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传统教学观念里,钢琴伴奏的价值和教育仍未曾得到正视,钢琴独奏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师生对于钢琴伴奏重视的不足及对伴奏艺术了解和掌握程度的有限,对教师积极主动深入研究钢琴伴奏技能及科学培养学生等方面自然存在一定的制约。由此,如何针对社会各界的需要进行钢琴伴奏人才的培养则应该成为目前钢琴伴奏教学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钢琴伴奏 声乐钢琴 伴奏教学 艺术指导
作为独奏、歌唱及舞蹈时需要钢琴作为配合的表演形式,从操作层面而言钢琴伴奏本身暗示着独奏、歌唱及舞蹈三方面与钢琴之间的相辅相成和相互补充性。钢琴伴奏在声乐表演中往往被惯性思维归为“绿叶”角色。然而实质上钢琴伴奏本身却是一门内涵极为丰富的操作艺术。在日常培训和知识传授中,钢琴伴奏所涉及到的和声和乐理、钢琴演奏、作品分析和曲式以及中西方音乐史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又变相的宣示着钢琴伴奏内涵的深远性和其在音乐表演过程中所存在的重要性。针对此类问题,当前钢琴伴奏的教学和艺术指导等方面,则需要以钢琴伴奏日渐凸显的重要性,进行教学模式的阶段性调整。
一、基于就业压力和各领域钢琴伴奏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社会需求直接影响到高校各个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的确定,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早在2002年,于中央歌剧院任职的李润华教授就已经在文章中提出了钢琴伴奏培养的重要性,其指出“在长期从事歌剧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是多么的渴望增补来自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高技能优秀毕业生,然而此种愿望往往被现实所打败。”诸如中央格局院此类专业团队的需求,部队文艺团体、总校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下属公会和职工艺术团、业余音乐团体、少年宫活动中心等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钢琴伴奏人才的渴求。
钢琴伴奏人才各领域需要的日渐增大与学校无法有效的培养此类人才之间的差距的加大,是导致目前我国音乐专业学生出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矛盾的主要原因。此类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要求我国音乐高校需要剔除偏见,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走出重视钢琴独奏轻视钢琴伴奏的认知误区,增大投入比例强化对学生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文化生活日渐增长的需求。
二、基于人本位要求的高校学生钢琴伴奏能力的分阶性培养
(一)夯实理论基础,引领学生研读各类文献案例
正如扎实灵活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学好钢琴伴奏的前提,较好的心理素养则是学生掌握钢琴伴奏弹奏技巧的必然条件。高水准的钢琴伴奏专业水平并非单纯的依靠实践练习而得,钢琴伴奏的相关理论知识均取自钢琴伴奏实践经验,在钢琴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诸如键盘和声知识、伴奏织体分析方法、行进式节奏音型等的梳理和规律成文等均是学生在实践之前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的经验。比如不同作曲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对风格的把握和研究,在一些文献中作为研究重点更为明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对于此类透彻的讲解,教师完全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或课下文献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行观看、阅读和领悟,学生的领悟过程同样是其进行知识水平、技能、眼界等提升的自我培训方式。比如柴可夫斯基作品旋律具有内在的优美性,整体更具有悲剧色彩,乐谱中对力度的分层格外重视,因此力度变化明显,分层细腻,学生在研读此类案例和解析文献时,自然会自行尝试进行演奏模式的虚拟或实践尝试,自行表演与文本、视频中已有案例效果之间的对比,是学生自行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及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方式。
(二)培养音乐修养,辅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文化艺术意识
在伴奏实践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惯性从头到尾的浏览乐谱,以对作品难点、速度、性质、风格等方面进行预期的了解。然而学生在离开教师的艺术指导时,往往很难依靠自身能力做到对音乐作品以符合自身演奏能力的方式进行分层、分重点难点的提炼、归类和划分。然而,快速、准确的对音乐作品进行掌握的能力、视奏力的娴熟性、应急应变能力等是一个优秀钢琴伴奏者必须具有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学生此类技能培养时,可以从学生文化艺术内涵、过硬的技术素养、音乐修养等角度入手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音乐修养培养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除学习织体、曲式、和声等方面基础理论外,还有必要涉猎音乐美学、音乐文献、音乐史学等领域的知识。比如民族声乐作品伴奏的过程中,伴奏者不仅需要了解作品风格、了解作曲家、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还需要展示作品意境和内涵,如东北音乐具有高亢、豪爽、宽广的特性而江南一带民歌则旋律细腻、清新,节奏婉转,在为此类音乐作品进行伴奏时,伴奏者需要学习必要的音乐语言知识、演奏心理学知识、音乐美学知识甚至文学、戏剧、诗歌、绘画及舞蹈等方面的知识,以构建符合自身审美的个性化文化艺术意识。
