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重旱灾下社旗县小麦持续增产的原因探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20516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社旗县在特重旱灾下获得小麦历史性持续增产现象进行了相关调研,并结合小麦生育期的降水、日照、积温等气象要素,分析了在特重干旱气候下加强水肥管理、选用抗旱高产良种、踏墒整地、搞好“一喷三防”等农艺、化管措施的抗灾增产作用。
  关键词:小麦;增产;特重旱灾;社旗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37-02
  社旗县位于豫西南的南阳盆地东缘,地理位置为东径112°46′~113°11′,北纬32°47′~33°09′,年平均气温14.6℃,年平均降水量848mm,全县实有耕地(航测)92 660hm2,总人口73万,是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62 000hm2左右,2012-2013年度全县小麦生产经历了全生育期特重旱灾和抽穗扬花期强寒流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袭击,全县小麦生产仍获得了平均单产447.5kg/667m2的历史性丰收年,并出现了许多抗灾夺高产的典型。笔者通过较为详实的调查,对本年度小麦生育期中主要气候因素予以探析,旨在探析本地小麦抗旱夺高产的关键技术和成功经验,更好地为今后小麦持续高产和超高产跨越服务。
  1 2012-2013年度小麦生育期主要气象因素分析
  1.1 小麦生育期降水明显减少 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比常年平均值减少57.3%。据社旗县气象局资料统计,2012年麦播的10月份至小麦蜡熟末期的2013年5月24日,全县总计有32次48个雨日128.9mm的降水量,与历年同期平均降水量301.9mm相比,降水量减少了57.3%。2013年5月25~26日出现大到暴雨,降水量达99.5mm,但此时全县小麦已大面积成熟并开始收获,此次降水对小麦增产基本上没有作用,部分高群体麦田出现不同程度倒伏现象,造成一定减产损失。因此从2012年麦播到小麦成熟期,全县大面积麦田土壤一直处于干旱缺壤状态,特别在小麦1~4节拔节期间,持续干旱,小麦株高明显降低,平均株高66.7cm,比常年的73~75cm降低6~8cm。由于长期干旱,像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麦穗蚜、吸浆虫等常发性病虫害发生均明显偏轻。但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至灌浆期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出现6次52.6mm的降水,有利于小麦扬花和灌浆。小麦是个比较耐旱的作物,小麦生育期虽然降水量比常年明显减少,但大多数土质厚地力肥,整地质量好的麦田仍表现了增产,特别是全县抗旱浇水的2.67万hm2麦田均表现大幅度增产和高产。
  1.2 生育期日照数和有效积温略有增加 (1)小麦生育期日照时数比历年平均值略有增加。自2012年10月份至2013年5月份整个小麦生育期日照时数为1 143h,比历年平均值1 113.4h增加29.6h,比历年同期增加了2.59%,特别在小麦扬花期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累计日照时数259.8h,比历年平均值225.4h增加334.4h,增加率15.26%,这对小麦灌浆和提高粒重是有利的。(2)小麦生育期有效积温比历年平均值有所增加。2012年10月份麦播至2013年5月份0℃以上有效积温累计2 390℃,比历史平均值2 100℃增加了290℃,增幅13.81%,积温的增加有利于作物的早熟和产量的提高。
  1.3 生育后期暴雨造成小麦产量减产 5月25~26日大到暴雨造成一定减产损失。5月25~26日全县普降大到暴雨,累计降水量99.5mm,全县约有333.33hm2麦田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现象,据实测这类倒伏地块小麦千粒重降低2.2~4.8g,平均降低3.36g。
  1.4 干旱和冻害引起小麦小穗败育和穗缺粒现象 受2013年3~4月份小麦拔节孕穗期长期干旱影响,全县出现了约0.23万hm2麦田的半截穗或不育穗现象,不孕穗或半孕穗率5%~20%,少数地块达50%左右,几乎所有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受4月10日晚霜冻(最低气温1.4℃)和4月19~21日强寒流天气(4月19日最低气温1.8℃,4月20日最低气温1.5℃,4月21日最低气温2.4℃)的影响,全县小麦约出现0.5万hm2麦穗部分小穗空秕无籽或大部分小穗空秕无籽或整个麦穗空秕的“穗缺粒”现象,减产程度一般10%~20%,部分田块减产约30%~50%,几乎所有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分析原因,在小麦已抽穗尚未扬花的麦田受到4月19~21日持续强寒流天气影响,导致花药或花粉受冻而失去授精能力,雌蕊不能受精而败育,形成空秕小穗的“穗缺粒”现象。
  2 特重旱灾下全县小麦获得持续增产的关键管理技术
