通过护理和比较在我院分娩的足月新生儿、早产儿各200例。结果早产儿由于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全,生活能力差,抵抗力低等
十九世纪末期驳壳枪从德国引进到中国,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渐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它没有在西方国家大放光彩,却在东方家喻户晓。期间它有着多种名字:二十响、德国造
自动化设备是实现电子组装现代化的基础,随着电子产品竞争的日趋加剧,生产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加大,需要经常调整产品的产量以及不同产品的类型.为此对电子元器件的贴装设备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