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结合校本教材研发的实际,使我们更深刻认识到深入开展校本研究,是课改实验的主旋律,也是教学相长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搞好校本教研,不断探索语文教学新途径,才能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改;校本教材研发;教学水平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认识,是教研活动的基础。
校本教研是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育科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科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性。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我们已初步了解它的特点及实施要领,这也为我们参与校本教材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在课改实施中,仍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困惑。我们需要更实际、更具体的指导,需要教研工作的有效跟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提高老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搞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二、确立课题,明确研究内容。
校本教研解决的问题均发生在教师身边,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敢于质疑,这就是课题。语文课博大精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放在第一位,在读写教学方面,结合校本教材的研发,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好读书。我们把老师们平时读过的好书、好文章编撰成语文校本教材《文苑飘香》,介绍给学生,读给学生听;鼓励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文章推荐给大家,使学生之间进行同伴交流;定期开展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展示,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并及时根据书或文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因为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课文已不再是灌输、训练的工具,而是学生以主动学习方式与对话、体验、探究的文化载体。阅读成了一种“聚会”,是作者被读者相约或召唤入场,读者与作者对话,理解课文,并以个性化方式去体验课文,去探究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第三,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运用。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出了一个号召“大家共享阅读的快乐”,只要每个学生手里有一本书,然后交换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就会扩大好几倍。有好书好的文章,同学们会争相传阅,或者由语文课代表读给大家听,或者把好的文章抄写在板报上……我们的学生还有一个阅读资源库,老师把每次考试的优秀作文贮存在电脑里,并经常印发给学生阅读。读身边的文章,读自己的文章,学生们兴致更高。通过阅读与写笔记,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其感受体验生活的敏感度也得以提高,为其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四,阅读教学的成功尝试,使我们在写作指导上有章可循。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为此在教学每一课时,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让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文章的美,如语言美、结构美,主旨美等。对于那些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仅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而且要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进行感情升华,同时让学生进行片断练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们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
三、让校本教材走向课堂,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适应的课程。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将他们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文章精心挑选出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小讨论和小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教师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认真选题,精心编排,使其在文风和写法上与所学课文基本相似,以此促进学生的兴趣,更好的接受课程内容。以此反复,将同年组的课前小文收集、整理,形成本校的语文校本教材《课前小文》。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我们在校本教材的研修中做了初步探索,有了一定的效果,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欲望增强,专业水平和专业意识得到提高,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
总之,校本教材的研发使我校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回首过去,我们在校本教研上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展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实践中教研,在教研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及其案例研究[D]. 李雯.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课堂效率[J]. 房刚. 好家长 2018年90期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第四十六中学)
关键词:课改;校本教材研发;教学水平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认识,是教研活动的基础。
校本教研是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育科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科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性。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我们已初步了解它的特点及实施要领,这也为我们参与校本教材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在课改实施中,仍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困惑。我们需要更实际、更具体的指导,需要教研工作的有效跟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提高老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搞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二、确立课题,明确研究内容。
校本教研解决的问题均发生在教师身边,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敢于质疑,这就是课题。语文课博大精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放在第一位,在读写教学方面,结合校本教材的研发,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好读书。我们把老师们平时读过的好书、好文章编撰成语文校本教材《文苑飘香》,介绍给学生,读给学生听;鼓励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文章推荐给大家,使学生之间进行同伴交流;定期开展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展示,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并及时根据书或文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因为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课文已不再是灌输、训练的工具,而是学生以主动学习方式与对话、体验、探究的文化载体。阅读成了一种“聚会”,是作者被读者相约或召唤入场,读者与作者对话,理解课文,并以个性化方式去体验课文,去探究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第三,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运用。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出了一个号召“大家共享阅读的快乐”,只要每个学生手里有一本书,然后交换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就会扩大好几倍。有好书好的文章,同学们会争相传阅,或者由语文课代表读给大家听,或者把好的文章抄写在板报上……我们的学生还有一个阅读资源库,老师把每次考试的优秀作文贮存在电脑里,并经常印发给学生阅读。读身边的文章,读自己的文章,学生们兴致更高。通过阅读与写笔记,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其感受体验生活的敏感度也得以提高,为其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四,阅读教学的成功尝试,使我们在写作指导上有章可循。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为此在教学每一课时,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让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文章的美,如语言美、结构美,主旨美等。对于那些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仅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而且要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进行感情升华,同时让学生进行片断练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们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
三、让校本教材走向课堂,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适应的课程。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将他们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文章精心挑选出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小讨论和小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教师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认真选题,精心编排,使其在文风和写法上与所学课文基本相似,以此促进学生的兴趣,更好的接受课程内容。以此反复,将同年组的课前小文收集、整理,形成本校的语文校本教材《课前小文》。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我们在校本教材的研修中做了初步探索,有了一定的效果,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欲望增强,专业水平和专业意识得到提高,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
总之,校本教材的研发使我校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回首过去,我们在校本教研上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展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实践中教研,在教研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及其案例研究[D]. 李雯.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课堂效率[J]. 房刚. 好家长 2018年90期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第四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