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心理品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和源泉。本文从教师的关爱、教师的高超水平、教师的高尚品德三方面阐述了激发、刺激、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品质 学习兴趣 情感关爱 高超技艺 高尚品德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只有当学生真正喜爱所学的东西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乐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只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好功课的前提,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已为大家所共识,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艺术等方面作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究,但大多数人很少注意甚至忽略了自身因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因素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巨大的作用,它是隐性因素,具有自然的影响力,这种兴趣所产生的学习动力,要比显性因素来得更为强大、持久、深远。
一、教师的关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老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会更深沉地热爱教师。“亲其师,而信其道”,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爱教师进而爱及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就能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取得满意的成绩。反之,如果师生情感格格不入,彼此厌烦,教师经常冷淡、训斥学生,就会削弱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注入情感,以饱满、乐观、热情的情绪走上讲台,让情感通过自己对学生的表情、语言、神态、目光等方式,微妙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希望与鼓励,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做出积极主动的反映,学而有趣,趣而愿学。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注意情感的表达,特别是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生活遇到挫折时,身体不适生病时,都是教师表达真挚情感的时机。
二、教师的高超水平能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湛的教学技巧,高昂的教学热情,简洁幽默的语言,紧凑协调的课堂节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无疑会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崇敬、相信能力强者,是人们的普通心理,愿意接近与崇拜教学高手,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一个知识渊博、造诣高深、能力高超的教师,即使走上讲台尚未开口施教,学生已经对他充分信任,从而学习的兴趣也受到刺激和启动。这样一来,学生对教师的施教内容就乐于接纳,主动探究,并愉快主动地把教师的教诲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重要的授课方式,那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具有怎样高超的技艺才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仅从几个方面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要驾驭科学严谨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吃透教材,对课堂所授内容了如指掌,每个字、每句话都要弄懂,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充分体现知识的智慧和力量,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教师自身扎实的知识功底应是课堂上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反之,教师对所授教学内容似是而非,心中无底,必然心怀疑虑、心情紧张,在课堂上感到无从下手,语无伦次。久而久之,便会引起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怀疑,势必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2.要使用生动新颖的教学语言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可见,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关键因素之一。
现在学生身处信息社会,对各种知识、信息接受得较快,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只有和他们“同步”,才能吸引他们,才能有共同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应生动新颖、准确科学、逻辑严密、富有哲理,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可这仅仅依靠几本教科书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具有职业的敏感,需要依靠平时对时事政治、社会信息、学术交流的关注,甚至需要对生活的热爱,在长期的学习积累中渐趋完善。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语言修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要应用合理科学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节奏,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优化的课堂教学节奏,能使学生保持自始至终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探究应用合理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节奏,同人的思想感情一样,是千变万化的,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的学生水平,教学节奏也不一样。所以教师首先要精通教学大纲,对教学整体进行构思设计,对教学时间精心安排,对教学过程全面组织,对教学節奏要因课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巧妙地掌握,张弛得体。只有把握好了教学节奏,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目标实施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示自我优势和才能。
三、教师的高尚品德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身教重于言教”。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教师,作为文明理念的传播者,他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教师树立的形象作用是用语言来说服所无法达到的。这是因为学生接受老师讲授知识时,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教师如果言行一致,情操高尚,则具有人格感召力,学生才会从内心信服,才乐意学习;反之,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会不以为然,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厌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品行端正,言行一致,严于律己,以身立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熏陶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四、教师的高昂情绪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教师走下讲台,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诸多不愉快的事情,家庭琐事、工作压力难免会影响心情。作为一名当代教师,一定不要把这种不愉快的表情带入课堂,一定不要带着低落的情绪步入教室。因为学生最敏感、最善于观察,这种不愉快的表情、低落的情绪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当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调节情绪,面带微笑,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态,保持最佳状况,让课堂充满欢乐与笑声,使教与学的活动达到高潮。
