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舞台,人人皆演员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ing_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师简介
  加诺·斯托夫卡(Jano ?tovka),工作和生活在斯洛伐克的普雷绍夫(Pre?ov)。目前担任Olivier广告公司的摄影师,并在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的一所传媒学院教授广告摄影。2011年成为斯洛伐克共和国职业摄影师协会(Asociacia profesionalnych fotografov Slovenskej republiky,APFSR)会员。近年来凭借广告和人像摄影作品屡获大奖,主要获得过欧洲注册摄影师大师奖(Master Qualified European Photographer)、欧洲职业摄影师年度奖(European Profesional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巴黎摄影奖(Prix de la photographie Paris,PX3)等。
  摄影师自述
  《世界是一个舞台》(All the World is a Stage)这个项目耗时两年,拍摄行程总计超过3500公里。我探寻了斯洛伐克境内很多有意思的地方,看过照片你会感慨,这里才真正是演员独自身着戏服尽情表演的舞台。
  在拍摄中,我会尽力把一个特别的角色和一个符合戏剧化情境的地点联系起来。外拍过后,我还会在摄影棚中给同样的人再拍摄一组肖像照,并力图达到仿佛资深画师画出来的感觉。
  这个项目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表现莎士比亚那句话所描述的情景,通过室外摄影来表现“世界是舞台”,通过室内摄影来表现“人人皆演员”。
  我非常高兴我的项目可以得到欧洲注册摄影师大师奖(Master Qualified European Photographer,MQEP)评审团的认可,并以7:0的赞成率获得奖项。
  捷克与斯洛伐克地区拥有悠久而深厚的摄影传统,著名摄影师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1938~)就生于捷克,他在“布拉格之春”[注] 事件期间记录下了很多珍贵影像。
  1968年8月,寇德卡正在前往罗马尼亚拍摄吉普赛人的路上。他在苏军入侵布拉格前两天赶回布拉格,事件发生当天,他被一个电话叫醒,当意识到有什么事情发生而冲到大街上时,正好遇到华沙条约组织5个成员国的军队进入市区。
  寇德卡将他拍到的照片的底片通过非正常渠道寄出布拉格,辗转送到马格南图片社手中,最后以匿名的方式发表在《星期日时报》(The Sunday Times)上,署名仅标注“PP”,即“布拉格摄影师”的缩写,以防自己和家人遭到报复。
  寇德卡拍摄的这些照片后来成为国际上了解“布拉格之春”事件的标志性图片。1969年,这位“匿名的捷克摄影师”被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Overseas Press Club,由一些在美国的外国记者成立于1939年,简称OPC)授予罗伯特·卡帕金奖(Robert Capa Gold Medal,自1955年开始每年颁发,以奖励那些被广泛刊载,而非美国本土的、需要极大勇气才能进行的摄影报道)。
  而加诺·斯托夫卡(Jano ?tovka)是一位来自斯洛伐克的摄影师。他的作品呈现出与寇德卡作品截然不同的立意和风格。
  一个穿越整个捷克与斯洛伐克地区的拍摄计划已经花了加诺两年时间。“世界是一个舞台”,这句话出自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笔下,意思是说,每一个人,不论杰出还是平凡,都仅仅是世界这个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加诺想通过镜头来表现这句话所描述的情境,因此他的作品风格有些与众不同:画面中的背景是自然的,主要表现了他美丽的国家;照片的色彩,以及梦幻般的表达手法,都让他的作品拥有一种苏维埃摄影学院的怀旧之风,同时也表现出非常浓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加诺的照片让我回想起捷克文化的奠基者之一Ignác Sch?chtl (1840~1911),以及1863年成立的?echtl & Vose?ek工作室的历史,当时Sch?chtl刚刚辞去普通职员的工作,决定离开布拉格前往捷克的克拉德诺(Kladno)开始学习一门新的技艺—摄影术。
  从加诺这位年轻摄影师的肖像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人文和艺术的追求与表达,以及对优秀技术的热爱,这种对更高技术的追求往往被当今很多摄影师所忽略。
  那些对技术无感的人会觉得,相对于技术,文化内涵在拍摄照片的过程中起的作用更重要。但如果把好的艺术内涵与精湛的技术相结合,我们就会得到一张杰出的照片,正如加诺·斯托夫卡拍摄到的作品一样。
其他文献
