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有效分析工作难点,是当前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工作 现状 难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有效分析工作难点,是当前高职院校應密切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目标主体结构应该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二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三是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用自己的职业并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这三点是针对所有高等院校理想层面上的要求,在我们高职院校实际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新形势下高职生德育工作的严峻性、艰巨性、复杂性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
1 社会环境更加趋于复杂多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市场经济尚未走向成熟,却遭遇到全球化浪潮、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文化商业化、媒体的突出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冲突等等,入世后更强化和缩短了转型融合的过程,因此与西方经济上百年的发展、完善过程相比,我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高度的浓缩性。现代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动使未成年人个体道德成长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都面临着一种非传究的重塑,并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个人生活和精神生命成长的心理环境和文化生态。
2 学生思想意识更趋于多元化
社会转型过程中,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唤醒人们主体意识的同时,自身固有的功利性、进程中的矛盾性、经济利益形式的多样性,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人们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造成人们思想意识的多元化。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在社会转型带给他们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思想道德意识的困惑与迷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思想观念的混乱和道德的丧失。
3 社会认识与高职教育有欠缺
从理论上来讲,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第一线实用型人才,就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我们需要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大量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社会对高职教育却明显存在着偏见,这种偏见不可避免地对高职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4 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相对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由中专升格、成人教育改制或合并组建的,在办学上处于劣势,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整体水平不高。教学与科研开发设备简陋,图书资料、现代化教育设施严重匮乏,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缓慢。高层次学历人才偏少,特别是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与学生德育密切相关专业教师较少,虽然学校的招生层次上移,但师资队伍理解、把握并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的意识不够。
5 高职学生心理状况比较特殊
高职生源层次多、来源广、文化道德素质偏低,加上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带有很多共性特点。但青年人争强心胜,在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自己不心甘的矛盾心理下为了维护自尊而往往在行为上有所表现。同时自我实现愿望强烈,希望通过努力改变现状,但又常忽视客观情况与自身条件的统一,缺乏应有的抗挫折心理准备。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冲突时,感到失落、不满、不公,思想深处存在较强逆反情绪。
6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处于劣势
当前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没有明显的实质性的改变,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与高职教育基本要求相差较远,高职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凸现。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明显滞后职业要求,高职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而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往往缺乏前瞻性,当学生毕业时,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专业建设目标和就业期望落空。与此同时,传统教育观念也对高职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将高职专科毕业生拒之门外;有的地方甚至人为限制高职毕业生的进入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在校高职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使得他们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这无疑给高职德育加大了难度。
综上所述,高职德育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校方高度重视和各部门齐抓共管,更需要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来解决实际困难。通过从复杂多变的现实出发,深入分析、研究德育工作的难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了解、认识并探索高职学生成长精神状况和生存状态,认真研究高职学生成长的社会变迁因素,积极推进道德教育实践,就一定能够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改进,增强其针对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金鑫.学校德育难点及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2(7).
[2] 李衔.高职院校德育软环境培育及路径选择.职业时空,2009(2).
[3] 张玉姣.论高(职)校德育中的道德实践.劳动保障世界,2009(1).
[4] 雷会生.适应与超越——学校德育与现实市场经济道德难点论析.丹东纺专学报,2003(2).
[5] 吕广南.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创新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工作 现状 难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有效分析工作难点,是当前高职院校應密切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目标主体结构应该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二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三是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用自己的职业并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这三点是针对所有高等院校理想层面上的要求,在我们高职院校实际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新形势下高职生德育工作的严峻性、艰巨性、复杂性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
1 社会环境更加趋于复杂多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市场经济尚未走向成熟,却遭遇到全球化浪潮、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文化商业化、媒体的突出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冲突等等,入世后更强化和缩短了转型融合的过程,因此与西方经济上百年的发展、完善过程相比,我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高度的浓缩性。现代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动使未成年人个体道德成长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都面临着一种非传究的重塑,并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个人生活和精神生命成长的心理环境和文化生态。
2 学生思想意识更趋于多元化
社会转型过程中,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唤醒人们主体意识的同时,自身固有的功利性、进程中的矛盾性、经济利益形式的多样性,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人们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造成人们思想意识的多元化。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在社会转型带给他们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思想道德意识的困惑与迷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思想观念的混乱和道德的丧失。
3 社会认识与高职教育有欠缺
从理论上来讲,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第一线实用型人才,就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我们需要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大量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社会对高职教育却明显存在着偏见,这种偏见不可避免地对高职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4 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相对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由中专升格、成人教育改制或合并组建的,在办学上处于劣势,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整体水平不高。教学与科研开发设备简陋,图书资料、现代化教育设施严重匮乏,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缓慢。高层次学历人才偏少,特别是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与学生德育密切相关专业教师较少,虽然学校的招生层次上移,但师资队伍理解、把握并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的意识不够。
5 高职学生心理状况比较特殊
高职生源层次多、来源广、文化道德素质偏低,加上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带有很多共性特点。但青年人争强心胜,在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自己不心甘的矛盾心理下为了维护自尊而往往在行为上有所表现。同时自我实现愿望强烈,希望通过努力改变现状,但又常忽视客观情况与自身条件的统一,缺乏应有的抗挫折心理准备。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冲突时,感到失落、不满、不公,思想深处存在较强逆反情绪。
6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处于劣势
当前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没有明显的实质性的改变,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与高职教育基本要求相差较远,高职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凸现。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明显滞后职业要求,高职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而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往往缺乏前瞻性,当学生毕业时,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专业建设目标和就业期望落空。与此同时,传统教育观念也对高职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将高职专科毕业生拒之门外;有的地方甚至人为限制高职毕业生的进入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在校高职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使得他们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这无疑给高职德育加大了难度。
综上所述,高职德育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校方高度重视和各部门齐抓共管,更需要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来解决实际困难。通过从复杂多变的现实出发,深入分析、研究德育工作的难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了解、认识并探索高职学生成长精神状况和生存状态,认真研究高职学生成长的社会变迁因素,积极推进道德教育实践,就一定能够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改进,增强其针对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金鑫.学校德育难点及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2(7).
[2] 李衔.高职院校德育软环境培育及路径选择.职业时空,2009(2).
[3] 张玉姣.论高(职)校德育中的道德实践.劳动保障世界,2009(1).
[4] 雷会生.适应与超越——学校德育与现实市场经济道德难点论析.丹东纺专学报,2003(2).
[5] 吕广南.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创新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