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浪潮的不断推进,以“合作、自主和创新”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模式被各大中小学教学所推崇,教育界将接受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定义为不利于未来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转而将目光投向发现式学习。高一物理规律教学也亟需这种教学模式的普及与推广,以此来提高高一物理规律教学的教学效率,将学生第积极性和热性激发到最大程度。本文在对高一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发现式与接受式学习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发现式;接受式;物理;对比,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00-00
高中的物理教学内容多是以规律的推导、定理的诠释为主,知识涵盖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相对于初中物理,涉猎的层次更深,内容更加广泛。因此,怎样帮助高中学生,尤其是处于刚刚步入高中阶段的高一学生能在有效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知识的深层次运用、形成“举一反三”的思考方式,对于高中教师而言,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来思考的问题。当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可以归结于发现式教学。通过一段时期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教学的推行,我们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之于以往采用的接受式教学、“填鸭式”教学,自身固有其局限性,但是也有其实施的现实性。
一、发现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对比
1学生主体性表现不同
众所周知,教学的实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结合。如果二者贯通的不到位、结合的不得体,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如何维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课堂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是将衡量的天平倾斜向“教”还是在“学”的一侧增加重量,这是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在高一物理规律教学应用中的不同表现之一。接受式学习更加重视“教”,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师是主动、给予的一方。课堂的舞台上,教师扮演主角,学生饰演配角;教师是舞台上挥洒汗水的表演者、善于辞令的演讲者,而学生是舞台下方的观众,只有纳彩的份,而参与的机会被大大削弱。这种教学导致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受到约束,是有悖于“因材施教”理念的。但是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却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使授课能在教师的预期范围内进行,课堂任务当堂完成。当接受式在向探究性学习过渡时,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必要的,接受式并不是机械的、急促的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而是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扮演的角色分量得以增加,教师不能是课堂的掌控者,课堂成为了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参与的空间变大,学习的自由空间变广,自主性得到提高。但是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有效的管理能力,如果学生只是借助试验获得“玩耍”的兴趣,因为资料中描绘的大千世界而洋洋得意,反之忽略了学习的本质任务,则会得不偿失。因此,要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对学生有初步了解:哪些学生操作能力强,哪些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强,哪些学生学生易于服从老师的安排,而哪些学生又不服从管教,这些对于教师掌握较高的组织能力有很大帮助。
2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表现不同
学生对某一学科富有热情、抱有兴趣是学生学好该学科的基础。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爱伊斯坦也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没有兴趣、缺乏热爱,学生就会坠入教条、厌烦、乏味的深渊。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教师以课本为模板,所谓的“倾囊相授”,实质是将课本知识死板的传授于学生,教学知识仅仅局限于课本,导致多数学生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兴趣不强。但是,教师却在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授课任务,学生即使没有兴趣也在“应试教育”的“督促”下获得高分。这种教学在班级学生较多的时候还是提倡应用的。而发现式学习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热情度、参与度的提高。在探究性学习中,愈加注重情境的创设,侧重学生情感的培养,重视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在开展物理规律课程之前,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资料或工具,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必要指导的情况下进行展示或演练,尽量创设“物理尽显于生活,物理规律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再通过所感、所悟进行知识的交流,这种不同想法的激烈碰撞会促进学生的突发奇想,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加快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化。但是,如果授课面相的是人数较多的学生,而知识掌握不扎实、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较低的学生又有一定数量的时候则不太实用。之于这些学生而言,课程内容都听不懂,兴趣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每个模块规律教学的初期,知识理解较容易的时候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或是学校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班分级,处于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分情况采用探究性或接受式教学。
3教学多媒体设备的应用程度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各大中小学带来了诸多福利,教学多媒体设施、设备被广泛配备与各大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材料和准确的数据可以通过各种便利的渠道获得,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可以凭借多种媒体、试验器材直观的展现给学生,逼真图像的展示、模拟实验的操作、细心的观察与总结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鼓舞了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物理规律的基础上,加快了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这是多媒体设备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优越性所在。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学业繁重、课程量较大、涉猎范围较广、内容涉及较难、学习的时间较紧,这些不利于保证学习效率的客观因素,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过技术方法来弥补。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器材、试验室,使学生更加轻松的获得感性认识,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的有效协作的基础上,进行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而接受式学习往往忽略多媒体器材的应用,或是过度依赖多媒体,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动手参与的环节被大大剥夺,继而学生没有充分的享受探究的过程,探究的空间变得狭小、探究的力度变得无力。 4教学方法表现不同
由2.1可以进一步得出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的引导激发功能,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转移到学生的一方,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物理规律教学中,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辅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端正科学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是全面物理教育开展的重要内容。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硬性理解,尤其是对于物理科目,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向于“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做题来获得高分数的突破,然而真正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将知识融汇于实践的能力并没与培养起来。但是,我们却不能不说学生的忍耐力和抗压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尽管没有兴趣,但是多数学生任然选择面对,而且,也不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成为高分获得者的例子出现。
