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8日,乡村教育“江华模式”全国推介会在江华瑶族自治县(下称“江华县”)召开,向全国22个省市区的700余位教育专家、学者等总结推广乡村教育“江华模式”。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走进学校调研,肯定了江华乡村教育,并在主旨报告中指出:“江华乡村教育大有作为!”
江华县经过近9年探索与实践形成的“和美教育”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多所学校解密“江华模式”。
“美丽校园”是基础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这是江华县城乡学校留给参会代表们的第一印象。江华县年财政收入不到10亿,却在教育上做到了大手笔、大气魄、大投入。
水口镇中学、水口镇中心小学都是全国重点水利工程——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复建学校,主要解决1.3万余名移民的孩子上学问题,是江华县中小学建设的一个缩影。
5月8日,记者随参会教师来到这两所学校参观学习,入眼即是灰色搭配米黄色的建筑,辅以瑶族红点缀,飞扬的翘角、瑶族长鼓状立柱,瑶族风情浓郁。一体化多媒体教学设备、食堂、寝室、文体功能室等生活学习设施一流,学生宿舍6人一间,配两个洗手间,一天24小时有热水。
“隔条马路,就有这么漂亮的学校,孩子们还有营养午餐,真好!”家住附近的贾奶奶连声赞叹。
“校园美,关键在于内涵。”江华县教育局局长唐孝任介绍,2015年,江华县探索“园林型、书香型、创新型、特色型、学术型和净化、绿化、靓(亮)化、序化、数字化、文化”的“五型六化”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式管理水平。河路口中学、河路口中心小学、上游完小等一批乡村学校因地制宜建成了“虎啸山”“植物园”等小公园、小乐园,为学校发展注入内涵与活力。
在各校的共同努力下,“五型六化”模式效果显著,在国家教育部网站展播,并在省、市作典型发言。
“幸福师生”是本质
“我先后去了广东、重庆等地,一点一点的学习积累,才打造了‘有乡村味道的学校’。”码市中学校长李荣胜说,成为“专家型”“教育家型”校长,是教育局的引领方向,也是校长们的前行目标。
2017年,江华县启动“补钙”工程、读书工程、反省工程、论剑工程、培训工程、听评课工程、校本研训工程的“七大”工程,培养“教育家型”校长。2018年,该县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育家型”校长。50名义务教育阶段正职校长参加研修,提升管理能力。
江华县在引领校长蜕变的同时,也不忘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
水口镇中心小学邵阳籍教师毛凡,2020年入职时便住上了套间。江华二中教师曹永奇两口子都是外地人,2017年两口子考入江华,“在五险一金、体检费、年终绩效考核奖等方面与公务员一个标准发放,2019年夫妻俩收入近25万元。”曹永奇说,待遇好,他们便安心留了下来。
培养了优秀校长、教师,如何提升孩子的幸福感?江华县做了不少探索。
2015年底,江华县全面推进琅琅的读书声、快乐的欢呼声、嘹亮的歌声、悠扬的琴声的“四声校园”。大圩镇第二小学就是江华县打造的“四声校园”的一个生动展现。该校是一所偏远的易地扶贫搬迁学校,该校结合学校实际组建了长鼓舞队、合唱、书画、瑶族织锦、足球等10多个社团,让学生们在艺术熏陶中间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每天利用读报时间开展全校学生诵读经典、国学等活动,读书声在校园里回荡。
“理想教育”是升华
在江华教育人眼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培养为家乡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意识。而这一关键在“根”。
走进大石桥中心小学,处处展现出“红色文化”教育品牌。该校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顾委常委、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同志的母校。学校根据江华同志一生战斗、工作的人生经历和革命历程,命名校园道路、楼房、古树等。
除了紅色文化外,近些年,江华县各学校积极引进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等,扎下了不同的“根”。
码市中学将省级非物质文化“火烧龙狮”引进校园,还将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建成学农基地和劳动教育阵地“耕读乐园”;上游完全小学结合上伍堡瑶族,将木棒球、押伽等民族体育引进校园,结合上游地方文化,打造“尚上”教育品牌,还挖掘了经过校园的“潇贺古道”建成了学校“根”文化。
记者走过的每所学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墙体上都张贴着江华教育精神“真干、苦干、拼命干”!该县教育局人事股长邹高峰说:“江华教育精神就是一种担当,担当为学生铸起‘大同’之魂的责任,最是体现在民族团结教育中。”
白牛山完全小学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坪珠完全小学一墙之隔,该校把广西孩子看成手中的宝,同享少数民族贫困生补助、“希望工程”等政策。同时,水口中心小学开发出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打造了“大同文化”教育品牌。