总之,教师心理品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从教获得理想效果的必要心理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培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
关键词:心理品质 学习兴趣 情感关爱 高超技艺 高尚品德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只有当学生真正喜爱所学的东西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乐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只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好功课的前提,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已为大家所共识,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艺术等方面作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究,但大多数人很少注意甚至忽略了自身因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因素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巨大的作用,它是隐性因素,具有自然的影响力,这种兴趣所产生的学习动力,要比显性因素来得更为强大、持久、深远。
一、教师的关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老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会更深沉地热爱教师。“亲其师,而信其道”,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爱教师进而爱及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就能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取得满意的成绩。反之,如果师生情感格格不入,彼此厌烦,教师经常冷淡、训斥学生,就会削弱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注入情感,以饱满、乐观、热情的情绪走上讲台,让情感通过自己对学生的表情、语言、神态、目光等方式,微妙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希望与鼓励,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做出积极主动的反映,学而有趣,趣而愿学。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注意情感的表达,特别是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生活遇到挫折时,身体不适生病时,都是教师表达真挚情感的时机。
二、教师的高超水平能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湛的教学技巧,高昂的教学热情,简洁幽默的语言,紧凑协调的课堂节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无疑会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崇敬、相信能力强者,是人们的普通心理,愿意接近与崇拜教学高手,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一个知识渊博、造诣高深、能力高超的教师,即使走上讲台尚未开口施教,学生已经对他充分信任,从而学习的兴趣也受到刺激和启动。这样一来,学生对教师的施教内容就乐于接纳,主动探究,并愉快主动地把教师的教诲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重要的授课方式,那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具有怎样高超的技艺才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仅从几个方面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要驾驭科学严谨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吃透教材,对课堂所授内容了如指掌,每个字、每句话都要弄懂,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充分体现知识的智慧和力量,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教师自身扎实的知识功底应是课堂上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反之,教师对所授教学内容似是而非,心中无底,必然心怀疑虑、心情紧张,在课堂上感到无从下手,语无伦次。久而久之,便会引起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怀疑,势必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2.要使用生动新颖的教学语言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可见,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关键因素之一。
现在学生身处信息社会,对各种知识、信息接受得较快,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只有和他们“同步”,才能吸引他们,才能有共同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应生动新颖、准确科学、逻辑严密、富有哲理,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可这仅仅依靠几本教科书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具有职业的敏感,需要依靠平时对时事政治、社会信息、学术交流的关注,甚至需要对生活的热爱,在长期的学习积累中渐趋完善。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语言修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要应用合理科学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节奏,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优化的课堂教学节奏,能使学生保持自始至终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探究应用合理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节奏,同人的思想感情一样,是千变万化的,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的学生水平,教学节奏也不一样。所以教师首先要精通教学大纲,对教学整体进行构思设计,对教学时间精心安排,对教学过程全面组织,对教学節奏要因课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巧妙地掌握,张弛得体。只有把握好了教学节奏,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目标实施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示自我优势和才能。
三、教师的高尚品德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身教重于言教”。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教师,作为文明理念的传播者,他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教师树立的形象作用是用语言来说服所无法达到的。这是因为学生接受老师讲授知识时,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教师如果言行一致,情操高尚,则具有人格感召力,学生才会从内心信服,才乐意学习;反之,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会不以为然,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厌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品行端正,言行一致,严于律己,以身立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熏陶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四、教师的高昂情绪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教师走下讲台,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诸多不愉快的事情,家庭琐事、工作压力难免会影响心情。作为一名当代教师,一定不要把这种不愉快的表情带入课堂,一定不要带着低落的情绪步入教室。因为学生最敏感、最善于观察,这种不愉快的表情、低落的情绪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当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调节情绪,面带微笑,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态,保持最佳状况,让课堂充满欢乐与笑声,使教与学的活动达到高潮。
总之,教师心理品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从教获得理想效果的必要心理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培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