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起南宋,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南宋是一个偏安王朝,军事上妥协、投降,苟且偏安,政治上腐败成风,奸相专权,经济上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生活上纸醉金迷、纵情声色。总之南宋是一个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偏安小朝廷。导致这种历史误解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对患有“恐金病”的宋高宗和权相秦桧一伙倒行逆施的义愤。但从真实的宋朝在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国民生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不难发现南宋对中华文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南宋在综合国力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为何就无力收复旧土、无力北伐呢?看来并非军力所限,而是在其它方面出现了问题。今天我们就要找出一位代表性人物来论证这个论点。那这位人物就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我们通过陆游的诗词、家世、经历、宦海沉浮、思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
关键词:偏安朝廷;南宋;宦游;山水田园;北伐中原;主战派;投降派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6-0000-00
1 陆游诗词的分析
陆游的诗词风格多变,有的狂放不羁、有的温文尔雅、有的热情奔放、有的深沉悲怆、有的细腻闲适、有的清新如画,这些都与陆游的际遇、心态相关。
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以豪放悲壮为感情基调的一类作品构成了陆游诗歌的主旋律,这类作品同时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使他的诗歌既有李白的洒脱随性、飘逸奔放、浪漫夸张,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兼融杜、李于一体,构成了陆游的独特诗风:悲壮奔放。
我们还要注意到,陆游的不少诗歌充满了清旷淡远的田园风情,以质朴沉实的风格、精炼自然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这类诗歌常常是在他报国无门的情况下一种无奈的寄托,只能在山水田园中寻求一时的解脱,但却也始终不能忘却北方那象征着耻辱的土地。
陆游的诗作整体上都贯穿着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倾向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的风格的变化与他一生中各个时期的际遇息息相关,也代表了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南宋人们普遍的共同心声,下面就详细加以分析。
2 陆游的家世
陆游一直以楚狂接舆陆通为始祖而自豪。在《宋山阴陆氏重修宗谱序》中又作了明白的表述。这些记载,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陆通实有其人,在当时属于传奇人物;二是春秋末期的混乱时代,陆通保持一身清高,不愿同流合污,最终成隐士;三是陆通的言谈,表面看来,显得狂妄,其实头脑异常清醒,是乱世中睿智之人。正因为如此,陆游一生中不但以陆通为始祖而自豪,而且有时候有意学习始祖的狂态,以此而自诩。
3 陆游的宦游经历
陆游一生的仕途颇遭挫折。大体说来,可分八个阶段,初仕瑞安;再仕宁德,福州,召至行在;通判镇江,隆兴;入蜀八年;提举建安,抚州;起知严州,再召至行在;三召至行在,为时约三十年。这三十年的宦海沉浮,反映了南宋朝廷一步步向偏安王朝过渡的全部过程,也是陆游从一个主张恢复中原、一心报国的爱国诗人慢慢变成一个只能寄情于山水的田园诗人的过程。从陆游身上的改变也可以看出南宋人民的思想变化过程。
3.1 初仕瑞安
陸游于秦桧死后出仕,这是不争的事实,秦桧死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一死,朝野的政治气象即发生变化。高宗为了顺从民意,将秦桧死党一一罢官,受秦桧迫害的官员先后复职。陆游在绍兴二十六年冬出仕瑞安主簿。
再从作品作考察。该年在云门写有《和陈鲁山十诗》中写到:“病夫背俗驰,《梁甫》自一咏。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大有以诸葛亮自期,不能建功立业之不满。《看梅绝句》曰:“幽香看人索管领,不信如今铁石心。”“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笑我狂。”似乎略略有不被朝廷重视而持有的不满情绪和狂放态度。秦桧死后,有关仕宦的心迹判然有别。绍兴二十五年冬的《夜读兵书》曰:“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这是希望出仕,为国建功立业的态度,对出仕前景的看好。
