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如何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资源,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在有序的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在作文训练中努力拓宽作文空间,开发作文教学资源。
一、形式求新、拓展思路
以往作文教学的陈旧形式往往会堵塞学生作文的思路,束缚学生的手脚,不利于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大力鼓励学生发挥独创性,构思要有新角度、新见解,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技巧诸方面敢于标新立异,使作文训练弥漫在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氛围之中。
开发作文教学资源,首先就要采用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作文思路,拓宽命题范围,不拘一格,打破框框,写自己之所想、所感。既要立足课本进行拓展性的写作训练,又要和生活紧密联系。
1.变换题材。引导学生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或把故事改成诗歌。一位教师在学习毛泽东诗词《长征》后,引导学生将原文通过收集、补充、拓展后,改写成《长征路上》一类的记叙文,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拉近了和文本的距离,受到了进一步感染,写出了许多感人的文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变换人称。如,在学习完课文《狼》后,老师这样安排作文训练:展开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以屠户为第一人称,合理想象出屠户的心理活动。通过这种变换人称的训练方式,学生把屠户的机智、果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3.缩写。缩写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例如,指导学生缩写《孤独之旅》,重点抓住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展现他的成长历程。
4.想象续写。想象续写就是在已有的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推测,以推测填补可能发生的新结局。进行这样的作文练习,可以使学生从别人的想象中受到启发,拓展自己的思路。为了寻求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学生的思维就会趋于变通,追求个性。如《孔乙己》这一课,在课文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一次出了咸亨酒店后,他的命运到底如何?请同学们想象后续写。又如《20年后我们再相逢》这篇作文,要求学生想象20年后大家再走到一起时的情景。这时学生们就像一匹匹奔驰的骏马,在思维的大草原上自由驰骋。他们从自身的成长变化写到家乡环境的变化,由家乡的变化写到自己正在发展的事业对家乡的贡献……这样,我们就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拓宽了道路。
5.情境作文。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生成性因素客观存在,甚至可以说每一堂课都存在着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变量,教师要及时抓住教学中的生成性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个性作文。例如,一次,一个班正上语文写字课,轮到该班打预防针,打针回来后正要继续上课,可教师看到同学们有的盯着自己的胳膊,有的在龇牙咧嘴,有的在窃窃私语交流打针的感受,看来学生的注意力已不在写字上。面对这突发情境,教师灵机一动,何不改上写作训练呢。让同学们把打针的心理感受和表现写下来,或者写出由打针联想到了什么。经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选材,写出了很多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好作文。像这样的生成性突发情境很多,如天气的变化、课堂偶发事件等等,都可以及时引导进行个性化作文训练。
教师还可以通过整合其他课程开发资源,进行写作训练。例如,把作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各种实验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课程的情景体验,引导学生个性写作。
总之,就作文的有序训练形式而言,应力求多种多样,除以上形式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写科幻作文、假想作文、课文补白、读后感、鉴赏评析、个性生活日记等等,都不失为开发作文教学资源的好方法。
二、选材求异、培养个性
旧的作文教学,往往容易形成学生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的现象,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程标准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要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跳出思维的圈子,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就选材来说,引导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就是一条可行的路子。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一道作文题《假如我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往好的方面去写,“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是科学家,假如我是市长……”这些学生对未来都有美好的憧憬,可是我们周边难道除了这些人之外就没有处在生活低层的人吗?像这类材料还算新颖吗?而有一位学生的作文却是以《假如我是乞丐》为题,“假如我是街边的乞丐,我会去思考,为什么我会成为一个乞丐?与别人一样我不短手缺脚,可是为什么我会是这样呢……”如果学生们都能像这位学生一样用平常的眼光观察生活,捕捉写作对象,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生活,那么,每一位学生都能写出这样独具特色的作文。
就立意来说,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独特,来体现学生作文的个性。例如:写《难忘的一课》这篇作文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写自己上过的一节课,可以写在生活中自己深受教育的一件事,就能使文章选材更新颖、更深刻。在立意方法的指导上,应特别引导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多写凡人小事、寻常景物,从小处着眼,向大处着想,体现自己作文的个性,写出与众不同的美来。通过不断的立意训练,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就会逐步脱离肤浅的俗套,显现个性,趋于独特。
三、结构求活、促进思维的变通
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琐细的写作知识教学,强调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样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有利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就作文布局谋篇而言,开头结尾的不同写法,顺序、结构形式的不同安排,都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作文的选材要求异,那么作文的布局谋篇也要灵活多变,不可对学生限制过死,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样的文章,引导学生换个开头或结尾试一试;同一件事,试着按不同的写作顺序来写;同一篇文章运用不同的人称、语气,又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总之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来确定恰当的结构形式和写作方法。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我们的学校》这篇作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写这篇作文的写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结构上既可以采用先具体分写再总写的形式,又可以采用先总写再分写最后总写的形式;写作顺序上,即可以按参观的顺序写,又可以按方位的顺序写,还可以按一年四季的变换来写。总之,要引导学生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写出真情实感。
