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高效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基本道德与法治进行初步培养,尽可能地在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情况下给学生树立优质的道德与法治品质,因为该品质能够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更加顺利。
关键词:现实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调查发现,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兴趣,很多学生没有参加此课程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中也没有深入授课的欲望,最终导致该课程无法高效进行。因此,要努力将引起学生课程兴趣作为首要解决方案,可以将课程联系到生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对此课程产生新的感悟,提高学生的上课体验感,最终提升教学效率。
一、增添生活化教学导入,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力
对于小学生或幼儿来说,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兴趣教学”,即在课程中不断地引入新鲜事物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整堂课程的参与度。良好的兴趣成分的穿插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期待值,使学生尽可能地配合老师进行整堂课的教学并在此过程中学习与领悟到知识点本质。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兴趣教学法也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教学方法,但整堂课程的兴趣穿插已经不再适用于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对该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加入兴趣导入可以极大程度地引起初中学生的兴趣与共鸣,这种方式能够尽可能地激发出学生对于该节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
例如老师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课程时,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尽量准备自己从有记忆开始到现在与玩伴或者兄弟姐妹的合影照,并在课堂开始之前拿出来与同学们分享,有勇气的同学还可以站起来对这些照片里面的人物或者背景故事进行详細的介绍。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出于好奇会尽可能地准备出更多的关于自己与玩伴的照片,在细心准备过程中会对老师的要求产生较大的好奇心,并且当自己在对自身所准备的照片进行分享时,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会立马呈现在脑海中,这种情绪会支撑学生认真听完老师整节课程内容,并对老师课堂教学带有一定的期待性。通过将学生生活作为课堂导入内容,能够尽可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共鸣,保证课堂的整体秩序。
二、创造生活化教学内容,充实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
在此前的生活化课程导入部分已经可以引起学生较强的学习兴趣,但是光在课前部分引起学生兴趣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教材编者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订时会尽可能地将生活案例纳入教材内容中以增添教材的真实性与提升学生的亲切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案例在编写过程中可能不太符合学生的生活认识或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不太贴切,这种脱节会极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拉低学生的学习动力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如在教学“网络交往新时代”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生活中有关于网络好处与坏处的案例,并让学生针对此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剧本撰写与表演。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表演欲望与激情,会迫不及待地想在学生与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因此,学生会认真地参与到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中,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参与与表演增强对现实案例的理解,加强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实践,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通过“生活化”来增进学生对于案例的真实认识。研究发现,除在课堂中增加生活化元素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提高教学效率以外,在课堂之后增加课外实践课堂也能进一步地增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感知力,并且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受与感知迸发出更进一步的认识,这对提升教学水平与增加学科价值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生命的思考”这一章节时,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景点或者历史展馆进行实践参观与学习。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抗震纪念馆。大部分学生对于地震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地震中人们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与救援官兵与志愿者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这种震撼的情景会立刻引发学生对于“生命”这一词语的深度思考。他们会在观察的过程中通过实际展示产生对于生命的不同的看法,同时也可以通过人民、官兵、志愿者的表现迸发出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这种感觉会加深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努力、快乐、积极向上地学习与生活。
四、布置生活化教学任务,加强道德与法治学习程度
布置家庭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后通过一定的训练来加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此同时,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也可以将课堂的全部知识点进行新一轮的复习,除此之外,作业还可以起到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与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监督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掌握情况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激情,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点作业与任务,但形式可以与常规的考试类科目不同。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适当地增加生活类任务,让学生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完成一定的任务来加深对于课堂知识的认识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比如老师在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在家人间”时,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回忆自己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爱的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爱与家人表达爱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理解何为“爱在家人间”,并且努力将爱与家人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最终让学生不单单局限于在字面上对于爱与家人进行理解。在课程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爱与家人的含义与意义。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此部分内容与感情的理解,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布置一点课后生活小任务,内容和形式不限制,但是必须是学生自己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这时学生可能会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意,会再一次回忆家人对自己表达关心与关爱的情景,他们对此情景的进一步回忆与思考会加深对于爱的理解,那么在表达对家人的爱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帮爸爸妈妈洗衣服或者捶捶背,还有的同学可能会帮爷爷奶奶缝缝衣服等。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便完成了从被爱者到施爱者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会加深学生对于此节课程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最重要的一步是必须革新传统理念,将该课程纳入初中课程中,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等各个层面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甚至是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适当地将实际生活与课程内容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生活案例中感知到道德与法治的魅力,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完整的道德法治观。
参考文献
[1]柳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1(15):101-102.
