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导儿童家长和社会公众树立科学育儿理念,普及婴幼儿喂养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以下简称《信息》)。
《信息》指出,婴幼儿喂养主要包括儿童从出生到3岁期间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合理膳食和饮食行为培养。这一时期是生命最初1000天中的重要阶段,科学良好的喂养有利于促进儿童健康,为其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0~6个月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
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免疫活性物质和水分,能满足0~6个月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6个月内的健康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不需要添加水和其他食物。早产儿、低体重儿更加提倡母乳喂养。母亲应当按需哺乳,确保婴儿摄入足够乳汁。
二、母乳喂养能够有效促进母婴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婴儿患感冒、腹泻、肺炎等疾病的风险,减少成年后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促进大脑发育,增进亲子关系。母乳喂养还可减少母亲产后出血、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三、特殊情形下母乳喂养,应当听从医务人员指导
哺乳母亲患病时,应当及时咨询医务人员,了解疾病和用药对母乳喂养的影响,遵循医务人员意见,确定是否继续母乳喂养。
四、婴儿6个月起应当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
6个月后单一母乳喂养已不能完全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应当在继续母乳喂养基础上引入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这一时期,婴儿进食能力日渐完善,是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此外,6个月前后也是婴儿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添加辅食能够帮助婴儿逐步适应不同食物,促进味觉发育,锻炼咀嚼、吞咽和消化功能,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母乳喂养可持续至2岁及以上,保障婴幼儿获取足够的营养素和能量。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婴儿,满6个月也要及时添加辅食。
五、添加辅食坚持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种到多种,引导婴儿逐步适应
添加辅食应从每日一次开始,尝试在一餐中以辅食替代部分母乳,逐步过渡到以单独一餐辅食替代一次母乳。添加辅食还应当从单一食物开始,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逐次引入。开始可选择含铁丰富的泥糊状食物,每次喂食一小勺,逐渐加量。父母和养育人要耐心鼓励婴儿尝试新的食物,留意观察婴儿反应。待婴儿2~3日习惯一种新食物口味后,再添加另外一种,逐步刺激婴儿味觉发育。引入新食物2日内,婴儿若出现皮疹、腹泻、呕吐等轻微不适,应当暂停添加,待症状好转后再次尝試小量喂食。若仍出现不适或症状严重,应当及时就医。
六、6个月至2岁期间逐步增加辅食添加的频次、种类,确保婴幼儿良好生长发育
婴幼儿辅食添加频次、种类不足,将明显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贫血、低体重、生长迟缓、智力发育落后等健康问题。6~9个月婴儿,每日需要添加辅食1~2次,哺乳4~5次。9~12个月婴儿,每日添加辅食增为2~3次,哺乳降为2~3次。1~2岁幼儿鼓励尝试家庭膳食,每日与家庭成员共同进食3餐,其间加餐2次,并继续母乳喂养。制作辅食的食物包括谷薯类、豆类和坚果类、动物性食物、蛋、含维生素A丰富的蔬果、其他蔬果、奶类及奶制品等7类。添加辅食种类每日应不少于4种,并且至少要包括一种动物性食物、一种蔬菜和一种谷薯类食物。
七、逐渐调整辅食质地,满足6个月至2岁婴幼儿所需营养素和能量供给
6个月至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营养和能量需求高。这个阶段婴幼儿胃容量有限,因此辅食质地需保持足够稠度,与婴幼儿的咀嚼、吞咽能力相适应。婴幼儿的辅食应从泥糊状逐步过渡到团块状固体食物。婴儿6个月之后添加泥糊状食物,9个月过渡到带小颗粒的稠粥、烂面条、肉末、碎菜等,10~12个月食物应当更稠,并可尝试块状食物。1岁以后吃软烂饭,2岁左右接近家庭日常饮食。
八、耐心鼓励婴幼儿进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婴幼儿2~3岁基本独立进食,喂养方式发生变化。父母和养育人要营造快乐、轻松的进食环境,鼓励但不强迫婴幼儿进食。婴幼儿进餐时不看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每次进餐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30分钟。
九、提倡家庭自制食物,控制婴幼儿糖和盐的摄入
鼓励家庭选择新鲜、营养丰富的食材,自制多样化食物,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味觉体验,促进其味觉发育。1岁以内婴儿辅食应当保持原味,不加盐、糖等调味品。1岁以后辅食要少盐少糖。2岁后幼儿食用家庭膳食,仍要少盐少糖,避免食用腌制品、含糖饮料等高盐高糖食物。2岁以内婴幼儿辅食宜单独制作,保持食物清洁卫生,预防腹泻和其他疾病。
十、定期评价婴幼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及时获取科学喂养指导
营养评价和健康指导是儿童健康检查服务的重要内容。1岁以内婴儿应当在3个月、6个月、8个月和12个月时,1~3岁幼儿在18个月、24个月、30个月和36个月时,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妇幼保健院接受健康检查,评价其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喂养行为。
