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任课教师若要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还需注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确保学生应有的情感被激发,对所学知识更加认同。针对该目标的实现,诸多一线教师相继展开了大量探索研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教材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挖掘三个方面进行简要总结。
关键词:课程资源;实践活动;开发利用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是以学生情感、道德与行为的正确引导作为教学方向,帮助学生实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塑造,促其形成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积极健康生活、正确法治观念的核心素养,因此,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非常重要。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素质、守法、懂法的全能型人才需求更迫切,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自身法治修养的提升,强化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自觉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同时能够应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约束自己的行为[1],妥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增设法治知识课程”。故而司法部、教育部、全国普法办在2016年6月28日联合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简称《大纲》),在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分阶段内容、开展途径等环节作出规定,旨在增强国民教育体系内法治教育的系统化与科学化水平,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这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号召,把“思想品德”课程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以期能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加强全面综合素质人才培养。
一、教材内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材属于基础性的课程资源,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提供主要的参考服务,为学生知识掌握提供课程资源。新课程教材观认为,教师是确保学生获得知识并实现全面发展的文化中介,为引导师生进行平等对话的牵引线,师生这两个主体在活动过程中的目的并非只是了解“话题”本身的内容,而是依靠“话题”的媒介来完成相互间的交流与探讨,进行经验与知识积累。基于这一全新教材观的引导,建议更多的重视教材中课程内容的有效使用,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科特征、把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意图以及教学目标制定等多方面入手,将教材作媒介和载体,科学合理地推进教学的开展,明确每单元、每节课的知识重点、难点,并能结合这一重要知识点帮助、引导学生进行课程资源拓展利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
二、教材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
(一)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实质上是指师生共同生活的广褒土地上蕴含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一切可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目标实现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将乡土资源融入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相关课程知识教学中有着积极意义。如在《文化自信》一课学习时,笔者先让学生收集梳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送王船”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教学内容对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视文学作品资源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并非是孤立的学科教学,而属于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和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影视文学作品中都蕴含了正面积极地法制道德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可将这些鲜活宝贵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使用,使其发挥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如在《做负责的人》中,可将影视作品《烈火英雄》作为课程延展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观看,引导他们与父母或同学说说自己对作品的观后感,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大局意识与责任意识。又如,在《心中有法》这一单元知识点学习时,可将“今日说法”中的某个节目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播放,或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观看,在下节课开始前,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短暂的讨论,让学生谈谈通过节目的观看都学到了什么法律知识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与分析的过程中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确保法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达到核心素养培养之效。
(三)生活化资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属于课程学习的基础,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了解、体验和感受,均是经现实生活逐渐发展的。生活中蕴含大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需结合课程内容巧妙地融入真实生活中的教育案例,提升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共鸣,让他们明白在今后的生活中若遇到相同或相似的事情该如何处理[2]。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真实生活案例引入后,需为学生提供思考与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或将自己的观点讲给同伴听,相互间进行观点的交流与探讨,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并让学生思维能力、交流合作学习能力均得到培养。如在《守护生命》教学中,可在课前收集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不断涌现出的守护生命的感人事迹,通过钟南山院士挤高铁餐车到武汉、18天争分夺秒建成雷神山医院、各地纷纷为武汉人民捐赠蔬菜与水果、货车司机不眠不休为武汉人民送菜送粮等素材的视频以及图片,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视频观看中,并配上“我爱你中国”的音乐,来唤起学生对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守护生命的感动之情,再由视频的播放转向课程教学知识讲解,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生命意识与情怀培养,使其意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并能夠在遇到困难与挫折后都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做到向阳而生,取得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时政热点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课本里所记载的内容理论性相当强,如果仅按照上面的内容为学生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或让其通过记背的方式学习是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的,学生难以领悟到其中传达的内涵,而中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3],故而教师需将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充分利用起来,在课堂教学时利用恰当的时机进行时政热点素材渗透,引导学生结合素材进行感悟、总结与探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但时政热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可生搬硬套,仅讲求现象,而不注重因果,不可将素材的引入变成讲故事、放电影,需引导学生对所引入的时政热点素材进行解读与点评,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分析、思考探索,教师不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在诠释政治现象时应以合理的方式获得学生认同,帮助其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如在《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关心国家发展》等课程教学中,可合理引入时政热点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国家利益观,使其正确看待国家利益及个人利益间的冲突。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已经得到了明显提升,可以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对国家与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不过,毕竟学生思维尚不成熟,且缺乏社会经验,在国家利益的认识上始终有误区,故而可将“美国制裁中兴与华为”事件,中印边境冲突事件的相关报道情况以图片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让学生结合这些热点新闻事件进行交流讨论,说说自己对这一系列事件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使学生能被戍邊官兵保家卫国的行为所感动,并珍惜现有的生活与学习机会;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牵涉到文化、军事、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多领域,而部分利益与国家生存死亡息息相关,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统一的,只有国家利益得到保障,个人利益才能得到维护。通过这些时政热点的引入,也让学生意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某些领域仍有薄弱环节,吾辈应自强,认真学习进而为国家发展出一份力!
