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张,上海出现了大型居住社区的地域特征,即“镇管社区”的基层治理模式。以质性研究为主,发现社区志愿者主要有三方面功能:从社区志愿者的日常职能来看,志愿者主要具有安全、卫生、为老、文化、教育功能;从“自上而下”视角来看,社区志愿者有“模范带头”“群防群治”“压力分担”功能;从“自下而上”自治体系中来看,志愿者有反思志愿、支持、凝聚社会资本功能。
研究发现,“镇管社区”的管理体制下,居委会将社区志愿者作为社区治理的工具,最大化地实现着对居民的控制和条线任务的完成。“国家-社会”关系仍属于“强国家-弱社会”关系。
关键词:社区志愿者;居委会;社区治理
一、引言
社区志愿者是我国城市基层自治的重要载体,直接体现了社区参与、自组织与自我服务管理的功能。作为社区的居民组织,志愿者队伍在中国的大型城市社区中逐渐壮大。数量如此庞大的志愿者群体在社区中是否真的发挥了自治的功能?对于大型居住社区来说,志愿者群体长期存在且规模不断扩大的动力何在?
上海市X社区是上海市近郊六大保障性住房基地之一,由9个动迁房小区和4个经适房小区构成。X社区从2009年开始导入人口,居民主要来自上海普陀等七个社区,人口异质性大,诉求多样。
截止至2015年12月,X大型保障房居住社区,注册志愿者人数673名。X的社区志愿者活动分为“常规项目”“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常规项目”包括“情暖家园”和“佳园卫士”“重点项目”主要是“温馨一二三四五”“特色项目” 包括 “佳园文艺”“你呼我应志愿服务菜单栏”等。除了常态项目,X社区还开展了专项志愿服务,如“3月5大居雷锋日”等项目。
X居民区联合服务中心就是顾村镇与居委的中间层。中心于2011年8月成立,归属于社区党委,是社区管理办公室的一个下设。中心也是两个牌子,一套班子,主任同时也是X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相比于街道,中心人员配置较少。
二、社区志愿者的日常职能
(一)安全职能
X的“佳园卫士”志愿者主要发挥了安全职能。“佳园卫士”的开展形式是社区巡逻。巡逻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排查可疑人员,另一方面关注社区内是否有安全隐患。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居委会上报,再由居委会或执法队出面解决。这些志愿者一般被叫做“平安志愿者”,他们的工作时间是由居委会统一排班。“平安志愿者”上海市政府要求在每个小区设立的。
(二)卫生职能
在X社区,周四是卫生服务。卫生服务日的活动包括清理楼道垃圾和小广告,夏天挂蝇笼,清理狗大便,清理绿化带的垃圾等。
(三)为老职能
X社区的常规志愿者项目之一是“情暖家园”。志愿者在居委会的带领下走访小区老人和残疾人,及时提供帮助。遇上重大节日,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会给老人送上一些营养品、食品。
“你呼我应志愿服务菜单栏”是2015年以九街坊为试点新创立的志愿者项目。创立的主要原因是许多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志愿者提供上门服务,居民有需求可以直接联系志愿者本人。一来居民可以更及时地得到帮助而且不用出门,方便了居民;二来少了居委会这个中间层,为居委会减轻了不少工作负担。“你呼我应”增强了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居委会搭建平台,细化了志愿者提供服务的范围和内容。
(四)文化职能
X社区的老年人口占比很高,对社区文化娱乐的需求很旺盛。该社区的特色项目之一是“佳园文艺”,内容有唱歌、舞蹈、戏剧、书画、编织、棋牌等,内容全面。“佳园文艺”丰富了社区志愿者及居民的业余生活,团结了一部分居民。文艺活动就像是一个吸铁石,具有巨大吸力,不断地吸引着社区居民参与进来,以文娱活动为契机了解社区生活。
(五)教育职能
X社区志愿者的教育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全体居民的教育宣传上。