(三)合理设计实践培训,引导学生自行培养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尽管属于非专业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但是在表演艺术范畴中,其却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临场发挥出专业水平。钢琴演奏者能否正常、完美的发挥出平时的水平和专业技能,除需要依靠日常文化、理论、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外,还需要教师进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多提供实践方式或者进行情境模式的建立,设计并组织各类班级、年级伴奏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锻炼机会。除虚拟锻炼以外,教师和学校还需要在通过科普讲座、专业知识讲解等为学生详细讲解何为演奏心理素质,如何锻炼心理素质等,并从被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心理素质培养逐步向引导学生自行培养心理素质的教学方向过度。钢琴伴奏相比较钢琴独奏,更需要伴奏者具有灵活多变的应变能力,伴奏工作任务重、即时性强、时间紧,合作的对象和临场情况均具有不定性,对此,学生必须在日常学习中接受教师关于如何进行灵活善变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具体操作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提炼临场发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在一些独奏者拖拍子、独唱者出现断或错的问题、独奏者跳过了某部分等问题。教师在日常实践培训中提炼出此类问题,并与学生在伴奏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以此作为课上探讨的主题或课下作业,邀请学生共同思考和应对,此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所留下的印象自然更为深刻,对于学生此类习惯或临场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更具有效力。
参考文献:
[1]任卓.声乐钢琴伴奏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及教学定位研究[J].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刘江虹.浅谈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3,(06).
[3]孙丹青.论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关键词:钢琴伴奏 声乐钢琴 伴奏教学 艺术指导
作为独奏、歌唱及舞蹈时需要钢琴作为配合的表演形式,从操作层面而言钢琴伴奏本身暗示着独奏、歌唱及舞蹈三方面与钢琴之间的相辅相成和相互补充性。钢琴伴奏在声乐表演中往往被惯性思维归为“绿叶”角色。然而实质上钢琴伴奏本身却是一门内涵极为丰富的操作艺术。在日常培训和知识传授中,钢琴伴奏所涉及到的和声和乐理、钢琴演奏、作品分析和曲式以及中西方音乐史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又变相的宣示着钢琴伴奏内涵的深远性和其在音乐表演过程中所存在的重要性。针对此类问题,当前钢琴伴奏的教学和艺术指导等方面,则需要以钢琴伴奏日渐凸显的重要性,进行教学模式的阶段性调整。
一、基于就业压力和各领域钢琴伴奏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社会需求直接影响到高校各个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的确定,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早在2002年,于中央歌剧院任职的李润华教授就已经在文章中提出了钢琴伴奏培养的重要性,其指出“在长期从事歌剧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是多么的渴望增补来自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高技能优秀毕业生,然而此种愿望往往被现实所打败。”诸如中央格局院此类专业团队的需求,部队文艺团体、总校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下属公会和职工艺术团、业余音乐团体、少年宫活动中心等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钢琴伴奏人才的渴求。
钢琴伴奏人才各领域需要的日渐增大与学校无法有效的培养此类人才之间的差距的加大,是导致目前我国音乐专业学生出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矛盾的主要原因。此类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要求我国音乐高校需要剔除偏见,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走出重视钢琴独奏轻视钢琴伴奏的认知误区,增大投入比例强化对学生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文化生活日渐增长的需求。
二、基于人本位要求的高校学生钢琴伴奏能力的分阶性培养
(一)夯实理论基础,引领学生研读各类文献案例