三、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的自主挖掘利用
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开放性、灵活性极强的体验性学习过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获得感受与体验,了解课本上所讲授内容的含义,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4]。因此,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借助课外实践活动,结合单元知识点传达的主题进行生活化实践活动。如在《心中有法》这一单元知识学习后,还可让学生自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利用课后时间从书籍、报刊或网络上收集整理出一些与法相关的案例以板报等形式对法治意识以及法律救济途径等进行宣传,帮助学生掌握与法相关的知识,了解犯罪危害,意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做到自觉守法,建立正确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核心素养。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开展并非是为了培养法律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法治意识,从小做到敬畏法律,树立起宪法至上、规则至上的理念,明白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可为,遇到事情后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能够做到明辨是非,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并成长为心态健康、积极向上的阳光青年。
参考文献
[1]杜立飞.全方位开发课程资源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J].学周刊,2020(30):121-122.
[2]索南永吉.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J].读与写,2020(23):43.
[3]林燕.浅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资源的开发[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9(4):64-66.
[4]何舒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资源开发之我见[J].新课程·中学,2019(9):128-129.
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第六批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课题编号:W2020Z0104。
关键词:课程资源;实践活动;开发利用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是以学生情感、道德与行为的正确引导作为教学方向,帮助学生实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塑造,促其形成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积极健康生活、正确法治观念的核心素养,因此,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非常重要。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素质、守法、懂法的全能型人才需求更迫切,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自身法治修养的提升,强化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自觉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同时能够应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约束自己的行为[1],妥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增设法治知识课程”。故而司法部、教育部、全国普法办在2016年6月28日联合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简称《大纲》),在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分阶段内容、开展途径等环节作出规定,旨在增强国民教育体系内法治教育的系统化与科学化水平,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这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号召,把“思想品德”课程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以期能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加强全面综合素质人才培养。
一、教材内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材属于基础性的课程资源,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提供主要的参考服务,为学生知识掌握提供课程资源。新课程教材观认为,教师是确保学生获得知识并实现全面发展的文化中介,为引导师生进行平等对话的牵引线,师生这两个主体在活动过程中的目的并非只是了解“话题”本身的内容,而是依靠“话题”的媒介来完成相互间的交流与探讨,进行经验与知识积累。基于这一全新教材观的引导,建议更多的重视教材中课程内容的有效使用,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科特征、把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意图以及教学目标制定等多方面入手,将教材作媒介和载体,科学合理地推进教学的开展,明确每单元、每节课的知识重点、难点,并能结合这一重要知识点帮助、引导学生进行课程资源拓展利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
二、教材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
(一)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实质上是指师生共同生活的广褒土地上蕴含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一切可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目标实现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将乡土资源融入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相关课程知识教学中有着积极意义。如在《文化自信》一课学习时,笔者先让学生收集梳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送王船”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教学内容对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视文学作品资源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并非是孤立的学科教学,而属于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和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影视文学作品中都蕴含了正面积极地法制道德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可将这些鲜活宝贵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使用,使其发挥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如在《做负责的人》中,可将影视作品《烈火英雄》作为课程延展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观看,引导他们与父母或同学说说自己对作品的观后感,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大局意识与责任意识。又如,在《心中有法》这一单元知识点学习时,可将“今日说法”中的某个节目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播放,或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观看,在下节课开始前,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短暂的讨论,让学生谈谈通过节目的观看都学到了什么法律知识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与分析的过程中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确保法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达到核心素养培养之效。
