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菜蛾为十字花科常见害虫,幼虫危害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后,苗期受害可引起毁苗,秧苗移栽后因中心叶被害而使新叶无法正常生长,导致毁种,生长后期严重受害可影响包心,引发蔬菜作物软腐病等,造成大幅度减产。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在2001—2004年种植蔬菜面积233.34 hm2,2005年种植面积开始下降为166.67 hm2,2006—2010年在133.34 hm2面积,2011年起稳定在100 hm2面积到现在。据多年来的调查,小菜蛾主要危害甘蓝、花椰菜、大白菜、萝卜、青菜等,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笔者对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供生产者参考。
1 小菜蛾的形态特征
小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别名菜蛾,两头尖。
1.1 成虫
成虫体长6~7 mm,翅长12~15 mm,为灰褐色小型蛾子。雄蛾前翅后缘从翅基至外缘有1条呈淡黄白色波状色带,雌虫的波状带灰黄色;雄蛾比雌蛾鲜艳,蛾子休息时两翅覆盖于体背成屋脊状,接合处形成3个连串的斜方块(从背面看)。前翅缘毛较长,特别是靠近外缘处;后翅银灰色,缘毛也很长。雄蛾腹部末端左右分裂,雌蛾不分裂,呈管状。
1.2 卵
卵椭圆形、扁平,淡黄色、有光泽,长约0.5 mm,宽约0.3 mm,多数为单粒,大多产在叶背靠叶脉的凹处,少数产在叶面凹陷处。
1.3 幼虫
幼虫共4龄,老熟幼虫长8~11 mm,淡黄绿色或深绿色,纺锤形,体上有稀疏长而黑的毛。头部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斑纹排列成2个“U”字形纹。臀足后伸,超过腹末,形成头小、尾小的特殊形态,由此俗称为“两头尖”。
1.4 蛹
蛹长5~8 mm,老熟幼虫常在叶背吐丝编结的稀薄灰白色网状虫茧化蛹,初化的蛹呈水绿色,后逐渐转为淡黄绿色、淡黄褐色,即将羽化的蛹为灰褐色。
2 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
2.1 发生世代
小菜蛾在上海地区每年发生12~14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露地以蛹在田间的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如青菜、大白菜等)上越冬,保护地(连作地)内可周年危害。翌年3月天气温暖晴朗时,越冬代成虫开始活动,第1代发生在4月中下旬,第2~4代发生在5—6月,第5~8代发生在6月下旬至8月;第9~11代发生在9—10月;第12代或第13代发生在10月下旬至12月初;直至12月中旬前后开始越冬。一般以第2代起开始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田间以5—6月(第2~4代),9—10月(第9~11代)为危害盛期,以第2~4代、第9~11代为主害代,其中以第2~4代为严重代;第9~11代为中等代。
2.2 生活习性
成虫有趋光习性,午夜前对黑光灯、日光灯有较强的趋性。白天躲在植物的荫蔽处,在受惊时可短距离低飞。越冬代成虫寿命最长可达60 d,产卵期长达40 d,平均每头雌蛾产卵量200多头。以后各代成虫寿命5~10 d,产卵期4~7 d,平均每头雌蛾产卵量50~100头。成虫产卵对寄主有选择性,喜欢在生长旺盛,含芥子油较高的蔬菜作物上产卵,如甘蓝、花椰菜、大白菜危害重。卵多数散产于作物的叶背近叶脉的凹陷处,少数在叶片正面和叶柄。幼虫孵化后在植株的心叶或叶背取食,幼虫老熟后在叶脉附近或落叶上结茧化蛹。
2.3 生长发育
适宜小菜蛾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8~40 ℃;最适环境温度为20~30 ℃,相对湿度70% 以下,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在12~35 ℃ 条件下都可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在35~40 ℃ 的高温区仍能生存,但种群繁殖受到明显的抑制。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9.4 ℃,有效积温50日·℃;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7.4 ℃,有效积温 173日·℃;蛹的发育起积温7.7 ℃,有效积温72日·℃;在盛发期内完成1个世代发育历期为15~20 d。
3 危害特点
