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自然生态的变迁往往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成为实现绿色增长、科学发展最主要的标志。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一个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路径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我国林业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2016年,我国林业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在新的一年,林业发展面临哪些新形势、新机遇,在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上有哪些新举措?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
准确把握当前林业形势
《绿色中国》:感谢张局长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2016年我国林业建设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全年完成造林1.02亿亩,完成森林抚育1.26亿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4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340亿美元。当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请您谈一谈我国林业面临怎样的形势,应如何把握?
张建龙: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开展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等。这些新的治国理政方略和重大决策部署,正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逐步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林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只有准确把握并积极适应这些新形势新变化,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断完善林业的制度体系、政策框架和工作举措,林业现代化建设才能抓住新机遇、培育新动能、实现新发展。
准确把握林业发展形势,核心要求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掌握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刻理解总书记对林业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切实增强推动林业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林业工作高度重视,多次研究林业重大问题,多次视察林业林区工作,多次关心林业职工生活,多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融为一体,既有对林业地位作用、发展战略、森林生态安全等重大问题的深刻阐述,又有对林业具体工作的指示要求;既有林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又有推动改革的制度、举措和办法,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习近平总书记对林业的重视程度之高、批示指示之多、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既是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和基本遵循,又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最新形势和最大机遇,需要各级林业部门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积极主动作为。
准确把握林业发展形势,根本任务是用习近平总书记重大战略思想指导林业改革发展,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视林业的战略意图,全面落实中央强林惠林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上新水平。近几年我国林业之所以能够在深化改革、资源培育、生态保护、森林城市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关键在于各级林业部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惠民、保护优先、尊重自然等重要理念,不断完善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路举措,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林业发展。当前,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各级林业部门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着力在学深学透、真学真用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学用一致、知行合一,不断提高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林业新任务
《绿色中国》:林业现代化建设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机遇,也应有不同的措施办法,请您谈一谈当前我国林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张建龙:总的看,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我国林业发展形势将会长期利好,林业发展态势将会持续向好,林业系统对此要坚定信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持之以恒推动林业改革发展。当前,林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
(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将扩大林业发展红利。中央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高度重视,专门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当前,中央正在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顶层设计,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林业改革发展将会迎来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林业作为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重要领域,既要完成好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又要抓住难得的改革机遇,创新林业体制机制,为林业现代化建设释放更大改革红利。一方面,可以借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强劲东风,重点抓好国有林场、国有林区、集体林权制度3大改革,认真完成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湿地产权确权试点等120多项改革任务,彻底解决多年想解决但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为林业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中央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我国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林业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同部署、同落实,许多文件和规划都专门对林业作出了安排,确定了林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和制度保障。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出台后,中央关于林业的决策部署一定能得到全面落实,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行为必将受到严肃追究,我国林业发展必将迈上新的水平。
当前,我国林业改革正在全面推进,要按照中央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投入更大精力抓好改革落实,力争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取得突破。在抓好林业三大改革的同时,要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林业资源、机构、资金、专业等独特优势,会同有关部门和省份抓好试点方案落地,确保改革试点取得成功。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把深化改革既当成任务又当成方法,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林业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始终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提高林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最终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生态状况堪忧,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严重短缺,林业综合生产能力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既从补短板的角度,要求加强生态保护,又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要求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在这些方面,林业既责无旁贷、任务艰巨,又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上生态短板,就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加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力度,林业将是主要支持领域。这有利于实施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推动生态状况逐步改善,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全国有46.6亿亩林地、39亿亩沙地、8亿亩湿地和4万多种野生动植物种,利用丰富的土地和物种资源,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等产业,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优先选项。这有利于借助需求侧的强大拉动,优化林业产业产品结构,增强林产品生产能力。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优化各类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任务是提升林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供给。