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国文献数量众多,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对上海博物馆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现状调查,分析民国文献被破坏的原因,阐述开展馆藏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上海博物馆图书馆
一、概述
根据1991年版《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定义,专业图书馆即专门图书馆,凡图书馆的藏书是专业化的,服务的读者是专业的群体,工作人员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受过专业训练,并为读者提供专门化的服务,都称之为专业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图书馆作为依附上海博物馆的专业图书馆,主要为上海博物馆的日常事务和学术研究提供服务,馆藏内容以文化艺术、考古、工艺、书画为主,兼有哲学、宗教、无神论、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综合性文献等。文献资料大部分来源于部门历年采购,少量来源于征集、调拨、移交等,总计数目20万有余。
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和《文献类型与文献載体代码》(GB3469-83)对文献进行如下界定:“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对于民国文献,目前尚未有严格的书面定义。2011年全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上,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形成于1911~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鉴于此,笔者将民国文献界定为1912年1月~1949年9月(即从1912年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记录和传播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其载体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其表达方式为半文半白,或者文白夹杂。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民国文献的出版发行量大,根据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重庆图书馆等馆藏基础而编撰的《民国时期总数目》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中文图书文献达124040种。这其中还并未包括线装书、外国驻华使馆等机构印行的中文图书、国外印行的外文图书、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儿童读物等。报刊方面据《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显示,全国50家图书馆1957年以前所藏的中文期刊近2万种,加上后出的补充本收录的16400种,保守估计中文期刊量3万有余。报纸方面,仅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馆藏量就达到8000种左右。如今民国文献广泛存在于全国大部分文献馆、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研究所、寺庙道观及教堂中。
民国文献的酸化变黄是不可逆转的老化现象。文献保护就是要采取各种方法措施来减缓文献的老化。民国文献的保护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原生性的保护方法,另外一种是再生性的保护方法。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民国文献的原生性保护。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文献本身的保护,即着重保护文献的原本。另一方面是指文献的外部库藏环境。前一个方面主要是通过纸张的脱酸等技术方法来增加文献的自然寿命。后一个方面主要是通过采取各项措施来改善文献的库藏环境,从而降低文献被损坏的程度。目前上海博物馆有相当数量的民国文献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图书馆中,急需采取原生性的保护措施。
二、民国文献开展原生性保护的必要性
民国文献是继古籍之后的珍贵资料,现如今社会上存有民国时期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数量不多。民国文献的文物价值正在不断上升。1958年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之前是将古籍界定为1912年之前,但是后来由于民国文献的价值日益凸显,于是将这部分特殊文献的时间改为了1949年以前,这样民国文献也被囊括其中,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对象。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出版业迅速发展的时期。欧美的机械印刷排版技术进入中国,石板印刷、铅活字印刷、珂罗版印刷等不同的印刷技术使得民国文献印刷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早期印刷技术现在已经很少使用,大部分已经丢失。现存民国文献有着许多印刷精美、插图雅致的艺术性文献。例如出版于1937年,日本画家绘制的《和菓子图鉴》。这些版画生动地反映了原画的点染,并保持了原画的全貌。民国时期也是一个书籍从线装向现代装帧过渡的时期,从那时起,书籍开始有了封面画。其中《凯绥·珂勒惠版画选集》是由鲁迅先生亲自设计封面,编译装帧出版的。也是鲁迅先生去世前所编撰的最后一本书。
1911年~1949年总共38年时间里,新文化与旧文化、中式文化与西式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不同以往的崭新局面。在旧文化取其精华得到保留的同时,新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众长也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文化,成就了历史上罕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繁荣景象。这段时期的文献从不同维度,记录着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例如馆藏《上海弹词大观》等图书客观反映了民国时期上海的社会面貌和风俗习惯。然而由于这些书没有再次出版,也很少被学者研究,所以很难被世人所熟知。直至被淹没在浩瀚书海,难以重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人民日报》曾报道,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补救,民国文献将在50年~100年时间里消散,致使我国文献历史发生“民国断层”。
