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雅艺术意味着艺术活动无论在创作与接受层面,它都必须自觉追求艺术观念、本文和表达形式的全面雅致化。雅致化的追求决定艺术活动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审美趣味、人格完善、情操陶冶等要求。当然这一雅致化追求不一定说明高雅艺术完全等同于精英艺术。高雅艺术活动的构成者通常是那些执着于艺术理念的实现和对艺术变革有着深远认识、领会的群体或个人,他们不一定处于社会上层,但是在艺术史上往往提供智慧和技艺支持并推动其发展。因而,高雅艺术从来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或一人一物,它几乎是全面、持久地助益于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高雅艺术是一个民族(国家)所有艺术的精华,典范地代表了这个民族(国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集中地展现了这个民族(国家)的社会风尚和文化习俗,因而高雅艺术常常被当作为民族精神文化(国家)的高度结晶,受到推崇和传播。
一、高雅艺术软实力的特征
法国文化理论家路易·多洛在《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一书中曾提出“全面文化”的概念,在他看来,全面文化是“唯一真正的文化”,它“在思维的主要领域里有着一整套的均衡知识,因而掌握全面文化的人,一方面警觉性高、进取性强,从而对周围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他本能地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将全面文化显示出来”。“全面文化表现出良好的素养,表现出判断力、感受力、刚毅性格,但是没有牢靠的知识就不能成其为全面文化,全面文化是超越任何专业知识的”。①多洛提出的“全面文化”和我们这里讨论的高雅艺术其实存在某些重叠和一致的地方,如果说全面文化是“唯一真正的文化”,那么这一界定也适合高雅艺术。将高雅艺术视为“唯一真正的文化”是针对其在整个文化结构的位置而言,高雅艺术在整个文化结构中占据的中心地位和其雅正、典范的标准原则决定其软实力的呈现特征和方式。
1.稳定性和创新性的统一。高雅艺术是一种雅正和典范的艺术,它的生命力就是雅正和典范的生命力。艺术家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及以何种手段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是在雅正和典范的标准下得到检验。雅正和典范是良好艺术素养的体现,它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决定着艺术的感染力强度,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自身“判断力、感受力、刚毅性格”的呈现乃是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表达上。高雅艺术是形式雅正和典范的艺术,同时也是内容雅正和典范的艺术。但是这样的雅正和典范必须照顾到审美文化的自身特殊性,事实上每一种高雅艺术都是以创造性的审美生产为基础,离开创造性不可能存在艺术的感染力,软实力:艺术家是在一个被各种艺术规则限定的条件下进行创作,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是如此,所谓的雅正和典范,不得不被认为是某个特定时代特定地域形成的雅正和典范,艺术创造最终要回到这一问题的解决,在积累中创新,在创新中积累,从而创造一个审美自由的世界。艺术家于此担负起双重突破的重任,既有创作形式和内容的突破,也有对自身局限性的突破。在艺术史上,不管艺术的雅正和典范具体体现在何处,艺术交往、艺术活动都是着眼于审美自由的充分满足,没有自由的满足就没有审美可言,这其实是艺术软实力的本义。
2.引导性和兼容性的统一。高雅艺术意味着艺术作品对人的感染力,也同样意味人为何获得这样的感染力。一般说来,高雅艺术的软实力就是要引入人们进入自身的艺术实践,在对艺术实践的体验中获得有关审美文化的软性力量。软性力量的释放既来自艺术作品的引导也来自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理解和接受。人们不难形成这样的印象,当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产生偏差,其相应的艺术也会存在偏差,反之亦然。在很多时候,艺术都发挥着类似哲学、宗教、道德、历史乃至政治一样的作用,推动着某一社会主流价值的形成,所谓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以优秀的作品感动人、鼓舞人就蕴含着这方面的道理。为什么《诗经》会保留永恒的魅力?为什么《红楼梦》会保留永恒的价值?