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患者,男,44岁。1989年起出现乏困无力,行走不便,做细微动作时僵硬及不协调。曾多次就诊于神经、消化内科,先后以震颤麻痹、肝炎治疗,效果不佳。病情逐年加重。多次B超示肝肿大光点粗,脾轻度肿大。化验肝功轻度损害。1994年明显加重,行走困难、头晕、肝大。住院后查血铜蓝蛋白,血尿铜,眼裂隙灯下可见角膜后K-F环,得以确诊,口服D-青霉胺及对症治疗,病情好转。但已丧失劳动能力。
例2:男,18岁,学生,患有“肝炎”4年,以意识不清2天入院,查体:浅昏迷,乱说乱动,叫之不应,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轻度黄疸,心肺正常,肝肋下3cm,剑突下5cm,中等硬度,无腹水,腱反射亢进,未引出病理反射。以“肝性脑病”给予降血氨等治疗,疗效不佳。患者肝损害轻而神经系统症状重。不支持肝性脑病,考虑为肝豆状核变性。查眼裂隙灯下角膜后可见K-F环血铜蓝蛋白、血、尿铜后确诊,追问病史:其母亲和哥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死亡,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口服D-青霉胺后,简单生活可以自理。半年后因消化道出血死亡。
例3:男,11岁,学生。3年前其母亲发现患儿消瘦,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左上腹包块(脾巨大)。以慢活肝、脾大、小儿多动症等治疗,效果不佳,2年后因小儿走路不稳、脾肿大明显,再次来院,方考虑有肝豆状核变性。眼科裂隙灯下可见K-F环,查血铜蓝蛋白,血,尿铜得以确诊,患儿坚持口服D-青酶胺,病情稳定好转,能上学。
例4:女,现年19岁,居民,患者于13岁时突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应用三腔两囊管止血,气囊压迫过久造成食管硬化僵直,下段失去吞咽功能而梗阻,随后去省医院全麻下行食管部分切除术。患者4年前出院肢体活动僵硬而不灵活,步态不稳,说话不利,当时考虑反复麻醉过量所致,随后病情逐年加重。今年初,患者已不能说话,四肢及全身僵直,不能行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因肺部感染来就诊。患者父诉其母也因肝大、脾大、肝硬化,产后肝昏迷死亡。患者一直肝大,考虑肝豆状核变性,查角膜后K-F环及血铜化验而确诊。口服D-青霉胺治疗,效果尚佳。随访,半年后在别人扶持下可以下地行走。
讨 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肝合成铜蓝蛋白减慢或消失。胆汁排铜障碍,血中直接反应铜浓度升高。大量铜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脑豆状核,尾核及大脑皮层的神经变性减少,星形细胞显著增生,局部发生软化,形成空洞。全身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铜沉着,造成程度不一的功能损害。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的多样性。如本文4例首发症状体征及脏器损害程度各不相同。由于慢性起病患者就诊较晚而初诊于不同科室,接诊医师往往多从本科疾病考虑,而对本病诊治经验少,主观性强,极易误诊。本文4例均因误诊时间较长,最长达6年,最短2年使患者失去早治疗机会,丧失劳动力或生命,作者根据误诊教训,我们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引起各科医师注意。
①起病缓慢,而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的兴奋性增强而腱反射亢进,病人有兴奋多动而协调性差,与脑部疾病不符时要考虑此病,检查B超肝脏及角膜后K-F环等,多有异常表现。②肝肿大的肝硬化,而无其他疾病引起的充血性肝肿大、肝功正常或轻度损害。病人有精神神经症状,脾大而门静脉增宽不明显等症状体征不符合。③患者在青少年起神经系统和肝脏即有改变,而无肝炎病史等,接诊医师用本科疾病不能完全解释症状体征,要考虑本病可能。④高血铜时肝脏,豆状核,尾核等损害较重外,其他脏器均有不同程度受累的多脏器损害,首发症状体征不典型而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并详细询问家族史。