“江华是瑶族聚居县,民族团结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坚定民族和谐的胸怀大局,培养为江华、中华民族、人类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唐孝任说:“这也是‘和美教育’的最高要求”。
江华县经过近9年探索与实践形成的“和美教育”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多所学校解密“江华模式”。
“美丽校园”是基础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这是江华县城乡学校留给参会代表们的第一印象。江华县年财政收入不到10亿,却在教育上做到了大手笔、大气魄、大投入。
水口镇中学、水口镇中心小学都是全国重点水利工程——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复建学校,主要解决1.3万余名移民的孩子上学问题,是江华县中小学建设的一个缩影。
5月8日,记者随参会教师来到这两所学校参观学习,入眼即是灰色搭配米黄色的建筑,辅以瑶族红点缀,飞扬的翘角、瑶族长鼓状立柱,瑶族风情浓郁。一体化多媒体教学设备、食堂、寝室、文体功能室等生活学习设施一流,学生宿舍6人一间,配两个洗手间,一天24小时有热水。
“隔条马路,就有这么漂亮的学校,孩子们还有营养午餐,真好!”家住附近的贾奶奶连声赞叹。
“校园美,关键在于内涵。”江华县教育局局长唐孝任介绍,2015年,江华县探索“园林型、书香型、创新型、特色型、学术型和净化、绿化、靓(亮)化、序化、数字化、文化”的“五型六化”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式管理水平。河路口中学、河路口中心小学、上游完小等一批乡村学校因地制宜建成了“虎啸山”“植物园”等小公园、小乐园,为学校发展注入内涵与活力。
在各校的共同努力下,“五型六化”模式效果显著,在国家教育部网站展播,并在省、市作典型发言。
“幸福师生”是本质
“我先后去了广东、重庆等地,一点一点的学习积累,才打造了‘有乡村味道的学校’。”码市中学校长李荣胜说,成为“专家型”“教育家型”校长,是教育局的引领方向,也是校长们的前行目标。
2017年,江华县启动“补钙”工程、读书工程、反省工程、论剑工程、培训工程、听评课工程、校本研训工程的“七大”工程,培养“教育家型”校长。2018年,该县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育家型”校长。50名义务教育阶段正职校长参加研修,提升管理能力。
江华县在引领校长蜕变的同时,也不忘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
水口镇中心小学邵阳籍教师毛凡,2020年入职时便住上了套间。江华二中教师曹永奇两口子都是外地人,2017年两口子考入江华,“在五险一金、体检费、年终绩效考核奖等方面与公务员一个标准发放,2019年夫妻俩收入近25万元。”曹永奇说,待遇好,他们便安心留了下来。
培养了优秀校长、教师,如何提升孩子的幸福感?江华县做了不少探索。
2015年底,江华县全面推进琅琅的读书声、快乐的欢呼声、嘹亮的歌声、悠扬的琴声的“四声校园”。大圩镇第二小学就是江华县打造的“四声校园”的一个生动展现。该校是一所偏远的易地扶贫搬迁学校,该校结合学校实际组建了长鼓舞队、合唱、书画、瑶族织锦、足球等10多个社团,让学生们在艺术熏陶中间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每天利用读报时间开展全校学生诵读经典、国学等活动,读书声在校园里回荡。
“理想教育”是升华
在江华教育人眼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培养为家乡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意识。而这一关键在“根”。
走进大石桥中心小学,处处展现出“红色文化”教育品牌。该校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顾委常委、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同志的母校。学校根据江华同志一生战斗、工作的人生经历和革命历程,命名校园道路、楼房、古树等。
除了紅色文化外,近些年,江华县各学校积极引进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等,扎下了不同的“根”。
码市中学将省级非物质文化“火烧龙狮”引进校园,还将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建成学农基地和劳动教育阵地“耕读乐园”;上游完全小学结合上伍堡瑶族,将木棒球、押伽等民族体育引进校园,结合上游地方文化,打造“尚上”教育品牌,还挖掘了经过校园的“潇贺古道”建成了学校“根”文化。
记者走过的每所学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墙体上都张贴着江华教育精神“真干、苦干、拼命干”!该县教育局人事股长邹高峰说:“江华教育精神就是一种担当,担当为学生铸起‘大同’之魂的责任,最是体现在民族团结教育中。”
白牛山完全小学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坪珠完全小学一墙之隔,该校把广西孩子看成手中的宝,同享少数民族贫困生补助、“希望工程”等政策。同时,水口中心小学开发出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打造了“大同文化”教育品牌。
“江华是瑶族聚居县,民族团结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坚定民族和谐的胸怀大局,培养为江华、中华民族、人类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唐孝任说:“这也是‘和美教育’的最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