恰恰是通过主流价值的塑造,高雅艺术在推动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共同社会心理的形成的同时吸引着人们对艺术为何具有永恒意义的广泛探讨,而探讨艺术的永恒魅力又不得不围绕着社会的主流价值的塑造的中心议题进行,这原本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不难想象,我们正是因为基于华夏民族心理的情感认同《诗经》,认同《红楼梦》,正如英语民族基于其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心理的情感才认同莎士比亚,我们将《诗经》、《红楼梦》视为伟大的艺术,正如英语民族将莎士比亚的戏剧视为伟大的作品,高雅艺术在这个环节所起的价值引导作用奠定了不同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传统的体认基础,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多是来源于此。这也是历史上自古至今纷纷看重高雅艺术、推崇高雅艺术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高雅艺术在引入人们进入自身的艺术实践时还体现出文化兼容性的一面。高雅艺术的文化兼容是指高雅艺术的吸引力是一种开放自如的吸引力,高雅艺术创作从不是在空中楼阁进行创作,它总是在借鉴本民族原有艺术和外来民族艺术的过程中走向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创新。高雅艺术借鉴外来艺术也适当对其内蕴的文化价值做出选择性的吸纳,从而释放出更为丰富、更为新颖的艺术魅力,为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注入新鲜血液,引导它走向新的阶段。
二、高雅艺术软实力的作用
高雅艺术软实力的作用与其特征相匹配,或者说高雅艺术软实力的特征决定了其作用的方式和程度。约瑟夫·S.奈在2005年出版的《硬权力与软权力》中文版论文集的引言部分这样来定义“软实力”:“一个国家到达其在世界政治中所期望的结果,可能因为其他国家希望追随它,羡慕其价值观,以其为榜样,渴望到达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等。……软权力(使得他者期望你所期望的目标)吸引民众,而不是迫使他们改变。确立预期的能力往往与无形的权力资源相关,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被视为合法的或道义威信的政策等。如果我能够让你期望去做我所期望的事情,则我不须要迫使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国家代表着其他国家所期望信奉的价值观念,则其领导潮流的成本就会降低”。②按照约瑟夫·S.奈对“软实力”的理解,软权力乃是借助“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被视为合法的或道义威信的政策等”去影响作为他者的民众的一种力量,它撇开了“迫使”手段,使得影响过程在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的相互“期望”中证成各自愿望的一致和协调。就高雅艺术的软实力的实现来说,艺术活动或者说艺术交往过程对这种各自愿望的一致和协调的证成其实说明了文化正如同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一样有效。约瑟夫·S.奈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接着继续指出“许多观察家会赞同美国的高雅文化为美国创造了相当多的软力量”,“与流行文化所展示的政治重要性相比,高雅文化交流对政治的影响更加一目了然”。美国因为经济的强大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弥补了其建国历史不够长久、文明不够渊源流长这方面的不足,美国借助高雅文化的影响和所谓的文化精英将自己的价值观不断输出推行于世,容易让人感受到它作为政治大国、文化大国的各种力量。约瑟夫·S.奈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对侧重大众娱乐的通俗文化之于美国软实力的形成论述较多,认为“流行娱乐往往包含个人主义、消费者选择和其他具有重要政治效应的价值的潜意识形象和信息”③,美国成为全球文化的中心多依赖于政治、外交领域对流行娱乐文化的推广。流行娱乐文化如此,高雅文化的推广力度一定会更集中更持续更深入。④反过来说,美国如果在高雅艺术领域毫无作为、毫无经营的话,其软实力将乏善可陈,一个政治大国、文化大国的形象也无从建立,更不消说全球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了。可见,高雅艺术软实力确实助长了文化交流过程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形象的传播。我们在前文已经指出过,高雅艺术软实力具有稳定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引导性和兼容性的统一的两大特征,在考虑到其软实力的表现主要是吸引力,而吸引力涉及到被影响的一方的领悟和接受,我们在这里讨论高雅艺术软实力的作用主要是结合领悟和接受的过程的状况而言。 1.在观念形态方面。“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⑤对于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来说,高雅艺术的吸引力在于它总是以“吸引而非强迫”的手段、以心会心的诗意中介作用引导平等对话的开展,在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信任机制决定了文化交流的基本面貌,并促进国家形象的传播、拓展,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成就的古国,中外文化的交流往往表现为以高雅艺术为重要内容的中国文明对异域民族的吸引,中国艺术典籍的广泛译介引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追慕者、模仿者,在观念形态方面给予其他民族重要的影响。