三、上海博物馆馆藏民国文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馆藏民国文献现状不详。民国文献普查工作是开展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基础,是民国文献保护、修复和利用的前提。上海博物馆图书馆虽然拥有丰富的民国文献资源,但是馆内还未开始馆藏民国文献的普查工作,所以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准确的相关数据。对于民国文献损害的程度也没有统一的定级标准。导致馆内无法掌握民国文献馆藏资源的数量、类型以及损坏的程度情况,使得已经损坏的文献无法及时被抢救和修复。有价值的文献无法被发现利用。笔者建议,应立即开展民国文献的清查工作。以古籍书籍破损定级标准为基础,摸清家底。
(二)馆藏环境的问题。上海博物馆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未设置独立的库房,与其他普通文博图书共同存放。库房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缺乏全天24小时恒温恒湿的库藏条件。没有完善的除湿防尘的措施。对库房里的现有民国文献也不够重视,任其和普通文献排列于书架上。库房藏书面积和书架紧张的原因使得民国文献和普通文献堆积在一起,导致部分书架的文献数目超量超重,其中绝大多数民国文献存在着积灰积尘以及虫蛀现象。鉴于此,笔者建议安装空调、去湿机等设备控制好文献库房的温湿度。温湿度过高,库房内湿气就会太重,会导致文献资料纸头黏贴、腐化。对文献资料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同时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对库房除尘、清扫。采用传统方法比如在书架上或者书页之间放置天然樟脑丸等药物来除虫。或者采用现代高科技的化学消毒方法除虫。根据库房的结构,固定书架摆放的位置并合理放置文献,保证书架底端离地面有10cm的距离。做好防潮防虫措施。 (三)文献纸张酸化的问题。上海博物馆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中90%以上纸张已经变黄变脆。纸质韧性的下降,大部分是由于纸中的纤维素水解,而加速这一反应的是纸中的酸性物质。民国文献所使用的纸张大多呈酸性,不同于中国传统手工纸比如宣纸呈碱性可以保存几百上千年,酸性纸是19世纪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时,使用机器印刷方式而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使用木材作原料的纸呈酸性。据科学研究,在纸质呈中性和偏碱性的条件下,纸中的纤维素产生水解反应变慢,降低纸中纤维素水解反应能让纸张保存更长的时间。脱出纸中含有的酸,便成为民国文献纸张保护的重要方法。现在国际上流行的脱酸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气相脱酸法和液相脱酸法(有机溶剂脱酸法和水溶液脱酸法)这两类。其中气相脱酸法主要是利用碱性物质,如胺类物质,使其气化后挥发碱性气体和纸张酸性物质接触后反应脱酸。液相脱酸法主要是利用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与纸张酸性物质接触后反应脱酸。由于现阶段气相脱酸技术对脱酸工艺条件要求较为苛刻,且投资成本巨大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欧美各国以采取液相脱酸处理技术为主。笔者建议民国文献纸张脱酸采取液相脱酸处理技术较合适。
(四)文献印刷和装帧的问题。民国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铅印文献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文献的样式、装订方法以及文献的印刷用纸也发生了变化。随着西方国家新闻纸的传入,图书开始普遍使用新闻纸、铜版纸进行印制,出现了单页双面的印刷方式。导致了民国图书多为“洋装书”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把装订线放在图书里面。因为这种装帧技术和印制方式的不成熟,导致了许多书籍装订质量不够高,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掉皮、掉页、散页甚至书脊中间开裂等情况,同时部分油印的文献,由于黏结剂为油性物质,则会导致文献出现不同程度油墨渗透的现象。黏结剂的渗出,除了会降低字迹本身的耐久性外,时间长了还会扩散到附近的纸张上,進而造成纸张黏结,若处理不当,则会出现“文献砖”的情况。笔者建议借鉴古籍的修复经验,修复前期可以先对民国文献因为装帧和印刷问题造成的损坏情况进行摸底,然后根据文献具体破损的数量和损害的程度进行短期修补和长期修复,修补修复过程中应坚持能不修补的部分就不修补,最大程度保存文献的原始面貌,防范再次损坏文献。
(五)文献流通中存在的问题。民国文献流通时间较长,经历了近代社会的巨变、战乱以及“文革”洗劫, 部分文献出现了水浸、虫蛀、鼠咬等现象,由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专门的文献保护措施,大量文献在搬运、上架、保存的过程中存在人为原因损坏的情况。借阅者对民国文献高频率的借阅次数以及对文献的保护意识不够也会对其造成影响。鉴于此,建议对借阅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民国文献的重要性、稀缺性、脆弱性等知识的相关教育,提高大家对民国文献的保护意识,了解民国文献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制定和认真执行库房以及阅览室的借阅规章制度。除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允许随意出入藏书库房,如借阅者需要阅读民国文献,应该先填写所需要书籍的具体信息,然后由工作人员根据借阅者所需要的书籍信息进入库房拿取相应文献。同时指导借阅者翻阅,要求翻阅民国文献时动作轻柔。规定文献只能在专门的阅览室阅览,禁止私自带走文献。避免因翻阅不当造成文献资料的损坏。不允许借阅者私人复印文献,以防止静电复制。如有需要允许借阅者自行誊抄或者拍照。限制借阅者的借阅数量和借阅范围。建议一次只能借阅一本,并且借阅还需专门申请,凭借介绍信阅览。
四、结语
