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苹果生产按生态条件可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渤海湾区、西南高原区、北部寒冷区、黄河故道区5大产区。近几年来,我国苹果加快向资源优、产业基础好、出口潜力大和比较效益高的区域集中,形成了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个苹果优势产业带,面积、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86%和90%。其中的黄土高原区特别是渭北塬区,是世界上唯一符合苹果生产7个气象条件的最佳适生区,该地区土层厚、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地面积广、工业污染少,所生产的苹果果面光洁、蜡质层厚、着色艳、硬度大、风味浓、耐贮运、货架期长,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是迄今规模最大,生态环境优良,种植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较高的苹果优生区。
1 渭北苹果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生产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大发展,渭北苹果面积达到41.3万公顷,产量660万吨,已打开56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前景广阔。
1.1.1 渭北发展苹果的优势 (1)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北纬33°~39°地区,海拔800-1200米,是最理想的苹果生产区域。渭北塬区地处东经106°20′-110°40′,北纬34°11′~36°20′,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西北部海拔1000-2000米,东南部600~900米,正是苹果最佳适生区。区域东西长约400千米,南北宽275千米,包括延安南部、渭南、咸阳、宝鸡3地区北部及铜川市,土地总面积4058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33.3万公顷,人均0.26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区以黄土台塬和黄土高原沟壑两类地貌为主。土壤为垆土,土层深厚达80~200米,透气蓄水保肥能力强,富含钾、镁、钙、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土壤氧气浓度为10%-15%,pH值为5.5-6.7,有利于苹果根系生长。产区水源主要依靠天然降雨,水源纯净、无污染,空气湿度相对较低,不利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和繁殖。并且这一区域没有工业污染,苹果生产环境和地域特征得到维护,是生产优质苹果的天然宝地。(2)降水适中、水热同季、光热资源丰富。比较国内外苹果产区的气候要素与苹果生长对光、热、水资源的要求,一般认为适宜的栽培区域为:年均气温8-12℃,夏季平均气温18-24℃。空气相对湿度60%-70%;果实生长期16—9月气温日较差应在10℃以上,≥35℃的酷热天数在5天以下,≤-20℃的低温不超过16天;≥10℃的积温在2500~2700℃以上;年日照时数2000-2800小时,降水量500-800毫米(雨量过高,对果实生长不利)。渭北塬区地处温带,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7~13.3℃,一月最低气温-2.7~-7.0℃,绝对最低气温一16.0~25℃,绝对最高气温34~40.5℃,持续天数5天以下,果实生长期气温日较差在10℃以上。≥10℃的积温2500~4123℃,年日照时数1900~2536小时,年均降雨量525-730毫米,干燥度1.03~1.54,适宜苹果生长发育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该区年内水热资源分布与苹果生长需要基本同步,有利于苹果生长发育和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果树树势健壮,坐果率高,抗病虫力强,稳产丰产,果实着色鲜艳,蜡质层厚,硬度大,果面光洁,糖、酸、维生素等含量高,风味浓郁。
1.1.2 苹果质量特色和效益渭北黄土高原是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其优越的资源,造就了苹果独特的优异品质。除具有一般苹果的品质特征外,渭北苹果还具备了“色泽艳丽、蜡质层厚、风味浓郁、耐贮运”的独特优势:另外在果品质量安全方面,按照国际、国内广大消费者的要求,渭北大力建设绿色果品基地和“果、畜、沼、窖、草”5配套生态果园,实施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目前,已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苹果基地面积达到18万公顷,居中国首位。2006年还启动了有机苹果的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苹果质量,各基地县坚持推广普及“太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4项关键技术,并充分发挥果实套袋补贴项目作用,果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2007年渭北苹果优果率达到7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在10月份闭幕的2007年俄罗斯金秋农业博览会上,莫斯科有机果品研究所洛特尼可夫博士品尝了陕西苹果后说:“陕西苹果味道香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苹果!”。果品质量的提高带动了果品销售价格的提高,今年渭北苹果平均价格较2006年提高30%以上,创下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基地县农户人均苹果纯收入1900多元,占总纯收入的75%以上。洛川县去年1年,全县农民就购回家用小轿车1120辆,今年全县苹果产量突破56万吨,户均收入过10万元农户接近20%,户均收入过3万元的农户占一半以上。苹果业成为渭北30个基地县的富民产业。