“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从诗中可以看出陆游出仕心情极好,认为前途一片光明。
秦桧死后,天下气氛为之一变,北伐统一的思想蔓延在南宋每一个人的心中。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平反,更是让南宋军民上下为之一振,北伐之风兴起,南宋军民更是斗志满满,此时为南宋北伐气势最高之时。
3.2 再仕宁德、福州
陆游任瑞安主簿为时约为一年,后仕宁德主簿。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冬或二十八年春,陆游赴行在陛辞,返乡一转后,即前赴福建宁德,途经温州平阳,写下此诗“远来不复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表现出正式任命主簿,远赴宁德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后任福州,在福州决曹任上,陆游留有《寄陈鲁山正字》、《航海》、《海中醉题》三首,《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词一首和《贺章给事启》《答福州察推启》《贺何正言除左司谏启》《上章给事书》《答邢可户书》《答刘主簿书》等六篇文章。三首诗中,应该注意的是大海激起的壮烈情怀,“潮来涌作山,忽复磨青铜”、“浪蹴半空白,天浮无尽青”,使陆游豪气荡胸,踌躇满志:“流落何足道,豪气荡肺胸。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行矣跨鹏背,弭节蓬莱宫”、“醉后吹横笛,鱼龙亦出所”。表达了大海所激起的情怀,让人们看到了一位一身正气,满怀踌躇,意气风发,敢于作为的青年士子的形象。
3.3 召至行在
陆游被召至行在,在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时年三十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右从事郎陆游,并为敕令所删定官。”
陆游从高宗绍兴三十年夏官敕令所删定官到宋孝宗隆兴元年夏被贬出朝,在行在临安生活了整整三年。
3.4 通判镇江、隆兴 陆游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五月被贬后返回家乡,于隆兴二年二月到镇江通判任,又于乾道元年(1165)三月改任隆兴通判。七月赴南昌,月底到任。因“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于乾道二年二月初离别南昌,约于五月间回到山阴。两任通判,实际在任时间只有二年。
在任期间忠直遭忌,一贬再贬的悒郁情绪。陆游虽在返故里九个月中有过心理调整,但毕竟被贬出朝庭,故深心之苦恼,不时有所表达。《送查元章赴夔漕》曰:“亦知非久别,不奈自成悲。”《逍遥》曰:“台省诸公日造朝,放慵别驾愧逍遥。”《病中简仲弥性唐克明苏训直》曰:“移疾还家暂曲肱,依然耐久北窗灯。”《烧香》曰:“千里一身凫泛泛,十年万事海茫茫。”
如果说,被贬镇江,心情尚可排解:一者离前线不远,可不时效力;二者有张浚、方滋和韩元吉等知己在身边。那么再贬隆兴,则情绪不免低沉“平生四方志,老去转悠哉”“开帘一寄平生快,万顷空江看月明”“书生快意轻性命,十丈蒲帆百夫举”,但总难以振作,蕴含着心酸。
陆游和张浚在北伐问题上志同道合,《书愤》中记载“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当有当时现实的影子。陆游对张浚感情极深,除了知遇之恩,确实将张浚看作栋梁之臣。隆兴二年(1164)八月张浚逝世,陆游手书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陆游实际上借此以抒发对张浚之深情和对朝庭的不满。陆游念念不忘的还是北伐,而能够如此道明心迹的,当然是志同道合的人。但张浚的去世和自己的遭遇让他对北伐的信心减弱了。其实这个时期南宋的国力还是不够,所以朝中还是多数人认为应该休养生息,所以陆游这样的主战派在朝中是受排挤的,所以这个时候的北伐之声只是在民间,而朝中只是个另类。但朝中还是存在主战派的,像张浚和陆游。
宋孝宗早期也是积极北伐的,但是若要开展北伐首先必须要依靠一二个大臣来主持其事,起用了史浩、张浚,也起用了陆游,并下诏雪岳飞之冤“复其官爵,禄其子孙”,又逐秦桧党人。张浚北伐的主张遭到大多数朝廷官员的反对,但宋孝宗还是给张浚委以重任,张浚却还是以失败告终。作为主战派张浚的惨败原因,不仅与他书生身份不懂军事、刚愎自用、压抑武人,也是其忌刻专横、追逐个人权势和声名所至。张浚托名恢复,大言误国,三战三败,流毒苍生。一次又一次的军事失败,使南宋辛苦积攒下的军事力量,遭到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国家民族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严重危机。
太上皇宋高宗赵构是一个坚定的主和派,孝宗想北伐,在皇权权力中心意见也不统一,各个方面的条件都可以证明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
历史告诉我们,在区别抗战派和投降派的时候,不能以狭隘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绪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而应该从国家和民族的长期利益出发来权衡利弊得失,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敌强我弱、尚未做好充分的抗战准备的情况下,为赢时间,保存和发展抗战力量,主张议和、以守为攻的大臣成为了主流,所以陆游的遭遇也就不难理解了。