民国文献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财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博物馆图书馆人,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上海博物馆图书馆
一、概述
根据1991年版《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定义,专业图书馆即专门图书馆,凡图书馆的藏书是专业化的,服务的读者是专业的群体,工作人员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受过专业训练,并为读者提供专门化的服务,都称之为专业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图书馆作为依附上海博物馆的专业图书馆,主要为上海博物馆的日常事务和学术研究提供服务,馆藏内容以文化艺术、考古、工艺、书画为主,兼有哲学、宗教、无神论、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综合性文献等。文献资料大部分来源于部门历年采购,少量来源于征集、调拨、移交等,总计数目20万有余。
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和《文献类型与文献載体代码》(GB3469-83)对文献进行如下界定:“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对于民国文献,目前尚未有严格的书面定义。2011年全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上,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形成于1911~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鉴于此,笔者将民国文献界定为1912年1月~1949年9月(即从1912年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记录和传播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其载体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其表达方式为半文半白,或者文白夹杂。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民国文献的出版发行量大,根据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重庆图书馆等馆藏基础而编撰的《民国时期总数目》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中文图书文献达124040种。这其中还并未包括线装书、外国驻华使馆等机构印行的中文图书、国外印行的外文图书、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儿童读物等。报刊方面据《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显示,全国50家图书馆1957年以前所藏的中文期刊近2万种,加上后出的补充本收录的16400种,保守估计中文期刊量3万有余。报纸方面,仅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馆藏量就达到8000种左右。如今民国文献广泛存在于全国大部分文献馆、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研究所、寺庙道观及教堂中。
民国文献的酸化变黄是不可逆转的老化现象。文献保护就是要采取各种方法措施来减缓文献的老化。民国文献的保护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原生性的保护方法,另外一种是再生性的保护方法。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民国文献的原生性保护。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文献本身的保护,即着重保护文献的原本。另一方面是指文献的外部库藏环境。前一个方面主要是通过纸张的脱酸等技术方法来增加文献的自然寿命。后一个方面主要是通过采取各项措施来改善文献的库藏环境,从而降低文献被损坏的程度。目前上海博物馆有相当数量的民国文献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图书馆中,急需采取原生性的保护措施。
二、民国文献开展原生性保护的必要性
民国文献是继古籍之后的珍贵资料,现如今社会上存有民国时期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数量不多。民国文献的文物价值正在不断上升。1958年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之前是将古籍界定为1912年之前,但是后来由于民国文献的价值日益凸显,于是将这部分特殊文献的时间改为了1949年以前,这样民国文献也被囊括其中,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对象。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出版业迅速发展的时期。欧美的机械印刷排版技术进入中国,石板印刷、铅活字印刷、珂罗版印刷等不同的印刷技术使得民国文献印刷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早期印刷技术现在已经很少使用,大部分已经丢失。现存民国文献有着许多印刷精美、插图雅致的艺术性文献。例如出版于1937年,日本画家绘制的《和菓子图鉴》。这些版画生动地反映了原画的点染,并保持了原画的全貌。民国时期也是一个书籍从线装向现代装帧过渡的时期,从那时起,书籍开始有了封面画。其中《凯绥·珂勒惠版画选集》是由鲁迅先生亲自设计封面,编译装帧出版的。也是鲁迅先生去世前所编撰的最后一本书。
1911年~1949年总共38年时间里,新文化与旧文化、中式文化与西式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不同以往的崭新局面。在旧文化取其精华得到保留的同时,新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众长也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文化,成就了历史上罕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繁荣景象。这段时期的文献从不同维度,记录着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例如馆藏《上海弹词大观》等图书客观反映了民国时期上海的社会面貌和风俗习惯。然而由于这些书没有再次出版,也很少被学者研究,所以很难被世人所熟知。直至被淹没在浩瀚书海,难以重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人民日报》曾报道,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补救,民国文献将在50年~100年时间里消散,致使我国文献历史发生“民国断层”。
