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具体应用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lov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张金柱案作为立足点,从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出发,通过对本案判决中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的地方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便更好的了解罪行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具体应用,来彰显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人权,限制刑罚权的作用。
  【关键词】张金柱案;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人权;限制刑罚权
  一、引言
  1997年8月的某天晚上,原郑州某公安分局局长张金柱驾车到某酒店就餐完毕后,醉酒驾驶车辆撞上了骑自行车正常通过的苏东海父子。儿子苏磊经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而苏东海则构成重伤。
  本案经郑州中院审理后认为张金柱的行为不仅仅构成交通肇事罪,还构成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郑州中院的判决做出之后,被告人张金柱上诉到河南高院。河南高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审判决罪量刑准确适当,审判程序合法,维持了原判决[1]
  对于上述案件的定罪量刑即使在二审判决生效若干年之后仍然值得商榷。张金柱案争议的核心问题是:被告人张金柱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辩护人认为:张金柱的行为仅仅属于交通肇事罪,对于公诉人指控的故意伤害罪而言缺乏证据,量刑过重。围绕着张金柱案而展开的是否在交通肇事罪之外还构成故意伤害罪的争论,实质上还是一个关于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应用问题。
  本文拟以张金柱案作为立足点,从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出发,对本案判决中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的地方进行力所能及的分析,藉此希望可以对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具体运用情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历史渊源及在我国的具体表现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什么行为构成犯罪以及对这种犯罪处以什么样的刑法,都要由法律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原则是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为反对封建刑法的罪行擅断而提出的[2]
  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源于两百年前由费尔巴哈以三句格言的形式所表达的广为人知的法律术语,即:“无法律则无犯罪;无法律则无刑罚;无法律规定的刑罚则无犯罪。”从费尔巴哈总结的三句话来看,他不仅仅是对法律与刑罚关系的表述,更是通过对这样一种关系的解读凸显了罪刑法定原则的本质,透过现象看到罪行法定原则限制国家刑罚权的精神实质,把国家的刑罚权严格的控制在事先规定的法律之中,防止国家刑罚权的肆意妄为从而造成对人民基本权利的侵犯。罪刑法定原则的历史就是作为“回顾了当时的国民曾如何终于摆脱了封建专制审判的非常痛苦的历史,为了断绝其祸根,经过‘痛苦的经验和艰苦的斗争’之后才获得的成果”[3]
  综上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作用只能是限制国家刑罚权的肆意妄为。这才是罪刑法定原则最初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形态。但是随着社会和刑法理论的进步和发展,以往传统的罪刑法定原则也同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从形式合理走向实质合理,经学者们的长期研究,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主要有:排斥习惯法;禁止类推;禁止事后法或刑法无溯及力;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近年来,有许多刑法学者在以上传统派生原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明确性原则”和“实体的适当原则”,被认为是罪刑法定原则新的派生原则。时至今日,考察罪刑法定原则从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罪刑法定原则——“无法律则无犯罪;无法律则无刑罚;无法律规定的刑罚则无犯罪”的本质内涵。“历史充分地表明‘罪刑法定原则’是以限制国家刑罚权,防止司法权擅断,保障个人自由为其价值的,舍此价值就根本谈不上罪刑法定主义。[4]
  三、对张金柱案判决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分析
  从本案判决书认定的事实来看,笔者认为张金柱酒后驾车撞死被害人苏磊后,又将苏东海连同苏磊的自行车卡在该车左底部拖拉达1500米的行为并不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告人张金柱酒后驾车撞死被害人苏磊,而后拖拉被害人苏东海的行为属于一个酒后交通肇事的行为,根据“一行为不二罚”的原则,不应该重复评价。对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的“被告人张金柱在酒后驾驶汽车的情况下撞击被害人,致使被害人苏磊死亡,而后为了逃避责任拖行另一被害人苏东海逃逸。在被堵截后被迫停车,足足将被害人苏东海拖行1500米,致使其重伤。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被告人张金柱在主观上是明知拖行被害人苏东海前行的,意识也是清醒的,但是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不顾被害人苏东海的死活,其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1]”明显不符合常识,缺乏说服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规定来看,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包括在交通肇事罪的评价中的,不能因为被告人肇事后逃逸的行为而断定其有故意伤害的意图,况且公诉人也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被告人在这一行为的实施过程中主观心态由过失转换成了故意。
  四、总结
  对于《刑法》明文规定的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和本质特征,本案中的审判机关并没有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严肃准确的分析和评判,也并没有严格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综上所述,郑州中院及河南高院的判決结果明显的违背了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极大破坏,也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破坏。
  参考文献:
  [1]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1998)豫法刑二终字第17号[Z].