二、发现式学习的实施途径
以高中阶段为一个基点,从高一开始,物理教学就应循序渐进的实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合作精神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挖掘物理规律和定理,自主总结公式推理思路,形成对物理学习的探究性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探索问题的学习规律,这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原则。具体实施的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鼓励学生自学,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基础。教导学生在每堂课开始之前自主收集相关资料,如果是以实验课的形式开展,可以鼓励学生收集一些简单的试验器具,以便在实验课上可以自由设计实验。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物理课的开展更多时候应以小组学习、实验探讨的方式进行。小组之间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相互传阅,然后将自己观察出的疑问提出来,作相互之间的探讨和意见交流,最后做问题的总结,或通过相互协作做实验的形式探讨物理规律,通过对各种现象、事物所展现的表面来推导物理规律。
再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习得的物理规律要学会融入于生活,这样才能将规律深入学生之心,不能将知识“停放”在“象牙塔”内,导致学生学过就忘或学会也不会运用。
最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学生在每堂课的表现为基准,每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组实验的合作能力、创造性发挥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总体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个人、教师和小组内成员。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学方案就可以设定为:教师先做课程内容的介绍,然后引出问题“加速度和作用力以及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应该怎样描述?”,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再以学生分组做实验为主要形式,鼓励学生创设实验、反复斟酌实验的内在原理,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探讨问题。再在将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由师生之间有效协作一一解答。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并将结论展示出来以利于下一步骤的讨论学习。在这个步骤的进行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结语:
物理教学是以学生动手试验、积极思考为特点,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创造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精神的教学。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发现式与接收式学习在当下的高一物理规律教学中,各有利弊,而发现式更加具有实时性,只有教育者不断完善教育方式,才能使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更加名副其实。
参考文献
[1]马锡宝. 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N].学知报,2010-11-15A07.
[2]张鑫.中学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09,(06):163.
[3]张芳.浅谈探究式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78.
[4]沙广东.再议“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52):218-219.
[5]蒋海燕. 探究式学习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1(01):189-190.
[6]陆地.浅谈“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04)
[7]岳朝峰.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体会[J].教育科研论坛.2009,(10):62.
作者简介:林辉,男,1981年8月,单位:福建省平潭一中 职称:中教二级 研究课题是:发现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
关键词:发现式;接受式;物理;对比,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00-00
高中的物理教学内容多是以规律的推导、定理的诠释为主,知识涵盖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相对于初中物理,涉猎的层次更深,内容更加广泛。因此,怎样帮助高中学生,尤其是处于刚刚步入高中阶段的高一学生能在有效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知识的深层次运用、形成“举一反三”的思考方式,对于高中教师而言,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来思考的问题。当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可以归结于发现式教学。通过一段时期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教学的推行,我们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之于以往采用的接受式教学、“填鸭式”教学,自身固有其局限性,但是也有其实施的现实性。
一、发现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对比
1学生主体性表现不同
众所周知,教学的实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结合。如果二者贯通的不到位、结合的不得体,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如何维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课堂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是将衡量的天平倾斜向“教”还是在“学”的一侧增加重量,这是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在高一物理规律教学应用中的不同表现之一。接受式学习更加重视“教”,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师是主动、给予的一方。课堂的舞台上,教师扮演主角,学生饰演配角;教师是舞台上挥洒汗水的表演者、善于辞令的演讲者,而学生是舞台下方的观众,只有纳彩的份,而参与的机会被大大削弱。这种教学导致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受到约束,是有悖于“因材施教”理念的。但是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却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使授课能在教师的预期范围内进行,课堂任务当堂完成。当接受式在向探究性学习过渡时,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必要的,接受式并不是机械的、急促的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而是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扮演的角色分量得以增加,教师不能是课堂的掌控者,课堂成为了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参与的空间变大,学习的自由空间变广,自主性得到提高。但是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有效的管理能力,如果学生只是借助试验获得“玩耍”的兴趣,因为资料中描绘的大千世界而洋洋得意,反之忽略了学习的本质任务,则会得不偿失。因此,要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对学生有初步了解:哪些学生操作能力强,哪些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强,哪些学生学生易于服从老师的安排,而哪些学生又不服从管教,这些对于教师掌握较高的组织能力有很大帮助。
2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表现不同
