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文化差异的中越饮食文化比较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中越两国国土相邻,人们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两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密切,在文化、教育、政治等多个方面有着密切合作,但受到不同文化差异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对比分析了中越两国的饮食文化,对中越两国的饮食特点、饮食习惯、饮食礼仪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希望全面提高两国人们对对方饮食文化的接纳程度,彼此促进、相互改良,充分发挥两国饮食“同源”的发展优势。
  关键词:不同文化差异;中越饮食文化;比较分析
  各国独有的食物在他国传播的过程中,会经过不同程度的改良,更好地迎合当地人们的口味,中越兩国的饮食存在“同源不同流”的发展特点,使得本国独有的食物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纵观中越两国的交往历史,跨文化交际与饮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同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民族饮食特色,通过中越饮食文化的比较分析,找出两国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性,总结两国各自的饮食特征。近年来,随着两国交往的日益密切,饮食文化也趋于融合。本文以中越饮食文化的比较为基础,扩展中华饮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渠道,由美食带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 中越饮食文化特点比较
  1.1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的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共同构成了中国四大菜系,多样性的饮食口味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带来饱腹感,同时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视觉、味觉体验。品尝中国美食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同样作为中国料理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口味差异,例如上海、江苏一带的饮食习惯偏甜,将糖作为烹饪的主调料;中国北方山东一带的饮食习惯偏咸,是中国鲁菜的发源地,将盐、酱油作为烹饪的主调料,由于制作工艺难度较高,其对厨师的做菜功底有着一定考验;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族居民的饮食习惯偏辣,这是由于当地居民所处的生活环境十分潮湿,食用辣味较重的食物有助于身体出汗,排除体内毒素,因此将辣椒作为烹饪主调料;山西、黄土高原一带的饮食习惯偏酸,这是由于当地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元素,为了预防体内形成结石,需要通过酸性食物分解多余的钙化物,因此将醋作为烹饪的主调料。通过以上饮食习惯分析,了解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存在地域性差距,多样的饮食文化能够更加适应现有的生活环境,足以看出各区域人们的生存智慧[1]。
  1.2 越南饮食文化特点
  越南人的饮食文化特点主要以清淡类的食物为主。结合越南人的生活习惯,水煮类食物是必不可少的菜肴,烧开清水将食物放入清水内进行烹饪,当食物熟透后放入盘中,在食用的过程中将柠檬汁和鱼露当作蘸料。除了水煮类食物外,越南人也会将一些食材用于烹饪,采用炖、炒、蒸等多样制作方式,虽然菜肴的制作方法与中国相似,但最终食物的味道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炒菜过程中,中国厨师会放入辣椒、花椒、豆瓣酱等调料提高料理的香味,但越南人在炒菜过程中与煮菜的方式只存在油和水的使用差别,最终制作的料理味道清淡,在用餐后越南人习惯将水果作为餐后
  甜点[2]。
  2 中越饮食习惯的比较
  2.1 中越饮食习惯的相同之处
  2.1.1 进食餐具的相同点
  西方人在用餐时会将刀叉作为餐具,中越两国都将筷子作为进食餐具,中国在向越南推广筷子的同时还输出了筷子文化,当前越南人用筷子的方式、禁忌与中国人基本相同。
  2.1.2 吃饭习惯的相同点
  中越两国人们的吃饭习惯同样保持一天3~4餐,早餐、午餐和晚餐的用餐时间与中国人相似,但有一部分家庭会习惯在午睡后用些点心,也有一些人习惯在20∶00之后用夜宵,在吃饭的过程中也会聊一些生活琐事。
  2.2 中越饮食习惯的不同之处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中越两国人们的用餐次数为三3~4餐,中国一部分区域的人们存在吃夜宵的习惯,中国人能够选择的夜宵种类繁多,如饺子、云吞、烧烤等。近年来一大部分年轻人在夜宵时间,会选择在外面用餐,烧烤、火锅成为主要选择,每年的节假日用夜宵的人数也会随之增多。越南人同样保有吃夜宵的习惯,夜宵种类主要有米线、粥、烧烤等,但越南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在外面吃夜宵,大多数喜欢在家里自己做,并且大多数人选择吃粥和粉类,认为这些食物更有益于身体健康[3]。