1.1.3 区域布局和品种分布渭北苹果集中连片分布在延安、铜川、渭南、成阳、宝鸡5市的30个县,是中国乃至世界连片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基地分为渭北北部生产区和渭北南部生产区。近几年,渭北加快苹果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工作,已经拥有世界上先进的苹果优良品种,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比例为5:15:80,主要栽培品种10多个,其中富士、嘎拉等国际化的品种占到了苹果栽培面积的75%以上,红富士占到了70%,秦冠占到了20%。近年新发展起来的嘎拉主要集中在洛川、富平、合阳、富县,其中洛川和富平的面积都在1333公顷以上,澳洲青苹主要集中在淳化、彬县、白水、澄城。
1.2 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
1.2.1 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布局上优势特征不明显,红富士所占比例过大,其它新优品种比例小;早中晚熟比例依然不够合理,早熟品种短缺,中熟品种不足,晚熟品种相对过剩;加工专用品种太少,与鲜食果比例不协调,苹果浓缩汁档次低,市场风险大。对此,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在渭北北部及陕北南部海拔800-1400米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红色耐贮运的晚熟和中晚熟鲜食品种,力争建成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以红富士和嘎拉等品种为主的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基地;渭北南部海拔600-800米地区重点发展早中熟鲜食苹果和加工专用苹果。各基地县应合理分工,各有侧重,避免雷同,从调整品种结构人手,逐步压缩晚熟品种栽培比例,适当扩大早中熟面积,使早中晚熟的比例调整为10:20:70,争取在6—11月之间月月都有一个主栽品种上市;同时多方发展和引进新优品种。逐步增加栽培品种种类,每年保持5%~10%的品种更新速度,形成多个品种共创市场的新格局。
1.2.2 果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 渭北苹果生产中质量问题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果树老化,果品质量下降。80年代栽植的部分树龄在20年以上的果树因管理跟不上,病虫害不断加重。树势明显弱化,已开始进入衰老期,亟待改造更新。对这类果园应有计划分阶段实施老园改造,延长果树经济寿命,保持面积稳定。同时加快新园建设,确保渭北果业持续健康发展。(2)有机肥源不足。土壤瘠薄。近年来渭北地区有机肥源普遍不足,化肥使用量上升,导致果园土壤瘠薄,果树的持续生产能力受到影响,果品质量提高受到严重制约。据调查。洛川县各类家畜15.2万头,家禽31.4万只,每年提供有机肥料35.3万吨,人粪尿40万吨,经过沼气池熟化发酵后形成40万吨。洛川县3.33万公顷果园平均每667平方米仅能施入800千克,远不能满足果园每667平方米要求施入3000千克优质有机肥标准。洛川土壤中3种主要元素平均含量分别是:速效氮39.76毫克/千克、磷9.99毫克,千克、钾99.71毫克,千克,有机质含量平均0.921%,相当于土壤肥力标准的低水平,远不能达到生产优质果品速效氮80~100毫克,千克、磷40-50毫克,千克、钾150毫克,千克。有机质含量3%-5%的标准要求。其它县区土壤肥力状况甚至更差,2006年调查渭北苹果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的果园占到85%,特别是渭北北部山地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更低,仅为0.3%左右。土壤肥力不足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低已成为渭北果业发展的极大障碍,应引起高度重视。解决方法是:结合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围绕苹果产业建设“果、畜、沼、窖、草”5配套果园,积极推广果园种草,建沼养畜,示范引导广大果农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渭北果业培元固本。(3)自然灾害频繁,影响果品质量。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花期冻害,早春沙尘、风害,夏季高温、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苹果花朵忍耐低温极限是-2.2℃,而4月上中旬常出现-5℃以下的低温。使部分果区花朵受冻严重。近年来,6月上旬35℃以上高温天气由过去的3-5天延长到7~10天,常造成幼果灼伤。6—9月份冰雹多发,虽然部分地区建立了防雹体系。起到了一定防御效果,但灾害性天气仍是影响果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加强防灾、抗灾体系建设,继续扩大防雹网建设规模,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等新措施。保护果农利益,增强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渭北果业发展保驾护航。(4)农资市场秩序差,果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苹果生产应用农药品种多达600多种,化肥品种30余种,果袋80多种,农药、化肥、果袋品种繁多,新商品层出不穷,果用包装五花八门,而目前的农资市场监管力度还很不够。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问题,加之质量检测机构不健全,检测设备短缺,检测手段较为落后,与生产绿色、安全、无公害果品的要求不相适应。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按照绿色、安全、生态、营养、高效目标要求,加强对农药、化肥、果袋等生产投入品的监管,积极推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资执法力度,杜绝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其次是建立果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5个苹果主产市建设果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重点县建设果品质量安全检测点。对产地环境、投人品、检疫性病虫害、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元素等进行有效监控,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1.2.3 贮藏能力不足,商品化处理落后渭北果品总贮藏能力只有苹果产量的50%左右,且贮藏设施较落后,符合国际标准的冷库、气调库贮藏能力仅占总贮量的8%,而国外气调库贮藏能力占总贮藏量的70%~80%。发达国家采后的清洗、分级等方面的比例为100%,而渭北仅为1%。对此要加强采后全程冷链体系建设,实现鲜果的周年供应,力争贮藏能力达到75%,其中冷库、气调库贮藏能力达到40%,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70%,苹果出口率达到20%-30%。
