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公众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态度分析

来源 :现代国际关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qjxti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韩国公众如何看待中国崛起,“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课题组委托韩国相关调查机构进行了1000份电话问卷调查和5组焦点集团访谈。调查结果表明,韩国受访者认可中国崛起的可能性,但对中国崛起的评价则出现了明显的分化。44.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崛起对韩国利弊各半;约36.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崛起对韩国弊大于利;18.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崛起对韩国利大于弊。受访者对中国这个“战略合作伙伴”的国际影响力评价、信赖度也远低于其盟国美国,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主张韩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衡中国。
其他文献
2010年版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首次对冷战后美国核战略做了整体性审查与评估。“报告”分析了后冷战时代国际安全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及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重新明确了美国核政策的指导原则与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报告”阐明了奥巴马政府在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的同时保持多重利益关系平衡的新核政策。
2013年10月10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在北京举办了“周边战略形势与中国周边战略”专题研讨会,京津地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宣部全国社科规划办的负责同志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变化与特点及其原因、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实践与筹划等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和深层次战略思考。本刊在此辑要发表与会专
4月24—26日,中国欧洳学会德国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办,主题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德国与中德关系”。德国驻华使馆新任公使利德尔、中国前驻德大使马灿荣、中央外办研究局局长史明德等出席了本届年会,全国众多研究机构和高校德国研究领域的近50名会员也一并与会。
我们在中国外交战略格局建设方面常提“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十八大”之后又加入了“公共外交”和“全球治理”这两个中国外交努力的新方向。可以说,从战略设计的优先级上讲,大国和周边始终都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
谈及近来中国周边战略形势变化,安全问题似乎成了学界与政界的关注焦点,如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美国“重返亚太”所带来的盟国与盟友体系重新调整及某些国家安全政策欲做根本性突破等。这些安全问题固然是十分紧迫的地区性课题,但从更宏观的战略视角和更长远的历史纵深看,发展问题依然是中国周边国家普遍关注的首要问题,而且这一问题也在更深远的战略层面推动并直接影响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演变。
近年来,在亚太,在中国周边的亚洲地区,整体形势变化很快,区域性机制呈现复合性成型与交叉重架局面。这个地区在经济上仍然相对保持着全球最具活力的同时,一些重要且是主导面的现象尽管早已存在,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进一步强化。
近年周边局势发展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已进入深层次互动的重要时期,一些矛盾和冲突不断显现。其未来发展走向主要存在两种可能,一是经过深层次互动强化经济政治的更深度融合,周边秩序趋向积极和建设性;二是深层次互动反而带来矛盾增加,甚至出现严重的波折动荡。中国周边政策当然要争取前一种可能,极力避免后一种前景,探索出与周边国家良性互动的地区秩序。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不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旧的国际体系也在原有的国际矛盾转化过程中逐渐改变。但是,很多国家并没有意识到,或是不愿承认这种历史性的发展变化,依然沿用过去的国家战略模式行为处事,其结果必然导致地区与国家问矛盾冲突多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社会良性发展的道路。
研究周边战略,不能不涉及形势、任务、目标及对策等要素。其中,准确评估形势,认清威胁源常常是研究起点,并以此为基础,再推及任务、目标与对策等。形势规定任务、目标与对策以及“能干什么”决定“想干什么”,等等,都是常识,也是战略研究的基本套路与规则。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推动下,欧洲智库在数量和影响上正发生某种历史性变革。其中,专业智库处于影响政府决策的第一线,多以研究欧盟事务和影响欧盟发展方向为使命,在对华研究方面主要聚焦中国崛起的影响、欧盟对华战略选择、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及具体双边问题等。大学智库则注重学理性研究,投入研究精力最大的领域当属欧盟一体化进程和近邻政策,以中国为对象的研究中心和研究项目近年也在欧洲大学不断涌现。《里斯本条约》的正式生效将为欧洲专业和大学智库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时期,其研究领域呈明显的欧盟化趋势,研究重点逐步由欧盟内在一体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