根据社区资料,初中以下低学历人口比例高达49.8%。志愿者在访谈中透露出工作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居民不遵守规矩。为此,在居委会的引领下,志愿者逐渐具有了教育宣传职能。居委会层面出了一些文明社区的公告和办法。平安志愿者巡逻时也着重观察社区内是否有违章种菜养生禽或其他违章情况。如果发现都会上前劝说,主旨是请居民做一个文明居民,教育居民从社区的整体性来考虑。
三、社区志愿者在“自上而下”管理体系中的功能
(一)“模范带头”:社区志愿者在党组织体系中的功能
党员身份让志愿者在工作中保持对自己的高要求,比起非党员志愿者,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报恩心理。此外,党员的努力工作也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志愿者的突出表现印证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在基层生活中,党员仍然不忘自己的先锋引领作用。党一直呼吁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党员志愿者是在基层很好满足这一宗旨的对象。
(二)“群防群治”:社区志愿者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社区志愿者的安全职能一定程度上保卫了社区安全,加强了居民的安全感,起到了安定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志愿者服务了社区,但他们的组织和工作开展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政府规定下、居委会动员组织的。可以说,平安志愿者戴着志愿者的“帽子”,实际上是为政府工作的“腿”,从戴上志愿者红袖标的那刻起,就被吸纳到了行政体系之中。
(三)“压力分担”:社区志愿者在镇管社区行政体系中的作用
社区志愿者压力分担作用是志愿者得以日益壮大的最主要动力。志愿者对居委会的压力分担可以理解为“垃圾桶”效用,是居委会千头万绪工作的分担机制。居委会需要工具化解日常繁重的工作。如果说居委会是社区建设的发动机,是权力运作的主体,那么志愿者就是发条,不断给居委注入动力。
志愿者的出现和队伍的壮大替居委会分担了“忧愁”。卫生、安全、为老、文体方面几乎都被“承包”了出去。居委会需要组织,但是已经不用出人手。用居委会干部的话说就是“做好引领工作”就可以。在居委会外部资源没有扩充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内部的压力分担来缓解繁重的工作。志愿者的出现极大的缓和了居委的困境:以免费的方式分担了居委的工作和压力,为居委节省了难以估量的社区治理成本。 四、社区志愿者在“自下而上”自治体系中的功能
(一)社区志愿者的主体意识
大部分志愿者显示出自己有想做志愿者的欲望,还有志愿者强调做社区主人的重要性。X社区志愿者有着很强的主人翁意识,愿意走出自己的小家庭参与到大家庭的治理中来。
志愿者的主体意识,反映到志愿者与居委的关系基本体现为两种状态:一种依从,一种对抗。
反抗的方式是不作为。调研期间发现有少数平安志愿者在巡逻中表现很消极,也不关注是否有安全隐患,只和周围志愿者聊天,看上去打发时间的意图很明显。这类志愿者对居委的工作不太满意,比如“替居委做的事情太多,还被居民骂,没啥意思”等。总之,对社区居委会的认同感很低。有意思的是,他们没有直接退出志愿者群体,而是采取消极作为或不作为的反抗方式,既不想和居委会的关系搞僵,但心里也不痛快。
(二)支持网络:社区志愿者群体的功能
志愿者在群体中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志愿者在日常频繁的工作和接触中相互了解,建立信任,逐步形成社区中的一个初级群体。不仅扩大了个人的交际圈,建立了个人的互惠机制,也培育了社区社会资本,为提升社区整体满意度做出贡献。
从反对政治专制的含义上来说,志愿者和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都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被期望能发挥自治的作用,作为社会一方制衡国家权力。在实际的社区生活中,一些志愿者对居委会的行政吸纳有不满情绪,但是没有发泄途径,终极反抗策略就是退出志愿者组织。连不满的声音都不能正常表达,更不用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来制衡居委会或者社区联合中心权力的运作。
(三)社会资本:社区志愿者营造社区共同体的功能
