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经典资源,提升思辨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jzj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当运用中国古代论说名篇的思辨性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其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成为思辨性阅读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以《孟子》选读教学为例,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教学上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从论题的关键词入手,学习界定概念的方法
   多数教师教文言文,习惯于围绕文言字词、内容理解、写作背景、作品主题等内容展开教学。例如梳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翻译句子,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探究作品的主题等等。这些教学内容实际上停留在对文本的阐释上,即以接受为本,主要围绕“作品写了什么”来展开,而很少探究“作品是怎么写的”以及“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而作为“思辨性阅读与交流”专题的古代论说文教学,显然更重在挖掘其“怎么写”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
   就拿《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这一章来说吧,景春和孟子探讨何谓大丈夫,其中“大丈夫”是本章节的关键词,孟子运用了哪些方法诠释大丈夫这一概念呢?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开始分析,归纳出孟子诠释概念的方法:
   师:孟子眼中大丈夫是怎样的?
   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我们注意到,作者用分号,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大丈夫,你能归纳一下吗?
   生:一方面是大丈夫践行礼义、胸怀天下;一方面是顺境逆境,大丈夫都能坚守道义;一方面是说大丈夫不因外界因素改变自己的气节和操守。
   师:也就是说,作者从立身处世、道德修养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何谓大丈夫。这种诠释概念的方法,叫多角度诠释法,可以用一方面……一方面……的句式表示。你还知道哪些阐释“大丈夫”的句子,说说它是从哪个角度阐释的。
   生:大丈夫顶天立地,是说大丈夫的形象;
   生:大丈夫说到做到,是说大丈夫的言行;
   生: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说大丈夫的胸襟坦荡、敢作敢当;
   生:大丈夫能屈能伸,是说大丈夫能忍辱负重,懂得变通。
   师:我们甚至还可以从性别、体形等多个角度阐释。当然,我们所说的大丈夫与孟子所说的含义不尽相同。那么文中列举的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吗?
   生:孟子认为他们不是大丈夫,而是“妾妇”。
   师:“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有什么区别呢?
   生:妾妇之道是以顺为正,大丈夫是坚持原则。
   师:也就是说,作者诠释概念的时候,还引入了邻近的概念进行比较,引入的概念既可以是相近的,也可以是相反的,我们可以尝试用句式不是……而是……来辨析,你还可以引入哪些概念与大丈夫比较?
   生:男子汉、小人、君子……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孟子所云“大丈夫”的内涵,在这一章里,笔者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鉴孟子诠释大丈夫的方法,并学会运用多角度诠释法和相关概念辨析法来诠释概念。
   二、从观点入手,探究双方背后的假设、立场和态度
   当师生通过对话的方式,理解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内涵后,笔者便顺势让学生列举出哪些人属于大丈夫,理解概念的外延,并顺势抛出下一个问题,对于公孙衍和张仪是不是大丈夫,景春和孟子的观点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师:景春认为公孙衍和张仪的确是大丈夫,依据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明景春对大丈夫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生:有权势
   师:原来,景春认为有权势的人就是大丈夫,孟子反对他,是因为大丈夫不能有权势吗?
   生:不是,大丈夫也可以有权势,但得志与民由之,不炫耀权势,更不能为了权势,就像妾妇顺从夫君一样完全顺从君王,没有原则。
   师:也就是说,权势不是评价大丈夫的标准。孟子称他们为妾妇,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生:他是非常鄙夷权势的。因为这些权臣不敢直道而行,一味阿谀奉承,讨好君王,不敢直言进谏。
   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实不仅对于权臣,即使对于君王,如果不行仁义,孟子也是非常不客气的。
   师:齐宣王作为一国之君,提这个问题,他的观点和立场是什么?
   生:臣弑君,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自然是不可取的。
   师:那就是说,他是希望孟子支持他的立场,而且孟子自己也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但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呢?两人的认识好像并不一样,桀、纣是君吗?
   生:齐宣王认为是,孟子认为不是,因为他们残害仁义,暴虐无道,众叛亲离,是独夫。
   师:商汤、周武是孟子推崇的贤君;而桀、纣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祸国殃民。那么亡国之君就不是君么?
