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9日,在上音歌剧院演出的“上海爱乐乐团红色经典交响音乐会”上,作为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参演音乐会之一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的压轴演出,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张艺执棒演绎吕其明的代表作《红旗颂》《铁道游击队》,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及近年吕其明新创作的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和弦乐合奏《祭》。
演出结束后,吕其明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登台致辞。他向指挥张艺和上海爱乐乐团致谢,感谢他们的精彩演绎,也感谢现场观众的聆听。
吕其明说:“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首先我作为一个老党员,向我们亲爱的党即将到来的百岁生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最热烈的祝贺!回想这70年,我只是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践行着我的入党誓言和承诺,传承着我的红色基因,用音乐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今天的音乐会有我的部分作品,是庆贺党的生日,也是我向党、向人民的一次汇报。这里我想说一点,《白求恩在晋察冀》和《祭》分别是去年和今年创作改编完成的,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给予批评指教。我已是鲐背之年,我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党、为人民写作,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主旋律创作跨越七十载
在红色音乐经典中,吕其明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用饱含激情的音符,写下一首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名篇。此次的“红色经典交响音乐会”演出的他的主旋律作品,创作时间跨越近七十年。
1956年,26岁的吕其明为电影《铁道游击队》配乐,创作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1965年2月,35岁的吕其明临危受命,短短一周就写出了《红旗颂》,深情描绘了开国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这部作品在第6届“上海之春”开幕式首演,随即成了每个国人心中最熟悉的旋律之一。
如今,即便已是91岁高龄,他毅然笔耕不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2020年,为抗击疫情的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吕其明提笔创作了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今年春节,吕其明又创作了弦乐合奏《祭》,献给为民族解放而捐躯的烈士们。“对我来说,《祭》与《红旗颂》《白求恩在晋察冀》同等分量,是我迎接建党百年的表达。”
扎根生活,精益求精
无论是《红旗颂》《铁道游击队》,还是新作《白求恩在晋察冀》《祭》,都用如诗如歌的旋律以场景再现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对此,吕其明谦逊地说:“我是搞电影的,1951年开始电影作曲工作,到现在整整70年,我在电影战线上写过很多的作品。因此我是一个老电影人,或者称为我是一个电影作曲家,仅此而已,其他的帽子我戴着都不合适。如果为祖国做的题材选错了,那就是我没尽到职责。”他始终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的创作渗透了他对生活的关注和艺术的转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里用到许多山东民歌的元素,这归功于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山东度过的几年时光。“我当时用业余时间搜集了大量的山东民歌、戏曲,研究当地音乐的调性和语言,成了我宝贵的创作素材。”他也从未放弃对《红旗颂》更臻完美的追求,多次打磨修改后,在该作品首演54年后才最终定稿,并在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进行了首演。
2020年3月,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吕其明不断看到“白衣战士”冲上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他问自己,“我作为作曲家应该做些什么?”多年珍藏于心的题材又跃动起来,他以自己为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音乐为素材,创作了单乐章的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白求恩》和《红旗颂》在我心目中是同样的分量,这是姊妹篇。《红旗颂》是宏观的;而《白求恩》是写一个人,微观的。但创作目的是共同的,就是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伟大的党。”尽管作品只有短短的17分钟,但吕其明反复修改不计其数,其间还主动召开专家讨论会,直到乐团开始为此次音乐会排练,吕老才暂时搁下了笔。
弦乐合奏《祭》酝酿于今年春节期间。“春节期间,我看到我们国家战胜疫情、脱贫攻坚的报道,非常欢欣鼓舞。可热闹的大年三十刚过,在大年初一时,我的心就冷静下来,并且感到一种悲悯。在所有人都庆祝胜利时,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有一个晚上,我一直激动到晚上十二点,通宵未眠,由此及彼,我想到了为新中国诞生而牺牲的烈士们,想写一部作品歌颂、缅怀革命先烈,庆祝胜利,于是有了《祭》,献给为民族解放而捐躯的烈士们。”吕其明说。
用真情讴歌美好与崇高
历数吕其明70年来的作品,95%都是主旋律作品。对吕其明来说,主旋律创作从不是一项任务或者应制作品,他也从不考虑报酬和名利,而是用倾注心血、用真情实感讴歌美好与崇高。“有人曾跟我开玩笑说,《红旗颂》如果按照著作权法收费的话,你现在是千万富翁,也可能是亿万富翁。但我没有这样做。我觉得我的作品有人喜欢指挥,有人喜欢听,我就满足了。我现在生活非常开心,国家给我退休工资,我不买房子、不买地,也没有高消费,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所以我现在很快乐,很轻松,生活得很自在。享受人民对我作品的爱,大家喜欢我,我多么开心!”
