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入复旦附中前,我和许多同学一样,脑子里只有那些中考考点,到附中以后的三年学习生活中,有幸遇见这里一个赛过一个的好老师,让我很快就摘掉了那片“障目之叶”,让我像哥伦布一样发现了“新大陆”。
最让我在学习中如醉如痴的是黄玉峰老师,他是上海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还没开学他便让我们背起了《大学》《论语》,他这么做自然不是为了高考,而是让我们体味古人的智慧,感悟“止于至善”,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刚上黄老师的课的时候,我抱着一种收集的心态。所谓收集,便是我想从老师课上听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看到一些不听寻常的历史或人物,或是对于一些问题拔丝抽茧的解析。那时候我会把上课所听记下来,回去再温习一遍。可慢慢地,我发现黄老师教的是一种方法,他的目的并不是知识本身,知识不过是例子,是载体。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黄老师的每一堂课都精彩纷呈。从胡适先生所提倡的“整理国故”,到东坡先生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黄老师如数家珍;从对某“伟大文学家”的人品质疑,到对某“伟大政治家”爱权不爱国的深刻揭露,黄老师快意恩仇。
印象最深的是黄老师带我们去游学。记得有一次黄老师带我们走徽杭古道,那天日头高照,在山林中,我们很辛苦,有的腰酸,有的背痛,有的时不时停下来,扭扭身子。但我们似乎不累,因为我们总是不停地说笑。队伍长长的,弯弯的,我们好像在玩拷贝不走样,第一个人笑,后面的人也都跟着笑了起来,虽然笑得并不一样,却有节奏。坡陡了,便慢了;坡平了,便快了;时而扬起高潮,时而平静。平静的时候是大家沉默了,万籁俱寂,只留风声和脚步声,似乎在告诉路人:再远的山路,只要有脚,都不过是踵趾之间的距离。
游学游学,得游着学、走着学。当我们用指尖碰到历史时,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历史。这历史看得见摸得着,有血有肉。拭去灰尘,半实亦虚的墨迹印染我们的心。现在回味起来,当时如果不是走着学,我们怎么会看到一代名家胡适的故居是这般冷清,这般窄小,又怎会从心底发出感叹,溢出凄凉;如果不是走着学,我们怎会知道桌子东边放着的瓶子,西边放着的镜子里包含着“东平西静”的美好祝愿;如果不是走着学,我们怎会领略红顶商人胡雪岩超越时代的经商理念,和那自古不变的诚信为本;如果不是走着学,我们怎会亲手触碰到白墙黑瓦的徽州建筑,又怎会听闻建筑里隐藏着的种种谐音和美满;如果不是走着学,我们怎么会闻到“臭黄鱼”的臭味,品到它的香味,又怎么会感受到古徽州人一辈子都吃不到一条新鲜海鱼的心结……在我们这些懵懂的高中生此起彼伏的感叹声和鼓掌声中,黄老师已悄悄地让我们感受到探索的乐趣、求真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学术的乐趣。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知识是那么引人入胜,学术是那么令人心醉。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好的老师注重方法而不是内容,他们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好的老师会告诉学生“一句真话的份量比整个世界还重”,而不会告诉学生“我说的就是真的”。我有幸遇到像黄玉峰老师这样的一群好老师,在他们的激励影响下,我对历史、哲学、政治等方面有了强烈的兴趣,开始忙里偷闲地看看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读读斯蒂格利茨的《全球化及其不满》,试着思考一些社会问题,甚至哲学问题。
去年一年,我到美国弗吉尼亚州高中学习交流,让我体验到了一个与我们不同的学习生活。我所前往交流的学校在当地是一流的,我看到一种活力,这种活力不单单是运动场上的,更多的是学习方面的。我看到了不少找到了自己兴趣所在并为之痴迷的学生。比如有个同学对机器人特别感兴趣,他可以整天都泡在那个弥漫着润滑油味道的小工作室里;再比如,有个同学特别喜欢读书,每次都能看到他身边总有本书,每过一周左右又会换一本书……美国学生相对轻松的学习压力,着实让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说了这么许多,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学术虽然有吸引力,但是时间有限总是很遗憾。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到我们的升学模式,大家挤破了头想进好大学,减负只能成为空喊。在升学压力的大背景下,有时想要对某些学术方面有很大兴趣本身就是不那么现实的要求。所以在此,我只希望拥有一个试着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为之陶醉的机会。
时光过得飞快,三年的高中生活很快就成为生命中的印记。回顾这一段生活,诸多美好的回忆都是老师们给我带来的。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有幸遇见我生命中的黄老师、叶老师、刘老师、孙老师、陈老师……,他们在我学习生活中的音容笑貌,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亦未必千古,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老师的名字,将真正永存!虽然我不一定是老师最出色的学生,而老师却是我们永远最崇敬的老师。正是有他们的存在,让我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特别是学习自己感兴趣知识的快乐。他们伴随我的学习生活之旅,让我初尝了学术的快乐。相信多少年过去了,不管我们是低矮的小草,还是挺拔的大树,我们都会以生命的翠绿向这些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快乐的老师致敬!
