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课堂提问存在“板”和“碎”的现象。因此,老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课堂提问存在“板”和“碎”的现象。因此,老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呢? 通常,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那些呢?下面我就近几年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1 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的作用
课堂提问实质上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深刻认识课堂提问的作用,对于正确运用课堂提问至为重要。那么,课堂提问在教学上究竟有哪些作用呢?1、督促作用。课堂提问是平时测验的一种方法,教师借此可测试学生的平时成绩。既然与成绩的评定有关,课堂提问就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督促作用。2、激励、参与作用。教师授课时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状态,这种状态倘若长时间持续下去,将会导致学生主动思维的抑制。采用课堂提问这一手段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主动,同时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变被动为主动。3、反馈、调控作用。 课堂提问可使教师及时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教师调节教学活动和衡量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4、巩固、强化作用。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人的记忆能力又是有限的,要想一字不漏地記住课堂上教的全部内容,既是愚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课堂提问通常是针对教材的要点和难点进行的,其导向作用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舍弃次要材料,从而可提高记忆效率。 5、启迪、暗示作用。课堂提问对于学生思维的启迪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而有学者指出,“提问等同于暗示”,这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实,提问的暗示功能表现在: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识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等。综上所述,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有效提问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可以起到强化知识信息传输、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的作用。
2 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原则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要实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教学情况,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以为优化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2.1 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真理先天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理,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真理,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暗示,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只不过是帮助学生“生产”知识的“产婆”。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而且,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提出问题,不能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回答是学生的事,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利于学生产生高质量的回答。
2.2 紧扣教材内容, 切中重点难点,合乎学生实际。优化语文课堂提问,首先要做到重点突出。所谓重点突出,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把握教学过程,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以达到 知识间相互渗透的作用。突出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重点、难点是教师设问的核心任务,因为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抓住了重点、难点就犹如拿到理解课文的钥匙。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老指出,提问有巧问和笨问之分。我的理解是:在课堂中做到巧问,就是要注意区分轻重主次,抓住重点、难点提问,避免纷繁琐碎、不分主次的“笨问”。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藤野先生》一文,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教者可这样层层设问: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眼印象是什么?别人是怎么说先生的?我和先生直接交往的有哪些事?我对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
2.3 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 每一种类型、层次的问题担负着发展学生心理不同方向的功能。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不宜偏重某类问题。尽可能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在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
2.4 遵循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 在提问时,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
3.1 把握时机,激活课堂气氛 。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疑提问时要抓住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这一有利时机,提出问题来。也就是说,问题只有在关键时候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所以,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试图解开这些“冲突”(问题) 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为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3.2 难易适中,有的放矢。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昂,上起课来得心应手;有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低落,上课很费力。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呢?其实,这是由课堂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决定的。为了避免后一种现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使答疑成功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使学生望而却步,挫伤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使学生骄傲自满,滋生思维惰性。如果内容较深,那就要浅问,由浅入深,步步引导,让学生有拾级而上之感。因为有梯度组合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又能避免课堂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如教《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3.3 形式多样,换位提问。 课堂中教者设计的问题,既要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可改变提问的方式,多方位提问。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放开思想的野马,在知识的原野上尽情驰骋,在发现问题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及时地发现许多站在教者角度不易发现的学生认识的问题,体察到学生具体的认识过程,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乐融融的学习气氛之中。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时,布置学生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读到不懂得地方做个记号,然后提出问题。而后在讲读时,就有学生举手问:“课文中‘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这时,我没有急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说: “这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句子好吗?”此时,情感就得到了很好的沟通,“教”与“学”的关系也得到密切配合。因此,我们上课就要尽可能的使用“我们”、“大家一起” 等词语。许多有经验的老师认为,上讲“台犹”如上“舞台”,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教师的这种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会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激情和愤发的上进心。
3.4 创设“阶梯”提问,提高整体水平。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的“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句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都能得到发展。所以,提出的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应的提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课本中郑振铎的《猫》时,设置了以下问题:(1)阅读全文,依次说出文中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是怎样的? (2)作者怎样评判自己对第三只猫的行为(3)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问题由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由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学生回答,而第三个问题则由优等生回答。这样,层次不同的问题由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他们乐于接受。在次基础上,对差生再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教者, 必善问。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 特别是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我们青年语文教师更应该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水平,力求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课堂提问存在“板”和“碎”的现象。因此,老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呢? 通常,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那些呢?下面我就近几年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1 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的作用