3.5 入蜀八年
陆游于孝宗乾道二年(1166)夏从隆兴任上返乡,一直隐居在镜湖三山别业到乾道五年十二月得报,以左奉议郎差通判夔州事,乾道六年闰五月离三山赴任,直到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奉诏东归,告别成都,历时八年。
親上前线,壮怀激烈,在南郑的八个月,却是陆游一生最得意的时期,也是陆游诗风转变的时期。
陆游上南郑前线,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上王宣抚启》
敢辞蹈万死于不测之途,所冀明寸心于受知之地……虽肝胆轮囷,常慕昔贤之大节;乃齿牙零落,犹为天下之穷人。抚剑悲歌,临书浩叹,每感岁时之易失,不知眼泪鼻涕满脸乱淌。昨属元臣,暂临西鄙。获厕油幕众贤之后,实轻玉关万里之行。奋厉欲前,驽马方思于十驾;羁穷未憗,沉舟又阅于千帆。伤弱植之易摇,悼鸿钧之难报,心危欲折,发白无奈。如输劳效命之有期,顾陨首穴胸而何憾。
陆游一生追求的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上马出狂胡,下马草军书”的生活,故理想得以实现,心境自然不同。
3.6 提举建安、抚州
淳熙五年(1178)十一月得旨,到达福建建安任所。次年十一月改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于十二月抵达抚州。第三年即淳熙七年十一月又被命诣行在所。建安和抚州两任,时间只有两年。
对于两次外任,陆游心情并不见佳。自蜀东归,本以为朝庭会有所重用,不料召对以后,依然外放,叫陆游怎能甘心?
《梅花绝句》其四
如今莫索梅花笑,古驿灯前各自愁。
《送钱仲耕修撰》
殷勤为报中朝旧,睡足平生是建州。
这两次外任中,有两个较为特殊的现象,一是不时怀念蜀中八年生活,一是不时激起归家的念头。
《病中怀故庐》
我家山阴道,湖水淡空蒙,
小屋如舴艋,出没烟波中。
天寒橘柚黄,霜落罢亚红。
祈蚕箫鼓闹,赛雨鸡豚空。
叉鱼有竭作,刈麦无遗功。
去年一月留,行役嗟匆匆。
今年归兴动,舣舟待秋风。
社饮可欠我,寄书约邻翁。
《弋阳道中遇大雪》
我行江郊暮犹进,大雪塞空迷远近;
壮哉组练从天来,人间有此堂堂阵!
少年颇爱军中乐,跌宕不耐微官缚;
凭鞍寓目一帐然,思为君王扫河洛。
夜听簌簌窗纸鸣,恰似铁马相磨声;
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
《登拟岘台》
层台缥缈压城闉,依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酝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这些诗把陆游的北伐的锐气一点一点地消磨,那种金戈铁马的风格渐渐变成了羁旅宦游的诗风。这些与南宋军民的思想是一致的,人民渴望和平,朝庭希望偏安,但这些与陆游的主张发生了偏离。
《白发》
君看世事皆虚幻,屏酒长斋岂必非?
《客思》
两鬓星星久倦游,凄凉况复寓南州。
《感怀》
半年建安城,士友阙还往。出门每太息,还舍犹惝怳。
3.7 起知严州
陆游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任严州事,于淳熙十五年(1188)任满,在严州生活了整整二年。在严州的二年生活,丰富而平淡,积极而灰心,可以说是在矛盾中度过,情绪不高,皇帝已经失去恢复之志。
3.8 再召至行在
淳熙十六年(1189)十一月陆游任职尚书省礼部郎中,虽然前后不足九个月,但是在人生历程上,却是一件大事。陆游对孝宗赵眘当然深怀知遇之恩,在孝宗禅位退居重华宫后,陆游再召至行在,历时一年。
换了新皇帝后,陆游的收复失地北伐思想又重新点燃,有诗作中也不时出现。《送霍监丞出守盯眙》、《和周元吉右司过弊居》、《送张野夫寺丞牧徐州》、《我梦》、《春夕睡觉》、《入省》等诗。
在任期间依然关爱百姓,对光宗赵惇充满希望。但光宗又一次无情地让陆游失望。这时期陆游勤于职事,又盼及早返乡。这个时期的诗词也主要表现返乡的主题,如《夜归》、《南省宿直》、《夜归砖街巷书事》、《出省》、《简何同叔》等。
陆游三次到行在任官,在最后一次任职,陆游时有力衰之感:“旧疾乘衰作”、“老病贪搘枕”、“八十衰翁病不支”。
此时南宋社会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土地兼并在孝宗朝也迅猛发展了起来。无论是文臣或是武将、地主或是商人,有的依靠皇帝的恩赐,有的利用手中的特权,有的通过高额地租和高利贷的盘剥,大量兼并土地,广大贫下户纷纷破产,有的甚至沦为流民。以上这些情况,都加剧了阶级矛盾,造成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高宗之死和孝宗的“禅位”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太上皇赵构病死,享年八十一。十一月,孝宗下手诏,令皇太子参决政务,以便让自己逐步从繁重的朝政中脱身。此时孝宗对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已经彻底丧失了信心,意志消沉转向逸乐所致。
两种条件相结合,人民由外部的民族矛盾转向了对内的阶级矛盾,人民心中再无北伐了。基本的衣食都尚不能满足,就更不要提什么统一大宋了,统治层也享受安乐无意北伐了。
朝廷的偏安政策和民间的矛盾,让北伐和统一大业都成为泡影,陆游也对南宋朝廷的所作所为已失去了信心。从这一角度,陆游离开了官场。
4 陆游的隐退历程
