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专家预测:世界加工中心将要东移,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这就意味着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潜在需求市场。面对机遇,我国在劳动力资源上是否准备好了呢?我国城镇共有7.4亿职工,其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而在这一半的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5%,这与发达国家的15%、50%、35%正好相反。
面对这一现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其中包括加快高级技校的发展步伐。我国现有高级技校多是由技工学校发展而来的,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今,在培养各级各类技术工人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高级技校应该有能力承担起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
不可否认,高级技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如经费不足造成教学设备、设施投入不足师资队伍提高跟不上发展要求;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理论底蕴不足,教学研究和创新不够;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及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部分“高技能人才”难以得到用工单位的认可,因而社会上存有“高级以上的技术工人能否直接从学校培养”的疑惑。如何让学生走出校门后能被企业认可,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真正适应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这是目前高级技校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点课题。
笔者认为,名师、名生、名专业构成了名校的基本框架,是高级技校创品牌,走好直接从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的基础和前提。
名师
就是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名师”,提高师资水平,优化师资结构。从技校变成高级技校,培养学生的层次提高了,必须提升师资层次。只有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只有师资队伍的特色,才能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因此它是创建一流品牌学校的关键。笔者认为,实施“名师”工程可从校内师资优势强化和校外师资优势互补两方面着手。
校内师资优势强化
纵观各类高级技校,其突出的优势并不在于一般的普教能力或高考的升学率,而是培养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这是高级技校市场竞争的无形资产,该无形资产形成的核心就是拥有一支具有自身特色的师资队伍。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自身优势,将其强化,让其提升。
一是在激励手段上,通过逐步实行职务聘任到岗位聘任的过渡,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以此激活教师队伍,在教师中形成奋发向上,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的良好氛围。改革内部分配制度,提高名师,专业特长鲜明、工作好、业务强、业绩突出的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实行学科带头人、专业领衔教师特殊津贴,合理拉大拔尖人才与一般人才之间的收入差距,稳定核心教师(名师)队伍,做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探索年薪制,期权制,以教学能力定级、定薪等改革之路,从制度和政策上激励人才脱颖而出。
二是既要“用人”更要“育人”,通过各种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专业水平。由于历史原因,技工学校的理论与实训教师一般是分开的,来源于正规院校的教师多为理论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实训教师多为来自于企业的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师傅或原技校毕业留校生,这类教师专业理论欠缺,教学组织能力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级技校教师水平整体偏低,也使理论教学和实训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塑造一批既能讲好专业理论课,又有较强动手能力,还能指导实训的“双师型”教师是高级技校特色名师的基础和前提,是名师工程的重要部分。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送出去是指组织、引导和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修学习,可有目的、有计划地派送具有一定学历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生产实践,与工人师傅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动手能力、一线生产知识和职业意识,与工程技术人员同工作,了解和熟悉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请进来指的是每年(学期)均请有关专家到学校开办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方面的讲座,让教师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教学思路,为培养出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合格高级技能人才打下基础。
三是以创新教研教改为依托,以科研为动力启动名师工程。教学研究工作应与实践紧密结合,根据教学需要设立科研课题,研究出成果及时试点推广。尤其应注意组织学校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使他们在同一课题目标下,各自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既合作又竞争,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教师的教研动力。这种将教师有组织地纳入到创造性学习、研究中去的做法,将为形成以理实一体化教师为主体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师队伍提供保证。
校外师资优势互补
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外聘教师队伍是高级技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队伍的人员可由工厂企业的退休或现职工程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构成。他们既可为学生上课,也可为校内教师进修辅导;既激活了校内教师队伍的活力,增强了他们的紧迫感和上进心,又补充了师资尤其是实习教师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起到校内外人才优势互补的作用,优化了学校整体师资结构,让学校更多地吸取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
名生
高级技校的毕业生直面市场,毕业生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在企业和市场上的形象。要让本地区企业尤其是效益好的企业,用工时首先想到高级技校的学生,就要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合格毕业生,尤其是需着力打造“尖子”,有意识地培养企业关键技术人才,铸就“高薪”学生,塑造品牌、特色学生。在名生的培养过程中,除让他们具有爱岗敬业、好学善学、团结协助、安全文明、勇于创新的职业素质外,可着重从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和较强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两方面着手:
高新技术操作能力
高级技校毕业生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应具有对高、精、新的工艺和机器设备的掌握和操作能力,技术革新和创新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工种复合操作能力。
较强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指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生产班(组)、生产线管理和技能指导能力,能合理地组织一线生产和有效地进行班组管理。
名专业