这里仅举马可波罗和歌德的例子来说明。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因为服膺于东方文明,历尽艰难不远万里来到元大都,他利用担任朝廷公职之便,同时结合自己的耳闻所见写下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而游记在西方的出版进一步引发欧洲人的“中华风”和对东方大陆的向往。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在他的《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一书这样分析受这股“中华风”影响下的法国人如何推崇中国高雅文艺、审美风尚:“一是对中国的优雅精致的艺术趣味的欣赏,从丝绸、瓷器和寺庙建筑中的诸如织物木制品的工艺精良到总体的审美情趣;二是在中国细微灵巧的感性生活中萃取新的美感,将这种繁复细微的美发扬到极致”。⑥ 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德国文学家歌德极为推重中国文学,他的名作悲剧《哀兰伯诺》直接取材于中国的《赵氏孤儿》。不仅如此,歌德在阅读中国小说《好逑传》的德国译本后还做出这样的评价,“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中国诗人的题材完全涉及道德和礼仪”,“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森林里的时候就有了这类作品”。“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诗随时随地由成百上千的人创作出来……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⑦
2.在情感价值方面。就高雅艺术软力量的展现来说,文化交流形成的国家形象其实存在建构的一面,即“形象是加入了文化的和情感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的个人或集体的表现。任何一个外国人对一个国家永远也看不到像当地人希望他看到的那样。这就是说情感因素胜过客观因素”。⑧情感因素的渗透意味着文化交流过程中国家形象的传播所表现出来的“吸引力”在被影响者一方乃是一种自觉克服狭隘民族意识的亲和力。高雅艺术无疑有利于这种狭隘民族意识的消除。历史上,凡是文化交流开展得健康正常的时期通常是高雅艺术的趣味和传递的情感被充分领悟的时期。这方面,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法国在18世纪出兴起了一种充满中国特征的新风格,曾在一段时间内支配了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情趣”⑨,比如,流行于欧洲的罗珂珂风格就直接来源于中国,罗珂珂艺术最终因为东方元素、中国元素的融入成为欧洲艺术发展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法国启蒙思想家在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一书中这样表达他对东方古国中国的服膺,“他们的帝国组织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是唯一把一切都建立在父权的基础上的国家;是唯一对于一个在卸任时没有受到万民爱戴的外省巡抚要加以处分的国家;当各国法律只限于惩罚罪行的时代是唯一设置奖金表彰德行的国家;当我们还在被迫接受征服我们的勃艮第嗯,法兰克人和哥特认得习惯的时代,是唯一使征服者采用它的法律的国家”。⑩正是基于这种亲和力,伏尔泰在他据《赵氏孤儿》写作的《中国孤儿》的剧本中会对儒家礼教伦理抱有极大的兴趣,将一个复仇主题悄然置换为对在重重危机中毅然决然担负起拯救宋室遗孤责任的儒生的热情讴歌、热情礼赞。同样是基于这种亲和力,他在为自己带来深远声誉的《风俗论》中力排 “一些人局于西方一隅”的做法,在世界民族的精神与风俗史的书写中给予中国应有的重要篇章。伏尔泰本人也是因为他的这一开明心态成就他启蒙思想家的卓越声誉。
注释:
①〔法〕路易·多洛著,黄建华译:《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4-75页。
②〔美〕约瑟夫·S.奈著,门洪华编译:《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③⑤〔美〕约瑟夫·S.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9页、第2页。
④虽然约瑟夫·S.奈对于高雅文化的传播之于美国软实力的形成语焉不详,但是依照其“与流行文化所展示的政治重要性相比,高雅文化交流对政治的影响更加一目了然”的逻辑推测,高雅文化在美国软实力作用方面表现得应比通俗娱乐文化“更加一目了然”。
⑥Jonathan D. Spence,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Newyork: W.W. Norton & Company,1998,p146.
