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远程机动任务越来越多,如何在机动中进行车辆事故预防不仅关系到人员和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影响队伍建设的稳定。依据车辆事故预防理论,研究提出了机动中车辆事故的预防对策措施。
关键词:车辆事故;预防对策
一、车辆事故预防理论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因素之间及事故、伤害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事故的发生可能在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车辆事故的发生多是复合型的,既有直接原因,又有间接原因,一起车辆事故常常是多层次、多线性原因复杂组合而产生。任何事故总会有先兆,可以根据先兆及时加以预防。平时所说的事故隐患的暴露,事故苗头的出现,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的发现,都是事故先兆的发现与识别的过程。发现和识别了事故先兆,便可以消除和控制事故苗头,就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远程机动中车辆事故影响因素
远程机动具有连续行驶时间长、持续机动距离远、车辆驾驶强度大、途中路况复杂等特点。
构成机动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人、车辆与道路环境。人是行车安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车辆是高速度的运载工具,在道路的各种交通参与者中,车辆是交通强者。道路是行车安全的基础,是驾驶人员驾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人、车、路被称为机动安全的三要素。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的整体。各要素间的平衡协调是安全的基础。一旦各要素互不协调,产生冲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车辆事故就会发生。
三、车辆事故预防对策
(一)抓预警消隐患,理清行车安全风险点
安全风险评估,是指为防范重大安全问题,根据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与评价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概率、危害,确定风险等级,提出规避或者降低风险的建议和应对措施的一种活动,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防范性。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的海因里希法则,清晰阐明了事故发生概率与安全隐患的关系,强调事故源于安全隐患,具体讲,就是每1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要想消除这1起严重事故,就必须把这1000多起事故隐患控制住。
(二)抓细节严把关,把握行车安全关键点
1.扎实搞好安全教育,树牢安全责任思想。海因里希提出控制事故的“3E”法则,强调人为因素是事故的根源,强调再好的技术,再完善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行车中,车由人驾驶,车由人掌控,车辆是否守法、是否安全,都由驾驶员来决定。因此,必须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全程、常抓不懈。要从思想源头抓起,采取各种不同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好经常性教育。
2.严密组织车辆维护,消除车辆技术隐患。遂行机动任务行前准备中,必须搞好车辆装备预防性检查维修,及时发现技术事故隐患,全面恢复车辆技术性能,提高车辆安全可靠性。行车过程中,要根据道路情况、行车时间、中途休息等情况,适时组织车辆途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迅速处置;车辆途中出现故障应及时靠边停车或将车驶离道路进行抢修,修复后随队尾行进,待休息时归建。
3.抓好针对性训练,强化驾驶员适应能力。一个守规矩、技术精、素养好的驾驶员,具备熟练的驾驶技术和良好的驾驶习惯,行车中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减轻疲劳程度,有利于集中精力观察交通环境,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做到沉着冷静,应对自如,这是安全行动必备条件。因此,必须把驾驶员针对性训练抓紧抓好,落到实处。要结合所担负任务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处置紧急情況的理论知识和方式方法训练,提高驾驶员适应各种复杂情况处置的能力。
(三)抓基层打基础,找准行车安全创新点
针对机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传统的对策措施基础上,创新性的采取新措施新方法,找准病灶,对症下药,大力扼止车辆事故高发态势。
1.逐级搞好分类分层指导。一是要搞好顶层设计,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适时完善车辆安全管理法规制度,制定下发工作措施要求。二是要针对本区内任务、地理环境、道路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搞好车辆安全风险预警,制定针对性强的具体措施,并深入一线督导落实。三是要切实摸清驻地交通环境和经常行驶路线道路条件,制作行车“路书”,标绘道路交通图,标注重要路段和安全风险点,明确安全注意事项、防范措施和突发情况应急处置办法要求,并定期更新完善。
2.实施驾驶员等级区分使用。进一步深化完善驾驶员职业技能鉴定机制,严格专业考核和资格审查,区分相应等级,赋予能够对应的工作职能。依据驾驶员等级和准驾车型,合理安排驾驶岗位和保障任务,特别是驾驶大型特种车辆和执行特殊复杂道路、极端条件行车任务,必须指定持A类驾证、高级以上的驾驶员。在安排通用车辆遂行简单的日常性保障任务时,应尽可能安排中、初级驾驶员独立或跟车完成,使他们能够得到经常性的锻炼,能力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3.实现车辆维修主动式服务。针对各类车辆使用和维修脱节、维护保养制度不落实、责任界面不清晰,尤其是专用配套车辆“用时拉出、闲时停放”,存在维修保养不及时、不到位引发管线老化、刹车失灵等重大安全隐患的问题,改变过去主要是由基层提出车辆维修申请,装备技术保障部门审批安排的做法,建立由基层申请和业务部门主动安排相结合的维修计划制度。各级技术保障部门要靠上去,贴近一线,及时掌控车辆维修工作的落实情况,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车辆动态技术档案,实时监控车辆装备技术状态,及时安排车辆维修,确保车辆装备总体技术状况处于良好状态,从根本上消除车辆技术隐患。
参考文献:
[1]杜薇.事故致因理论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20).
[2]张伟.军队车辆交通事故发生原因及对策研究[J].军用汽车,2013(04).