1.2.4 营销环节薄弱 销售企业龙头不多不强,销售队伍缺乏训练,品牌意识不强,出口外销还没有形成规模。对此应继续发展国内市场,积极开展边境贸易,重点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实施统一标准。推行品牌准入,构筑全方位高素质的营销体系。
2 发展趋势
2.1 形势分析
2.1.1 苹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中国苹果产业中心正在向西北黄土高原转移,位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的渭北是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重点地区之一,渭北将建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
2.1.2 当前和今后消费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果品市场的日益丰富,消费者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的消费者已不仅注重苹果的外观品质,而更注重其食用品质。未来市场。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将成为消费主流。
2.2 发展趋势
2.2.1 发展绿色无公害苹果是当前市场需要 食用绿色无公害苹果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普遍追求,也是当前和今后国内外市场消费的基本要求。渭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其具备了生产绿色无公害苹果的天然优势,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果品生产基地。
2.2.2 有机苹果是发展的趋势 有机苹果是一种真正源于自然的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果品,其最大特点是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自然生产环境也没有任何污染,所以它的品质远远要高于无公害苹果和绿色苹果。是苹果的最高标准。那么有机苹果和无公害苹果和绿色苹果有哪些不同呢?有机苹果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而无公害和绿色苹果则允许有限制的使用这些物质,而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肥料。因此,有机苹果生产要比绿色苹果和无公害苹果难度大,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和相应的替代技术。首先生产基地要生态环境好。也就是空气、土壤、水质及周边环境不能有任何污染;二是在肥料使用上,以纯农家有机肥代替化肥;三是在病虫害防治上以预防为主,采用物理、生物、人工等综合防治措施。目前有机苹果在国际市场上较普通苹果单价高出30%-50%,国内高出100%以上,尽管价位较高,但销售顺畅,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十分看好。近年来,随着渭北果品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优化升级,发展有机苹果将逐步成为该地区当前和今后果业的大趋势。
1 渭北苹果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生产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大发展,渭北苹果面积达到41.3万公顷,产量660万吨,已打开56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前景广阔。
1.1.1 渭北发展苹果的优势 (1)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北纬33°~39°地区,海拔800-1200米,是最理想的苹果生产区域。渭北塬区地处东经106°20′-110°40′,北纬34°11′~36°20′,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西北部海拔1000-2000米,东南部600~900米,正是苹果最佳适生区。区域东西长约400千米,南北宽275千米,包括延安南部、渭南、咸阳、宝鸡3地区北部及铜川市,土地总面积4058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33.3万公顷,人均0.26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区以黄土台塬和黄土高原沟壑两类地貌为主。土壤为垆土,土层深厚达80~200米,透气蓄水保肥能力强,富含钾、镁、钙、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土壤氧气浓度为10%-15%,pH值为5.5-6.7,有利于苹果根系生长。产区水源主要依靠天然降雨,水源纯净、无污染,空气湿度相对较低,不利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和繁殖。并且这一区域没有工业污染,苹果生产环境和地域特征得到维护,是生产优质苹果的天然宝地。(2)降水适中、水热同季、光热资源丰富。比较国内外苹果产区的气候要素与苹果生长对光、热、水资源的要求,一般认为适宜的栽培区域为:年均气温8-12℃,夏季平均气温18-24℃。空气相对湿度60%-70%;果实生长期16—9月气温日较差应在10℃以上,≥35℃的酷热天数在5天以下,≤-20℃的低温不超过16天;≥10℃的积温在2500~2700℃以上;年日照时数2000-2800小时,降水量500-800毫米(雨量过高,对果实生长不利)。渭北塬区地处温带,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7~13.3℃,一月最低气温-2.7~-7.0℃,绝对最低气温一16.0~25℃,绝对最高气温34~40.5℃,持续天数5天以下,果实生长期气温日较差在10℃以上。≥10℃的积温2500~4123℃,年日照时数1900~2536小时,年均降雨量525-730毫米,干燥度1.03~1.54,适宜苹果生长发育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该区年内水热资源分布与苹果生长需要基本同步,有利于苹果生长发育和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果树树势健壮,坐果率高,抗病虫力强,稳产丰产,果实着色鲜艳,蜡质层厚,硬度大,果面光洁,糖、酸、维生素等含量高,风味浓郁。