  2.1 大面积抗旱浇水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统计,全县利用鸭河灌区、机井灌溉及微型库、坝微积雨蓄水工程等各种水利条件进行“冬、春”抗旱浇水麦田面积共计2.83万hm2,根据试验观察,抗旱浇水一遍的麦田平均增产72.5kg/667m2,抗旱浇水两遍的平均增产126.8kg/667m2。全县开展抗旱浇水的麦田共计增产小麦3 895.75kg。仅此一项措施,全县6.33万hm2小麦平均增产41.08kg/667m2。抗旱浇水对全县小麦持续增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2.2 选用耐旱高产良种抗灾增产显著 根据实践调查,全县推广种植花培8号、豫教5号、郑麦7698、众麦2号、平安7号、长旱6号、7号、络旱4号等耐旱性突出的小麦品种面积达3万hm2,占总麦播面积的47.37%。据测产和实产调查,这些耐旱品种在特重旱灾下比常规品种平均增产43.4kg/667m2,全县3万hm2耐旱品种总计增产1 953万kg,仅此项措施可为全县小麦平均增产20.56kg/667m2。
  2.3 测土配方施肥奠定了小麦高产的营养基础 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连续实施,提高了广大农民科学施肥积极性,NPK配比大面积合理。据2013年麦播后入户信息调查,全县平均施NPK(折纯)13.84kg、7.00kg、6.73kg,非常利于小麦的大面积持续增产和抗灾夺高产,全县配方施肥面积比例达到84.5%,比2012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
  2.4 小麦“一喷三防”大面积落实到位 2013年国家连续实施了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项目,广大农户防治小麦重大病虫害积极性高涨,全县防治麦田病虫草害累计平均达到3.6次,比2012年高出0.3次,同时加配了高效营养剂,提高了小麦耐旱抗冻性能,小麦穗粒数比2012年平均增加1.78粒,千粒重平均提高2.51g,单产增加28.47kg/667m2,增产率6.47%。
  2.5 “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耐旱增产作用突出 近年来,国家“保护性耕作”模式得到较大面积推广,以“秸秆还田,深松免耕”为核心内容的保护性耕作面积全县已累计达到1.33万hm2,占总麦播面积的21.05%。这种先进耕作模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水平快速增加,大大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和耐旱抗灾能力,小麦明显耐旱抗冻。据调查,保护性耕作田平均单产536.9kg/667m2,比常规耕作田平均单产450kg/667m2增产86.9kg,增产19.31%。
  3 结语
  总的看,社旗县2012-2013年度的小麦生产,虽然遇到了长期持续特重干旱,以及抽穗至扬花期遇到了强寒流冻害的影响,但由于大面积小麦落实了深耕细耙,精细整地,保护性耕作和选用抗旱耐冻良种、科学配方施肥,认真实行“一喷三防”,特别是大面积开展抗旱浇水等综合高产配套技术措施,全县小麦生产仍夺得了历史性丰收年,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在大灾之年涌现出的高产典型,也为今后全县小麦抗灾夺高产和持续增产增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孔梅芝,汤其婷,骆敏,等.柘城县小麦生产与高产创建的具体做法及主推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
  [2]李舜姬,关东山,许纪东.等.豫南地区小麦持续高产限制因素与应对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12(06).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逐渐形成了以太阳能转化和环境净化为主的两大应用方向,是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基于各种半导体光催化剂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引起了全球科学研究者的极大研究兴趣,成为材料科学领域当前一个前沿热点研究课题。然而传统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带隙较宽,只能吸收波长小于400 nm的紫外光,对可见光的响应较差。此外,由于传统光催化剂的光生电子-空穴复合概率较高,其光量子效率较低。基
学位
基于量子理论对稀土石榴石单晶Ho3Fe5O12(HoIG)中由Ho3+离子引起的明显的磁性及磁光效应各向异性进行了计算。在计算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计算了HoIG中Ho3+离
受激拉曼现象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线性效应。利用该非线性效应产生关联的光子是近年来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量
标准模型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构造的最成功的粒子物理理论,随着Higgs粒子的发现,接下来高能对撞机的主要任务为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以及新物理信号的寻找。电弱四规范耦合(QGCs)的
薄膜晶体管在有源矩阵寻址液晶显示器(AMLCD)中处于关键地位,它的研发历来是该领域研究中的重点。非晶硅薄膜晶体管(α-Si TFT)易于在低温下大面积制备,技术成熟,是目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