陆游辞官以后就与镜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十年来住镜湖”,在八十五年生涯中,大约有四五十年生活在镜湖边。他的两处别业,山阴三山别业在镜湖之阳、会稽石帆别业在镜湖之阴。在家乡隐居时,镜湖成了他一生的归宿。
《小雨泛镜湖》
吾州清绝冠三吴,天写云山万幅图。
《镜湖》
傍水无家无好竹,卷帘是处是青山。
《湖山杂赋》
门前天镜倒千峰,舍后菰蒲与海通。
《泛湖》
笔床茶灶钓鱼竿,潋潋平湖淡淡山。
《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
城南天镜三百里,缭以重重翡翠屏。
《湖上秋夜》
湖上山衔落月明,钓筒收罢叶舟横。
归隐田园后,陆游嗜酒有诗“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道出了平生诗与酒之关系,醪酒之称谓、钟情之名酒和酿酒之爱好三个方面,来展现陆游酒仙形象。
《村饮》
试说暮年如意事,细倾村酿听私蛙。
《山园草间,菊数枝开》
日斜大醉听堕帻,野花村酒何曾择?
《饮村店,夜归》
潋滟村醪君勿辞,橙椒香美白鹅肥。
《醉后庄门望西南诸山》
身是咸阳旧酒徒,龙钟复记泥村酤。
《对酒》
社醅又假醉颜酡,手挽鄰翁作浩歌。
《村饮,示邻曲》
雕胡幸可炊,亦有社酒浑。
镜湖和酒成了陆游归隐后生活的一个缩影,热爱家乡、钟情山水,成了他创作的主要题材。不言而喻,陆游倾情地歌颂家乡山水雄奇秀美,出色描绘田园乡村的淳朴风光,本身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陆游从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诗人变成了寄情山水田园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这也与当时南宋人民的思想意识保持一致。
晚年的陆游,思想意识和当时南宋的风气基本一致,就是安于无为、得过且过。南宋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江南温柔乡一片祥和,经济的发展没有带来军事实力的提高,人们更愿意钟情于文化事业,重文轻武的思想越来越重。人们更钟情于江南水乡的诗词歌赋中,没有人会愿意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江南一片欣欣向荣中,陆游最后的改变也是必然的结果。从朝廷到民间这是趋势,没有人能阻挡这个趋势。陆游最坚定的主战派也不能,改变不了世界,那只能改变自己。这就是陆游的一生。
嘉定二年,陆游在渴望沦陷区的收复和国家统一的心愿中与世长辞,留下了《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 结语
历史并不意味着永远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总会以独有的形式存在并作用于当前乃至未来。宋朝立国三百二十年(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封建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其中立国一百五十三年(1127~1279)的南宋,向来被认为是一个国力弱小,对外以妥协屈辱贯穿始终的偏安王朝,但就这一个偏安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金朝及蒙元入侵也作出过顽强的抵抗。虽与汉唐的强兵不可比,南宋的特征之一是军事上非常软弱,但是不论在军事上如何软弱,这个王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是世界的领头羊。无力北伐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政治,俗语“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南宋的统治阶级无不是偏安思想,“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当时南宋王朝的真实写照,朝廷中的思想也影响了民间百姓的想法。经济上的发达,人民生活安稳也就出现了厌战的情绪,文化方面,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是主流阶层,武将不入流,所以北伐之事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这种种因素相互影响,南宋也就变为偏安王朝了,自保有余,开疆扩土也只能是雾中花、水中月了。
陆游的一生就是在两宋交界中,从一心北伐收复故土,到后来有心无力,最后北伐之事也就变得释然了,这个过程也就合乎情理了,却到晚年还念念不忘故国,也只能在诗词里感慨一下,借诗词来抒发情怀,感叹人生悲凉。
参考文献
[1]小岛毅.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7·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M].何晓毅,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3]何忠礼.南宋政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钱仲联,马亚中主编.陆游全集校注[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6]朱东润.陆游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紫璇,女,辽宁大连人。