要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扩大森林面积,增加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为生产生态产品和林产品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大保护力度,严守生态红线,努力减少生态资源损失,防止生态退化和破坏。要加强城乡生态治理,改善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优质生态服务。要科学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管,提升绿色优质林产品生产能力,满足市场对林产品的巨大需求。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必将促进绿色惠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全国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既为林业扶贫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林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我国林区、山区、沙区集中了全国60%的贫困人口,既是发展林业的重点地区,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帮助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必须立足当地资源,发挥林业优势。早在2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指出,闽东的振兴在于林,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这就是著名的“三库”理论。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林业,不仅可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状况,扩大生态空间,促进贫困地区保护生态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对于生态良好的贫困地区,通过科学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可以让贫困人口依托当地资源尽快摆脱贫困。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国家和许多地方已将发展林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选项,林业的工程、项目、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人口通过保护生态、发展产业实现了就业增收。但是,林业精准扶贫的任务依然很重,空间和潜力也很大。今后,要更有力、更扎实地推进林业扶贫工作,全力打赢林业脱贫攻坚战。一方面,继续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帮助更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另一方面,认真总结推广林业精准扶贫的模式和经验,完善政策措施,严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林业发展质量和脱贫成效。各级林业部门要勇于承担生态脱贫、产业脱贫任务,支持贫困人口通过发展林业实现就业增收,提升林业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率。各地整合的涉农资金,要多安排贫困人口开展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既促进脱贫,又改善生态。
(四)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必将吸引更多资金进入林業。近年来,国家在增加“三农”财政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三农”领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推动金融资本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三农”和扶贫信贷投放持续增长。这对林业来说是重大利好,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投入不足问题有望缓解,这将有力推动林业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经营水平和质量效益。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的难度很大。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既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又要完善林业投融资体制,深化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丰富涉林金融产品,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流向林业。在农村金融创新方面,林业与农业相比更具优势、更有潜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各地积极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赋予了集体林权抵押担保等权能,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开发性贷款业务蓬勃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所缓解,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完善林业抵押担保贴息机制,破除金融资本流向林业的障碍,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快进入林业。要强化金融产品创新,推出更多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各类林业经营主体的需要。要深入研究国有森林资源、公益林的抵押担保权能问题,进一步增加林业抵押物。要加强林业抵押贷款监管,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做好预案,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准确把握当前林业形势
《绿色中国》:感谢张局长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2016年我国林业建设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全年完成造林1.02亿亩,完成森林抚育1.26亿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4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340亿美元。当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请您谈一谈我国林业面临怎样的形势,应如何把握?
张建龙: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开展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等。这些新的治国理政方略和重大决策部署,正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逐步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林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只有准确把握并积极适应这些新形势新变化,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断完善林业的制度体系、政策框架和工作举措,林业现代化建设才能抓住新机遇、培育新动能、实现新发展。
准确把握林业发展形势,核心要求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掌握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刻理解总书记对林业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切实增强推动林业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林业工作高度重视,多次研究林业重大问题,多次视察林业林区工作,多次关心林业职工生活,多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融为一体,既有对林业地位作用、发展战略、森林生态安全等重大问题的深刻阐述,又有对林业具体工作的指示要求;既有林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又有推动改革的制度、举措和办法,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习近平总书记对林业的重视程度之高、批示指示之多、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既是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和基本遵循,又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最新形势和最大机遇,需要各级林业部门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积极主动作为。
准确把握林业发展形势,根本任务是用习近平总书记重大战略思想指导林业改革发展,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视林业的战略意图,全面落实中央强林惠林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上新水平。近几年我国林业之所以能够在深化改革、资源培育、生态保护、森林城市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关键在于各级林业部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惠民、保护优先、尊重自然等重要理念,不断完善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路举措,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林业发展。当前,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各级林业部门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着力在学深学透、真学真用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学用一致、知行合一,不断提高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林业新任务
《绿色中国》:林业现代化建设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机遇,也应有不同的措施办法,请您谈一谈当前我国林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张建龙:总的看,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我国林业发展形势将会长期利好,林业发展态势将会持续向好,林业系统对此要坚定信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持之以恒推动林业改革发展。当前,林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