指的是高级技校要有自己的品牌专业。各学校由于人员、设备、经费及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专业发展都面面俱到,必须依据本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走向,结合自身条件和特长,挖掘办学优势,有重点地培育几个重点专业加以优化建设,形成特色专业,并逐步让市场认可,形成品牌。重点专业选择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特色性、实用性。
面对这一现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其中包括加快高级技校的发展步伐。我国现有高级技校多是由技工学校发展而来的,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今,在培养各级各类技术工人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高级技校应该有能力承担起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
不可否认,高级技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如经费不足造成教学设备、设施投入不足师资队伍提高跟不上发展要求;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理论底蕴不足,教学研究和创新不够;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及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部分“高技能人才”难以得到用工单位的认可,因而社会上存有“高级以上的技术工人能否直接从学校培养”的疑惑。如何让学生走出校门后能被企业认可,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真正适应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这是目前高级技校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点课题。
笔者认为,名师、名生、名专业构成了名校的基本框架,是高级技校创品牌,走好直接从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的基础和前提。
名师
就是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名师”,提高师资水平,优化师资结构。从技校变成高级技校,培养学生的层次提高了,必须提升师资层次。只有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只有师资队伍的特色,才能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因此它是创建一流品牌学校的关键。笔者认为,实施“名师”工程可从校内师资优势强化和校外师资优势互补两方面着手。
校内师资优势强化
纵观各类高级技校,其突出的优势并不在于一般的普教能力或高考的升学率,而是培养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这是高级技校市场竞争的无形资产,该无形资产形成的核心就是拥有一支具有自身特色的师资队伍。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自身优势,将其强化,让其提升。
一是在激励手段上,通过逐步实行职务聘任到岗位聘任的过渡,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以此激活教师队伍,在教师中形成奋发向上,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的良好氛围。改革内部分配制度,提高名师,专业特长鲜明、工作好、业务强、业绩突出的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实行学科带头人、专业领衔教师特殊津贴,合理拉大拔尖人才与一般人才之间的收入差距,稳定核心教师(名师)队伍,做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探索年薪制,期权制,以教学能力定级、定薪等改革之路,从制度和政策上激励人才脱颖而出。
二是既要“用人”更要“育人”,通过各种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专业水平。由于历史原因,技工学校的理论与实训教师一般是分开的,来源于正规院校的教师多为理论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实训教师多为来自于企业的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师傅或原技校毕业留校生,这类教师专业理论欠缺,教学组织能力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级技校教师水平整体偏低,也使理论教学和实训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塑造一批既能讲好专业理论课,又有较强动手能力,还能指导实训的“双师型”教师是高级技校特色名师的基础和前提,是名师工程的重要部分。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送出去是指组织、引导和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修学习,可有目的、有计划地派送具有一定学历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生产实践,与工人师傅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动手能力、一线生产知识和职业意识,与工程技术人员同工作,了解和熟悉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请进来指的是每年(学期)均请有关专家到学校开办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方面的讲座,让教师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教学思路,为培养出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合格高级技能人才打下基础。
三是以创新教研教改为依托,以科研为动力启动名师工程。教学研究工作应与实践紧密结合,根据教学需要设立科研课题,研究出成果及时试点推广。尤其应注意组织学校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使他们在同一课题目标下,各自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既合作又竞争,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教师的教研动力。这种将教师有组织地纳入到创造性学习、研究中去的做法,将为形成以理实一体化教师为主体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师队伍提供保证。
校外师资优势互补
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外聘教师队伍是高级技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队伍的人员可由工厂企业的退休或现职工程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构成。他们既可为学生上课,也可为校内教师进修辅导;既激活了校内教师队伍的活力,增强了他们的紧迫感和上进心,又补充了师资尤其是实习教师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起到校内外人才优势互补的作用,优化了学校整体师资结构,让学校更多地吸取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
名生
高级技校的毕业生直面市场,毕业生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在企业和市场上的形象。要让本地区企业尤其是效益好的企业,用工时首先想到高级技校的学生,就要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合格毕业生,尤其是需着力打造“尖子”,有意识地培养企业关键技术人才,铸就“高薪”学生,塑造品牌、特色学生。在名生的培养过程中,除让他们具有爱岗敬业、好学善学、团结协助、安全文明、勇于创新的职业素质外,可着重从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和较强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两方面着手:
高新技术操作能力
高级技校毕业生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应具有对高、精、新的工艺和机器设备的掌握和操作能力,技术革新和创新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工种复合操作能力。
较强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指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生产班(组)、生产线管理和技能指导能力,能合理地组织一线生产和有效地进行班组管理。
名专业
指的是高级技校要有自己的品牌专业。各学校由于人员、设备、经费及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专业发展都面面俱到,必须依据本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走向,结合自身条件和特长,挖掘办学优势,有重点地培育几个重点专业加以优化建设,形成特色专业,并逐步让市场认可,形成品牌。重点专业选择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特色性、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