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唤醒“沉睡”的土地rn通俗来讲,盐碱地是指含盐、碱量高的一类土壤,其形成受地形、气候、水流等条件影响,也与不合理的耕作管理有关.当土壤耕层可溶盐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影响作物出苗、生长,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rn山东省内的盐碱地分为滨海盐碱地和内陆盐碱地两种类型,集中分布在东营、滨州、潍坊、德州等地.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盐碱地蕴含着巨大潜力.长期以来,山东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手段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唤醒“沉睡”的土地,挖掘内在的潜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唤醒“沉睡”的土地rn通俗来讲,盐碱地是指含盐、碱量高的一类土壤,其形成受地形、气候、水流等条件影响,也与不合理的耕作管理有关.当土壤耕层可溶盐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影响作物出苗、生长,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rn山东省内的盐碱地分为滨海盐碱地和内陆盐碱地两种类型,集中分布在东营、滨州、潍坊、德州等地.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盐碱地蕴含着巨大潜力.长期以来,山东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手段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唤醒“沉睡”的土地,挖掘内在的潜力.
其他文献
从中唐开始,受"切题"规则的限制,科举律赋在结构层面形成了严格的写作规范.这种结构混合了骈赋、文赋的结构特点,但也同时缺失了骈赋与文赋的优长,使律赋的发展空间尤其局促.不过,唐代作家在考试以外的律赋创作中,时常违背"切题"规则,使律赋创作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这与唐代科举的纳卷制度和行卷风气有一定关系.此类情况在唐代的咏物律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考察唐代咏物律赋的结构形式,有助于理解律赋在赋体形态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近代法国文学界在中国诗歌法译实践中认识到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意义和语言形式上均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认为"诗不可译".尽管如此,再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仍然是法国文学界的理想.18—19世纪中国诗歌法译有三种模式:传教士的索隐式翻译、专业汉学家的学术翻译和职业文学家的自由翻译.索隐式翻译是一种策略性偏离,汉学翻译力求忠实于诗歌原意,自由翻译则是创造性接受.从美学角度看,三种翻译模式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接受呈现涵化和本土化两个面相.涵化的典型案例是《玉书》发行,推动法国诗歌从格律体
过往对数字金融的研究较少从集聚视角出发,本文以P2P平台为代表,探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等金融创新业态的地理与虚拟双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并构造含有金融创新与技术溢出的空间溢出模型,解释数字金融的双空间集聚机制和区位选择;并选取P2P平台作为金融虚拟集聚的典型载体,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弱化了本地因素的影响,但金融虚拟集聚平台仍比传统金融行业更为集中,这是因为基于信息技术溢出的区位选择对其更为关键.
秦焚书而经亡或经不曾亡,这段极具争议的历史激荡过古今无数史家的思绪,然迄今莫衷一是.欧洲人也早就关注汉籍经典的真伪问题.在西方早期中国文学史纂领域,德国汉学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领先地位;他们对于中国古代经典的真伪辨析,很能折射出彼时欧洲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一些观点颇有见地,或许有借鉴意义;另有一些看法因后人的考证和发现,显然不足为凭,但思考本身是有价值的.并且,西人对于汉籍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是其真伪之辨渐进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中国本土的疑古辨伪对于西方相关论说的可能影响.本文的重点不是辨析之辨析,而
20世纪前期,以卫礼贤、黑塞和荣格为代表的日耳曼知识精英追随歌德,探寻文化理想.卫礼贤早年踏上中国国土,其德译中国经典为黑塞创作《玻璃球游戏》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三人因寻道而结谊.中国经典通过卫礼贤的译介,在日耳曼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深刻影响.这既凸显在现代西方文化语境中,卫礼贤作为中国文化中介者的重要身份,说明其"西体东用观"立场下中国文化输入工作的重要性,也揭橥"西海寻路路安在"与"西海寻路道术裂"的命题.
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给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触发了农户创业的新契机.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的微观数据,从传导机制和异质效应双重视角研究了移动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民创业的概率,但具有地区异质性和学习能力的门槛效应,相比较于中西部地区,移动互联网对东部地区农户的创业提升作用更大;移动互联网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农民创业则呈现出倒"U"型影响,学习能力中等的农民创业的边际效应最高.机制检验表明,移动互联网使用改善了农民市场资源获取、社会网络传
定向发力攻坚克难rn“从全省来看,山东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需求供给可以协同发力、新老行业可以相得益彰、各类企业可以比翼齐飞、陆海潜力可以统筹开发、交通运输可以四通八达、对外开放可以提档升级、城乡区域可以均衡发展、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张型成说,锚定“三个走在前”,就必须充分利用和塑造好这一系列优势.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因此,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阔乡村越来越大有可为.
破风起航rn“齐鲁粮油”品牌建设之路始于2018年.2018年9月18日,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财政厅发布《关于推进山东粮油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随后,“齐鲁粮油”公共品牌被山东提升至更加重要的战略高度,不断被注入强大动力:2019年,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写入中共山东省委一号文件,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写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解决畜牧种业难题rn“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函对打造现代畜牧业齐鲁样板作出了部署安排,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明确了山东省先行先试的战略定位,赋予其引领带动的重大使命,提供了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唐建俊介绍.rn目前,山东省畜产品可满足1.5亿人的消费需求,省内价格总体低于全国,是京津沪浙等地市场的主要供给区.其中禽肉产量占全国的1/6,常年生猪外调1000万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防控期间调往北京、上海、湖北肉品10.8万吨,为保供大局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