  通过中越饮食习惯的比较,不同饮食文化差异的产生具有相对性,多年来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为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提供助力,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使多元化的饮食文化相互兼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享受到各具特色的国外美食,许多城市设有越南特产专卖店,在越南也能找到许多中国菜馆,饮食文化的交流渗透到我国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文化作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传递共享的主要渠道,能够全面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饮食文化的交融发展需要尊重各国的文化差异,彼此之间保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态度。文化交际是一种非语言类型交际形式,通过中越饮食文化的差异分析,增强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能够共同享受不同饮食特点所带来的特殊体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实现文化互补与融合[4]。
  3 中越饮食礼仪的比较
  3.1 中越两国的餐桌习惯异同
  在越南的历史上曾经将中国的汉字作为国家正统文字,并将中国“入乡随俗”一词编辑到越南字典中,将入“乡”随俗改为入“家”随俗,通过这一词语可知,优秀的文化内容在国外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会影响到他国的文化内容,对一些不同的文化观念要表示尊重,一些正确的文化导向理应遵守。中越两国餐桌礼仪对比,按照入乡随俗的饮食文化理念,在两国人们交往的过程中,需要熟悉对方的饮食习惯,在用餐过程中表现出高水平的用餐礼节,保证用餐流程的融洽。若对他国的餐桌礼仪文化理解不足,可能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问题产生尴尬的用餐氛围,不仅影响对方的用餐情绪,还会让双方形成猜忌。因此,牢记两国的饮食习惯、遵循用餐礼仪是实现入乡随俗的重要前提,中越两国饮食礼仪存在较大差距,越南人在家族用餐的过程中十分注重餐桌上的语言应用。越南人在使用用餐道具前,小辈需要邀请长辈用餐,家里的孙子和孙女需要在正式用餐前请爷爷奶奶吃饭,儿子女儿要提前请父母吃饭,得到长辈的用餐许可后才能用饭,当晚辈先用完饭后,需要用敬语通知长辈。中越两国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因此在敬语使用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字面直译,为了避免出现误会需要了解在越南语中,慢用是贬义词,需要将慢用翻译成“自然的吃”。   两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常常有一些人想要站在自己的文化角度去衡量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背景,一旦发现他国的文化礼仪与个人的理解不同,就会引发一系列文化冲突。例如,一些越南河内人在吃米粉时,喜欢在餐点放柠檬汁,米粉的汤内混合酸柠檬和肉香的味道,在他们的认知里这样的饮食习惯根深蒂固。当越南人与中国人一起吃米粉時,若按照越南人的习惯自作主张的在中国朋友碗里放柠檬汁,将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这一过程没有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越之间的饮食文化既存在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只有充分掌握两国的用餐礼仪和饮食习惯,才能有效避免误会和尴尬现象的发生。若想减少文化冲突,加强中越两国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做好两国饮食文化差异的宣传,包容和理解多样化的饮食习惯和礼仪[5]。
  3.2 中越两国的茶式礼仪的异同
  3.2.1 中越两国的茶式礼仪相同之处
  中越两国同样有着品茶用茶的习惯,寻常百姓家中常备茶叶用来待客,彰显主人家的好客之情,中越两国将茶作为应酬工具,不同阶层的人们饮用不同品级的茶。茶叶也可作为两国人们饭后的主要饮品,能在品尝浓郁茶香的同时,为家人与客人之间的聊天谈心添加乐趣,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中国人在遵循茶式礼仪的同时,能够领悟到茶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3.2.2 中越两国的茶式礼仪不同之处
  虽然中越两国人们在饮茶方面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但仍然存在许多文化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异就在于茶的种类,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茶的种类繁多。如醇香浓厚的云南普洱、典雅高贵的武夷山大红袍、清新悠长的茉莉花茶、甘醇可口的西湖龙井等,能满足人们多样化饮茶需求,而在越南普遍饮用荷花茶,荷花茶是越南首都十分流行的茶叶品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着赠与知心朋友。除此之外,中越两国人们存在不同的饮茶习惯,在中国一杯热茶能够带来温暖亲切的心理体验,人们很享受热水泡茶的过程,而在越南由于常年温度偏高,比起热茶和浓厚的茶水,更喜欢清淡典雅的冰茶。中越两国的人们不止在家中饮茶,也会走出家门在外饮茶,但两国人们的饮茶地点各不相同。中国古代百姓喜欢到茶馆喝茶,顺便听书、遛鸟,现代中国人喜欢到茶坊饮茶,顺带玩扑克、打麻将,越南人生活并不似中国人一样休闲,大多在路过小茶摊时喝上一杯冰茶,一些炎热的天气会有许多人在茶摊驻留,在品茶的过程中食用椰子糖、花生糖等茶点。
  4 结语
  两国饮食文化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共同改良,受到饮食同源的影响,中国人对越南食物的接受程度很高,同样越南人也认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但在食物传播的过程中会进行改良与创新,更加适合当地居民的口味。在饮食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接受,要根据人们的饮食习惯进行适度筛选,同时要改变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刻板印象,不能以个人的事非标准判断他人的民族文化,只有消除中越饮食文化障碍,才能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栾育惠.跨文化交流下的中越饮食文化比较:评《中外饮食文化》[J].中国酿造,2020,39(9):231.