⑦〔德〕艾克曼著,洪天富译:《歌德谈话录》(全译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221页。
⑧〔法〕布吕奈尔等著,张联奎译:《形象与人民心理学》,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⑨〔英〕赫德逊著,李申等译:《欧洲与中国》,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⑩〔法〕伏尔泰著,王燕生译:《哲学辞典》上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30页。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一、高雅艺术软实力的特征
法国文化理论家路易·多洛在《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一书中曾提出“全面文化”的概念,在他看来,全面文化是“唯一真正的文化”,它“在思维的主要领域里有着一整套的均衡知识,因而掌握全面文化的人,一方面警觉性高、进取性强,从而对周围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他本能地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将全面文化显示出来”。“全面文化表现出良好的素养,表现出判断力、感受力、刚毅性格,但是没有牢靠的知识就不能成其为全面文化,全面文化是超越任何专业知识的”。①多洛提出的“全面文化”和我们这里讨论的高雅艺术其实存在某些重叠和一致的地方,如果说全面文化是“唯一真正的文化”,那么这一界定也适合高雅艺术。将高雅艺术视为“唯一真正的文化”是针对其在整个文化结构的位置而言,高雅艺术在整个文化结构中占据的中心地位和其雅正、典范的标准原则决定其软实力的呈现特征和方式。
1.稳定性和创新性的统一。高雅艺术是一种雅正和典范的艺术,它的生命力就是雅正和典范的生命力。艺术家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及以何种手段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是在雅正和典范的标准下得到检验。雅正和典范是良好艺术素养的体现,它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决定着艺术的感染力强度,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自身“判断力、感受力、刚毅性格”的呈现乃是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表达上。高雅艺术是形式雅正和典范的艺术,同时也是内容雅正和典范的艺术。但是这样的雅正和典范必须照顾到审美文化的自身特殊性,事实上每一种高雅艺术都是以创造性的审美生产为基础,离开创造性不可能存在艺术的感染力,软实力:艺术家是在一个被各种艺术规则限定的条件下进行创作,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是如此,所谓的雅正和典范,不得不被认为是某个特定时代特定地域形成的雅正和典范,艺术创造最终要回到这一问题的解决,在积累中创新,在创新中积累,从而创造一个审美自由的世界。艺术家于此担负起双重突破的重任,既有创作形式和内容的突破,也有对自身局限性的突破。在艺术史上,不管艺术的雅正和典范具体体现在何处,艺术交往、艺术活动都是着眼于审美自由的充分满足,没有自由的满足就没有审美可言,这其实是艺术软实力的本义。
2.引导性和兼容性的统一。高雅艺术意味着艺术作品对人的感染力,也同样意味人为何获得这样的感染力。一般说来,高雅艺术的软实力就是要引入人们进入自身的艺术实践,在对艺术实践的体验中获得有关审美文化的软性力量。软性力量的释放既来自艺术作品的引导也来自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理解和接受。人们不难形成这样的印象,当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产生偏差,其相应的艺术也会存在偏差,反之亦然。在很多时候,艺术都发挥着类似哲学、宗教、道德、历史乃至政治一样的作用,推动着某一社会主流价值的形成,所谓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以优秀的作品感动人、鼓舞人就蕴含着这方面的道理。为什么《诗经》会保留永恒的魅力?为什么《红楼梦》会保留永恒的价值?恰恰是通过主流价值的塑造,高雅艺术在推动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共同社会心理的形成的同时吸引着人们对艺术为何具有永恒意义的广泛探讨,而探讨艺术的永恒魅力又不得不围绕着社会的主流价值的塑造的中心议题进行,这原本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不难想象,我们正是因为基于华夏民族心理的情感认同《诗经》,认同《红楼梦》,正如英语民族基于其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心理的情感才认同莎士比亚,我们将《诗经》、《红楼梦》视为伟大的艺术,正如英语民族将莎士比亚的戏剧视为伟大的作品,高雅艺术在这个环节所起的价值引导作用奠定了不同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传统的体认基础,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多是来源于此。这也是历史上自古至今纷纷看重高雅艺术、推崇高雅艺术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高雅艺术在引入人们进入自身的艺术实践时还体现出文化兼容性的一面。高雅艺术的文化兼容是指高雅艺术的吸引力是一种开放自如的吸引力,高雅艺术创作从不是在空中楼阁进行创作,它总是在借鉴本民族原有艺术和外来民族艺术的过程中走向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创新。高雅艺术借鉴外来艺术也适当对其内蕴的文化价值做出选择性的吸纳,从而释放出更为丰富、更为新颖的艺术魅力,为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注入新鲜血液,引导它走向新的阶段。