(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将扩大林业发展红利。中央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高度重视,专门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当前,中央正在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顶层设计,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林业改革发展将会迎来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林业作为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重要领域,既要完成好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又要抓住难得的改革机遇,创新林业体制机制,为林业现代化建设释放更大改革红利。一方面,可以借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强劲东风,重点抓好国有林场、国有林区、集体林权制度3大改革,认真完成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湿地产权确权试点等120多项改革任务,彻底解决多年想解决但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为林业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中央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我国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林业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同部署、同落实,许多文件和规划都专门对林业作出了安排,确定了林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和制度保障。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出台后,中央关于林业的决策部署一定能得到全面落实,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行为必将受到严肃追究,我国林业发展必将迈上新的水平。
当前,我国林业改革正在全面推进,要按照中央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投入更大精力抓好改革落实,力争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取得突破。在抓好林业三大改革的同时,要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林业资源、机构、资金、专业等独特优势,会同有关部门和省份抓好试点方案落地,确保改革试点取得成功。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把深化改革既当成任务又当成方法,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林业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始终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提高林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最终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生态状况堪忧,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严重短缺,林业综合生产能力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既从补短板的角度,要求加强生态保护,又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要求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在这些方面,林业既责无旁贷、任务艰巨,又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上生态短板,就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加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力度,林业将是主要支持领域。这有利于实施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推动生态状况逐步改善,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全国有46.6亿亩林地、39亿亩沙地、8亿亩湿地和4万多种野生动植物种,利用丰富的土地和物种资源,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等产业,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优先选项。这有利于借助需求侧的强大拉动,优化林业产业产品结构,增强林产品生产能力。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优化各类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任务是提升林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供给。要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扩大森林面积,增加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为生产生态产品和林产品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大保护力度,严守生态红线,努力减少生态资源损失,防止生态退化和破坏。要加强城乡生态治理,改善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优质生态服务。要科学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管,提升绿色优质林产品生产能力,满足市场对林产品的巨大需求。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必将促进绿色惠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全国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既为林业扶贫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林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我国林区、山区、沙区集中了全国60%的贫困人口,既是发展林业的重点地区,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帮助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必须立足当地资源,发挥林业优势。早在2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指出,闽东的振兴在于林,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这就是著名的“三库”理论。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林业,不仅可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状况,扩大生态空间,促进贫困地区保护生态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对于生态良好的贫困地区,通过科学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可以让贫困人口依托当地资源尽快摆脱贫困。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国家和许多地方已将发展林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选项,林业的工程、项目、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人口通过保护生态、发展产业实现了就业增收。但是,林业精准扶贫的任务依然很重,空间和潜力也很大。今后,要更有力、更扎实地推进林业扶贫工作,全力打赢林业脱贫攻坚战。一方面,继续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帮助更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另一方面,认真总结推广林业精准扶贫的模式和经验,完善政策措施,严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林业发展质量和脱贫成效。各级林业部门要勇于承担生态脱贫、产业脱贫任务,支持贫困人口通过发展林业实现就业增收,提升林业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率。各地整合的涉农资金,要多安排贫困人口开展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既促进脱贫,又改善生态。
(四)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必将吸引更多资金进入林業。近年来,国家在增加“三农”财政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三农”领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推动金融资本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三农”和扶贫信贷投放持续增长。这对林业来说是重大利好,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投入不足问题有望缓解,这将有力推动林业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经营水平和质量效益。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的难度很大。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既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又要完善林业投融资体制,深化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丰富涉林金融产品,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流向林业。在农村金融创新方面,林业与农业相比更具优势、更有潜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各地积极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赋予了集体林权抵押担保等权能,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开发性贷款业务蓬勃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所缓解,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完善林业抵押担保贴息机制,破除金融资本流向林业的障碍,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快进入林业。要强化金融产品创新,推出更多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各类林业经营主体的需要。要深入研究国有森林资源、公益林的抵押担保权能问题,进一步增加林业抵押物。要加强林业抵押贷款监管,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做好预案,积极防范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