[3]陈昌洪.新形势下武警部队车辆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汽车运用,2013(08).
关键词:车辆事故;预防对策
一、车辆事故预防理论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因素之间及事故、伤害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事故的发生可能在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车辆事故的发生多是复合型的,既有直接原因,又有间接原因,一起车辆事故常常是多层次、多线性原因复杂组合而产生。任何事故总会有先兆,可以根据先兆及时加以预防。平时所说的事故隐患的暴露,事故苗头的出现,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的发现,都是事故先兆的发现与识别的过程。发现和识别了事故先兆,便可以消除和控制事故苗头,就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远程机动中车辆事故影响因素
远程机动具有连续行驶时间长、持续机动距离远、车辆驾驶强度大、途中路况复杂等特点。
构成机动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人、车辆与道路环境。人是行车安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车辆是高速度的运载工具,在道路的各种交通参与者中,车辆是交通强者。道路是行车安全的基础,是驾驶人员驾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人、车、路被称为机动安全的三要素。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的整体。各要素间的平衡协调是安全的基础。一旦各要素互不协调,产生冲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车辆事故就会发生。
三、车辆事故预防对策
(一)抓预警消隐患,理清行车安全风险点
安全风险评估,是指为防范重大安全问题,根据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与评价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概率、危害,确定风险等级,提出规避或者降低风险的建议和应对措施的一种活动,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防范性。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的海因里希法则,清晰阐明了事故发生概率与安全隐患的关系,强调事故源于安全隐患,具体讲,就是每1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要想消除这1起严重事故,就必须把这1000多起事故隐患控制住。
(二)抓细节严把关,把握行车安全关键点
1.扎实搞好安全教育,树牢安全责任思想。海因里希提出控制事故的“3E”法则,强调人为因素是事故的根源,强调再好的技术,再完善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行车中,车由人驾驶,车由人掌控,车辆是否守法、是否安全,都由驾驶员来决定。因此,必须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全程、常抓不懈。要从思想源头抓起,采取各种不同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好经常性教育。
2.严密组织车辆维护,消除车辆技术隐患。遂行机动任务行前准备中,必须搞好车辆装备预防性检查维修,及时发现技术事故隐患,全面恢复车辆技术性能,提高车辆安全可靠性。行车过程中,要根据道路情况、行车时间、中途休息等情况,适时组织车辆途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迅速处置;车辆途中出现故障应及时靠边停车或将车驶离道路进行抢修,修复后随队尾行进,待休息时归建。
3.抓好针对性训练,强化驾驶员适应能力。一个守规矩、技术精、素养好的驾驶员,具备熟练的驾驶技术和良好的驾驶习惯,行车中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减轻疲劳程度,有利于集中精力观察交通环境,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做到沉着冷静,应对自如,这是安全行动必备条件。因此,必须把驾驶员针对性训练抓紧抓好,落到实处。要结合所担负任务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处置紧急情況的理论知识和方式方法训练,提高驾驶员适应各种复杂情况处置的能力。
(三)抓基层打基础,找准行车安全创新点
针对机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传统的对策措施基础上,创新性的采取新措施新方法,找准病灶,对症下药,大力扼止车辆事故高发态势。
1.逐级搞好分类分层指导。一是要搞好顶层设计,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适时完善车辆安全管理法规制度,制定下发工作措施要求。二是要针对本区内任务、地理环境、道路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搞好车辆安全风险预警,制定针对性强的具体措施,并深入一线督导落实。三是要切实摸清驻地交通环境和经常行驶路线道路条件,制作行车“路书”,标绘道路交通图,标注重要路段和安全风险点,明确安全注意事项、防范措施和突发情况应急处置办法要求,并定期更新完善。
2.实施驾驶员等级区分使用。进一步深化完善驾驶员职业技能鉴定机制,严格专业考核和资格审查,区分相应等级,赋予能够对应的工作职能。依据驾驶员等级和准驾车型,合理安排驾驶岗位和保障任务,特别是驾驶大型特种车辆和执行特殊复杂道路、极端条件行车任务,必须指定持A类驾证、高级以上的驾驶员。在安排通用车辆遂行简单的日常性保障任务时,应尽可能安排中、初级驾驶员独立或跟车完成,使他们能够得到经常性的锻炼,能力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3.实现车辆维修主动式服务。针对各类车辆使用和维修脱节、维护保养制度不落实、责任界面不清晰,尤其是专用配套车辆“用时拉出、闲时停放”,存在维修保养不及时、不到位引发管线老化、刹车失灵等重大安全隐患的问题,改变过去主要是由基层提出车辆维修申请,装备技术保障部门审批安排的做法,建立由基层申请和业务部门主动安排相结合的维修计划制度。各级技术保障部门要靠上去,贴近一线,及时掌控车辆维修工作的落实情况,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车辆动态技术档案,实时监控车辆装备技术状态,及时安排车辆维修,确保车辆装备总体技术状况处于良好状态,从根本上消除车辆技术隐患。
参考文献:
[1]杜薇.事故致因理论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20).
[2]张伟.军队车辆交通事故发生原因及对策研究[J].军用汽车,2013(04).
[3]陈昌洪.新形势下武警部队车辆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汽车运用,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