二、高雅艺术软实力的作用
高雅艺术软实力的作用与其特征相匹配,或者说高雅艺术软实力的特征决定了其作用的方式和程度。约瑟夫·S.奈在2005年出版的《硬权力与软权力》中文版论文集的引言部分这样来定义“软实力”:“一个国家到达其在世界政治中所期望的结果,可能因为其他国家希望追随它,羡慕其价值观,以其为榜样,渴望到达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等。……软权力(使得他者期望你所期望的目标)吸引民众,而不是迫使他们改变。确立预期的能力往往与无形的权力资源相关,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被视为合法的或道义威信的政策等。如果我能够让你期望去做我所期望的事情,则我不须要迫使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国家代表着其他国家所期望信奉的价值观念,则其领导潮流的成本就会降低”。②按照约瑟夫·S.奈对“软实力”的理解,软权力乃是借助“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被视为合法的或道义威信的政策等”去影响作为他者的民众的一种力量,它撇开了“迫使”手段,使得影响过程在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的相互“期望”中证成各自愿望的一致和协调。就高雅艺术的软实力的实现来说,艺术活动或者说艺术交往过程对这种各自愿望的一致和协调的证成其实说明了文化正如同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一样有效。约瑟夫·S.奈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接着继续指出“许多观察家会赞同美国的高雅文化为美国创造了相当多的软力量”,“与流行文化所展示的政治重要性相比,高雅文化交流对政治的影响更加一目了然”。美国因为经济的强大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弥补了其建国历史不够长久、文明不够渊源流长这方面的不足,美国借助高雅文化的影响和所谓的文化精英将自己的价值观不断输出推行于世,容易让人感受到它作为政治大国、文化大国的各种力量。约瑟夫·S.奈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对侧重大众娱乐的通俗文化之于美国软实力的形成论述较多,认为“流行娱乐往往包含个人主义、消费者选择和其他具有重要政治效应的价值的潜意识形象和信息”③,美国成为全球文化的中心多依赖于政治、外交领域对流行娱乐文化的推广。流行娱乐文化如此,高雅文化的推广力度一定会更集中更持续更深入。④反过来说,美国如果在高雅艺术领域毫无作为、毫无经营的话,其软实力将乏善可陈,一个政治大国、文化大国的形象也无从建立,更不消说全球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了。可见,高雅艺术软实力确实助长了文化交流过程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形象的传播。我们在前文已经指出过,高雅艺术软实力具有稳定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引导性和兼容性的统一的两大特征,在考虑到其软实力的表现主要是吸引力,而吸引力涉及到被影响的一方的领悟和接受,我们在这里讨论高雅艺术软实力的作用主要是结合领悟和接受的过程的状况而言。 1.在观念形态方面。“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⑤对于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来说,高雅艺术的吸引力在于它总是以“吸引而非强迫”的手段、以心会心的诗意中介作用引导平等对话的开展,在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信任机制决定了文化交流的基本面貌,并促进国家形象的传播、拓展,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成就的古国,中外文化的交流往往表现为以高雅艺术为重要内容的中国文明对异域民族的吸引,中国艺术典籍的广泛译介引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追慕者、模仿者,在观念形态方面给予其他民族重要的影响。这里仅举马可波罗和歌德的例子来说明。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因为服膺于东方文明,历尽艰难不远万里来到元大都,他利用担任朝廷公职之便,同时结合自己的耳闻所见写下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而游记在西方的出版进一步引发欧洲人的“中华风”和对东方大陆的向往。