正如扎实灵活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学好钢琴伴奏的前提,较好的心理素养则是学生掌握钢琴伴奏弹奏技巧的必然条件。高水准的钢琴伴奏专业水平并非单纯的依靠实践练习而得,钢琴伴奏的相关理论知识均取自钢琴伴奏实践经验,在钢琴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诸如键盘和声知识、伴奏织体分析方法、行进式节奏音型等的梳理和规律成文等均是学生在实践之前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的经验。比如不同作曲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对风格的把握和研究,在一些文献中作为研究重点更为明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对于此类透彻的讲解,教师完全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或课下文献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行观看、阅读和领悟,学生的领悟过程同样是其进行知识水平、技能、眼界等提升的自我培训方式。比如柴可夫斯基作品旋律具有内在的优美性,整体更具有悲剧色彩,乐谱中对力度的分层格外重视,因此力度变化明显,分层细腻,学生在研读此类案例和解析文献时,自然会自行尝试进行演奏模式的虚拟或实践尝试,自行表演与文本、视频中已有案例效果之间的对比,是学生自行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及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方式。
(二)培养音乐修养,辅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文化艺术意识
在伴奏实践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惯性从头到尾的浏览乐谱,以对作品难点、速度、性质、风格等方面进行预期的了解。然而学生在离开教师的艺术指导时,往往很难依靠自身能力做到对音乐作品以符合自身演奏能力的方式进行分层、分重点难点的提炼、归类和划分。然而,快速、准确的对音乐作品进行掌握的能力、视奏力的娴熟性、应急应变能力等是一个优秀钢琴伴奏者必须具有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学生此类技能培养时,可以从学生文化艺术内涵、过硬的技术素养、音乐修养等角度入手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音乐修养培养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除学习织体、曲式、和声等方面基础理论外,还有必要涉猎音乐美学、音乐文献、音乐史学等领域的知识。比如民族声乐作品伴奏的过程中,伴奏者不仅需要了解作品风格、了解作曲家、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还需要展示作品意境和内涵,如东北音乐具有高亢、豪爽、宽广的特性而江南一带民歌则旋律细腻、清新,节奏婉转,在为此类音乐作品进行伴奏时,伴奏者需要学习必要的音乐语言知识、演奏心理学知识、音乐美学知识甚至文学、戏剧、诗歌、绘画及舞蹈等方面的知识,以构建符合自身审美的个性化文化艺术意识。
(三)合理设计实践培训,引导学生自行培养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尽管属于非专业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但是在表演艺术范畴中,其却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临场发挥出专业水平。钢琴演奏者能否正常、完美的发挥出平时的水平和专业技能,除需要依靠日常文化、理论、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外,还需要教师进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多提供实践方式或者进行情境模式的建立,设计并组织各类班级、年级伴奏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锻炼机会。除虚拟锻炼以外,教师和学校还需要在通过科普讲座、专业知识讲解等为学生详细讲解何为演奏心理素质,如何锻炼心理素质等,并从被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心理素质培养逐步向引导学生自行培养心理素质的教学方向过度。钢琴伴奏相比较钢琴独奏,更需要伴奏者具有灵活多变的应变能力,伴奏工作任务重、即时性强、时间紧,合作的对象和临场情况均具有不定性,对此,学生必须在日常学习中接受教师关于如何进行灵活善变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具体操作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提炼临场发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在一些独奏者拖拍子、独唱者出现断或错的问题、独奏者跳过了某部分等问题。教师在日常实践培训中提炼出此类问题,并与学生在伴奏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以此作为课上探讨的主题或课下作业,邀请学生共同思考和应对,此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所留下的印象自然更为深刻,对于学生此类习惯或临场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更具有效力。
参考文献:
[1]任卓.声乐钢琴伴奏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及教学定位研究[J].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刘江虹.浅谈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3,(06).
[3]孙丹青.论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