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事例让我们意识到在道德教育视野下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必要性,本文从分析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出发,厘定了相关概念,列举了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从全程、全员、全面三个维度对生命意识教育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对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教育的载体。没有离开个体生命的教育,也没有离开教育的生命个体。而现阶段的教育过于重视分数,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大,但纵观教育界,真正将素质教育提到重要位置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寥寥无几,就更别说倾向其他方面的教育。这使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忽视生命意识教育的现象不难理解。道德教育呼声高、践行少,生命意识教育几乎没有在道德教育中有所凸显,而近年来发生了某些“生命丧失”的事例,让我们意识到在道德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是多么重要和必要,这必须引起我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视。
一、道德教育视野下有关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
叶澜教授认为德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1]。现今德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有关生命意识的方面发展。将生命意识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呼唤符合生命存在内在逻辑的道德教育。
1.生命意识及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识,从哲学的层面讲,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的审视。一个人是否有生命意识,决定了这个人会不会理解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会不会珍惜并保护自己的生命。王晓虹认为,生命意识是指个人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他人及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理解生命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2]本文的生命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他人生命存在的一种直觉的意识。也就是说,能够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及各种生命间相互平衡的关系。
显而易见,生命意识教育的定义是以生命意识的内涵为基础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行事原则,唤起及形成人们的生命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一个美好而完整的人生。生命意识教育可以逐级进行:①认识生命。从生命的起源开始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知道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②敬畏生命。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学会敬畏生命;③尊重生命。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要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④珍视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即使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不顺,也要勇敢地生活,珍视自己的生命;⑤完善生命。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宽它的广度。好好地生活,即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靠近生命的完善境地。
2.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
马克思曾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一个没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没有多少价值的,而且生命只有一次,且是短暂而易逝的。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那么不堪一击,让我们为之惋惜。可是,生活中却有一些原本可以活蹦乱跳的生命从此戛然而止,早早地画上了句号。当然,原因很多,也不易条条举例,总的来说,后者表现为对生命的不尊重。
(1)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有些时候不能只是为自己活着,更是为了父母。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既是一种孝道,又是一种责任。然而,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者逐年增加,从各个层面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当然,这种表面现象的呈现必由深层原因引发,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从根基出发。
首先,这种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是由压力引起的。社会在发展,生活节拍在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压力会加深人们对自己生命不尊重的程度。其次,对自己宝贵生命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沿着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前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发展的目的,没有人的存在,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都是一纸空谈,没有实际意义。再次,个体对自己的人生理想缺乏必要的坚持。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一帆风顺,也不是所有的理想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能够坚持自己内心深处最初的声音,勇敢地走下去,哪怕用自己一生的坚持换取理想目标的实现,这是体现人生意义的一个方面。
(2)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道德视野下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不仅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不尊重,还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上。无视他人生命,甚至践踏别人的生命,都是令人发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对别人生命不尊重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生命也不怎么尊重,更何况,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生命的人,往往得不到别人对他生命的尊重。
生活实例、不尊重生命的种种事例等都是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如毒奶粉、地沟油、弃婴、“小悦悦”事件、投毒事件等。对生命的漠视,虽然有客观的某些顾虑或者束缚,但是内心深处最初的那些底线已经丧失,体现了道德教育对凸显生命意识教育的不足,甚至道德教育的教条式传授根本不曾涉及生命意识的教育。“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体的危害一样”[3]。
二、从全程、全员、全面“三个维度”看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教育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4]。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人,应该追逐自身价值的实现,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1.全程的生命意识教育。
全程是一个时间概念,是从个体的出生开始到个体生命终结所持续的时间。全程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指自始至终对生命个体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无时不在,贯穿始终,环环相扣,有序进行。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道德教育内容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要低起点切入,分层次育人。按照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施以不同层次的生命意识教育。起初,在道德教育中帮助个体形成关于生命的认知,由生命认知逐渐向生命意识转变,外化的生命知识是否已经内化,要看个体是否形成了较稳定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做好养育孩子的同时要教育好孩子,所谓对孩子的“教养”,不仅要有养还要有教,“教”包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引导,自小对孩子进行珍视生命的教育,让孩子学会敬畏生命。