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在他的《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一书这样分析受这股“中华风”影响下的法国人如何推崇中国高雅文艺、审美风尚:“一是对中国的优雅精致的艺术趣味的欣赏,从丝绸、瓷器和寺庙建筑中的诸如织物木制品的工艺精良到总体的审美情趣;二是在中国细微灵巧的感性生活中萃取新的美感,将这种繁复细微的美发扬到极致”。⑥ 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德国文学家歌德极为推重中国文学,他的名作悲剧《哀兰伯诺》直接取材于中国的《赵氏孤儿》。不仅如此,歌德在阅读中国小说《好逑传》的德国译本后还做出这样的评价,“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中国诗人的题材完全涉及道德和礼仪”,“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森林里的时候就有了这类作品”。“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诗随时随地由成百上千的人创作出来……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⑦
2.在情感价值方面。就高雅艺术软力量的展现来说,文化交流形成的国家形象其实存在建构的一面,即“形象是加入了文化的和情感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的个人或集体的表现。任何一个外国人对一个国家永远也看不到像当地人希望他看到的那样。这就是说情感因素胜过客观因素”。⑧情感因素的渗透意味着文化交流过程中国家形象的传播所表现出来的“吸引力”在被影响者一方乃是一种自觉克服狭隘民族意识的亲和力。高雅艺术无疑有利于这种狭隘民族意识的消除。历史上,凡是文化交流开展得健康正常的时期通常是高雅艺术的趣味和传递的情感被充分领悟的时期。这方面,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法国在18世纪出兴起了一种充满中国特征的新风格,曾在一段时间内支配了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情趣”⑨,比如,流行于欧洲的罗珂珂风格就直接来源于中国,罗珂珂艺术最终因为东方元素、中国元素的融入成为欧洲艺术发展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法国启蒙思想家在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一书中这样表达他对东方古国中国的服膺,“他们的帝国组织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是唯一把一切都建立在父权的基础上的国家;是唯一对于一个在卸任时没有受到万民爱戴的外省巡抚要加以处分的国家;当各国法律只限于惩罚罪行的时代是唯一设置奖金表彰德行的国家;当我们还在被迫接受征服我们的勃艮第嗯,法兰克人和哥特认得习惯的时代,是唯一使征服者采用它的法律的国家”。⑩正是基于这种亲和力,伏尔泰在他据《赵氏孤儿》写作的《中国孤儿》的剧本中会对儒家礼教伦理抱有极大的兴趣,将一个复仇主题悄然置换为对在重重危机中毅然决然担负起拯救宋室遗孤责任的儒生的热情讴歌、热情礼赞。同样是基于这种亲和力,他在为自己带来深远声誉的《风俗论》中力排 “一些人局于西方一隅”的做法,在世界民族的精神与风俗史的书写中给予中国应有的重要篇章。伏尔泰本人也是因为他的这一开明心态成就他启蒙思想家的卓越声誉。
注释:
①〔法〕路易·多洛著,黄建华译:《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4-75页。
②〔美〕约瑟夫·S.奈著,门洪华编译:《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③⑤〔美〕约瑟夫·S.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9页、第2页。
④虽然约瑟夫·S.奈对于高雅文化的传播之于美国软实力的形成语焉不详,但是依照其“与流行文化所展示的政治重要性相比,高雅文化交流对政治的影响更加一目了然”的逻辑推测,高雅文化在美国软实力作用方面表现得应比通俗娱乐文化“更加一目了然”。
⑥Jonathan D. Spence,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Newyork: W.W. Norton & Company,1998,p146.
⑦〔德〕艾克曼著,洪天富译:《歌德谈话录》(全译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221页。
⑧〔法〕布吕奈尔等著,张联奎译:《形象与人民心理学》,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⑨〔英〕赫德逊著,李申等译:《欧洲与中国》,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⑩〔法〕伏尔泰著,王燕生译:《哲学辞典》上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30页。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