   生:应该也是君。
   师:孟子给“君”增加了内涵,不仅是国家的统治者,还要受百姓拥戴。这样就改变了君的内涵和外延,这属于偷换概念。按孟子的观点,如果“君”暴虐无道,就变成了“一夫”,孟子对齐宣王说“独夫可诛”,隐含了怎样的立场、态度?
   生:希望统治者能实行仁义,这样才能获得民心,不被推翻政权。
   “思辨性阅读”不仅要求理解作品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更要敢于质疑,运用批判的眼光对文本进行“再思辨”,齐宣王和孟子探讨“臣弑君”的问题时,孟子在两难情境之下,甩出了“独夫”说,运用了诡辩摆脱了困境,显然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一味地赞扬孟子的机智善辩,恐怕并不合适。另外,不少人认为,孟子的“独夫可诛说”是宣扬“民贵君轻”,但不可否认,孟子并非基于百姓立场,他主要还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劝说统治者施行仁义。
   三、从整合入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态度和批判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教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除了应注重发掘古代论说名篇的思辨性元素,注重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外,同时还应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抛弃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敢于大胆整合,开发利用资源。比如按论题将不同观点的作品整合,如贾谊的《过秦论》和“三苏”的《六国论》;也可以按论证或推理的方式整合作品,比如《劝学》和《师说》;或将古代名篇和当代时文整合,比如《谏逐客疏》和《拿来主义》;将阅读与表达交流等学习活动整合,开展读写思辨一体化的专题性学习,以综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发挥阅读对写作的助推作用,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在《孟子》选读专题的研讨环节上,引入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如前不久,《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齡人,正在抛弃你》这篇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从摩拜单车被收购一事说起,讲述了“同龄人”胡玮炜的“成功人生”:“三年前还是普通记者的胡玮炜,把企业做成了当红的创业公司。这次收购,她可能从中套现15亿。”并不断用“别人的成功”和“你的平凡”做对比,强调“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地抛弃你”。
   师:你认同这个观点吗?它隐含了哪些假设、立场和视角?
   生:不认同,作者认为别人成功你很平凡,就是被别人抛弃。
   师:那么,你会从解析哪个关键词入手反驳对方?
   生:成功。
   师:作者口中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生:有钱。
   师:成功等同于有钱么?你认为“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生:有贡献、创造价值、实现梦想……
   师:也就是说,作者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于狭隘了,因此“你的同龄人抛弃了你”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随后,笔者引入了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今年央视《开学第一课》引发观众不满,不少网友吐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娘”,请学生针对以上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少年娘则国娘”这个观点的关键词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生:娘,娘就是指女性化。
   师:你能从多方面阐释这个概念吗?比如外表、行为、性格等。
   生:所谓娘,就是男生打扮偏女性化,比如化妆;行为上矫揉造作、喜欢嘟嘴、卖萌、撒娇;性格脆弱,玻璃心、没有担当……
   师:你怎么看待“少年娘则国娘”?
   生:我觉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男生化妆、讲究打扮成为一种潮流,一种风尚。虽然很多人看不惯,但是又不影响自己,没必要一棒子打死。
   生:我不同意,娘化明星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在青少年中很有影响力,他们的言行举止不只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带有强烈的传播效应,会引发大众的效仿,扭曲社会的审美观,使青少年形成病态的价值观。
   生:这其实反应了现在社会的多元化,有人喜欢阳刚,有人喜欢阴柔;既然女孩子可以成为女汉子、假小子,小哥哥又为什么不可以娇滴滴?再说,就像唐朝以胖为美一样,潮流是时时会变的,何必杞人忧天?