志愿者在社区共同体中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志愿者对社区其他居民的影响。志愿者的活动和气氛感染着社区居民,一方面吸引着居民加入志愿者组织,另一方面增强着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凝聚了社会资本。
五、结论与展望
社区居民在居委会动员下成为社区志愿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五方面职能,为居民提供安全、卫生、为老、文化、教育服务,为居民在镇管社区的生活提供着便利。
王铭铭(1997)认为,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对社区的分析能透视中国整体社会结构。这里的社会结构可以理解为“国家-社会”的关系。社区作为城市的一个基本管理单元,不可置疑地会显现出国家控制的影子。同时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体现着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加之人口迅速导入,使得“飞来”社区矛盾交织,社会的一面在社区中也得到完整的体现。在社区中,“国家”与“社会”相遇,二者相互吸纳、抗衡。在镇管社区背景下的社区实际生活中,贯彻着“党建引领”的宗旨,也就是作为国家机关的机器,在基层社区中运转,在工作中贯彻着“国家意志”。
根据上文分析,社区志愿者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动力就是居委会的推动。国家通过居委会为着力点,实现着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柔性控制”。居委会又通过“情理法则”不断吸纳着志愿者成为党政体系中的一部分,替居委会分担上层委派下来的任务。这种控制手法相对于“街居制”单一的行政治理手法,控制方式更加隐蔽,但其目的和结果都是“国家在场”。
居民在社区的需求方面相较于西方国家呈现单一化的特点。基本诉求集中于生活环境、养老、安全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具有西方国家社区解决公共议题和诉求的功能。如同杨敏(2007)之前指出的,居民或社区志愿者参与了公共议题的执行,但没有参与到社区公共议题的决策中。志愿者开展的任何一项活动,除了兴趣类的文艺活动,其他都是由居委会策划组织,在社区治理的多主体中,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志愿者对居委有不满,二者利益相冲突时,志愿者也只能以消极对抗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满,而其利益并不能得到实现。这都说明,在“镇管社区”体制下,“市民社会”没有发育和发展的环境,仍然是“强国家-弱社会”的发展格局。
笔者认为,在中国的大环境下,难以排除“国家在场”。国家掌握着关乎公民的基本资源,而居民需求在社区中也是真实存在的,是否能找到一个着力点,使得“国家”“社会”既同时存在又相对独立,共同向前发展,实现“权变的合作主义”,仍需要学界和政府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04).
[2]金桥.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J].社会,2010,(03).
[3]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J].社会学研究,1997,(01).
作者简介:
孙博宁,上海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治理。
研究发现,“镇管社区”的管理体制下,居委会将社区志愿者作为社区治理的工具,最大化地实现着对居民的控制和条线任务的完成。“国家-社会”关系仍属于“强国家-弱社会”关系。
关键词:社区志愿者;居委会;社区治理
一、引言
社区志愿者是我国城市基层自治的重要载体,直接体现了社区参与、自组织与自我服务管理的功能。作为社区的居民组织,志愿者队伍在中国的大型城市社区中逐渐壮大。数量如此庞大的志愿者群体在社区中是否真的发挥了自治的功能?对于大型居住社区来说,志愿者群体长期存在且规模不断扩大的动力何在?