学校是孩子众多品质内化的重要场所、必要环境。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主要承担者,当然,在教师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进行一定的引导。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和心理发展规律,注意挖掘道德教育中生命意识教育的要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也可以说,将生命意识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是进行全方位生命意识培养的地方。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所以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对生命意识教育给予支持,才可以使生命意识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个体将实践的经验整合,重新体验生命意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增强个体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
2.全员的生命意识教育。
全员是指将所有的社会个体成员,全员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指对所有的社会个体施加生命意识教育的影响。
将个体看成是道德教育视野下生命意识教育的主体,人人都是道德教育中凸显生命意识教育的工作者,每一位家长、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公民都要根据自身的“岗位职责”实施相应的生命意识教育影响,保证生命意识教育的全员性,把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教育落实到各个环节,当然,生命意识教育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是道德教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一种需要,一种必然的需要。
不论是以家长、教师还是公民的身份,个体都要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懂得严于律己,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学生更好的未来、更充实的生活提供可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家长做好家长的角色,尽好监护人的职责,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聊聊生活,谈谈理想,探讨人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孩子面临困境时的经验不足提供参考意义。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处事方式,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意见,试着和他们做朋友,让他们的生活中少些怒斥和苛求,多点赞美和表扬。每个公民都要明白,自己也曾从孩子时期走过来,知道每走一步的特点和需求,其实,站在他们的立场,你会发现得更多、给予得更多,因为你们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会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3.全面的生命意识教育。
全面可以说是一个空间概念,是指学生生活、学习的全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全面的生命意识教育一方面指生命意识教育无处不在,全方位地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域。另一方面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这三方面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生命意识教育。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环境,孩子呱呱坠地来到家庭,首先受到的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孩子生命意识的启蒙应该从家庭的生命意识教育开始。因为父母日常生活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对孩子生命意识教育的引导。为此,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做好榜样,培养他们优秀的品格。
伴随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开始进入他们的生活,并担任主要的教育角色,学校要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适当开展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将生命意识教育融入道德教育教学中。
直至他们成年后踏入社会,学校的教育影响一直伴随,虽然会受到社会或好或坏的影响,但早期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意识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即使是不好的影响,也会遵循内心深处的底线;相反,早期道德教育中生命意识教育影响或有或无,社会的点滴影响会使个体生命意识的认知紊乱。这就要求将家庭、社会、学校统一协调,共同为个体成长中的生命意识教育服务。
三、对道德教育视野下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
“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即不可选择地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生命不仅属于他自己,也属于其家庭、社会,个体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形成与展现。因此,人与生命不仅是一个有机体的自然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完善道德、履行责任的过程”[5]。的确,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其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才能被确证,这是人的生命价值的道德意蕴。
1.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道德视野下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价值。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碑铭文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6]道德之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道德教育中凸显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生命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持续不断地熏陶、影响。培养生命意识的一个途径是明确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不仅包括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探讨,还包括对个体与社会相结合价值意义的认识。人生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要想更好地探讨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的价值,就应该将个体与社会联系起来,整体把握。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明确生活目标、增强生命价值感。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即使压力袭来,也不会轻易被困难和挫折打败。
人生因目标而美丽,生活因目标而精彩。明确生活目标对增强生命价值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爱始终是很好的,始终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由于每个人对保存自己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我们第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而且应当是不断地关心我们的生命”[7]。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生命意识,也不是每个个体的年龄增长就一定代表这个个体生命意识的增强。
3.社会的关注可以让生命意识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社会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融入社会是价值实现的前提,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就要扮演不同角色以获得人们的关怀和支持。不仅要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生命意识,还要动员全社会对生命意识的关注。社会人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他们一些心灵上的支持,对他们进行心灵的感化,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生满怀理想,对生命意识教育更欣赏。
一个珍爱自己生命的人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其他人的生命负责。在道德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美好的人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7.
[2]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蒙台梭利.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1.
