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19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不断发展,进而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之间很多的切合点为其提供了适合其生长的土壤。本文相应选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实践哲学、政治思想与社会理想三方面的切合点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儒家;社会理想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一、注重实践的思想与崇实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实践哲学上的切合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重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哲学。它一方面强调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决定作用,指出实践既是人的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终极标准;另一方面强调实践对于实现人的自由的决定作用,指出正是实践使自在之物转化为自我之物,使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认为,重要的不在以“批判的武器”“解释世界”,而在以“武器的批判”“改造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注重实践的传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践概念,但它所呈现出的力行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儒家人物大都是力行主义者或重行主义者。他们虽有“知行合一”之说,但论及知行轻重,则都主张“行重知轻”,“力行为重”,而反对纯粹求知的可能。孔子曾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第七》)的观点,就强调行重于知。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都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而孔子说的“力行近乎仁”(《礼记·中庸》),则正是此种重行观念的最高概括与升华。由于“仁”构成儒家的个人道德理想与社会政治理想的统一,因而其所谓“力行”就不只是指道德修养或道德践履,同时还包涵社会政治实践的意蕴;因而儒家不只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还一再要求人们立志变革社会与改良社会,从而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儒家的理论缺陷在于没有把认识和改造自然真正纳入行或实践的范畴。
  二、“解放全人类”的思想与“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政治思想上的切合点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强调,认为社会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即劳动群众的历史, 并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结论, 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出发,号召通过对社会的批判改造,实现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对人类的高度关注,民本思想是中国数千年的悠久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光明日报2008.1.19,第七版)这在儒家学说中显得特别突出,中国的儒家学派,一贯反对以神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以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为本位的民本思想是孔孟政治思想的核心。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明确地把“民”的重要性放在其思想体系中的首位。《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认为民是第一位的, 并且把“爱民”放在为政的首位,明确提出“古之为政,爱民为大。”(《礼记·哀公问政》), 从这种观点出发,孔子主张统治者要重民:“使民如承大祭。”( 《论语·颜渊》) ; 要惠民, 使人民群众得到切实的利益: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 要富民、教民:“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 《论语·子路》) , 《论语·颜渊》中还提到只有民富了, 君才能富, 国家才能强盛: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孔子注重对人民的教化, “曰: ‘既富矣, 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语·子路》) , 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口号, 使得平民百姓有了享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这些爱民、重民、惠民、富民、教民思想显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为后世儒家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地提出民本思想的人, 他对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 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 说明得天下的根本在于得民心, 一个政权的巩固, 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都要得乎民心, 顺乎民意。而得民心的关键就在于为政上, 即要反对“虐民”、“暴民”的思想, 要看重人民, 要顺从民意,此所谓“得其心有道, 所欲之聚之, 所恶勿施”( 《孟子·离娄上》) 。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主张, 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充分肯定了民众在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 强调了君对民的依赖关系,《孟子·梁惠王上》云:“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和“制之产”( 《孟子·梁惠王上》) 、“仁政”学说,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 把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以民为本”,大多是在肯定君为主、民为仆关系的合理性,并力图在不改变这种关系的前提下来论证“重民”的意义。所以,无论从思想境界上,还是从理论动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都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有着本质区别。但在对人——特别是对人民群众——的重视这一点来看,两者是接近的,即都主张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三、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社会理想上的切合点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指导的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为共产主义的理想的实现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并被实践证明了的道路,其终极目标是通过社会革命,消灭私有制,发展生产力,解放解放全人类,实现人人平等、自由,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高度文明和民主,財产公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种进步的高级的社会形态。
  儒家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有着重要的切合之处,《礼记.礼运篇》中记载:“大道其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关于中国大同社会的最初记载。这段记录体现了“大同”社会的以下特征:一、在政治制度上“选贤与能”,即由全体社会成员选举有德有才者,来为大家办事,不以天下私于一家。孔子的这个想法实际上是综合了前人和当时人们的社会理想,尽管表述具有明显的复古主义色彩,但大同思想在我国影响是很深远的。这样一种理想社会,深深印刻在中国人脑海中也自然为中国人所追求。因为有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学说作为底蕴,中国人在接受和认知西方社会主义思潮时并未显得有太大的心理障碍。
  当然,儒家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共产主义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大同世界只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出于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无奈产生的一种空想。大同世界从根本上说只是原始共产主义的简单复归,反映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对于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但无论共产主义还是大同世界,都是对私有制的否定,对剥削制度的否定,都充满着对平等的向往。
  四、结语
  总之,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切合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过程中易于被中国人接受。而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结合后,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了注重实践的思想,在国家发展道路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同时,中国共产党不断借鉴吸收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赋予新时代的内容和使命。如借鉴儒家文化蕴涵的民本思想的精华, 概括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方法, 提出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将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发展最高纲领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战略的提出,也正是坚持社会发展规律、实现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的应有之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挖掘儒家文化中的精华,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不但有利于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步伐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章亮.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求是,2007,(8).
  [2]刘少航.论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其他文献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必然要走常态化、规范化之路,将教学效果与教学过程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利用BB系统等新式教学手段实现全面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其教学宗旨和内容的反映,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寓教于“行”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
期刊
摘要:在分析当前公安边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五项对策,即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政治建警;严格落实制度,形成合力;完善教育模式,服务中心工作部署;提升政工干部的素质;体现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部队;思想政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思想政
期刊
摘要:东欧剧变是从1989年起,東欧各国执政党纷纷失去政权,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本文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东欧剧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20世纪末,东欧发生了剧变,社会主义阵营随着苏联“超级大国的哄然倒趴”而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全球化的时代
期刊
摘要:人本主义主要坚持以人为本,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坚持以生为本。本文通过从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物质与精神需求和网络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人本主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创新,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以创新为主线,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由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现代化内涵的转换、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需要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必须进一步予以提升。如何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对执政党的治理基础和模式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执政党执政所赖以治理的前提、基础、规范和目的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型。从而为执政党执政能力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执政党;治理;宪政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学业的顺利进行遇到诸多障碍,最终容易以休学、退学告终。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学业进行过程中的障碍,探讨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受教育权利保护的路径。  关键词:心理疾病;受教育权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一、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日渐增加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早在1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9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从一个经济落后、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步入了工业化大国的行列。总结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工业化的经验可以得出:第一,推进工业化必须的领导。第二,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工业化战略正确的选择和及时的结合。第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第四,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对工业化的杠杆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成人教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改变,如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使成教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成人教育良性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观念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终
期刊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党员队伍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大学生党员肩负着崇高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党员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充分发挥示范功能,时时刻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所以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和规模直接影响着高校党组织的建设,我想更关系到祖国未来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在大学生党员中,存在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学生入党后,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