(三)生活化资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属于课程学习的基础,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了解、体验和感受,均是经现实生活逐渐发展的。生活中蕴含大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需结合课程内容巧妙地融入真实生活中的教育案例,提升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共鸣,让他们明白在今后的生活中若遇到相同或相似的事情该如何处理[2]。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真实生活案例引入后,需为学生提供思考与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或将自己的观点讲给同伴听,相互间进行观点的交流与探讨,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并让学生思维能力、交流合作学习能力均得到培养。如在《守护生命》教学中,可在课前收集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不断涌现出的守护生命的感人事迹,通过钟南山院士挤高铁餐车到武汉、18天争分夺秒建成雷神山医院、各地纷纷为武汉人民捐赠蔬菜与水果、货车司机不眠不休为武汉人民送菜送粮等素材的视频以及图片,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视频观看中,并配上“我爱你中国”的音乐,来唤起学生对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守护生命的感动之情,再由视频的播放转向课程教学知识讲解,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生命意识与情怀培养,使其意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并能夠在遇到困难与挫折后都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做到向阳而生,取得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时政热点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课本里所记载的内容理论性相当强,如果仅按照上面的内容为学生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或让其通过记背的方式学习是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的,学生难以领悟到其中传达的内涵,而中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3],故而教师需将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充分利用起来,在课堂教学时利用恰当的时机进行时政热点素材渗透,引导学生结合素材进行感悟、总结与探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但时政热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可生搬硬套,仅讲求现象,而不注重因果,不可将素材的引入变成讲故事、放电影,需引导学生对所引入的时政热点素材进行解读与点评,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分析、思考探索,教师不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在诠释政治现象时应以合理的方式获得学生认同,帮助其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如在《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关心国家发展》等课程教学中,可合理引入时政热点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国家利益观,使其正确看待国家利益及个人利益间的冲突。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已经得到了明显提升,可以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对国家与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不过,毕竟学生思维尚不成熟,且缺乏社会经验,在国家利益的认识上始终有误区,故而可将“美国制裁中兴与华为”事件,中印边境冲突事件的相关报道情况以图片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让学生结合这些热点新闻事件进行交流讨论,说说自己对这一系列事件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使学生能被戍邊官兵保家卫国的行为所感动,并珍惜现有的生活与学习机会;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牵涉到文化、军事、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多领域,而部分利益与国家生存死亡息息相关,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统一的,只有国家利益得到保障,个人利益才能得到维护。通过这些时政热点的引入,也让学生意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某些领域仍有薄弱环节,吾辈应自强,认真学习进而为国家发展出一份力!
三、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的自主挖掘利用
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开放性、灵活性极强的体验性学习过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获得感受与体验,了解课本上所讲授内容的含义,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4]。因此,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借助课外实践活动,结合单元知识点传达的主题进行生活化实践活动。如在《心中有法》这一单元知识学习后,还可让学生自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利用课后时间从书籍、报刊或网络上收集整理出一些与法相关的案例以板报等形式对法治意识以及法律救济途径等进行宣传,帮助学生掌握与法相关的知识,了解犯罪危害,意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做到自觉守法,建立正确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核心素养。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开展并非是为了培养法律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法治意识,从小做到敬畏法律,树立起宪法至上、规则至上的理念,明白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可为,遇到事情后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能够做到明辨是非,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并成长为心态健康、积极向上的阳光青年。
参考文献
[1]杜立飞.全方位开发课程资源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J].学周刊,2020(30):121-122.
[2]索南永吉.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J].读与写,2020(23):43.
[3]林燕.浅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资源的开发[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9(4):64-66.
[4]何舒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资源开发之我见[J].新课程·中学,2019(9):128-129.
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第六批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课题编号:W2020Z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