《信息》指出,婴幼儿喂养主要包括儿童从出生到3岁期间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合理膳食和饮食行为培养。这一时期是生命最初1000天中的重要阶段,科学良好的喂养有利于促进儿童健康,为其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0~6个月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
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免疫活性物质和水分,能满足0~6个月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6个月内的健康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不需要添加水和其他食物。早产儿、低体重儿更加提倡母乳喂养。母亲应当按需哺乳,确保婴儿摄入足够乳汁。
二、母乳喂养能够有效促进母婴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婴儿患感冒、腹泻、肺炎等疾病的风险,减少成年后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促进大脑发育,增进亲子关系。母乳喂养还可减少母亲产后出血、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三、特殊情形下母乳喂养,应当听从医务人员指导
哺乳母亲患病时,应当及时咨询医务人员,了解疾病和用药对母乳喂养的影响,遵循医务人员意见,确定是否继续母乳喂养。
四、婴儿6个月起应当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
6个月后单一母乳喂养已不能完全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应当在继续母乳喂养基础上引入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这一时期,婴儿进食能力日渐完善,是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此外,6个月前后也是婴儿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添加辅食能够帮助婴儿逐步适应不同食物,促进味觉发育,锻炼咀嚼、吞咽和消化功能,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母乳喂养可持续至2岁及以上,保障婴幼儿获取足够的营养素和能量。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婴儿,满6个月也要及时添加辅食。
五、添加辅食坚持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种到多种,引导婴儿逐步适应
添加辅食应从每日一次开始,尝试在一餐中以辅食替代部分母乳,逐步过渡到以单独一餐辅食替代一次母乳。添加辅食还应当从单一食物开始,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逐次引入。开始可选择含铁丰富的泥糊状食物,每次喂食一小勺,逐渐加量。父母和养育人要耐心鼓励婴儿尝试新的食物,留意观察婴儿反应。待婴儿2~3日习惯一种新食物口味后,再添加另外一种,逐步刺激婴儿味觉发育。引入新食物2日内,婴儿若出现皮疹、腹泻、呕吐等轻微不适,应当暂停添加,待症状好转后再次尝試小量喂食。若仍出现不适或症状严重,应当及时就医。
六、6个月至2岁期间逐步增加辅食添加的频次、种类,确保婴幼儿良好生长发育
婴幼儿辅食添加频次、种类不足,将明显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贫血、低体重、生长迟缓、智力发育落后等健康问题。6~9个月婴儿,每日需要添加辅食1~2次,哺乳4~5次。9~12个月婴儿,每日添加辅食增为2~3次,哺乳降为2~3次。1~2岁幼儿鼓励尝试家庭膳食,每日与家庭成员共同进食3餐,其间加餐2次,并继续母乳喂养。制作辅食的食物包括谷薯类、豆类和坚果类、动物性食物、蛋、含维生素A丰富的蔬果、其他蔬果、奶类及奶制品等7类。添加辅食种类每日应不少于4种,并且至少要包括一种动物性食物、一种蔬菜和一种谷薯类食物。
七、逐渐调整辅食质地,满足6个月至2岁婴幼儿所需营养素和能量供给
6个月至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营养和能量需求高。这个阶段婴幼儿胃容量有限,因此辅食质地需保持足够稠度,与婴幼儿的咀嚼、吞咽能力相适应。婴幼儿的辅食应从泥糊状逐步过渡到团块状固体食物。婴儿6个月之后添加泥糊状食物,9个月过渡到带小颗粒的稠粥、烂面条、肉末、碎菜等,10~12个月食物应当更稠,并可尝试块状食物。1岁以后吃软烂饭,2岁左右接近家庭日常饮食。
八、耐心鼓励婴幼儿进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婴幼儿2~3岁基本独立进食,喂养方式发生变化。父母和养育人要营造快乐、轻松的进食环境,鼓励但不强迫婴幼儿进食。婴幼儿进餐时不看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每次进餐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30分钟。
九、提倡家庭自制食物,控制婴幼儿糖和盐的摄入
鼓励家庭选择新鲜、营养丰富的食材,自制多样化食物,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味觉体验,促进其味觉发育。1岁以内婴儿辅食应当保持原味,不加盐、糖等调味品。1岁以后辅食要少盐少糖。2岁后幼儿食用家庭膳食,仍要少盐少糖,避免食用腌制品、含糖饮料等高盐高糖食物。2岁以内婴幼儿辅食宜单独制作,保持食物清洁卫生,预防腹泻和其他疾病。
十、定期评价婴幼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及时获取科学喂养指导
营养评价和健康指导是儿童健康检查服务的重要内容。1岁以内婴儿应当在3个月、6个月、8个月和12个月时,1~3岁幼儿在18个月、24个月、30个月和36个月时,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妇幼保健院接受健康检查,评价其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喂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