关键词:偏安朝廷;南宋;宦游;山水田园;北伐中原;主战派;投降派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6-0000-00
1 陆游诗词的分析
陆游的诗词风格多变,有的狂放不羁、有的温文尔雅、有的热情奔放、有的深沉悲怆、有的细腻闲适、有的清新如画,这些都与陆游的际遇、心态相关。
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以豪放悲壮为感情基调的一类作品构成了陆游诗歌的主旋律,这类作品同时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使他的诗歌既有李白的洒脱随性、飘逸奔放、浪漫夸张,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兼融杜、李于一体,构成了陆游的独特诗风:悲壮奔放。
我们还要注意到,陆游的不少诗歌充满了清旷淡远的田园风情,以质朴沉实的风格、精炼自然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这类诗歌常常是在他报国无门的情况下一种无奈的寄托,只能在山水田园中寻求一时的解脱,但却也始终不能忘却北方那象征着耻辱的土地。
陆游的诗作整体上都贯穿着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倾向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的风格的变化与他一生中各个时期的际遇息息相关,也代表了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南宋人们普遍的共同心声,下面就详细加以分析。
2 陆游的家世
陆游一直以楚狂接舆陆通为始祖而自豪。在《宋山阴陆氏重修宗谱序》中又作了明白的表述。这些记载,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陆通实有其人,在当时属于传奇人物;二是春秋末期的混乱时代,陆通保持一身清高,不愿同流合污,最终成隐士;三是陆通的言谈,表面看来,显得狂妄,其实头脑异常清醒,是乱世中睿智之人。正因为如此,陆游一生中不但以陆通为始祖而自豪,而且有时候有意学习始祖的狂态,以此而自诩。
3 陆游的宦游经历
陆游一生的仕途颇遭挫折。大体说来,可分八个阶段,初仕瑞安;再仕宁德,福州,召至行在;通判镇江,隆兴;入蜀八年;提举建安,抚州;起知严州,再召至行在;三召至行在,为时约三十年。这三十年的宦海沉浮,反映了南宋朝廷一步步向偏安王朝过渡的全部过程,也是陆游从一个主张恢复中原、一心报国的爱国诗人慢慢变成一个只能寄情于山水的田园诗人的过程。从陆游身上的改变也可以看出南宋人民的思想变化过程。
3.1 初仕瑞安
陸游于秦桧死后出仕,这是不争的事实,秦桧死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一死,朝野的政治气象即发生变化。高宗为了顺从民意,将秦桧死党一一罢官,受秦桧迫害的官员先后复职。陆游在绍兴二十六年冬出仕瑞安主簿。
再从作品作考察。该年在云门写有《和陈鲁山十诗》中写到:“病夫背俗驰,《梁甫》自一咏。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大有以诸葛亮自期,不能建功立业之不满。《看梅绝句》曰:“幽香看人索管领,不信如今铁石心。”“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笑我狂。”似乎略略有不被朝廷重视而持有的不满情绪和狂放态度。秦桧死后,有关仕宦的心迹判然有别。绍兴二十五年冬的《夜读兵书》曰:“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这是希望出仕,为国建功立业的态度,对出仕前景的看好。
“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从诗中可以看出陆游出仕心情极好,认为前途一片光明。
秦桧死后,天下气氛为之一变,北伐统一的思想蔓延在南宋每一个人的心中。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平反,更是让南宋军民上下为之一振,北伐之风兴起,南宋军民更是斗志满满,此时为南宋北伐气势最高之时。
3.2 再仕宁德、福州
陆游任瑞安主簿为时约为一年,后仕宁德主簿。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冬或二十八年春,陆游赴行在陛辞,返乡一转后,即前赴福建宁德,途经温州平阳,写下此诗“远来不复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表现出正式任命主簿,远赴宁德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后任福州,在福州决曹任上,陆游留有《寄陈鲁山正字》、《航海》、《海中醉题》三首,《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词一首和《贺章给事启》《答福州察推启》《贺何正言除左司谏启》《上章给事书》《答邢可户书》《答刘主簿书》等六篇文章。三首诗中,应该注意的是大海激起的壮烈情怀,“潮来涌作山,忽复磨青铜”、“浪蹴半空白,天浮无尽青”,使陆游豪气荡胸,踌躇满志:“流落何足道,豪气荡肺胸。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行矣跨鹏背,弭节蓬莱宫”、“醉后吹横笛,鱼龙亦出所”。表达了大海所激起的情怀,让人们看到了一位一身正气,满怀踌躇,意气风发,敢于作为的青年士子的形象。