  [2]栾育惠.浅谈越南饮食文化之鱼露:评《中外饮食文化》[J].中国酿造,2020,39(7):222.
  [3]范氏深.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越饮食文化比较[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4]阮芳翠.跨文化交际视域里的中越饮食文化异同研究:以南宁、河内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1.
  [5]姚伟钧,杨鹏.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进展:《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评介[J].美食研究,2020,37(4):24.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了解佛山市素食人群构成和饮食行为,包括素食类型、素食原因、素食年限、素食相关行为等。方法:根据佛山市素食餐厅数量和规模,采用PPS抽样调查法抽取6家素食餐厅,获得387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佛山市素食者中半素食者占比最高,为50.65%,奶蛋素者占18.6%,纯素食者占17.57%,奶素者占6.98%,鱼素者占6.2%。调查的素食者年龄18~25岁占比最高为37.73%,其中女性占7
摘 要: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直接或间接与食品接触,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迁移进入食品,给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安全隐患。本文主要结合生产工艺,分析了密胺餐具、纸吸管、快餐纸包装、食品用复合膜(袋)、食品金属罐、奶嘴等几种典型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及其来源。  关键词: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有害物质;分析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与食品紧密接触,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迁移进入食品中,因此食品接触材料
摘 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基于此,绿色农产品开始走进消费者的视野,其安全、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深受人们的认可。本文分析了在线上营销过程中绿色农产品市场的优势及不足,并提出了绿色农产品线上营销的创新改进方案。  关键词:食品安全;绿色农产品;线上营销;创新分析  1 食品安全视域下绿色农产品的市场优势  
摘 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食品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食品安全控制的理念和方式,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控制水平。目前来看,应用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非常多,尤其是射频识别技术(RFID)、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食品安全控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进一步落实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本文重点从5个方面来分析论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现状与要点,包括
摘 要:香榧作为一种价值极高的经济作物,极具开发价值。但目前除了香榧果作為炒制食品开发较多外,对香榧假种皮及香榧枝叶的开发利用较少。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关于香榧不同部位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全面充分开发利用香榧提供思路及方向。  关键词:香榧果;香榧假种皮;香榧枝叶;生物活性  香榧(Torreya grandis)为红豆杉科榧树属,常绿针叶乔木,生于温暖湿润的黄壤、红壤及黄褐土壤,混生于森林中
摘 要:目的: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算法的鸡精调味料风味质量模型。方法:以6种鸡精调味料风味感官数据为研究对象,对鸡精调味料的风味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降低数据维数;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获取支持向量机的最佳参数,并用支持向量机完成对鸡精调味料风味数据的训练和分类。结果:本文提出的模型与其他传统模型相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且实用价值高。  关键词:鸡精调味料;PCA;PSO-S
摘 要:烹制技法在传统的烹饪技艺中具有独特的风味,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烹制工藝技法,对于菜肴的质量保证、显现特色、促进食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热菜的烹调技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烹制技法;清料;清汁;油温控制;热菜  烹调工艺技法是指将经过初步加工或切配后的原料,再通过加热、调味使之成熟,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烹调技法是烹饪过程的核心,菜肴的色、香、味、形、质大部分是通过烹调技法的运用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为了确保食品的质量符合行业的标准和规范,相关部门需对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食品行业中的各类食品质量都能符合检测要求。本文以计量检定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性为中心,对其进行深入探析,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量检定;食品行业;重要性探究  计量检定工作对于食品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食品行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现代化管理,从事食品管理的相关部
摘 要:食品安全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种可靠方式。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生物检测技术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对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推进生物检测技术的广泛使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检测;实际应用  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生物技术是衡量食品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在当前食品安全检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生物技术全面监督检测食品生产、制作
摘 要:针对阿胶产业基本情况,调查分析了当前制约山东省阿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规划发展、平台服务、品牌战略、市场开拓及发挥协会作用5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壮大山东省阿胶产业的建议。  关键词:阿胶产业;基本情况;主要问题;发展建议  据史料考证,阿胶的应用迄今已有3 000余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1]。  阿胶属于药食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