[2]杜文娟.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2021(05):26-27.
[3]马德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知识文库,2021(04):114-115.
关键词:现实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调查发现,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兴趣,很多学生没有参加此课程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中也没有深入授课的欲望,最终导致该课程无法高效进行。因此,要努力将引起学生课程兴趣作为首要解决方案,可以将课程联系到生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对此课程产生新的感悟,提高学生的上课体验感,最终提升教学效率。
一、增添生活化教学导入,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力
对于小学生或幼儿来说,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兴趣教学”,即在课程中不断地引入新鲜事物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整堂课程的参与度。良好的兴趣成分的穿插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期待值,使学生尽可能地配合老师进行整堂课的教学并在此过程中学习与领悟到知识点本质。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兴趣教学法也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教学方法,但整堂课程的兴趣穿插已经不再适用于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对该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加入兴趣导入可以极大程度地引起初中学生的兴趣与共鸣,这种方式能够尽可能地激发出学生对于该节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
例如老师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课程时,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尽量准备自己从有记忆开始到现在与玩伴或者兄弟姐妹的合影照,并在课堂开始之前拿出来与同学们分享,有勇气的同学还可以站起来对这些照片里面的人物或者背景故事进行详細的介绍。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出于好奇会尽可能地准备出更多的关于自己与玩伴的照片,在细心准备过程中会对老师的要求产生较大的好奇心,并且当自己在对自身所准备的照片进行分享时,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会立马呈现在脑海中,这种情绪会支撑学生认真听完老师整节课程内容,并对老师课堂教学带有一定的期待性。通过将学生生活作为课堂导入内容,能够尽可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共鸣,保证课堂的整体秩序。
二、创造生活化教学内容,充实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
在此前的生活化课程导入部分已经可以引起学生较强的学习兴趣,但是光在课前部分引起学生兴趣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教材编者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订时会尽可能地将生活案例纳入教材内容中以增添教材的真实性与提升学生的亲切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案例在编写过程中可能不太符合学生的生活认识或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不太贴切,这种脱节会极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拉低学生的学习动力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如在教学“网络交往新时代”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生活中有关于网络好处与坏处的案例,并让学生针对此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剧本撰写与表演。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表演欲望与激情,会迫不及待地想在学生与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因此,学生会认真地参与到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中,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参与与表演增强对现实案例的理解,加强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实践,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通过“生活化”来增进学生对于案例的真实认识。研究发现,除在课堂中增加生活化元素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提高教学效率以外,在课堂之后增加课外实践课堂也能进一步地增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感知力,并且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受与感知迸发出更进一步的认识,这对提升教学水平与增加学科价值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生命的思考”这一章节时,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景点或者历史展馆进行实践参观与学习。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抗震纪念馆。大部分学生对于地震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地震中人们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与救援官兵与志愿者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这种震撼的情景会立刻引发学生对于“生命”这一词语的深度思考。他们会在观察的过程中通过实际展示产生对于生命的不同的看法,同时也可以通过人民、官兵、志愿者的表现迸发出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这种感觉会加深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努力、快乐、积极向上地学习与生活。
四、布置生活化教学任务,加强道德与法治学习程度
布置家庭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后通过一定的训练来加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此同时,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也可以将课堂的全部知识点进行新一轮的复习,除此之外,作业还可以起到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与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监督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掌握情况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激情,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点作业与任务,但形式可以与常规的考试类科目不同。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适当地增加生活类任务,让学生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完成一定的任务来加深对于课堂知识的认识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比如老师在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在家人间”时,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回忆自己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爱的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爱与家人表达爱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理解何为“爱在家人间”,并且努力将爱与家人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最终让学生不单单局限于在字面上对于爱与家人进行理解。在课程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爱与家人的含义与意义。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此部分内容与感情的理解,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布置一点课后生活小任务,内容和形式不限制,但是必须是学生自己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这时学生可能会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意,会再一次回忆家人对自己表达关心与关爱的情景,他们对此情景的进一步回忆与思考会加深对于爱的理解,那么在表达对家人的爱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帮爸爸妈妈洗衣服或者捶捶背,还有的同学可能会帮爷爷奶奶缝缝衣服等。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便完成了从被爱者到施爱者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会加深学生对于此节课程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最重要的一步是必须革新传统理念,将该课程纳入初中课程中,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等各个层面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甚至是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适当地将实际生活与课程内容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生活案例中感知到道德与法治的魅力,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完整的道德法治观。
参考文献
[1]柳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1(15):101-102.
[2]杜文娟.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2021(05):26-27.
[3]马德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知识文库,2021(0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