学生对某一学科富有热情、抱有兴趣是学生学好该学科的基础。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爱伊斯坦也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没有兴趣、缺乏热爱,学生就会坠入教条、厌烦、乏味的深渊。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教师以课本为模板,所谓的“倾囊相授”,实质是将课本知识死板的传授于学生,教学知识仅仅局限于课本,导致多数学生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兴趣不强。但是,教师却在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授课任务,学生即使没有兴趣也在“应试教育”的“督促”下获得高分。这种教学在班级学生较多的时候还是提倡应用的。而发现式学习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热情度、参与度的提高。在探究性学习中,愈加注重情境的创设,侧重学生情感的培养,重视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在开展物理规律课程之前,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资料或工具,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必要指导的情况下进行展示或演练,尽量创设“物理尽显于生活,物理规律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再通过所感、所悟进行知识的交流,这种不同想法的激烈碰撞会促进学生的突发奇想,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加快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化。但是,如果授课面相的是人数较多的学生,而知识掌握不扎实、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较低的学生又有一定数量的时候则不太实用。之于这些学生而言,课程内容都听不懂,兴趣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每个模块规律教学的初期,知识理解较容易的时候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或是学校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班分级,处于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分情况采用探究性或接受式教学。
3教学多媒体设备的应用程度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各大中小学带来了诸多福利,教学多媒体设施、设备被广泛配备与各大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材料和准确的数据可以通过各种便利的渠道获得,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可以凭借多种媒体、试验器材直观的展现给学生,逼真图像的展示、模拟实验的操作、细心的观察与总结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鼓舞了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物理规律的基础上,加快了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这是多媒体设备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优越性所在。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学业繁重、课程量较大、涉猎范围较广、内容涉及较难、学习的时间较紧,这些不利于保证学习效率的客观因素,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过技术方法来弥补。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器材、试验室,使学生更加轻松的获得感性认识,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的有效协作的基础上,进行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而接受式学习往往忽略多媒体器材的应用,或是过度依赖多媒体,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动手参与的环节被大大剥夺,继而学生没有充分的享受探究的过程,探究的空间变得狭小、探究的力度变得无力。 4教学方法表现不同
由2.1可以进一步得出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的引导激发功能,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转移到学生的一方,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物理规律教学中,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辅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端正科学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是全面物理教育开展的重要内容。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硬性理解,尤其是对于物理科目,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向于“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做题来获得高分数的突破,然而真正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将知识融汇于实践的能力并没与培养起来。但是,我们却不能不说学生的忍耐力和抗压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尽管没有兴趣,但是多数学生任然选择面对,而且,也不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成为高分获得者的例子出现。
二、发现式学习的实施途径
以高中阶段为一个基点,从高一开始,物理教学就应循序渐进的实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合作精神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挖掘物理规律和定理,自主总结公式推理思路,形成对物理学习的探究性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探索问题的学习规律,这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原则。具体实施的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鼓励学生自学,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基础。教导学生在每堂课开始之前自主收集相关资料,如果是以实验课的形式开展,可以鼓励学生收集一些简单的试验器具,以便在实验课上可以自由设计实验。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物理课的开展更多时候应以小组学习、实验探讨的方式进行。小组之间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相互传阅,然后将自己观察出的疑问提出来,作相互之间的探讨和意见交流,最后做问题的总结,或通过相互协作做实验的形式探讨物理规律,通过对各种现象、事物所展现的表面来推导物理规律。
再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习得的物理规律要学会融入于生活,这样才能将规律深入学生之心,不能将知识“停放”在“象牙塔”内,导致学生学过就忘或学会也不会运用。
最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学生在每堂课的表现为基准,每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组实验的合作能力、创造性发挥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总体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个人、教师和小组内成员。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学方案就可以设定为:教师先做课程内容的介绍,然后引出问题“加速度和作用力以及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应该怎样描述?”,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再以学生分组做实验为主要形式,鼓励学生创设实验、反复斟酌实验的内在原理,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探讨问题。再在将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由师生之间有效协作一一解答。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并将结论展示出来以利于下一步骤的讨论学习。在这个步骤的进行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结语:
物理教学是以学生动手试验、积极思考为特点,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创造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精神的教学。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发现式与接收式学习在当下的高一物理规律教学中,各有利弊,而发现式更加具有实时性,只有教育者不断完善教育方式,才能使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更加名副其实。
参考文献
[1]马锡宝. 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N].学知报,2010-11-15A07.
[2]张鑫.中学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09,(06):163.
[3]张芳.浅谈探究式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78.
[4]沙广东.再议“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52):218-219.
[5]蒋海燕. 探究式学习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1(01):189-190.
[6]陆地.浅谈“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04)
[7]岳朝峰.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体会[J].教育科研论坛.2009,(10):62.
作者简介:林辉,男,1981年8月,单位:福建省平潭一中 职称:中教二级 研究课题是:发现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