3.3 召至行在
陆游被召至行在,在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时年三十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右从事郎陆游,并为敕令所删定官。”
陆游从高宗绍兴三十年夏官敕令所删定官到宋孝宗隆兴元年夏被贬出朝,在行在临安生活了整整三年。
3.4 通判镇江、隆兴 陆游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五月被贬后返回家乡,于隆兴二年二月到镇江通判任,又于乾道元年(1165)三月改任隆兴通判。七月赴南昌,月底到任。因“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于乾道二年二月初离别南昌,约于五月间回到山阴。两任通判,实际在任时间只有二年。
在任期间忠直遭忌,一贬再贬的悒郁情绪。陆游虽在返故里九个月中有过心理调整,但毕竟被贬出朝庭,故深心之苦恼,不时有所表达。《送查元章赴夔漕》曰:“亦知非久别,不奈自成悲。”《逍遥》曰:“台省诸公日造朝,放慵别驾愧逍遥。”《病中简仲弥性唐克明苏训直》曰:“移疾还家暂曲肱,依然耐久北窗灯。”《烧香》曰:“千里一身凫泛泛,十年万事海茫茫。”
如果说,被贬镇江,心情尚可排解:一者离前线不远,可不时效力;二者有张浚、方滋和韩元吉等知己在身边。那么再贬隆兴,则情绪不免低沉“平生四方志,老去转悠哉”“开帘一寄平生快,万顷空江看月明”“书生快意轻性命,十丈蒲帆百夫举”,但总难以振作,蕴含着心酸。
陆游和张浚在北伐问题上志同道合,《书愤》中记载“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当有当时现实的影子。陆游对张浚感情极深,除了知遇之恩,确实将张浚看作栋梁之臣。隆兴二年(1164)八月张浚逝世,陆游手书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陆游实际上借此以抒发对张浚之深情和对朝庭的不满。陆游念念不忘的还是北伐,而能够如此道明心迹的,当然是志同道合的人。但张浚的去世和自己的遭遇让他对北伐的信心减弱了。其实这个时期南宋的国力还是不够,所以朝中还是多数人认为应该休养生息,所以陆游这样的主战派在朝中是受排挤的,所以这个时候的北伐之声只是在民间,而朝中只是个另类。但朝中还是存在主战派的,像张浚和陆游。
宋孝宗早期也是积极北伐的,但是若要开展北伐首先必须要依靠一二个大臣来主持其事,起用了史浩、张浚,也起用了陆游,并下诏雪岳飞之冤“复其官爵,禄其子孙”,又逐秦桧党人。张浚北伐的主张遭到大多数朝廷官员的反对,但宋孝宗还是给张浚委以重任,张浚却还是以失败告终。作为主战派张浚的惨败原因,不仅与他书生身份不懂军事、刚愎自用、压抑武人,也是其忌刻专横、追逐个人权势和声名所至。张浚托名恢复,大言误国,三战三败,流毒苍生。一次又一次的军事失败,使南宋辛苦积攒下的军事力量,遭到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国家民族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严重危机。
太上皇宋高宗赵构是一个坚定的主和派,孝宗想北伐,在皇权权力中心意见也不统一,各个方面的条件都可以证明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
历史告诉我们,在区别抗战派和投降派的时候,不能以狭隘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绪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而应该从国家和民族的长期利益出发来权衡利弊得失,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敌强我弱、尚未做好充分的抗战准备的情况下,为赢时间,保存和发展抗战力量,主张议和、以守为攻的大臣成为了主流,所以陆游的遭遇也就不难理解了。
3.5 入蜀八年
陆游于孝宗乾道二年(1166)夏从隆兴任上返乡,一直隐居在镜湖三山别业到乾道五年十二月得报,以左奉议郎差通判夔州事,乾道六年闰五月离三山赴任,直到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奉诏东归,告别成都,历时八年。
親上前线,壮怀激烈,在南郑的八个月,却是陆游一生最得意的时期,也是陆游诗风转变的时期。
陆游上南郑前线,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上王宣抚启》
敢辞蹈万死于不测之途,所冀明寸心于受知之地……虽肝胆轮囷,常慕昔贤之大节;乃齿牙零落,犹为天下之穷人。抚剑悲歌,临书浩叹,每感岁时之易失,不知眼泪鼻涕满脸乱淌。昨属元臣,暂临西鄙。获厕油幕众贤之后,实轻玉关万里之行。奋厉欲前,驽马方思于十驾;羁穷未憗,沉舟又阅于千帆。伤弱植之易摇,悼鸿钧之难报,心危欲折,发白无奈。如输劳效命之有期,顾陨首穴胸而何憾。
陆游一生追求的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上马出狂胡,下马草军书”的生活,故理想得以实现,心境自然不同。
3.6 提举建安、抚州
淳熙五年(1178)十一月得旨,到达福建建安任所。次年十一月改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于十二月抵达抚州。第三年即淳熙七年十一月又被命诣行在所。建安和抚州两任,时间只有两年。
对于两次外任,陆游心情并不见佳。自蜀东归,本以为朝庭会有所重用,不料召对以后,依然外放,叫陆游怎能甘心?