小菜蛾初龄幼虫有半潜叶钻食叶肉危害习性,2龄以上幼虫主要取食叶肉,残剩表皮,成为透明的斑块。低、高龄幼虫喜在寄主的心叶或叶背取食叶肉危害(遇惊扰就扭动身体、倒退、吐丝下垂逃避)。苗期受害可引起毁苗;秧苗移栽后因中心叶危害而使新叶无法正常生长,导致毁种;生长后期严重危害可影响包心,引发软腐病等,造成大幅减产。同时在留种蔬菜上还取食嫩茎,钻食幼嫩的种荚,严重影响留种菜株的采种量。
4 防治技术
对于小菜蛾的危害,必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农药防治为手段。
4.1 农业防治
4.1.1 清洁田园 十字花科蔬菜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防止残存虫源在收获的残菜叶上繁殖,减少田间虫口基数,并在茬口安排中尽量避免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周年栽培。重发地区可在盛发期选择瓜类、豆类等作物、茬口轮作,实施栽培避虫。
4.1.2 喷灌法 合理利用小菜蛾怕雨水的特点,在干旱时改浇水灌溉为喷灌方式,通过人工造雨措施可以减轻小菜蛾的发生与危害。
4.1.3 应用植物源诱虫粘胶板诱杀成虫 应用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植物源诱小菜蛾成虫的黄色诱虫粘胶板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虫量。
4.1.4 性诱剂迷向法防治 在每年春季平均温度回升到15 ℃ 起,在田间应用迷向型小菜蛾诱芯,每60 m2左右设1个诱芯,干扰小菜蛾成虫的交配,可以减少田间卵量,控制危害,每60~80 d更换1次诱芯,防治效果在 45%~60%。
4.2 化学防治
在幼虫卵孵化盛期至1~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该虫有很强的抗药性,因此在选用农药时要注意交替使用。
4.2.1 常规防治用药 667 m2田块可选用2.2%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50 g(1 800倍液)、或用2.5% 高效氯氰菊酯水剂(功夫菊酯)60 g(1 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2.2 绿色防治用药 每667 m2田块可选用5%氟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 g(1 000倍液),24% 氰氟虫腈悬浮剂100 g(700倍液),或用10% 虫螨腈悬浮剂100 g(1 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2.3 综合防治 以常规防治用药与绿色防治相结合,连续交替使用农药防治,基本上能减轻小菜蛾的危害。要注意农药使用后在十字花科蔬菜作物上的残留量,在每批次蔬菜采收之前7~10 d必须停止用药,以保证蔬菜产品品质的安全性。
1 小菜蛾的形态特征
小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别名菜蛾,两头尖。
1.1 成虫
成虫体长6~7 mm,翅长12~15 mm,为灰褐色小型蛾子。雄蛾前翅后缘从翅基至外缘有1条呈淡黄白色波状色带,雌虫的波状带灰黄色;雄蛾比雌蛾鲜艳,蛾子休息时两翅覆盖于体背成屋脊状,接合处形成3个连串的斜方块(从背面看)。前翅缘毛较长,特别是靠近外缘处;后翅银灰色,缘毛也很长。雄蛾腹部末端左右分裂,雌蛾不分裂,呈管状。
1.2 卵
卵椭圆形、扁平,淡黄色、有光泽,长约0.5 mm,宽约0.3 mm,多数为单粒,大多产在叶背靠叶脉的凹处,少数产在叶面凹陷处。
1.3 幼虫
幼虫共4龄,老熟幼虫长8~11 mm,淡黄绿色或深绿色,纺锤形,体上有稀疏长而黑的毛。头部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斑纹排列成2个“U”字形纹。臀足后伸,超过腹末,形成头小、尾小的特殊形态,由此俗称为“两头尖”。
1.4 蛹
蛹长5~8 mm,老熟幼虫常在叶背吐丝编结的稀薄灰白色网状虫茧化蛹,初化的蛹呈水绿色,后逐渐转为淡黄绿色、淡黄褐色,即将羽化的蛹为灰褐色。
2 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
2.1 发生世代
小菜蛾在上海地区每年发生12~14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露地以蛹在田间的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如青菜、大白菜等)上越冬,保护地(连作地)内可周年危害。翌年3月天气温暖晴朗时,越冬代成虫开始活动,第1代发生在4月中下旬,第2~4代发生在5—6月,第5~8代发生在6月下旬至8月;第9~11代发生在9—10月;第12代或第13代发生在10月下旬至12月初;直至12月中旬前后开始越冬。一般以第2代起开始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田间以5—6月(第2~4代),9—10月(第9~11代)为危害盛期,以第2~4代、第9~11代为主害代,其中以第2~4代为严重代;第9~11代为中等代。
