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6月5日,世界各国都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纪念活动,以唤起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努力。也许你注重环保,走在大街上也能够随手拾起散落的垃圾,但是你是否想过手中昂贵、光鲜的数码产品会成为污染人类生存的垃圾?
十年前我们第一次购买一台拉风的诺基亚(NOKIA)5110代替腰间的BP机时;八年前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五年前带着自己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扫街时,如果有人对你说这话你—定不信。然而事实便是这样残酷,这些将我们的生活点缀得越来越绚烂的数字产品有着其浓妆艳抹所无法掩盖的五毒本性。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巴塞尔行动网络(Basel Action Network)一直监测着有毒废物的流转情况,他们毫不讳言地表明,任何强大、漂亮、时尚的电器从环保角度来看实际就是一堆剧毒物质的聚合体。比如制造台笔记本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材料,其中超过一半以上对人体是有害的,当这些化学材料不能合理回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便无法逆转。
如果此说不是危言耸听,为什么我们花辛苦挣得的钞票换来这么大堆剧毒物质?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是理解出现了断层。在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期间内这些有毒物质并不会超标地危害人类和环境。索尼(Sony)曾经用“我们在一台摆着电视的桌子上吃饭不会被毒死”的说辞来批驳环保组织家电有害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然而拿大洋彼岸的美国为例,仅2005年一年他们便花费了1250亿美元购买电子消费品,同时有数以千万计的产品因为过时、老化而遭淘汰。面对半年—次的手机更新周期,18个月次的电脑升级,以及液晶显示屏,越来越多废弃的电子产品成了垃圾。这些垃圾(有的甚至直接是从发达国家进口而来)有些被按照传统的方式焚烧或者深埋,有些则被拾荒者收集起来变卖给私人回收作坊。这些电子垃圾经过简单的粉碎、研磨等几道工序之后,放到强酸溶液中溶化,铜、银、锡等贵重金属就被提炼出来了,那些“经过处理”的废料没有了利用价值,就被随意焚烧或扔入堆填区,造成了空气、土壤和地下水源的严重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简直就是触目惊心。如果你去过我国广东贵屿一带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最直观的认识;那里环境已被电子垃圾完全污染,土壤中,铅、钡等有毒重金属超标数千倍,水已无法饮用,需要去30公里之外运回饮用水。那里因此而出现大面积污染,从事废品拆解的女工生下的孩子带着墨绿色的羊水、皮肤全黑,不到小时便夭折,一切都是废弃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的毒源。
除了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环境灾难之外,它们给环境带来的间接影响还来自塑料包装,耗电间接造成的温室排放,制冷设备造成的臭氧层破坏等等。因此,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数字产品无疑是造成这场灾难的众矢之的。
亡羊补牢
如今在这个星球上,尤其是受到电子垃圾毒害严重的国家和地区,网络的发达加上环保主义的抬头让曾经炙手可热人见人爱的数码宝贝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不论是依靠这些无所不能的产品成就、壮大起来的公司还是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的政府都意识到,需要作点什么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环保人士大规模游行和惨烈的生态现状已经容不得未雨绸缪期的等待和规划了,一切都显得那么迫在眉睫。
作为拼杀在市场第线的产品提供者,数码产品制造企业面临着强大的市场和技术更迭压力,一直以来它们部将利润放在第一位。也有不少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企业率先开始了环保之行,比如包装上律采用再生纸、不使用含铅元件等等,虽然成效不明显,但带了个好头。如今对于大多数厂商而言,环保已经逐渐成为各大厂商和利润齐头并举的要务了。更换有毒用料是最直观的方法,他们将铅、镉、汞、六价铬、聚合溴化联苯(PBB)与聚合溴化联苯乙醚(PBDE)等有害物质禁用于产品以及制作过程中,代之以使用100%无铅无铬板材和螺钉。苹果(APPLE)公司则启动了著名的“数码产品再循环使用计划”。对2006年6月份开始购买的Mac系列电脑提供免费回收及再循环使用服务,这宗旨将贯穿全世界所有苹果电脑公司数码产品从购买到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苹果公司因此获得“绿色先锋”的荣誉称号,成为塞拉俱乐部及其投资顾问Forward管理认可的前10家环保改革公司之一。也有在能源方面做文章的公司,日本电信霸主NTTDoCoMo在东京推出了太阳能通用电池充电器计划——“Pocket Energy”。这个玩艺可以为用户的手机、个人数码助理、数码相机和手提电子游戏机等小型电器充电,充分利用光能,减少因发电带来的排放
政府方面所作的努力更显而易见。只要去一趟德国或者法国,我们便会发现他们的道路上专门设置的电子垃圾回收桶,任何人都不随意弃置电脑、电视机等大件电器,以免给环境造成损害,而他们的电子垃圾拆解也已经形成了很专业的分工。美国则建立了完备的电子垃圾回收管制体系,回收再利用率达90%以上(但他们也往第三世界国家疯狂地倾倒电子垃圾)。芬兰的电子垃圾处理工厂,可以实现完全的环保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我国也在学习他们经济、文化的同时借鉴和参考了他们好的做法。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一系列规章试图完善整个数字产业链的回收机制,将数字、家电产品的单价中加上一个回收价,使用年限届满后,再由厂商用该价款回收,并集中处理,其中一些机件回收后可以重复利用,有些不能重复利用的则可以经过分拆后熔炼循环使用。总之,规范使用行为,用强制报废、控制回收等方法消灭污染隐患。
风雨之后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他们所作出的努力都是令人欣喜的。在又一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我们只能期待着官方和民间的力度不断加大,只有到了那一刻,新的家电研发、生产、使用、报废等一整套管控体系才能形成,我们也就无需担心被这些五光十色、功能强大的剧毒物质影响了。风雨之后,总见彩虹。