吕其明说:“回想起1945年9月1日,在老乡的家里,在油灯的照耀下,我一个15岁的年轻共产党员向党宣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作,这是我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我音乐人生的信念和追求。我在电影战线上做过一些事情,有过一些成绩,这都是党对我长期培养的结果,应该归功于党。没有党的培养,没有祖国人民对我的撫育,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我的内心充满着对党、对祖国人民的报恩之情。”而这些澎湃的真挚情感,正是他的作品打动一代又一代人的秘诀所在。“唯有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音乐才感动人心;只有扎根土壤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红旗颂》之所以能够被那么多人喜欢,只因为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感和人民对党、对祖国的感情在乐曲中交汇和共鸣。”
去年听完《白求恩在晋察冀》的试听后,原前线歌舞团团长王勇这样评价道:“最大的感觉,第一是真诚,第二是崇高。这是骨子里流淌出来的。吕老的作品为什么总是能打动人,旋律出来一下子直击人心灵?因为他真的是用心、用全部的情感去写的作品,而不是一个只用技法、技巧完成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听到了他心中从未磨灭的崇高理想,而这是这些作品的魂。现在抓主旋律的作品,怎么做、怎么抓,吕老的这部作品就是一部活教材。”
吕其明说自己还要创作下去。“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身体好,脑子不糊涂,我就一直写下去。我觉得我还年轻,还可以继续为党工作。这也是我应尽的责任。”
演出结束后,吕其明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登台致辞。他向指挥张艺和上海爱乐乐团致谢,感谢他们的精彩演绎,也感谢现场观众的聆听。
吕其明说:“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首先我作为一个老党员,向我们亲爱的党即将到来的百岁生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最热烈的祝贺!回想这70年,我只是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践行着我的入党誓言和承诺,传承着我的红色基因,用音乐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今天的音乐会有我的部分作品,是庆贺党的生日,也是我向党、向人民的一次汇报。这里我想说一点,《白求恩在晋察冀》和《祭》分别是去年和今年创作改编完成的,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给予批评指教。我已是鲐背之年,我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党、为人民写作,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主旋律创作跨越七十载
在红色音乐经典中,吕其明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用饱含激情的音符,写下一首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名篇。此次的“红色经典交响音乐会”演出的他的主旋律作品,创作时间跨越近七十年。
1956年,26岁的吕其明为电影《铁道游击队》配乐,创作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1965年2月,35岁的吕其明临危受命,短短一周就写出了《红旗颂》,深情描绘了开国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这部作品在第6届“上海之春”开幕式首演,随即成了每个国人心中最熟悉的旋律之一。
如今,即便已是91岁高龄,他毅然笔耕不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2020年,为抗击疫情的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吕其明提笔创作了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今年春节,吕其明又创作了弦乐合奏《祭》,献给为民族解放而捐躯的烈士们。“对我来说,《祭》与《红旗颂》《白求恩在晋察冀》同等分量,是我迎接建党百年的表达。”
扎根生活,精益求精