1.1.2 苹果质量特色和效益渭北黄土高原是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其优越的资源,造就了苹果独特的优异品质。除具有一般苹果的品质特征外,渭北苹果还具备了“色泽艳丽、蜡质层厚、风味浓郁、耐贮运”的独特优势:另外在果品质量安全方面,按照国际、国内广大消费者的要求,渭北大力建设绿色果品基地和“果、畜、沼、窖、草”5配套生态果园,实施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目前,已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苹果基地面积达到18万公顷,居中国首位。2006年还启动了有机苹果的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苹果质量,各基地县坚持推广普及“太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4项关键技术,并充分发挥果实套袋补贴项目作用,果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2007年渭北苹果优果率达到7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在10月份闭幕的2007年俄罗斯金秋农业博览会上,莫斯科有机果品研究所洛特尼可夫博士品尝了陕西苹果后说:“陕西苹果味道香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苹果!”。果品质量的提高带动了果品销售价格的提高,今年渭北苹果平均价格较2006年提高30%以上,创下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基地县农户人均苹果纯收入1900多元,占总纯收入的75%以上。洛川县去年1年,全县农民就购回家用小轿车1120辆,今年全县苹果产量突破56万吨,户均收入过10万元农户接近20%,户均收入过3万元的农户占一半以上。苹果业成为渭北30个基地县的富民产业。
1.1.3 区域布局和品种分布渭北苹果集中连片分布在延安、铜川、渭南、成阳、宝鸡5市的30个县,是中国乃至世界连片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基地分为渭北北部生产区和渭北南部生产区。近几年,渭北加快苹果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工作,已经拥有世界上先进的苹果优良品种,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比例为5:15:80,主要栽培品种10多个,其中富士、嘎拉等国际化的品种占到了苹果栽培面积的75%以上,红富士占到了70%,秦冠占到了20%。近年新发展起来的嘎拉主要集中在洛川、富平、合阳、富县,其中洛川和富平的面积都在1333公顷以上,澳洲青苹主要集中在淳化、彬县、白水、澄城。
1.2 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
1.2.1 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布局上优势特征不明显,红富士所占比例过大,其它新优品种比例小;早中晚熟比例依然不够合理,早熟品种短缺,中熟品种不足,晚熟品种相对过剩;加工专用品种太少,与鲜食果比例不协调,苹果浓缩汁档次低,市场风险大。对此,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在渭北北部及陕北南部海拔800-1400米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红色耐贮运的晚熟和中晚熟鲜食品种,力争建成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以红富士和嘎拉等品种为主的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基地;渭北南部海拔600-800米地区重点发展早中熟鲜食苹果和加工专用苹果。各基地县应合理分工,各有侧重,避免雷同,从调整品种结构人手,逐步压缩晚熟品种栽培比例,适当扩大早中熟面积,使早中晚熟的比例调整为10:20:70,争取在6—11月之间月月都有一个主栽品种上市;同时多方发展和引进新优品种。逐步增加栽培品种种类,每年保持5%~10%的品种更新速度,形成多个品种共创市场的新格局。
1.2.2 果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 渭北苹果生产中质量问题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果树老化,果品质量下降。80年代栽植的部分树龄在20年以上的果树因管理跟不上,病虫害不断加重。树势明显弱化,已开始进入衰老期,亟待改造更新。对这类果园应有计划分阶段实施老园改造,延长果树经济寿命,保持面积稳定。同时加快新园建设,确保渭北果业持续健康发展。(2)有机肥源不足。土壤瘠薄。近年来渭北地区有机肥源普遍不足,化肥使用量上升,导致果园土壤瘠薄,果树的持续生产能力受到影响,果品质量提高受到严重制约。据调查。洛川县各类家畜15.2万头,家禽31.4万只,每年提供有机肥料35.3万吨,人粪尿40万吨,经过沼气池熟化发酵后形成40万吨。洛川县3.33万公顷果园平均每667平方米仅能施入800千克,远不能满足果园每667平方米要求施入3000千克优质有机肥标准。洛川土壤中3种主要元素平均含量分别是:速效氮39.76毫克/千克、磷9.99毫克,千克、钾99.71毫克,千克,有机质含量平均0.921%,相当于土壤肥力标准的低水平,远不能达到生产优质果品速效氮80~100毫克,千克、磷40-50毫克,千克、钾150毫克,千克。有机质含量3%-5%的标准要求。其它县区土壤肥力状况甚至更差,2006年调查渭北苹果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的果园占到85%,特别是渭北北部山地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更低,仅为0.3%左右。土壤肥力不足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低已成为渭北果业发展的极大障碍,应引起高度重视。解决方法是:结合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围绕苹果产业建设“果、畜、沼、窖、草”5配套果园,积极推广果园种草,建沼养畜,示范引导广大果农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渭北果业培元固本。