  [2]向朝阳主编.中国刑法学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9.
  [3]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53-151.
  [4]陈兴良著.刑法的价值构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48.
其他文献
【摘要】在产品责任中,对损害概念的理解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侵权责任法》修改了以前《产品质量法》关于产品责任中损害概念的表述,不再明确将产品自伤排除在损害范围之外,由此引发了对产品责任中损害概念的不同理解。通过对其他国家的立法进行比较分析,应运用违约责任的路径来解决产品自伤的损害赔偿问題。  【关键词】产品责任;产品自伤;损害赔偿;侵权责任;违约责任  一、对我国现有立法的理解  产品自伤,即产品
期刊
【摘要】中国法律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向宗法伦理倾斜,法律规范就靠于亲情关系,往往法律关系会因为法律关系人的血缘关系而发生变化。自夏商以来至魏晋到唐明,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发展历程中,血缘与法律的冲突和统一实为其发展的一种方向和动力。  【关键词】血缘;法律;法制史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宗法伦理。在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连接而成的亲属团体内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包括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的伦理亲情关系。每一个个体依其亲
期刊
【摘要】饲养动物损害责任作为特殊侵权责任中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公众的关注。宠物在饲养宠物的家庭中发挥中不可忽视的精神作用,大多数的家庭中多饲养着宠物,因此,由饲养的动物产生的侵权责任也不在少数,本文侧重以《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为讨论中心,以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证明责任分配为主要内容来阐述。  【关键词】饲养动物损害责任;构成要件;证明责任  一、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概念
期刊
摘要:随着“不知法绝对不免责”的立法原则逐渐被“不可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可免责”的刑事立法例所取代,刑法责任主义所昭彰的刑法正义性,已日渐成为各国刑罚权得以发动的重要“根据”。在此背景下,我国近年来先后发生的系列“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刑法评价案所折射出的问题本质正是:刑法的威权性与刑法的正义性即功利主义的与责任主义的刑法观之抵牾。但刑法的功利主义与责任主义并非绝对的二律背反:两者相互冲突
期刊
【摘要】药庆卫诉张显侵害名誉权案之始终,体现了我国人格权保护上的不足与漏洞,我国法律在处理人格权上有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认定难,权利救济不彻底的问题急需解决,解决方法不能仅靠法律手段,还应当有道德手段和其他方式。在保护人格权过程中,要防止将道德评判和法律侵权混同。  【关键词】人格权;名誉权;侵权行为;救济  人格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指戏剧中的假面具,以后引申为一个人在舞台上所扮演的各种行
期刊
【摘要】《侵权责任法》第八章规定了相关的“环境污染责任”,然由于环境污染的特殊性,其构成要件的复杂性及造成后果的严重性皆使得它成为现阶段及将来的关注焦点。侵权责任法中的规范由于其固有的限制,难以明晰环境侵权的司法要领。鉴于此,本文拟以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及其证明责任为视角,结合侵权责任法的现行规范,就环境侵权的些许难题作相应之解析。  【关键词】环境侵权;构成要件;证明责任  一、引言  《侵权责任
期刊
摘要:在当前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务中,刑法解释的任意性难题和多义化难题已然越来越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民众对刑事司法的信任,同时也制约了我国刑法学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目前刑法解释理论难以克服任意性与多义化难题的理论症结,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未能准确区分法的“发现”与“证立”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们都属于一种“独白式理解”。要想缓解或克服刑法解释的任意性与多义化难题,需要某种方法论
期刊
【关键词】天柱;农民;法律意识  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的各种现象的态度、心理、知识、思想和观点的总和,是支配人们的法律行为方式的一种意识。天柱县是个农业大县,培养农民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及建设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目前,该县有42万多人口,其中农业人口为37万多人,占该县总人口的88%。这群农民是该县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又是社会发展中最不稳定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维
期刊
【摘要】张晋藩在法史学界提出了“重塑中华法系”的口号,但整个学界对张晋藩的号召表示了沉默。这一口号根本不是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是为了满足一种文化上的保守情结,即保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质,它代表了一种不健康的文化保守主义,有损于中国法制的进步。另外,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口号来给另一个口号“重塑中华法系”拔高意义,此种作法背后潜藏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关键词】张晋藩;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阶段,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法院自身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作为人民法院派出机构的人民法庭,在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更大的责任。本文以作为人民法院前沿阵地的人民法庭作为研究对象,探寻人民法庭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和基本路径。  【关键词】人民法庭;社会管理创新;能动司法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