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homas Hirschhorn此番于上海明当代美术馆打造的新作品《重塑》的“废墟”场景中。在屋顶上赫然地悬挂着两条以红字书写的醒目横幅。其中一条横幅写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而另一条横幅上的标语则引自Antonio Gramsci(安东尼奥·葛兰西)的一段话,“毁坏是困难的,的确,它和创造一样困难”(“Destruction is difficult.
在Thomas Hirschhorn此番于上海明当代美术馆打造的新作品《重塑》的“废墟”场景中。在屋顶上赫然地悬挂着两条以红字书写的醒目横幅。其中一条横幅写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而另一条横幅上的标语则引自Antonio Gramsci(安东尼奥·葛兰西)的一段话,“毁坏是困难的,的确,它和创造一样困难”(“Destruction is difficult.lt is-indeed-as difficuIt as creation”)。确实如此。在历史长河中。这些观点也无限被事实验证:破坏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极有可能是更好的开始。创造新事物与毁坏旧事物,都是思想与身体上的解放行为。艺术家Thomas Hirschhorn也利用了这一观念。在他的《重塑》中。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亲手创造新世界的契机,创造一个自由意识形态下的新世界。
创造与毁坏。都是一个美学层面的挑战,是一场关于美学的较量。而要雕塑它,就要抵御住创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不稳定性以及紧张感。“重塑”意味着给予新的形式、新的形态、新的形状,或再次雕塑——用不同的方式雕塑。“创造”和“毁坏”如相爱相杀的一对情人,相互交织,相互排斥,错综复杂。
“废墟”与“重塑”一种堪比“災难片”的艺术姿态
1957年生于瑞士伯恩的Thomas Hirschhorn曾于1978至1983年间,在苏黎世高等艺术学院求学,并于日后迁居巴黎。与他低调的作风截然相反,他的作品中却被赋予了无限的张力与创造力,以及无止境的破坏力。正如他闻名于世的系列作品。废墟”所树立的独树一帜的、一种自带破坏性的艺术存在。这些看似凌乱而意味深长的美学作品,使Thomas曾获多项艺术大奖,如马塞尔·杜尚奖、约瑟夫·博伊斯奖、库尔特·施维特斯奖以及梅雷特·奥本海姆奖等,让他的“废墟”等创造性作品活跃于世界各处。
Thomas Hirschhom的作品大量展出于美术馆、画廊及艺术展中。这其中包括了1999年及201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第27届圣保罗双年展、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瑞士馆、巴黎东京宫三年展、第9届上海双年展、圣彼得堡的第10届欧洲宣言展、南伦敦画廊展览、奥尔胡斯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及科索沃国家美术馆的展览等。在Thomas的每一个展览中,他都始终坚持着自己对于公共开放性的主张。
“重塑”是一个艺术主张,要赋予废墟以形式是问题之所在,要赋予灾难以形式是美学的挑战。创造毁坏是困难的,对Thomas来说,这意味着在脑海中移走事物、拆除事物,以此作为一种“想法”,一种艺术逻辑。作为一种艺术姿态,它可以改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