无论是《红旗颂》《铁道游击队》,还是新作《白求恩在晋察冀》《祭》,都用如诗如歌的旋律以场景再现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对此,吕其明谦逊地说:“我是搞电影的,1951年开始电影作曲工作,到现在整整70年,我在电影战线上写过很多的作品。因此我是一个老电影人,或者称为我是一个电影作曲家,仅此而已,其他的帽子我戴着都不合适。如果为祖国做的题材选错了,那就是我没尽到职责。”他始终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的创作渗透了他对生活的关注和艺术的转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里用到许多山东民歌的元素,这归功于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山东度过的几年时光。“我当时用业余时间搜集了大量的山东民歌、戏曲,研究当地音乐的调性和语言,成了我宝贵的创作素材。”他也从未放弃对《红旗颂》更臻完美的追求,多次打磨修改后,在该作品首演54年后才最终定稿,并在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进行了首演。
2020年3月,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吕其明不断看到“白衣战士”冲上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他问自己,“我作为作曲家应该做些什么?”多年珍藏于心的题材又跃动起来,他以自己为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音乐为素材,创作了单乐章的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白求恩》和《红旗颂》在我心目中是同样的分量,这是姊妹篇。《红旗颂》是宏观的;而《白求恩》是写一个人,微观的。但创作目的是共同的,就是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伟大的党。”尽管作品只有短短的17分钟,但吕其明反复修改不计其数,其间还主动召开专家讨论会,直到乐团开始为此次音乐会排练,吕老才暂时搁下了笔。
弦乐合奏《祭》酝酿于今年春节期间。“春节期间,我看到我们国家战胜疫情、脱贫攻坚的报道,非常欢欣鼓舞。可热闹的大年三十刚过,在大年初一时,我的心就冷静下来,并且感到一种悲悯。在所有人都庆祝胜利时,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有一个晚上,我一直激动到晚上十二点,通宵未眠,由此及彼,我想到了为新中国诞生而牺牲的烈士们,想写一部作品歌颂、缅怀革命先烈,庆祝胜利,于是有了《祭》,献给为民族解放而捐躯的烈士们。”吕其明说。
用真情讴歌美好与崇高
历数吕其明70年来的作品,95%都是主旋律作品。对吕其明来说,主旋律创作从不是一项任务或者应制作品,他也从不考虑报酬和名利,而是用倾注心血、用真情实感讴歌美好与崇高。“有人曾跟我开玩笑说,《红旗颂》如果按照著作权法收费的话,你现在是千万富翁,也可能是亿万富翁。但我没有这样做。我觉得我的作品有人喜欢指挥,有人喜欢听,我就满足了。我现在生活非常开心,国家给我退休工资,我不买房子、不买地,也没有高消费,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所以我现在很快乐,很轻松,生活得很自在。享受人民对我作品的爱,大家喜欢我,我多么开心!”
吕其明说:“回想起1945年9月1日,在老乡的家里,在油灯的照耀下,我一个15岁的年轻共产党员向党宣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作,这是我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我音乐人生的信念和追求。我在电影战线上做过一些事情,有过一些成绩,这都是党对我长期培养的结果,应该归功于党。没有党的培养,没有祖国人民对我的撫育,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我的内心充满着对党、对祖国人民的报恩之情。”而这些澎湃的真挚情感,正是他的作品打动一代又一代人的秘诀所在。“唯有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音乐才感动人心;只有扎根土壤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红旗颂》之所以能够被那么多人喜欢,只因为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感和人民对党、对祖国的感情在乐曲中交汇和共鸣。”
去年听完《白求恩在晋察冀》的试听后,原前线歌舞团团长王勇这样评价道:“最大的感觉,第一是真诚,第二是崇高。这是骨子里流淌出来的。吕老的作品为什么总是能打动人,旋律出来一下子直击人心灵?因为他真的是用心、用全部的情感去写的作品,而不是一个只用技法、技巧完成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听到了他心中从未磨灭的崇高理想,而这是这些作品的魂。现在抓主旋律的作品,怎么做、怎么抓,吕老的这部作品就是一部活教材。”
吕其明说自己还要创作下去。“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身体好,脑子不糊涂,我就一直写下去。我觉得我还年轻,还可以继续为党工作。这也是我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