十年前我们第一次购买一台拉风的诺基亚(NOKIA)5110代替腰间的BP机时;八年前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五年前带着自己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扫街时,如果有人对你说这话你—定不信。然而事实便是这样残酷,这些将我们的生活点缀得越来越绚烂的数字产品有着其浓妆艳抹所无法掩盖的五毒本性。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巴塞尔行动网络(Basel Action Network)一直监测着有毒废物的流转情况,他们毫不讳言地表明,任何强大、漂亮、时尚的电器从环保角度来看实际就是一堆剧毒物质的聚合体。比如制造台笔记本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材料,其中超过一半以上对人体是有害的,当这些化学材料不能合理回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便无法逆转。
如果此说不是危言耸听,为什么我们花辛苦挣得的钞票换来这么大堆剧毒物质?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是理解出现了断层。在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期间内这些有毒物质并不会超标地危害人类和环境。索尼(Sony)曾经用“我们在一台摆着电视的桌子上吃饭不会被毒死”的说辞来批驳环保组织家电有害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然而拿大洋彼岸的美国为例,仅2005年一年他们便花费了1250亿美元购买电子消费品,同时有数以千万计的产品因为过时、老化而遭淘汰。面对半年—次的手机更新周期,18个月次的电脑升级,以及液晶显示屏,越来越多废弃的电子产品成了垃圾。这些垃圾(有的甚至直接是从发达国家进口而来)有些被按照传统的方式焚烧或者深埋,有些则被拾荒者收集起来变卖给私人回收作坊。这些电子垃圾经过简单的粉碎、研磨等几道工序之后,放到强酸溶液中溶化,铜、银、锡等贵重金属就被提炼出来了,那些“经过处理”的废料没有了利用价值,就被随意焚烧或扔入堆填区,造成了空气、土壤和地下水源的严重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简直就是触目惊心。如果你去过我国广东贵屿一带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最直观的认识;那里环境已被电子垃圾完全污染,土壤中,铅、钡等有毒重金属超标数千倍,水已无法饮用,需要去30公里之外运回饮用水。那里因此而出现大面积污染,从事废品拆解的女工生下的孩子带着墨绿色的羊水、皮肤全黑,不到小时便夭折,一切都是废弃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的毒源。
除了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环境灾难之外,它们给环境带来的间接影响还来自塑料包装,耗电间接造成的温室排放,制冷设备造成的臭氧层破坏等等。因此,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数字产品无疑是造成这场灾难的众矢之的。
亡羊补牢
如今在这个星球上,尤其是受到电子垃圾毒害严重的国家和地区,网络的发达加上环保主义的抬头让曾经炙手可热人见人爱的数码宝贝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不论是依靠这些无所不能的产品成就、壮大起来的公司还是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的政府都意识到,需要作点什么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环保人士大规模游行和惨烈的生态现状已经容不得未雨绸缪期的等待和规划了,一切都显得那么迫在眉睫。
作为拼杀在市场第线的产品提供者,数码产品制造企业面临着强大的市场和技术更迭压力,一直以来它们部将利润放在第一位。也有不少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企业率先开始了环保之行,比如包装上律采用再生纸、不使用含铅元件等等,虽然成效不明显,但带了个好头。如今对于大多数厂商而言,环保已经逐渐成为各大厂商和利润齐头并举的要务了。更换有毒用料是最直观的方法,他们将铅、镉、汞、六价铬、聚合溴化联苯(PBB)与聚合溴化联苯乙醚(PBDE)等有害物质禁用于产品以及制作过程中,代之以使用100%无铅无铬板材和螺钉。苹果(APPLE)公司则启动了著名的“数码产品再循环使用计划”。对2006年6月份开始购买的Mac系列电脑提供免费回收及再循环使用服务,这宗旨将贯穿全世界所有苹果电脑公司数码产品从购买到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苹果公司因此获得“绿色先锋”的荣誉称号,成为塞拉俱乐部及其投资顾问Forward管理认可的前10家环保改革公司之一。也有在能源方面做文章的公司,日本电信霸主NTTDoCoMo在东京推出了太阳能通用电池充电器计划——“Pocket Energy”。这个玩艺可以为用户的手机、个人数码助理、数码相机和手提电子游戏机等小型电器充电,充分利用光能,减少因发电带来的排放
政府方面所作的努力更显而易见。只要去一趟德国或者法国,我们便会发现他们的道路上专门设置的电子垃圾回收桶,任何人都不随意弃置电脑、电视机等大件电器,以免给环境造成损害,而他们的电子垃圾拆解也已经形成了很专业的分工。美国则建立了完备的电子垃圾回收管制体系,回收再利用率达90%以上(但他们也往第三世界国家疯狂地倾倒电子垃圾)。芬兰的电子垃圾处理工厂,可以实现完全的环保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我国也在学习他们经济、文化的同时借鉴和参考了他们好的做法。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一系列规章试图完善整个数字产业链的回收机制,将数字、家电产品的单价中加上一个回收价,使用年限届满后,再由厂商用该价款回收,并集中处理,其中一些机件回收后可以重复利用,有些不能重复利用的则可以经过分拆后熔炼循环使用。总之,规范使用行为,用强制报废、控制回收等方法消灭污染隐患。
风雨之后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他们所作出的努力都是令人欣喜的。在又一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我们只能期待着官方和民间的力度不断加大,只有到了那一刻,新的家电研发、生产、使用、报废等一整套管控体系才能形成,我们也就无需担心被这些五光十色、功能强大的剧毒物质影响了。风雨之后,总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