总之,运用作文教学这个优势载体,应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开拓作文训练的空间,开发作文训练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形式求新、拓展思路
以往作文教学的陈旧形式往往会堵塞学生作文的思路,束缚学生的手脚,不利于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大力鼓励学生发挥独创性,构思要有新角度、新见解,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技巧诸方面敢于标新立异,使作文训练弥漫在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氛围之中。
开发作文教学资源,首先就要采用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作文思路,拓宽命题范围,不拘一格,打破框框,写自己之所想、所感。既要立足课本进行拓展性的写作训练,又要和生活紧密联系。
1.变换题材。引导学生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或把故事改成诗歌。一位教师在学习毛泽东诗词《长征》后,引导学生将原文通过收集、补充、拓展后,改写成《长征路上》一类的记叙文,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拉近了和文本的距离,受到了进一步感染,写出了许多感人的文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变换人称。如,在学习完课文《狼》后,老师这样安排作文训练:展开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以屠户为第一人称,合理想象出屠户的心理活动。通过这种变换人称的训练方式,学生把屠户的机智、果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3.缩写。缩写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例如,指导学生缩写《孤独之旅》,重点抓住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展现他的成长历程。
4.想象续写。想象续写就是在已有的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推测,以推测填补可能发生的新结局。进行这样的作文练习,可以使学生从别人的想象中受到启发,拓展自己的思路。为了寻求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学生的思维就会趋于变通,追求个性。如《孔乙己》这一课,在课文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一次出了咸亨酒店后,他的命运到底如何?请同学们想象后续写。又如《20年后我们再相逢》这篇作文,要求学生想象20年后大家再走到一起时的情景。这时学生们就像一匹匹奔驰的骏马,在思维的大草原上自由驰骋。他们从自身的成长变化写到家乡环境的变化,由家乡的变化写到自己正在发展的事业对家乡的贡献……这样,我们就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拓宽了道路。
5.情境作文。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生成性因素客观存在,甚至可以说每一堂课都存在着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变量,教师要及时抓住教学中的生成性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个性作文。例如,一次,一个班正上语文写字课,轮到该班打预防针,打针回来后正要继续上课,可教师看到同学们有的盯着自己的胳膊,有的在龇牙咧嘴,有的在窃窃私语交流打针的感受,看来学生的注意力已不在写字上。面对这突发情境,教师灵机一动,何不改上写作训练呢。让同学们把打针的心理感受和表现写下来,或者写出由打针联想到了什么。经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选材,写出了很多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好作文。像这样的生成性突发情境很多,如天气的变化、课堂偶发事件等等,都可以及时引导进行个性化作文训练。
教师还可以通过整合其他课程开发资源,进行写作训练。例如,把作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各种实验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课程的情景体验,引导学生个性写作。
总之,就作文的有序训练形式而言,应力求多种多样,除以上形式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写科幻作文、假想作文、课文补白、读后感、鉴赏评析、个性生活日记等等,都不失为开发作文教学资源的好方法。
二、选材求异、培养个性
旧的作文教学,往往容易形成学生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的现象,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程标准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要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跳出思维的圈子,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就选材来说,引导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就是一条可行的路子。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一道作文题《假如我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往好的方面去写,“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是科学家,假如我是市长……”这些学生对未来都有美好的憧憬,可是我们周边难道除了这些人之外就没有处在生活低层的人吗?像这类材料还算新颖吗?而有一位学生的作文却是以《假如我是乞丐》为题,“假如我是街边的乞丐,我会去思考,为什么我会成为一个乞丐?与别人一样我不短手缺脚,可是为什么我会是这样呢……”如果学生们都能像这位学生一样用平常的眼光观察生活,捕捉写作对象,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生活,那么,每一位学生都能写出这样独具特色的作文。
就立意来说,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独特,来体现学生作文的个性。例如:写《难忘的一课》这篇作文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写自己上过的一节课,可以写在生活中自己深受教育的一件事,就能使文章选材更新颖、更深刻。在立意方法的指导上,应特别引导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多写凡人小事、寻常景物,从小处着眼,向大处着想,体现自己作文的个性,写出与众不同的美来。通过不断的立意训练,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就会逐步脱离肤浅的俗套,显现个性,趋于独特。
三、结构求活、促进思维的变通
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琐细的写作知识教学,强调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样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有利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就作文布局谋篇而言,开头结尾的不同写法,顺序、结构形式的不同安排,都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作文的选材要求异,那么作文的布局谋篇也要灵活多变,不可对学生限制过死,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样的文章,引导学生换个开头或结尾试一试;同一件事,试着按不同的写作顺序来写;同一篇文章运用不同的人称、语气,又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总之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来确定恰当的结构形式和写作方法。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我们的学校》这篇作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写这篇作文的写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结构上既可以采用先具体分写再总写的形式,又可以采用先总写再分写最后总写的形式;写作顺序上,即可以按参观的顺序写,又可以按方位的顺序写,还可以按一年四季的变换来写。总之,要引导学生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写出真情实感。
总之,运用作文教学这个优势载体,应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开拓作文训练的空间,开发作文训练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