上海市X社区是上海市近郊六大保障性住房基地之一,由9个动迁房小区和4个经适房小区构成。X社区从2009年开始导入人口,居民主要来自上海普陀等七个社区,人口异质性大,诉求多样。
截止至2015年12月,X大型保障房居住社区,注册志愿者人数673名。X的社区志愿者活动分为“常规项目”“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常规项目”包括“情暖家园”和“佳园卫士”“重点项目”主要是“温馨一二三四五”“特色项目” 包括 “佳园文艺”“你呼我应志愿服务菜单栏”等。除了常态项目,X社区还开展了专项志愿服务,如“3月5大居雷锋日”等项目。
X居民区联合服务中心就是顾村镇与居委的中间层。中心于2011年8月成立,归属于社区党委,是社区管理办公室的一个下设。中心也是两个牌子,一套班子,主任同时也是X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相比于街道,中心人员配置较少。
二、社区志愿者的日常职能
(一)安全职能
X的“佳园卫士”志愿者主要发挥了安全职能。“佳园卫士”的开展形式是社区巡逻。巡逻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排查可疑人员,另一方面关注社区内是否有安全隐患。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居委会上报,再由居委会或执法队出面解决。这些志愿者一般被叫做“平安志愿者”,他们的工作时间是由居委会统一排班。“平安志愿者”上海市政府要求在每个小区设立的。
(二)卫生职能
在X社区,周四是卫生服务。卫生服务日的活动包括清理楼道垃圾和小广告,夏天挂蝇笼,清理狗大便,清理绿化带的垃圾等。
(三)为老职能
X社区的常规志愿者项目之一是“情暖家园”。志愿者在居委会的带领下走访小区老人和残疾人,及时提供帮助。遇上重大节日,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会给老人送上一些营养品、食品。
“你呼我应志愿服务菜单栏”是2015年以九街坊为试点新创立的志愿者项目。创立的主要原因是许多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志愿者提供上门服务,居民有需求可以直接联系志愿者本人。一来居民可以更及时地得到帮助而且不用出门,方便了居民;二来少了居委会这个中间层,为居委会减轻了不少工作负担。“你呼我应”增强了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居委会搭建平台,细化了志愿者提供服务的范围和内容。
(四)文化职能
X社区的老年人口占比很高,对社区文化娱乐的需求很旺盛。该社区的特色项目之一是“佳园文艺”,内容有唱歌、舞蹈、戏剧、书画、编织、棋牌等,内容全面。“佳园文艺”丰富了社区志愿者及居民的业余生活,团结了一部分居民。文艺活动就像是一个吸铁石,具有巨大吸力,不断地吸引着社区居民参与进来,以文娱活动为契机了解社区生活。
(五)教育职能
X社区志愿者的教育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全体居民的教育宣传上。
根据社区资料,初中以下低学历人口比例高达49.8%。志愿者在访谈中透露出工作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居民不遵守规矩。为此,在居委会的引领下,志愿者逐渐具有了教育宣传职能。居委会层面出了一些文明社区的公告和办法。平安志愿者巡逻时也着重观察社区内是否有违章种菜养生禽或其他违章情况。如果发现都会上前劝说,主旨是请居民做一个文明居民,教育居民从社区的整体性来考虑。
三、社区志愿者在“自上而下”管理体系中的功能
(一)“模范带头”:社区志愿者在党组织体系中的功能
党员身份让志愿者在工作中保持对自己的高要求,比起非党员志愿者,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报恩心理。此外,党员的努力工作也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志愿者的突出表现印证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在基层生活中,党员仍然不忘自己的先锋引领作用。党一直呼吁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党员志愿者是在基层很好满足这一宗旨的对象。
(二)“群防群治”:社区志愿者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社区志愿者的安全职能一定程度上保卫了社区安全,加强了居民的安全感,起到了安定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志愿者服务了社区,但他们的组织和工作开展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政府规定下、居委会动员组织的。可以说,平安志愿者戴着志愿者的“帽子”,实际上是为政府工作的“腿”,从戴上志愿者红袖标的那刻起,就被吸纳到了行政体系之中。
(三)“压力分担”:社区志愿者在镇管社区行政体系中的作用
社区志愿者压力分担作用是志愿者得以日益壮大的最主要动力。志愿者对居委会的压力分担可以理解为“垃圾桶”效用,是居委会千头万绪工作的分担机制。居委会需要工具化解日常繁重的工作。如果说居委会是社区建设的发动机,是权力运作的主体,那么志愿者就是发条,不断给居委注入动力。
志愿者的出现和队伍的壮大替居委会分担了“忧愁”。卫生、安全、为老、文体方面几乎都被“承包”了出去。居委会需要组织,但是已经不用出人手。用居委会干部的话说就是“做好引领工作”就可以。在居委会外部资源没有扩充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内部的压力分担来缓解繁重的工作。志愿者的出现极大的缓和了居委的困境:以免费的方式分担了居委的工作和压力,为居委节省了难以估量的社区治理成本。 四、社区志愿者在“自下而上”自治体系中的功能