《梅花绝句》其四
如今莫索梅花笑,古驿灯前各自愁。
《送钱仲耕修撰》
殷勤为报中朝旧,睡足平生是建州。
这两次外任中,有两个较为特殊的现象,一是不时怀念蜀中八年生活,一是不时激起归家的念头。
《病中怀故庐》
我家山阴道,湖水淡空蒙,
小屋如舴艋,出没烟波中。
天寒橘柚黄,霜落罢亚红。
祈蚕箫鼓闹,赛雨鸡豚空。
叉鱼有竭作,刈麦无遗功。
去年一月留,行役嗟匆匆。
今年归兴动,舣舟待秋风。
社饮可欠我,寄书约邻翁。
《弋阳道中遇大雪》
我行江郊暮犹进,大雪塞空迷远近;
壮哉组练从天来,人间有此堂堂阵!
少年颇爱军中乐,跌宕不耐微官缚;
凭鞍寓目一帐然,思为君王扫河洛。
夜听簌簌窗纸鸣,恰似铁马相磨声;
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
《登拟岘台》
层台缥缈压城闉,依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酝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这些诗把陆游的北伐的锐气一点一点地消磨,那种金戈铁马的风格渐渐变成了羁旅宦游的诗风。这些与南宋军民的思想是一致的,人民渴望和平,朝庭希望偏安,但这些与陆游的主张发生了偏离。
《白发》
君看世事皆虚幻,屏酒长斋岂必非?
《客思》
两鬓星星久倦游,凄凉况复寓南州。
《感怀》
半年建安城,士友阙还往。出门每太息,还舍犹惝怳。
3.7 起知严州
陆游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任严州事,于淳熙十五年(1188)任满,在严州生活了整整二年。在严州的二年生活,丰富而平淡,积极而灰心,可以说是在矛盾中度过,情绪不高,皇帝已经失去恢复之志。
3.8 再召至行在
淳熙十六年(1189)十一月陆游任职尚书省礼部郎中,虽然前后不足九个月,但是在人生历程上,却是一件大事。陆游对孝宗赵眘当然深怀知遇之恩,在孝宗禅位退居重华宫后,陆游再召至行在,历时一年。
换了新皇帝后,陆游的收复失地北伐思想又重新点燃,有诗作中也不时出现。《送霍监丞出守盯眙》、《和周元吉右司过弊居》、《送张野夫寺丞牧徐州》、《我梦》、《春夕睡觉》、《入省》等诗。
在任期间依然关爱百姓,对光宗赵惇充满希望。但光宗又一次无情地让陆游失望。这时期陆游勤于职事,又盼及早返乡。这个时期的诗词也主要表现返乡的主题,如《夜归》、《南省宿直》、《夜归砖街巷书事》、《出省》、《简何同叔》等。
陆游三次到行在任官,在最后一次任职,陆游时有力衰之感:“旧疾乘衰作”、“老病贪搘枕”、“八十衰翁病不支”。
此时南宋社会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土地兼并在孝宗朝也迅猛发展了起来。无论是文臣或是武将、地主或是商人,有的依靠皇帝的恩赐,有的利用手中的特权,有的通过高额地租和高利贷的盘剥,大量兼并土地,广大贫下户纷纷破产,有的甚至沦为流民。以上这些情况,都加剧了阶级矛盾,造成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高宗之死和孝宗的“禅位”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太上皇赵构病死,享年八十一。十一月,孝宗下手诏,令皇太子参决政务,以便让自己逐步从繁重的朝政中脱身。此时孝宗对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已经彻底丧失了信心,意志消沉转向逸乐所致。
两种条件相结合,人民由外部的民族矛盾转向了对内的阶级矛盾,人民心中再无北伐了。基本的衣食都尚不能满足,就更不要提什么统一大宋了,统治层也享受安乐无意北伐了。
朝廷的偏安政策和民间的矛盾,让北伐和统一大业都成为泡影,陆游也对南宋朝廷的所作所为已失去了信心。从这一角度,陆游离开了官场。
4 陆游的隐退历程
陆游辞官以后就与镜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十年来住镜湖”,在八十五年生涯中,大约有四五十年生活在镜湖边。他的两处别业,山阴三山别业在镜湖之阳、会稽石帆别业在镜湖之阴。在家乡隐居时,镜湖成了他一生的归宿。
《小雨泛镜湖》
吾州清绝冠三吴,天写云山万幅图。
《镜湖》
傍水无家无好竹,卷帘是处是青山。
《湖山杂赋》
门前天镜倒千峰,舍后菰蒲与海通。
《泛湖》
笔床茶灶钓鱼竿,潋潋平湖淡淡山。
《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
城南天镜三百里,缭以重重翡翠屏。
《湖上秋夜》
湖上山衔落月明,钓筒收罢叶舟横。
归隐田园后,陆游嗜酒有诗“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道出了平生诗与酒之关系,醪酒之称谓、钟情之名酒和酿酒之爱好三个方面,来展现陆游酒仙形象。
《村饮》
试说暮年如意事,细倾村酿听私蛙。
