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人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清代王筠说:“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难怪有人说:“兴趣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人从平淡中发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赋人以热情和毅力,它能增加人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应用机会,产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很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如果从多方面启发,并通过演算题目,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地应用的机会,那么学生就感到学习数学的必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课堂活动中,我给每组的同学提供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各一个。让他们动手量一量圆柱容器的水是圆锥容器的几倍。操作完成后,再让他们自己交流、归纳,说一说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像这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使他们享受到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获取知识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关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主要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数的乘除”这一单元中,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那能被3整除的数也看个位,行吗?让学生验证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出一个任意数,我都能迅速判断出来,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们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听我这么一说,他们争先恐后地出题考我,我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们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我话锋一转,进入新课,他们马上会兴趣倍增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给学生设置一个个悬念,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这样不仅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习兴趣。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之一。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让学生做一个竞赛游戏,看谁能先抢到51,规则是这样的:每人每次只能数1——2个数,看谁能最后数到51,抢到51的人为胜者。我先请一个学生和老师比赛,为了公平,进行三局两胜制,看谁能先抢到51,我让学生选是先数还是后数。当比赛进行到第三局的时候,就有学生在下面说了,要先抢到48,抢到48就可以获胜,但怎样才能先抢到48呢?这时学生们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对学习数学就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课外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数学活动中,既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扩大了知识面。
1.自编数学小报
这项内容适合中高年级。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
2.数学故事会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数学童话故事、数学家的故事不是件难事。再把收集来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在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增长了知识,训练了思维,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也锻炼了口才,不失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同时,也可采用自编数学故事和续编数学故事。教师提供一些材料或一幅图画,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编出一段小故事。不管是自编、续编还是新编,均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这无疑能解放孩子的大脑、嘴巴,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手段。
3.课外制作
都说现在的孩子是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现在孩子们有了多余的时间,可结合课堂教学,让孩子动手制作七巧板,拼成美丽的图案。
4.参观访问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不少学生却感受不到。让学生去参观访问一些企业,一些专业户,看看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解放孩子的空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带学生去访问养鱼专业户,参观他们的鱼塘,听他们介绍养鱼中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如饲料的配置,鱼塘面积和养鱼尾数的关系,利润计算等。同时让学生帮专业户出谋划策,怎样可减少成本,提高利润。或者让学生对自己或邻居家这几年年收入进行调查统计,再进行分析。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乐学中学会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创造应用机会,产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很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如果从多方面启发,并通过演算题目,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地应用的机会,那么学生就感到学习数学的必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课堂活动中,我给每组的同学提供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各一个。让他们动手量一量圆柱容器的水是圆锥容器的几倍。操作完成后,再让他们自己交流、归纳,说一说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像这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使他们享受到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获取知识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关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主要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数的乘除”这一单元中,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那能被3整除的数也看个位,行吗?让学生验证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出一个任意数,我都能迅速判断出来,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们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听我这么一说,他们争先恐后地出题考我,我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们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我话锋一转,进入新课,他们马上会兴趣倍增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给学生设置一个个悬念,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这样不仅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习兴趣。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之一。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让学生做一个竞赛游戏,看谁能先抢到51,规则是这样的:每人每次只能数1——2个数,看谁能最后数到51,抢到51的人为胜者。我先请一个学生和老师比赛,为了公平,进行三局两胜制,看谁能先抢到51,我让学生选是先数还是后数。当比赛进行到第三局的时候,就有学生在下面说了,要先抢到48,抢到48就可以获胜,但怎样才能先抢到48呢?这时学生们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对学习数学就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课外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数学活动中,既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扩大了知识面。
1.自编数学小报
这项内容适合中高年级。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
2.数学故事会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数学童话故事、数学家的故事不是件难事。再把收集来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在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增长了知识,训练了思维,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也锻炼了口才,不失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同时,也可采用自编数学故事和续编数学故事。教师提供一些材料或一幅图画,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编出一段小故事。不管是自编、续编还是新编,均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这无疑能解放孩子的大脑、嘴巴,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手段。
3.课外制作
都说现在的孩子是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现在孩子们有了多余的时间,可结合课堂教学,让孩子动手制作七巧板,拼成美丽的图案。
4.参观访问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不少学生却感受不到。让学生去参观访问一些企业,一些专业户,看看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解放孩子的空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带学生去访问养鱼专业户,参观他们的鱼塘,听他们介绍养鱼中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如饲料的配置,鱼塘面积和养鱼尾数的关系,利润计算等。同时让学生帮专业户出谋划策,怎样可减少成本,提高利润。或者让学生对自己或邻居家这几年年收入进行调查统计,再进行分析。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乐学中学会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