三、上海博物馆馆藏民国文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馆藏民国文献现状不详。民国文献普查工作是开展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基础,是民国文献保护、修复和利用的前提。上海博物馆图书馆虽然拥有丰富的民国文献资源,但是馆内还未开始馆藏民国文献的普查工作,所以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准确的相关数据。对于民国文献损害的程度也没有统一的定级标准。导致馆内无法掌握民国文献馆藏资源的数量、类型以及损坏的程度情况,使得已经损坏的文献无法及时被抢救和修复。有价值的文献无法被发现利用。笔者建议,应立即开展民国文献的清查工作。以古籍书籍破损定级标准为基础,摸清家底。
(二)馆藏环境的问题。上海博物馆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未设置独立的库房,与其他普通文博图书共同存放。库房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缺乏全天24小时恒温恒湿的库藏条件。没有完善的除湿防尘的措施。对库房里的现有民国文献也不够重视,任其和普通文献排列于书架上。库房藏书面积和书架紧张的原因使得民国文献和普通文献堆积在一起,导致部分书架的文献数目超量超重,其中绝大多数民国文献存在着积灰积尘以及虫蛀现象。鉴于此,笔者建议安装空调、去湿机等设备控制好文献库房的温湿度。温湿度过高,库房内湿气就会太重,会导致文献资料纸头黏贴、腐化。对文献资料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同时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对库房除尘、清扫。采用传统方法比如在书架上或者书页之间放置天然樟脑丸等药物来除虫。或者采用现代高科技的化学消毒方法除虫。根据库房的结构,固定书架摆放的位置并合理放置文献,保证书架底端离地面有10cm的距离。做好防潮防虫措施。 (三)文献纸张酸化的问题。上海博物馆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中90%以上纸张已经变黄变脆。纸质韧性的下降,大部分是由于纸中的纤维素水解,而加速这一反应的是纸中的酸性物质。民国文献所使用的纸张大多呈酸性,不同于中国传统手工纸比如宣纸呈碱性可以保存几百上千年,酸性纸是19世纪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时,使用机器印刷方式而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使用木材作原料的纸呈酸性。据科学研究,在纸质呈中性和偏碱性的条件下,纸中的纤维素产生水解反应变慢,降低纸中纤维素水解反应能让纸张保存更长的时间。脱出纸中含有的酸,便成为民国文献纸张保护的重要方法。现在国际上流行的脱酸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气相脱酸法和液相脱酸法(有机溶剂脱酸法和水溶液脱酸法)这两类。其中气相脱酸法主要是利用碱性物质,如胺类物质,使其气化后挥发碱性气体和纸张酸性物质接触后反应脱酸。液相脱酸法主要是利用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与纸张酸性物质接触后反应脱酸。由于现阶段气相脱酸技术对脱酸工艺条件要求较为苛刻,且投资成本巨大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欧美各国以采取液相脱酸处理技术为主。笔者建议民国文献纸张脱酸采取液相脱酸处理技术较合适。
(四)文献印刷和装帧的问题。民国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铅印文献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文献的样式、装订方法以及文献的印刷用纸也发生了变化。随着西方国家新闻纸的传入,图书开始普遍使用新闻纸、铜版纸进行印制,出现了单页双面的印刷方式。导致了民国图书多为“洋装书”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把装订线放在图书里面。因为这种装帧技术和印制方式的不成熟,导致了许多书籍装订质量不够高,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掉皮、掉页、散页甚至书脊中间开裂等情况,同时部分油印的文献,由于黏结剂为油性物质,则会导致文献出现不同程度油墨渗透的现象。黏结剂的渗出,除了会降低字迹本身的耐久性外,时间长了还会扩散到附近的纸张上,進而造成纸张黏结,若处理不当,则会出现“文献砖”的情况。笔者建议借鉴古籍的修复经验,修复前期可以先对民国文献因为装帧和印刷问题造成的损坏情况进行摸底,然后根据文献具体破损的数量和损害的程度进行短期修补和长期修复,修补修复过程中应坚持能不修补的部分就不修补,最大程度保存文献的原始面貌,防范再次损坏文献。
(五)文献流通中存在的问题。民国文献流通时间较长,经历了近代社会的巨变、战乱以及“文革”洗劫, 部分文献出现了水浸、虫蛀、鼠咬等现象,由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专门的文献保护措施,大量文献在搬运、上架、保存的过程中存在人为原因损坏的情况。借阅者对民国文献高频率的借阅次数以及对文献的保护意识不够也会对其造成影响。鉴于此,建议对借阅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民国文献的重要性、稀缺性、脆弱性等知识的相关教育,提高大家对民国文献的保护意识,了解民国文献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制定和认真执行库房以及阅览室的借阅规章制度。除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允许随意出入藏书库房,如借阅者需要阅读民国文献,应该先填写所需要书籍的具体信息,然后由工作人员根据借阅者所需要的书籍信息进入库房拿取相应文献。同时指导借阅者翻阅,要求翻阅民国文献时动作轻柔。规定文献只能在专门的阅览室阅览,禁止私自带走文献。避免因翻阅不当造成文献资料的损坏。不允许借阅者私人复印文献,以防止静电复制。如有需要允许借阅者自行誊抄或者拍照。限制借阅者的借阅数量和借阅范围。建议一次只能借阅一本,并且借阅还需专门申请,凭借介绍信阅览。
四、结语
民国文献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财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博物馆图书馆人,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