《山园草间,菊数枝开》
日斜大醉听堕帻,野花村酒何曾择?
《饮村店,夜归》
潋滟村醪君勿辞,橙椒香美白鹅肥。
《醉后庄门望西南诸山》
身是咸阳旧酒徒,龙钟复记泥村酤。
《对酒》
社醅又假醉颜酡,手挽鄰翁作浩歌。
《村饮,示邻曲》
雕胡幸可炊,亦有社酒浑。
镜湖和酒成了陆游归隐后生活的一个缩影,热爱家乡、钟情山水,成了他创作的主要题材。不言而喻,陆游倾情地歌颂家乡山水雄奇秀美,出色描绘田园乡村的淳朴风光,本身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陆游从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诗人变成了寄情山水田园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这也与当时南宋人民的思想意识保持一致。
晚年的陆游,思想意识和当时南宋的风气基本一致,就是安于无为、得过且过。南宋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江南温柔乡一片祥和,经济的发展没有带来军事实力的提高,人们更愿意钟情于文化事业,重文轻武的思想越来越重。人们更钟情于江南水乡的诗词歌赋中,没有人会愿意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江南一片欣欣向荣中,陆游最后的改变也是必然的结果。从朝廷到民间这是趋势,没有人能阻挡这个趋势。陆游最坚定的主战派也不能,改变不了世界,那只能改变自己。这就是陆游的一生。
嘉定二年,陆游在渴望沦陷区的收复和国家统一的心愿中与世长辞,留下了《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 结语
历史并不意味着永远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总会以独有的形式存在并作用于当前乃至未来。宋朝立国三百二十年(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封建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其中立国一百五十三年(1127~1279)的南宋,向来被认为是一个国力弱小,对外以妥协屈辱贯穿始终的偏安王朝,但就这一个偏安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金朝及蒙元入侵也作出过顽强的抵抗。虽与汉唐的强兵不可比,南宋的特征之一是军事上非常软弱,但是不论在军事上如何软弱,这个王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是世界的领头羊。无力北伐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政治,俗语“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南宋的统治阶级无不是偏安思想,“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当时南宋王朝的真实写照,朝廷中的思想也影响了民间百姓的想法。经济上的发达,人民生活安稳也就出现了厌战的情绪,文化方面,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是主流阶层,武将不入流,所以北伐之事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这种种因素相互影响,南宋也就变为偏安王朝了,自保有余,开疆扩土也只能是雾中花、水中月了。
陆游的一生就是在两宋交界中,从一心北伐收复故土,到后来有心无力,最后北伐之事也就变得释然了,这个过程也就合乎情理了,却到晚年还念念不忘故国,也只能在诗词里感慨一下,借诗词来抒发情怀,感叹人生悲凉。
参考文献
[1]小岛毅.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7·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M].何晓毅,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3]何忠礼.南宋政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钱仲联,马亚中主编.陆游全集校注[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6]朱东润.陆游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紫璇,女,辽宁大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