(3)自然灾害频繁,影响果品质量。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花期冻害,早春沙尘、风害,夏季高温、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苹果花朵忍耐低温极限是-2.2℃,而4月上中旬常出现-5℃以下的低温。使部分果区花朵受冻严重。近年来,6月上旬35℃以上高温天气由过去的3-5天延长到7~10天,常造成幼果灼伤。6—9月份冰雹多发,虽然部分地区建立了防雹体系。起到了一定防御效果,但灾害性天气仍是影响果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加强防灾、抗灾体系建设,继续扩大防雹网建设规模,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等新措施。保护果农利益,增强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渭北果业发展保驾护航。(4)农资市场秩序差,果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苹果生产应用农药品种多达600多种,化肥品种30余种,果袋80多种,农药、化肥、果袋品种繁多,新商品层出不穷,果用包装五花八门,而目前的农资市场监管力度还很不够。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问题,加之质量检测机构不健全,检测设备短缺,检测手段较为落后,与生产绿色、安全、无公害果品的要求不相适应。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按照绿色、安全、生态、营养、高效目标要求,加强对农药、化肥、果袋等生产投入品的监管,积极推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资执法力度,杜绝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其次是建立果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5个苹果主产市建设果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重点县建设果品质量安全检测点。对产地环境、投人品、检疫性病虫害、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元素等进行有效监控,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1.2.3 贮藏能力不足,商品化处理落后渭北果品总贮藏能力只有苹果产量的50%左右,且贮藏设施较落后,符合国际标准的冷库、气调库贮藏能力仅占总贮量的8%,而国外气调库贮藏能力占总贮藏量的70%~80%。发达国家采后的清洗、分级等方面的比例为100%,而渭北仅为1%。对此要加强采后全程冷链体系建设,实现鲜果的周年供应,力争贮藏能力达到75%,其中冷库、气调库贮藏能力达到40%,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70%,苹果出口率达到20%-30%。
1.2.4 营销环节薄弱 销售企业龙头不多不强,销售队伍缺乏训练,品牌意识不强,出口外销还没有形成规模。对此应继续发展国内市场,积极开展边境贸易,重点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实施统一标准。推行品牌准入,构筑全方位高素质的营销体系。
2 发展趋势
2.1 形势分析
2.1.1 苹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中国苹果产业中心正在向西北黄土高原转移,位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的渭北是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重点地区之一,渭北将建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
2.1.2 当前和今后消费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果品市场的日益丰富,消费者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的消费者已不仅注重苹果的外观品质,而更注重其食用品质。未来市场。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将成为消费主流。
2.2 发展趋势
2.2.1 发展绿色无公害苹果是当前市场需要 食用绿色无公害苹果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普遍追求,也是当前和今后国内外市场消费的基本要求。渭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其具备了生产绿色无公害苹果的天然优势,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果品生产基地。
2.2.2 有机苹果是发展的趋势 有机苹果是一种真正源于自然的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果品,其最大特点是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自然生产环境也没有任何污染,所以它的品质远远要高于无公害苹果和绿色苹果。是苹果的最高标准。那么有机苹果和无公害苹果和绿色苹果有哪些不同呢?有机苹果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而无公害和绿色苹果则允许有限制的使用这些物质,而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肥料。因此,有机苹果生产要比绿色苹果和无公害苹果难度大,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和相应的替代技术。首先生产基地要生态环境好。也就是空气、土壤、水质及周边环境不能有任何污染;二是在肥料使用上,以纯农家有机肥代替化肥;三是在病虫害防治上以预防为主,采用物理、生物、人工等综合防治措施。目前有机苹果在国际市场上较普通苹果单价高出30%-50%,国内高出100%以上,尽管价位较高,但销售顺畅,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十分看好。近年来,随着渭北果品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优化升级,发展有机苹果将逐步成为该地区当前和今后果业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