课堂提问实质上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深刻认识课堂提问的作用,对于正确运用课堂提问至为重要。那么,课堂提问在教学上究竟有哪些作用呢?1、督促作用。课堂提问是平时测验的一种方法,教师借此可测试学生的平时成绩。既然与成绩的评定有关,课堂提问就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督促作用。2、激励、参与作用。教师授课时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状态,这种状态倘若长时间持续下去,将会导致学生主动思维的抑制。采用课堂提问这一手段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主动,同时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变被动为主动。3、反馈、调控作用。 课堂提问可使教师及时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教师调节教学活动和衡量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4、巩固、强化作用。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人的记忆能力又是有限的,要想一字不漏地記住课堂上教的全部内容,既是愚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课堂提问通常是针对教材的要点和难点进行的,其导向作用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舍弃次要材料,从而可提高记忆效率。 5、启迪、暗示作用。课堂提问对于学生思维的启迪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而有学者指出,“提问等同于暗示”,这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实,提问的暗示功能表现在: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识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等。综上所述,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有效提问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可以起到强化知识信息传输、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的作用。
2 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原则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要实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教学情况,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以为优化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2.1 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真理先天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理,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真理,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暗示,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只不过是帮助学生“生产”知识的“产婆”。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而且,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提出问题,不能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回答是学生的事,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利于学生产生高质量的回答。
2.2 紧扣教材内容, 切中重点难点,合乎学生实际。优化语文课堂提问,首先要做到重点突出。所谓重点突出,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把握教学过程,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以达到 知识间相互渗透的作用。突出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重点、难点是教师设问的核心任务,因为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抓住了重点、难点就犹如拿到理解课文的钥匙。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老指出,提问有巧问和笨问之分。我的理解是:在课堂中做到巧问,就是要注意区分轻重主次,抓住重点、难点提问,避免纷繁琐碎、不分主次的“笨问”。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藤野先生》一文,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教者可这样层层设问: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眼印象是什么?别人是怎么说先生的?我和先生直接交往的有哪些事?我对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
2.3 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 每一种类型、层次的问题担负着发展学生心理不同方向的功能。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不宜偏重某类问题。尽可能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在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
2.4 遵循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 在提问时,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
3.1 把握时机,激活课堂气氛 。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疑提问时要抓住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这一有利时机,提出问题来。也就是说,问题只有在关键时候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所以,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试图解开这些“冲突”(问题) 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为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3.2 难易适中,有的放矢。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昂,上起课来得心应手;有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低落,上课很费力。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呢?其实,这是由课堂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决定的。为了避免后一种现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使答疑成功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使学生望而却步,挫伤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使学生骄傲自满,滋生思维惰性。如果内容较深,那就要浅问,由浅入深,步步引导,让学生有拾级而上之感。因为有梯度组合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又能避免课堂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如教《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3.3 形式多样,换位提问。 课堂中教者设计的问题,既要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可改变提问的方式,多方位提问。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放开思想的野马,在知识的原野上尽情驰骋,在发现问题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及时地发现许多站在教者角度不易发现的学生认识的问题,体察到学生具体的认识过程,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乐融融的学习气氛之中。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时,布置学生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读到不懂得地方做个记号,然后提出问题。而后在讲读时,就有学生举手问:“课文中‘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这时,我没有急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说: “这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句子好吗?”此时,情感就得到了很好的沟通,“教”与“学”的关系也得到密切配合。因此,我们上课就要尽可能的使用“我们”、“大家一起” 等词语。许多有经验的老师认为,上讲“台犹”如上“舞台”,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教师的这种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会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激情和愤发的上进心。
3.4 创设“阶梯”提问,提高整体水平。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的“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句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都能得到发展。所以,提出的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应的提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课本中郑振铎的《猫》时,设置了以下问题:(1)阅读全文,依次说出文中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是怎样的? (2)作者怎样评判自己对第三只猫的行为(3)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问题由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由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学生回答,而第三个问题则由优等生回答。这样,层次不同的问题由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他们乐于接受。在次基础上,对差生再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教者, 必善问。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 特别是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我们青年语文教师更应该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水平,力求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