   生:我觉得娘不娘不能光看外表,民国时期许多文弱书生,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有的投笔从戎,战死沙场;有的嬉笑怒骂,以笔为刀;有的威武不屈、铁骨铮铮……不失为民族的脊梁。
   生:我觉得与其说少年娘则国娘,不如说社会娘则少年娘,是因为社会的畸形价值观——主要看颜值,只要长得美,不用努力也能受追捧,导致了许多明星肤浅地一味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实力的提升和品德的培养。
   在新媒体发达的现在,键盘侠横行,许多人容易被媒体带节奏,不加思考、不加辨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想法。上述两个观点都曾获得了很高的阅读量和转发量,但是很显然,都不太理性,学生运用多角度诠释概念,引入其它概念进行对比辨析,明辨了是非,增强了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其他文献
言语交际是表达人物内心,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带有一定指向性的活动。对于听话人来讲,交际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听话人需要通过说话人表达的信息,结合交流语境,推断说话人的意图。在一般的语言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之间的互动本应自始至终保持自身的同一性,有问必答,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设置一定程度的关联障碍,让听话人选择不回答,甚至回避、回绝,或答非所问,意图传递出言语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根据四大核心素养目标来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教学。从高中教材看,人教版必修5中第三单元是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粤教版必修4中第二单元有书评、美学随笔等;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中专门设有学术论文、书评等单元;苏教版必修3
李商隐的《锦瑟》一直以来备受各大高中版本教材的青睐[1],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回避的经典篇目之一。而《锦瑟》一诗自古至今以主旨朦胧而备受方家研究议论,历来亦未得一个确切的定论。元好问有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而对于诗歌鉴赏基础薄弱的高中学生来说,《锦瑟》里出现的意象所构成的幽眇深远的意境,更成为他们理解这首诗主旨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关
温晖明,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中学教师。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那么我想,标点符号应该就是美术中一处艺术留白。标点符号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它隐在文中的细微之处,默默地承载着许多的语义和情感信息,它一直是“以无形之言传无尽之意”。它为我们的个性阅读、发散想象提供了无限宽广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若能将眼光投向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标点,借助标点巧妙解读文本,往往会有意外的惊
2000多年来,中国文人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后,往往喜欢退回到庄子,幻想清静无为,作逍遥游。鲁迅就曾说过,我们挂孔夫子的招牌,却都是庄子的私淑弟子。李泽厚也说,中国文人表面上是儒家,其实骨子里都是庄子。为什么说中国文人骨子里都是庄子,都渴望作逍遥游呢?为了更好的理解《逍遥游》这篇课文,我在讲述之前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庄子的人生哲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面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楚威王闻庄周贤,
“问题探讨式”教学就是要以问题为核心,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探究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问题,这样一个逐步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质疑精神,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解惑,最终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  笔者根据课程目标、教学要求,基于“问题探讨”,设计了《雷雨》一课的教学
余秋雨曾如此评说被贬永州的柳宗元:“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1]《永州八记》是贬官文化的代表,《始得西山宴游记》即为其一。对于这篇文章,古人曾有过如此点评:“前后将‘始得’二字,极力翻剔。”[2]“全在‘始
韩军的《背影》公开课在语文教育界引发了两年多的论争,它肇始于李华平2014年末发表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背影〉教学课例》一文,此文认为韩军的《背影》教学解读实乃盲目求新哗众取宠的误读,教师不能拿基于个人生活感悟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1]随后有数篇论文相继发表,支持此文观点。另外,依据张江先生“强制阐释”理论,张心科的《强制教学:从现象到本质——韩军执教评议》认为韩军
前些年流行的一种作文应试模式——“文章不长,名人帮忙;字数不够,诗词来凑”。一举例就是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不论什么题目,都能拿来套一套。还有人认为,用诗文名句、名人名言点缀,就是“书卷气息”;拿古人、文化人说事儿,就是“文化底蕴”。概括起来说,这类考场作文思想内容上或者空洞无物,游离主题或题旨,牵强附会;或者云山雾罩,借中外文化名人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或者情感上矫情伪情,苍白无力,却刻意以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经典名篇,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师生的重视,此次部编本教材[1]依旧以精讲篇目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在此之前,该课文是安排在人教版[2]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   人教版课文注释中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外人”一词解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对此解释,历来存在一定的争议,很多人认为,此处的“外人”是指与渔人生活朝代不尽相同的人,恰恰就是生活在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