[4][德]马克思著:刘王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5]张勇.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J].现代大学教育,2009(02):39-43.
[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0.
[7]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7.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教育的载体。没有离开个体生命的教育,也没有离开教育的生命个体。而现阶段的教育过于重视分数,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大,但纵观教育界,真正将素质教育提到重要位置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寥寥无几,就更别说倾向其他方面的教育。这使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忽视生命意识教育的现象不难理解。道德教育呼声高、践行少,生命意识教育几乎没有在道德教育中有所凸显,而近年来发生了某些“生命丧失”的事例,让我们意识到在道德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是多么重要和必要,这必须引起我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视。
一、道德教育视野下有关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
叶澜教授认为德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1]。现今德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有关生命意识的方面发展。将生命意识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呼唤符合生命存在内在逻辑的道德教育。
1.生命意识及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识,从哲学的层面讲,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的审视。一个人是否有生命意识,决定了这个人会不会理解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会不会珍惜并保护自己的生命。王晓虹认为,生命意识是指个人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他人及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理解生命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2]本文的生命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他人生命存在的一种直觉的意识。也就是说,能够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及各种生命间相互平衡的关系。
显而易见,生命意识教育的定义是以生命意识的内涵为基础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行事原则,唤起及形成人们的生命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一个美好而完整的人生。生命意识教育可以逐级进行:①认识生命。从生命的起源开始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知道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②敬畏生命。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学会敬畏生命;③尊重生命。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要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④珍视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即使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不顺,也要勇敢地生活,珍视自己的生命;⑤完善生命。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宽它的广度。好好地生活,即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靠近生命的完善境地。
2.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
马克思曾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一个没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没有多少价值的,而且生命只有一次,且是短暂而易逝的。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那么不堪一击,让我们为之惋惜。可是,生活中却有一些原本可以活蹦乱跳的生命从此戛然而止,早早地画上了句号。当然,原因很多,也不易条条举例,总的来说,后者表现为对生命的不尊重。
(1)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有些时候不能只是为自己活着,更是为了父母。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既是一种孝道,又是一种责任。然而,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者逐年增加,从各个层面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当然,这种表面现象的呈现必由深层原因引发,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从根基出发。
首先,这种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是由压力引起的。社会在发展,生活节拍在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压力会加深人们对自己生命不尊重的程度。其次,对自己宝贵生命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沿着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前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发展的目的,没有人的存在,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都是一纸空谈,没有实际意义。再次,个体对自己的人生理想缺乏必要的坚持。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一帆风顺,也不是所有的理想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能够坚持自己内心深处最初的声音,勇敢地走下去,哪怕用自己一生的坚持换取理想目标的实现,这是体现人生意义的一个方面。
(2)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道德视野下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不仅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不尊重,还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上。无视他人生命,甚至践踏别人的生命,都是令人发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对别人生命不尊重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生命也不怎么尊重,更何况,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生命的人,往往得不到别人对他生命的尊重。
生活实例、不尊重生命的种种事例等都是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如毒奶粉、地沟油、弃婴、“小悦悦”事件、投毒事件等。对生命的漠视,虽然有客观的某些顾虑或者束缚,但是内心深处最初的那些底线已经丧失,体现了道德教育对凸显生命意识教育的不足,甚至道德教育的教条式传授根本不曾涉及生命意识的教育。“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体的危害一样”[3]。
二、从全程、全员、全面“三个维度”看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教育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4]。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人,应该追逐自身价值的实现,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1.全程的生命意识教育。
全程是一个时间概念,是从个体的出生开始到个体生命终结所持续的时间。全程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指自始至终对生命个体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无时不在,贯穿始终,环环相扣,有序进行。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道德教育内容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要低起点切入,分层次育人。按照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施以不同层次的生命意识教育。起初,在道德教育中帮助个体形成关于生命的认知,由生命认知逐渐向生命意识转变,外化的生命知识是否已经内化,要看个体是否形成了较稳定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做好养育孩子的同时要教育好孩子,所谓对孩子的“教养”,不仅要有养还要有教,“教”包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引导,自小对孩子进行珍视生命的教育,让孩子学会敬畏生命。