综上所述,本病各脏器损害程度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多样性复杂性,应引起接诊医师重视。最简单而确诊价值的为裂隙灯角膜后的K-F环,B超肝脾,其次如早期表现不明显时查血浆铜蓝蛋白和血,尿铜可确诊。
例2:男,18岁,学生,患有“肝炎”4年,以意识不清2天入院,查体:浅昏迷,乱说乱动,叫之不应,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轻度黄疸,心肺正常,肝肋下3cm,剑突下5cm,中等硬度,无腹水,腱反射亢进,未引出病理反射。以“肝性脑病”给予降血氨等治疗,疗效不佳。患者肝损害轻而神经系统症状重。不支持肝性脑病,考虑为肝豆状核变性。查眼裂隙灯下角膜后可见K-F环血铜蓝蛋白、血、尿铜后确诊,追问病史:其母亲和哥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死亡,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口服D-青霉胺后,简单生活可以自理。半年后因消化道出血死亡。
例3:男,11岁,学生。3年前其母亲发现患儿消瘦,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左上腹包块(脾巨大)。以慢活肝、脾大、小儿多动症等治疗,效果不佳,2年后因小儿走路不稳、脾肿大明显,再次来院,方考虑有肝豆状核变性。眼科裂隙灯下可见K-F环,查血铜蓝蛋白,血,尿铜得以确诊,患儿坚持口服D-青酶胺,病情稳定好转,能上学。
例4:女,现年19岁,居民,患者于13岁时突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应用三腔两囊管止血,气囊压迫过久造成食管硬化僵直,下段失去吞咽功能而梗阻,随后去省医院全麻下行食管部分切除术。患者4年前出院肢体活动僵硬而不灵活,步态不稳,说话不利,当时考虑反复麻醉过量所致,随后病情逐年加重。今年初,患者已不能说话,四肢及全身僵直,不能行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因肺部感染来就诊。患者父诉其母也因肝大、脾大、肝硬化,产后肝昏迷死亡。患者一直肝大,考虑肝豆状核变性,查角膜后K-F环及血铜化验而确诊。口服D-青霉胺治疗,效果尚佳。随访,半年后在别人扶持下可以下地行走。
讨 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肝合成铜蓝蛋白减慢或消失。胆汁排铜障碍,血中直接反应铜浓度升高。大量铜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脑豆状核,尾核及大脑皮层的神经变性减少,星形细胞显著增生,局部发生软化,形成空洞。全身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铜沉着,造成程度不一的功能损害。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的多样性。如本文4例首发症状体征及脏器损害程度各不相同。由于慢性起病患者就诊较晚而初诊于不同科室,接诊医师往往多从本科疾病考虑,而对本病诊治经验少,主观性强,极易误诊。本文4例均因误诊时间较长,最长达6年,最短2年使患者失去早治疗机会,丧失劳动力或生命,作者根据误诊教训,我们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引起各科医师注意。
①起病缓慢,而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的兴奋性增强而腱反射亢进,病人有兴奋多动而协调性差,与脑部疾病不符时要考虑此病,检查B超肝脏及角膜后K-F环等,多有异常表现。②肝肿大的肝硬化,而无其他疾病引起的充血性肝肿大、肝功正常或轻度损害。病人有精神神经症状,脾大而门静脉增宽不明显等症状体征不符合。③患者在青少年起神经系统和肝脏即有改变,而无肝炎病史等,接诊医师用本科疾病不能完全解释症状体征,要考虑本病可能。④高血铜时肝脏,豆状核,尾核等损害较重外,其他脏器均有不同程度受累的多脏器损害,首发症状体征不典型而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并详细询问家族史。
综上所述,本病各脏器损害程度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多样性复杂性,应引起接诊医师重视。最简单而确诊价值的为裂隙灯角膜后的K-F环,B超肝脾,其次如早期表现不明显时查血浆铜蓝蛋白和血,尿铜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