(一)社区志愿者的主体意识
大部分志愿者显示出自己有想做志愿者的欲望,还有志愿者强调做社区主人的重要性。X社区志愿者有着很强的主人翁意识,愿意走出自己的小家庭参与到大家庭的治理中来。
志愿者的主体意识,反映到志愿者与居委的关系基本体现为两种状态:一种依从,一种对抗。
反抗的方式是不作为。调研期间发现有少数平安志愿者在巡逻中表现很消极,也不关注是否有安全隐患,只和周围志愿者聊天,看上去打发时间的意图很明显。这类志愿者对居委的工作不太满意,比如“替居委做的事情太多,还被居民骂,没啥意思”等。总之,对社区居委会的认同感很低。有意思的是,他们没有直接退出志愿者群体,而是采取消极作为或不作为的反抗方式,既不想和居委会的关系搞僵,但心里也不痛快。
(二)支持网络:社区志愿者群体的功能
志愿者在群体中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志愿者在日常频繁的工作和接触中相互了解,建立信任,逐步形成社区中的一个初级群体。不仅扩大了个人的交际圈,建立了个人的互惠机制,也培育了社区社会资本,为提升社区整体满意度做出贡献。
从反对政治专制的含义上来说,志愿者和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都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被期望能发挥自治的作用,作为社会一方制衡国家权力。在实际的社区生活中,一些志愿者对居委会的行政吸纳有不满情绪,但是没有发泄途径,终极反抗策略就是退出志愿者组织。连不满的声音都不能正常表达,更不用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来制衡居委会或者社区联合中心权力的运作。
(三)社会资本:社区志愿者营造社区共同体的功能
志愿者在社区共同体中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志愿者对社区其他居民的影响。志愿者的活动和气氛感染着社区居民,一方面吸引着居民加入志愿者组织,另一方面增强着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凝聚了社会资本。
五、结论与展望
社区居民在居委会动员下成为社区志愿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五方面职能,为居民提供安全、卫生、为老、文化、教育服务,为居民在镇管社区的生活提供着便利。
王铭铭(1997)认为,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对社区的分析能透视中国整体社会结构。这里的社会结构可以理解为“国家-社会”的关系。社区作为城市的一个基本管理单元,不可置疑地会显现出国家控制的影子。同时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体现着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加之人口迅速导入,使得“飞来”社区矛盾交织,社会的一面在社区中也得到完整的体现。在社区中,“国家”与“社会”相遇,二者相互吸纳、抗衡。在镇管社区背景下的社区实际生活中,贯彻着“党建引领”的宗旨,也就是作为国家机关的机器,在基层社区中运转,在工作中贯彻着“国家意志”。
根据上文分析,社区志愿者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动力就是居委会的推动。国家通过居委会为着力点,实现着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柔性控制”。居委会又通过“情理法则”不断吸纳着志愿者成为党政体系中的一部分,替居委会分担上层委派下来的任务。这种控制手法相对于“街居制”单一的行政治理手法,控制方式更加隐蔽,但其目的和结果都是“国家在场”。
居民在社区的需求方面相较于西方国家呈现单一化的特点。基本诉求集中于生活环境、养老、安全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具有西方国家社区解决公共议题和诉求的功能。如同杨敏(2007)之前指出的,居民或社区志愿者参与了公共议题的执行,但没有参与到社区公共议题的决策中。志愿者开展的任何一项活动,除了兴趣类的文艺活动,其他都是由居委会策划组织,在社区治理的多主体中,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志愿者对居委有不满,二者利益相冲突时,志愿者也只能以消极对抗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满,而其利益并不能得到实现。这都说明,在“镇管社区”体制下,“市民社会”没有发育和发展的环境,仍然是“强国家-弱社会”的发展格局。
笔者认为,在中国的大环境下,难以排除“国家在场”。国家掌握着关乎公民的基本资源,而居民需求在社区中也是真实存在的,是否能找到一个着力点,使得“国家”“社会”既同时存在又相对独立,共同向前发展,实现“权变的合作主义”,仍需要学界和政府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04).
[2]金桥.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J].社会,2010,(03).
[3]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J].社会学研究,1997,(01).
作者简介:
孙博宁,上海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