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act of antitumor regimens on the outcomes of cancer patients with COVID-19:a pooled analysis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_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ince the outbreak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which is caused by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discovered in December 2019, the disease has emerged as a global pandemic (Shi et al., 202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a higher incidence of COVID-19, as well as related poo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cie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them (Liang et al., 2020;Tian et al., 2020).
其他文献
细胞凋亡的流式检测是细胞化学研究重要技术手段,然而流式细胞仪属于大型高精密度复杂仪器,高校实验场地局限、仪器缺乏,教学还处于基本理论知识普及和基础操作示教阶段,学生难以达到灵活应用。为此,本文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提出细胞凋亡流式检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思路。通过开发细胞凋亡流式检测虚拟仿真实验,探索线上虚拟实操,线下重点示教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构建双线教学效果评价与质量监控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促进细胞化学实验多形式教学内涵建设,彰显“互联网+教学”优势。
目的比较抗酸染色后3种复染剂的染色效果,选择更适于抗酸菌感染临床病理诊断的复染剂种类。方法用确诊结核菌或麻风菌的病例进行抗酸染色后用Mayer氏苏木精、亚甲蓝、甲基绿分别复染。结果用Mayer氏苏木精进行衬染的阳性位置定位清楚,对比清晰,背景干净。结论用Mayer氏苏木精复染有利于病理医生的观察,对提高抗酸菌阳性检出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湖南南岭地形对冻雨形成与分布有重要影响。利用WRF模式模拟了南岭地形对冻雨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静止锋是湖南冻雨形成的主要背景,WRF模拟的冻雨区域与观测吻合。山脉的降低或抬升,仅轻微地影响冻雨的空间分布和冻雨量,静止锋对冻雨的影响远较地形要大。随着山脉降低,地面0℃线北移,逆温层强度增大,不利于冻雨发生;相反,山脉抬升使冷空气更易在湖南境内堆积,冻雨区变大。冻雨发生时,在南岭北部形成背风波,导致冻雨降水带呈西南-东北的条状带分布;随着地形抬升,背风波振幅增大且锋面坡度减小,其上的云团被背风波打碎成
新冠疫情呈现出散点多发及不可预见性等特征,针对城市社区制定合理高效的预防与管控措施尤为重要。结合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对武汉市265个疫情社区的空间特征与感染率分析,发现疫情社区的感染率与社区建成年代要素、规模要素及管控特征要素存在较强线性关系,与社区周边公共设施要素、空间布局要素、人口要素线性关系较弱。基于此,提出社区潜在疫情风险评价模型,从社区潜在风险识别评价、防疫圈划分及防疫管控机制三个方面,制定社区“防疫圈层”规划策略,构建多级共享的“社区-生活圈-城市”防疫体系,满足管控状态下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提
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梳理了1970—2019年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灾害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量化了地震致灾因子(震中烈度)、承灾体(人口密度、人均GDP)、孕灾环境(海拔、相对高程、坡度)以及房屋损毁对地震人口伤亡的贡献率。结果显示:(1)1970—2019年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灾害频次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呈现增加趋势,近20 a来7.0级以下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有下降趋势。(2)全
采用SSPs情景下BCC-CSM2-MR模式输出的2015—2100年的全球日值降水数据,基于采用超阈值取样方法和韦伯分布理论,计算了全球陆地极端降水的阈值和强度的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SSPs情景下全球陆地的极端降水阈值空间分布具有相似性,且差异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其中SSP1-2.6情景下的阈值与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73、0.71、0.70和0.69(n=16941),均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②不同SSPs情
为探索应急文化作为一种学科知识体系的可能,基于社会学关于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演绎归纳的方法,系统而创见性地提出应急文化三类内在关系构成模式、应急文化生成的外部动力(安全刺激)与内在机理(安全需求、社会化与信息传播),以及应急文化建设的三类主体角色和四类社会机理、应急文化发挥功能作用的五类社会机制。结论认为:应急文化作为社会实践,可以基于其内在构成、生成条件机制和作用机理,上升到学科知识体系,即应急文化学是可能的。
为定量分析城市火灾风险,引入随机森林算法。首先设计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递归特征消除方法优化初选的14个自变量指标,剔除无关或冗余变量;其次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平均准确度降低方法计算特征重要度,将其归一化结果作为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指标数据,使用线性加权法评估城市火灾风险。以济南市区为例的实证研究显示:经过特征选择操作后发现只有10个指标时模型误差最小,MSE为7.43×10-4;用于计算指标权重的随机森林模型与实际火灾密度拟合的决定系数R 2>0.85,精度较高,可用于对指标的客观赋权;火灾风险评估结果
在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中由于无法准确定位救援位置,导致救援速度比较慢,因此,研究基于智慧校园人脸识别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方法,构建一个包含校园内所有人员的基础信息库,并安装相关人脸识别设施。地震灾害发生后,对设备采集信息进行识别,确定地震灾害中校园内被困人员数量以及被困人员最后出现区域(即被困区域),以建筑破坏指数表示地震灾害下校内建筑结构风险,将建筑结构风险由高至低划分为5个等级,结合智慧校园人脸识别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和分析软件,从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关键词、作者和发表论文的期刊等维度,分析了中国灾害学科近30 a来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①近30 a来,灾害已经成为了我国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灾害文章的期刊种类众多(目前已有5977种)。但是,以灾害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刊物不多,影响较大的学术刊物只有《灾害学》《自然灾害学报》和《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三种。②我国灾害研究的作者甚多,目前逐渐形成了7个影响比较大的研究团队和许多小团队。但不同学术团队,不同作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