(JEFF WALL IN MUNICH)  2013年11月7日至2014年3月9日  现代画廊(Pinakothek der Moderne),德国慕尼黑  杰夫·沃尔是加拿大著名的怪才摄影师,本刊在上期“当代摄影家影廊”专栏中有过专门介绍,他在灯箱上展示的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他的标签。他在同时代的艺术家中始终扮演另类的角色,他重新定义了艺术作品的可能性,将绘画、摄影、雕塑和电影之间的界线打破,同
期刊
即使平常再不喜欢摄影、不喜欢拍照的人,也一定会有关于自己家人和家庭的照片,因为它们不仅是照片,更体现着家庭的温度。从某种角度说,家庭是一个与社会相对应的词,社会是公共的、冰冷的、紧张的,总是让人想到漂泊,而家意味着私密、放松、温暖和归属。因为家的存在,我们有了第一种身份和第一个角色;因为家的存在,我们体会到了成长;因为家的存在,我们的记忆得以安放……而这一切,都可以借由家庭照片表现出来。奥古斯特·
期刊
佳能此次CES动作不大,只推出3款小型数码相机:博秀PowerShot N100、SX600HS及伊克萨斯IXUS 265HS,以及一款炫飞SELPHY CP910小型照片打印机。  博秀PowerShot N100是去年发布的针对女性设计的PowerShot N的改进升级版,像素仍然是1200万,但性能大幅度提高。感光元件增大到1/1.7英寸,镜头焦距改为24-120毫米,最大光圈增大为F1.8
期刊
1985年,14岁的丹麦少年约阿基姆·埃斯基尔森(Joakim Eskildsen,以下称约阿基姆)看到哥哥冲洗胶片后,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摄影师。那时的他,常常被家门口的天气和风景所吸引,喜欢用相机拍摄自家住的房子,以及房屋周围的田野和森林。时间流逝,34岁的约阿基姆发现,自己又重新开始着迷于拍摄自己的家和周边的景物,年少时的拍摄对象再次成为自己镜头下的主角。如今,约阿基姆42岁,对于家的影像探索
期刊
“家”是大多数人最习以为常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最亲近的人和熟悉的生活空间。熟悉让一切显得理所当然,既而平淡如水。所以人们常以摄影的方式为家庭生活中特别的部分留下纪念,就如同在一片安静中奏响几个音符。  美国摄影师查尔斯·罗齐尔(Charles Rozier,以下称罗齐尔),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从日常生活中撷取了千余个瞬间,并将作品集结成一本名为《家庭音符》(House Music)的摄影集。他说,那
期刊
杂乱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房间,漫不经心的家庭成员,体现出某种个人习惯与趣味的小细节……没有精心的布景,也没有戏剧性的画面,如同照片中的人物,好像只是度过了稀松平常的一天—这就是台湾摄影师陳敬寶的组照作品《寻常人家》。平淡质朴却充满家庭生活的韵味,也许是对这组照片最好的注解。  横摇镜头  2011年,陳敬寶带着他的4×5大型底片相机和两盏摄影棚灯走进了台北天母地区普通居民的家中,开始了《寻常人家》的创
期刊
2011年的冬天对于意大利女摄影师安娜丽莎·布兰比拉(Annalisa Brambilla,以下简称布兰比拉)来说可谓“一段史诗般的旅程”。偶然的机遇带她踏进了一个不寻常的家庭,由此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时光,于是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组照片《我的星球大战家庭》(My Star Wars Family)。  走进“星球大战家庭”  Matt和Shaila是4个孩子的父母,也是布兰比拉的邻居。他们在周日市
期刊
这是一个新机构的新奖项,至今仅是第二次开放申请,由Photographic Museum of Humanity(简称PMH)设立。PMH或可翻译为人文摄影博物馆,是一家网络摄影博物馆,建立于2012年6月,关注当代社会,关注当代摄影,每月推出一期摄影展览。不同于现有博物馆的网络版,也不用于社区似的摄影交流平台,它的骨子里仍是家博物馆,基于网络,期待着成为一家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地域限制、没有交流障
期刊
“我的作品和时间、空间相关。”倘若你访问美国摄影师多娜·施瓦茨(Dona Schwartz,以下称多娜)的个人网站,你会清楚地看到这句话。时光的碎片被多娜用影像拼接缝纫在一起,渐渐化零为整,变成了一部人生蒙太奇,凡人皆有的欢乐与离愁,交替在照片中淡入淡出。  2011年,多娜的作品《巢中》(On the Nest),获得了由英国国家肖像画廊主办的泰勒·韦辛肖像摄影奖(Taylor Wessing
期刊
观展手记  当看到好作品,心之喜悦如一壶茶泡开了,一杯酒喝美了,见到残柳败叶,都觉欢喜。  一张张苏格兰格子布纹路的照片,像地毯一样挂在全摄影画廊的宽阔展厅,在冬天的上海,让观者顿时有种披上柔软羊绒织料的温暖感。  《我们》是艺术家张博钧的新摄影作品。在这个系列中,他以人为单位,将人像素化,将人流中的“我们”一个一个密集排列,安放到格子纹路里。除了形式别具创意,内涵更是意味深长。像修拉(Geor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