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灰(外二首)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q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是不透明的灰
  无孔不入,越久,积灰越厚
  这些灰常沾满空房子、停止运作的机器
  使我们作出错误的判断
  认为沾了灰的空房子和空房子不是同一个词
  认为沾了灰的机器和机器不是同一个词
  时間灰也一再地抖落人的肉体
  偏爱覆盖在裸露的记忆上,记忆不过是桌子上
  摆放的各类物件:酱油米醋茶,衣食住行
  生老病死,风花雪月,一切可以挪动和置换
   的东西
  灰之广阔无穷,为我们所不知觉
  直到我们触碰到那些灰迹
  看清一棵树的根部,一条河的河床
  才猛然尖叫,时间制造了城堡
  却拒绝任何造访
  预 感
  我对密闭的空间总怀不祥的预感
  像什么隐藏暗处,有鼻子有眼
  露出阴森森的身板。这种心理由来已久
  如同把手伸进鸡窝掏蛋
  被惊扰的母鸡秘而不宣地叮啄
  又仿佛接受故事——假的蛇,假兵假虎
  我自己也在万物中寻找假的理解力
  砍掉蝗虫脑袋,像取敌方首级
  现在,我心智已成熟
  但在密闭的空间睡不安稳
  每晚都为那个子虚乌有的人点灯
  相当于要它们现身
  骑马而过
  骑马而过的事我遇到三次
  一次是堂叔在婚礼那天
  骑着马领着坐轿子的新娘
  另一次是在桂西边界
  腰别柴刀的男人一手揽缰绳
  一手抱着他的幼女,像摩托车
  驾驶在隐秘的山路上
  最近一次,是祖母托梦给我
  说死了快三十年的祖父
  小时候爬马路
  被一队骑马的日本兵从身上跨过
  马不戕害人,祖父没被踩死
  那些温暖的场景归时间所有
  指向沉寂。至此,我不敢冒犯
  每一匹马
  → 李道芝 90后,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工作于广西田阳。有诗歌在《广西文学》《红豆》《长江丛刊》《滇池》等发表。
其他文献
我们交谈  我们,用语言交换彼此的  落日与晨曦  当两个孤独的人相遇  那是风,从一座城吹到了另一座城  从荒芜到荒芜,我们  深爱这该死的气息  在无数词语中分裂、繁殖  用浪漫修饰乏味的现实  一半活在生活的底部  另一半活在想象里  习惯了内心的焰火与阴影  想象开始分泌盐分  生出对抗残酷的力量  回到渴望,回到安静时  却,又陷入世界的囚笼  你睁大虚无的眼睛  那时候,必须找回翅膀 
期刊
两千多年来,这是无数场雨中的一场。一场极为普通的雨。普通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一个寻访者来说,有雨,总比没有雨,让人记忆深刻。在乌雷的大海边,在伏波庙前,我被雨水打湿了,对于这场雨,我并没有躲躲藏藏,而是有意让它淋一下。想起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黄庭坚去看浯溪大唐中兴碑的情景。“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那天的浯溪下了一场大雨,看模样,他们也没有躲藏,而是默默地伫立在雨中,“断崖苍
期刊
会议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广西的广大文学工作者多年来积极参与本土的扶贫工作,并借助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倾情书写了这一伟大历史进
期刊
标 语  在马寨村,老马喜欢写标语,六年来不知写过多少条标语。  老马对自己的字很是自负,说自己写的不是字,是书法,尽管都是白纸黑字,但“书法”和“写字”意思是大有区别。他对我说,县里那些书法家他都看不惯,字都没他写得好,就会吹牛皮。  老马写的标语内容都是会长亲自拟定好的。“爱护鸟类,造福人类!”“治理黄河污染,还我青山绿水!”“情注故乡水,关爱母亲河!”老马写的是楷体,他写标语有个规律,不管内
期刊
一个身体虚弱的老妇人  得了一种脱影病  夜里睡觉的时候  影子会离开她  刚开始是留床单被子上  后来连床板上也有  更老的老人说  如果影子印在了地上  就不久于人世了  她吃了药  坐在门口晒太阳  刚满周岁的小孙女  坐着学步车追影子  铜 盆  是妈妈结婚时的嫁妆  如今送给了我  放在楼顶听雨声  没有雨的夜晚  装一盆清水  养一个月亮  安乐死  樓上的叔叔把房子卖了  去女儿家带
期刊
我这里借用了赵树理作品的名称做标题,是为了以其复沓的语气,强调中老年锻炼身体的急切性。也是为了表达我最近在这方面的突然开悟。 30岁的宣言:锻炼太不划算了 我自幼身体
很多年前了  我已记不清是某年某月某天  那天的阳光很好  斜照在堂屋凹凸不平的地面  一只刚下过蛋的母鸡咯嗒咯嗒叫得欢  时不时挥动翅膀拍打尘土  扬起一粒粒微尘在阳光里飘浮  有只野猫爬上挂满高粱秆的阁楼  懒洋洋地喵喵叫,叫得阳光也懒洋洋  我不过才起床,睡眼惺忪  看见祖母端坐在堂屋的八仙桌前  双手撑着一根拐杖,闭目养神  黑色的偏襟衣服布满了白光,我的祖母  菩萨一样安详、宁静  默默
期刊
剪纸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乡村小院糊窗子的东西,虽鲜活灵动而难登大雅之堂。但在山西广灵县的剪纸艺人张多堂看来,事情就没那么简单。非但如此,他果真利用十年的苦心经营,
旧上海的一大“特色”,是各类小报奇多奇怪,有些内容在今人看来颇似笑语,而在实质上却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1947年10月17日《飞报》有一则花边新闻,无需添减而自成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