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英美文学课教学模式转变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x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美文学课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旧的“文学史﹢选读”的课堂模式,建立新的以原著阅读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挖掘文学课的内在潜力,加强文学课与其他专业课的交叉与渗透。
  关键词:文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因此,英美文学课程必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文学课“被边缘化”
  由于受到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曾经作为英语专业支柱课程的英美文学课程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面临危机。笔者所在课题组用三年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迹象越来越明显。在被随机调查的200名来自5所不同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中,2011年的问卷调查显示,近15.5%的学生表示对英美文学及文学课程不感兴趣,近65.7%的学生表示从未读过完整的原著。这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的8%的学生不感兴趣的比例和52.7%的学生从未读过原著的比例形成对比。分析后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与现在的市场价值取向、就业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有关,二是文学课自身固有的问题的显现,三是与工科院校的特殊氛围、学生总体构成有关。可以说,工科院校英美文学课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
  2.文学课教学模式陈旧
  如王守仁教授所说,文学课囿于传统的“文学史+选读”的教学模式,教师授课、学生做笔记,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单纯记录和记忆,课堂学习内容大多是一些年代、背景、名词解释、作品介绍、各种流派等,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热情,教师授课缺乏新意,使本应充满乐趣的文学课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了英美文学史和文学选读课后,除对一些经典作品的作家、各种流派、名词解释略有了解外,对文学作品的精髓、其中深刻的人文精神、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了解甚少,这不能不说是文学课的缺憾。
  3.作品选用不合理,缺乏时代感
  现在通用的文学课教材所选作品及作家,大多局限于从古代到20世纪初,讨论多集中于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对当代作家、作品的讨论少而又少,这与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现代文学界讨论的话题相去甚远,从而使文学阅读难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思辨能力、审美情趣的目标。
  4.授课方式落后
  现在大多数文学课仍然囿于旧的课堂形式,授课手段以课本为主,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工具,无法适应时代发展。
  
  二、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1.改革文学课教学模式
  (1)转移教学重心,建立以原著阅读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文学课过去以文学史提纲为主线的“文学史+选读”的授课模式
  将文学知识的学习穿插在作品阅读过程中,并适当删减琐碎的、庞杂的、与作品解读无关的文学史料、背景知识、作品简介、术语、名词解释等。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增强学生对作品原著及语言应用的体验,使学生“闻到玫瑰的花香”,切实领会作品的风貌,同时使课堂讲解有的放矢,避免教师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选一些可读性较强、启发性较强的当代短篇原文著作,每次课前发给学生阅读,并写出读书报告,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使学生参与文学阅读的审美实践,达到文学课授课的目的。
  (2)改变培养理念,将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引入课堂
  教师在进行课堂分析和文本解读时,可以将文学批评的分析方法、策略和步骤演示给学生,使学生熟悉一些基本的阅读批评策略。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避免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走弯路,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掌握解读和欣赏作品的有效途径。课堂讲解时,教师可以将主题挖掘、情节分析、叙事策略等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批评概念引入,帮助学生自觉地利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发掘文本中的各种文学现象。
  (3)革新教材
  现在大多文学史教材都比较陈旧,介绍的作家作品流派主要涉及20世纪以前或20世纪初,对当代作家涉及很少,缺乏时代感;大多是选读作品,没有完整性;所选作品没有相配套的针对性问题和阅读指南,启发性差;文学史作品选读往往从古代开始,学生一开始进行文学阅读就被大量生涩难嚼的文字、格律所困扰,阅读兴趣很难激发。因此,要突破教材局限,选择时代性强、启发性强、可读性强的原汁原味的作品,这是授课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4)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网络资源优势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经典作品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附以声音和音乐,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刺激学生的视听,加深其对作品的感知,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文学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文学课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的互补
  (1)挖掘文学对普遍语言现象的研究
  正如托多罗夫在《散文中的诗学》中所引用的法国象征派诗人瓦莱里的一句名言:“文学是而且也只是某些语言属性的扩展和应用。”文学语言与交际语言在使用上没有完全泾渭分明的区分,文学关注的许多问题如陈述方式、时间处理、叙事体态都是有共性的语言问题,就这个意义而言,文学研究应该也可以与英语教学研究联系起来。
  (2)文学课堂与其他专业课的交叉与互补
  几年前,笔者所在课题组的教师就将文学课引入语法教学,按照语法项目分类将涉及相关语法的文学例句引入语法教学。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分类,授课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为了讲解某个语言点,在教课时在每个章节都选择适当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学例句,语法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学语言的魅力。在精读教学中,文学对作品主题、叙事结构的挖掘,语言复义等现象的研究价值显而易见。在学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科技类非文学篇章时,文学对叙事结构、写作技巧、文章深层结构的挖掘和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如何在文学教学中发掘文学研究的使用价值,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文学课有必要探讨的一个话题。由于阅读作品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因此笔者建议在阅读课上适当引入一些分级阅读目录,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阅读。
  在文学课教学模式转变的改革中,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有以下四个:一是新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调整;二是新教学模式下教材的选用、作家的选择、作品的选择与传统模式有什么区别,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三是新教学模式面临的新挑战和困难有哪些,长期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能否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如何解决学生过多依赖教师、教材以及滥用网上资源的现象;四是如何理解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与教学的关系。这些都将是今后文学课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05,(5).
  [2]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Ⅱ)[J].外语研究,2002,(3).
  [3]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及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等.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责编:一木
其他文献
高校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如课堂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低、语言应用能力不强、难以因材施教等诸多问题。通过对英语网络学
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以深入开展创先争
近年,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理念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引领作用。学校红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教学资源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形式,因此,有必要革新其教学理念,采用课程统整
我国在大学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并且在多所大学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已有十几年了。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西方的通识教育在概念和内涵上接近。
摘要: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理解能力,学生通过实践能理解很多道理,积累工作经验;二是动手能力,艺术和设计都需要表达,必须通过培养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创造力;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是真正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培养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众多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其独特性在于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