学校是孩子众多品质内化的重要场所、必要环境。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主要承担者,当然,在教师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进行一定的引导。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和心理发展规律,注意挖掘道德教育中生命意识教育的要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也可以说,将生命意识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是进行全方位生命意识培养的地方。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所以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对生命意识教育给予支持,才可以使生命意识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个体将实践的经验整合,重新体验生命意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增强个体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
2.全员的生命意识教育。
全员是指将所有的社会个体成员,全员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指对所有的社会个体施加生命意识教育的影响。
将个体看成是道德教育视野下生命意识教育的主体,人人都是道德教育中凸显生命意识教育的工作者,每一位家长、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公民都要根据自身的“岗位职责”实施相应的生命意识教育影响,保证生命意识教育的全员性,把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教育落实到各个环节,当然,生命意识教育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是道德教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一种需要,一种必然的需要。
不论是以家长、教师还是公民的身份,个体都要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懂得严于律己,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学生更好的未来、更充实的生活提供可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家长做好家长的角色,尽好监护人的职责,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聊聊生活,谈谈理想,探讨人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孩子面临困境时的经验不足提供参考意义。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处事方式,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意见,试着和他们做朋友,让他们的生活中少些怒斥和苛求,多点赞美和表扬。每个公民都要明白,自己也曾从孩子时期走过来,知道每走一步的特点和需求,其实,站在他们的立场,你会发现得更多、给予得更多,因为你们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会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3.全面的生命意识教育。
全面可以说是一个空间概念,是指学生生活、学习的全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全面的生命意识教育一方面指生命意识教育无处不在,全方位地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域。另一方面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这三方面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生命意识教育。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环境,孩子呱呱坠地来到家庭,首先受到的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孩子生命意识的启蒙应该从家庭的生命意识教育开始。因为父母日常生活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对孩子生命意识教育的引导。为此,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做好榜样,培养他们优秀的品格。
伴随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开始进入他们的生活,并担任主要的教育角色,学校要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适当开展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将生命意识教育融入道德教育教学中。
直至他们成年后踏入社会,学校的教育影响一直伴随,虽然会受到社会或好或坏的影响,但早期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意识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即使是不好的影响,也会遵循内心深处的底线;相反,早期道德教育中生命意识教育影响或有或无,社会的点滴影响会使个体生命意识的认知紊乱。这就要求将家庭、社会、学校统一协调,共同为个体成长中的生命意识教育服务。
三、对道德教育视野下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
“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即不可选择地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生命不仅属于他自己,也属于其家庭、社会,个体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形成与展现。因此,人与生命不仅是一个有机体的自然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完善道德、履行责任的过程”[5]。的确,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其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才能被确证,这是人的生命价值的道德意蕴。
1.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道德视野下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价值。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碑铭文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6]道德之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道德教育中凸显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生命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持续不断地熏陶、影响。培养生命意识的一个途径是明确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不仅包括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探讨,还包括对个体与社会相结合价值意义的认识。人生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要想更好地探讨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的价值,就应该将个体与社会联系起来,整体把握。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明确生活目标、增强生命价值感。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即使压力袭来,也不会轻易被困难和挫折打败。
人生因目标而美丽,生活因目标而精彩。明确生活目标对增强生命价值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爱始终是很好的,始终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由于每个人对保存自己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我们第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而且应当是不断地关心我们的生命”[7]。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生命意识,也不是每个个体的年龄增长就一定代表这个个体生命意识的增强。
3.社会的关注可以让生命意识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社会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融入社会是价值实现的前提,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就要扮演不同角色以获得人们的关怀和支持。不仅要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生命意识,还要动员全社会对生命意识的关注。社会人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他们一些心灵上的支持,对他们进行心灵的感化,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生满怀理想,对生命意识教育更欣赏。
一个珍爱自己生命的人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其他人的生命负责。在道德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美好的人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7.
[2]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蒙台梭利.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1.
[4][德]马克思著:刘王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5]张勇.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J].现代大学教育,2009(02):39-43.
[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0.
[7]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