2.2 生活习性
成虫有趋光习性,午夜前对黑光灯、日光灯有较强的趋性。白天躲在植物的荫蔽处,在受惊时可短距离低飞。越冬代成虫寿命最长可达60 d,产卵期长达40 d,平均每头雌蛾产卵量200多头。以后各代成虫寿命5~10 d,产卵期4~7 d,平均每头雌蛾产卵量50~100头。成虫产卵对寄主有选择性,喜欢在生长旺盛,含芥子油较高的蔬菜作物上产卵,如甘蓝、花椰菜、大白菜危害重。卵多数散产于作物的叶背近叶脉的凹陷处,少数在叶片正面和叶柄。幼虫孵化后在植株的心叶或叶背取食,幼虫老熟后在叶脉附近或落叶上结茧化蛹。
2.3 生长发育
适宜小菜蛾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8~40 ℃;最适环境温度为20~30 ℃,相对湿度70% 以下,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在12~35 ℃ 条件下都可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在35~40 ℃ 的高温区仍能生存,但种群繁殖受到明显的抑制。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9.4 ℃,有效积温50日·℃;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7.4 ℃,有效积温 173日·℃;蛹的发育起积温7.7 ℃,有效积温72日·℃;在盛发期内完成1个世代发育历期为15~20 d。
3 危害特点
小菜蛾初龄幼虫有半潜叶钻食叶肉危害习性,2龄以上幼虫主要取食叶肉,残剩表皮,成为透明的斑块。低、高龄幼虫喜在寄主的心叶或叶背取食叶肉危害(遇惊扰就扭动身体、倒退、吐丝下垂逃避)。苗期受害可引起毁苗;秧苗移栽后因中心叶危害而使新叶无法正常生长,导致毁种;生长后期严重危害可影响包心,引发软腐病等,造成大幅减产。同时在留种蔬菜上还取食嫩茎,钻食幼嫩的种荚,严重影响留种菜株的采种量。
4 防治技术
对于小菜蛾的危害,必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农药防治为手段。
4.1 农业防治
4.1.1 清洁田园 十字花科蔬菜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防止残存虫源在收获的残菜叶上繁殖,减少田间虫口基数,并在茬口安排中尽量避免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周年栽培。重发地区可在盛发期选择瓜类、豆类等作物、茬口轮作,实施栽培避虫。
4.1.2 喷灌法 合理利用小菜蛾怕雨水的特点,在干旱时改浇水灌溉为喷灌方式,通过人工造雨措施可以减轻小菜蛾的发生与危害。
4.1.3 应用植物源诱虫粘胶板诱杀成虫 应用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植物源诱小菜蛾成虫的黄色诱虫粘胶板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虫量。
4.1.4 性诱剂迷向法防治 在每年春季平均温度回升到15 ℃ 起,在田间应用迷向型小菜蛾诱芯,每60 m2左右设1个诱芯,干扰小菜蛾成虫的交配,可以减少田间卵量,控制危害,每60~80 d更换1次诱芯,防治效果在 45%~60%。
4.2 化学防治
在幼虫卵孵化盛期至1~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该虫有很强的抗药性,因此在选用农药时要注意交替使用。
4.2.1 常规防治用药 667 m2田块可选用2.2%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50 g(1 800倍液)、或用2.5% 高效氯氰菊酯水剂(功夫菊酯)60 g(1 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2.2 绿色防治用药 每667 m2田块可选用5%氟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 g(1 000倍液),24% 氰氟虫腈悬浮剂100 g(700倍液),或用10% 虫螨腈悬浮剂100 g(1 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2.3 综合防治 以常规防治用药与绿色防治相结合,连续交替使用农药防治,基本上能减轻小菜蛾的危害。要注意农药使用后在十字花科蔬菜作物上的残留量,在每批次蔬菜采收之前7~10 d必须停止用药,以保证蔬菜产品品质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