最让我在学习中如醉如痴的是黄玉峰老师,他是上海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还没开学他便让我们背起了《大学》《论语》,他这么做自然不是为了高考,而是让我们体味古人的智慧,感悟“止于至善”,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刚上黄老师的课的时候,我抱着一种收集的心态。所谓收集,便是我想从老师课上听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看到一些不听寻常的历史或人物,或是对于一些问题拔丝抽茧的解析。那时候我会把上课所听记下来,回去再温习一遍。可慢慢地,我发现黄老师教的是一种方法,他的目的并不是知识本身,知识不过是例子,是载体。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黄老师的每一堂课都精彩纷呈。从胡适先生所提倡的“整理国故”,到东坡先生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黄老师如数家珍;从对某“伟大文学家”的人品质疑,到对某“伟大政治家”爱权不爱国的深刻揭露,黄老师快意恩仇。
印象最深的是黄老师带我们去游学。记得有一次黄老师带我们走徽杭古道,那天日头高照,在山林中,我们很辛苦,有的腰酸,有的背痛,有的时不时停下来,扭扭身子。但我们似乎不累,因为我们总是不停地说笑。队伍长长的,弯弯的,我们好像在玩拷贝不走样,第一个人笑,后面的人也都跟着笑了起来,虽然笑得并不一样,却有节奏。坡陡了,便慢了;坡平了,便快了;时而扬起高潮,时而平静。平静的时候是大家沉默了,万籁俱寂,只留风声和脚步声,似乎在告诉路人:再远的山路,只要有脚,都不过是踵趾之间的距离。
游学游学,得游着学、走着学。当我们用指尖碰到历史时,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历史。这历史看得见摸得着,有血有肉。拭去灰尘,半实亦虚的墨迹印染我们的心。现在回味起来,当时如果不是走着学,我们怎么会看到一代名家胡适的故居是这般冷清,这般窄小,又怎会从心底发出感叹,溢出凄凉;如果不是走着学,我们怎会知道桌子东边放着的瓶子,西边放着的镜子里包含着“东平西静”的美好祝愿;如果不是走着学,我们怎会领略红顶商人胡雪岩超越时代的经商理念,和那自古不变的诚信为本;如果不是走着学,我们怎会亲手触碰到白墙黑瓦的徽州建筑,又怎会听闻建筑里隐藏着的种种谐音和美满;如果不是走着学,我们怎么会闻到“臭黄鱼”的臭味,品到它的香味,又怎么会感受到古徽州人一辈子都吃不到一条新鲜海鱼的心结……在我们这些懵懂的高中生此起彼伏的感叹声和鼓掌声中,黄老师已悄悄地让我们感受到探索的乐趣、求真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学术的乐趣。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知识是那么引人入胜,学术是那么令人心醉。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好的老师注重方法而不是内容,他们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好的老师会告诉学生“一句真话的份量比整个世界还重”,而不会告诉学生“我说的就是真的”。我有幸遇到像黄玉峰老师这样的一群好老师,在他们的激励影响下,我对历史、哲学、政治等方面有了强烈的兴趣,开始忙里偷闲地看看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读读斯蒂格利茨的《全球化及其不满》,试着思考一些社会问题,甚至哲学问题。
去年一年,我到美国弗吉尼亚州高中学习交流,让我体验到了一个与我们不同的学习生活。我所前往交流的学校在当地是一流的,我看到一种活力,这种活力不单单是运动场上的,更多的是学习方面的。我看到了不少找到了自己兴趣所在并为之痴迷的学生。比如有个同学对机器人特别感兴趣,他可以整天都泡在那个弥漫着润滑油味道的小工作室里;再比如,有个同学特别喜欢读书,每次都能看到他身边总有本书,每过一周左右又会换一本书……美国学生相对轻松的学习压力,着实让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说了这么许多,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学术虽然有吸引力,但是时间有限总是很遗憾。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到我们的升学模式,大家挤破了头想进好大学,减负只能成为空喊。在升学压力的大背景下,有时想要对某些学术方面有很大兴趣本身就是不那么现实的要求。所以在此,我只希望拥有一个试着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为之陶醉的机会。
时光过得飞快,三年的高中生活很快就成为生命中的印记。回顾这一段生活,诸多美好的回忆都是老师们给我带来的。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有幸遇见我生命中的黄老师、叶老师、刘老师、孙老师、陈老师……,他们在我学习生活中的音容笑貌,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亦未必千古,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老师的名字,将真正永存!虽然我不一定是老师最出色的学生,而老师却是我们永远最崇敬的老师。正是有他们的存在,让我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特别是学习自己感兴趣知识的快乐。他们伴随我的学习生活之旅,让我初尝了学术的快乐。相信多少年过去了,不管我们是低矮的小草,还是挺拔的大树,我们都会以生命的翠绿向这些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快乐的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