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中,文言文往往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握不好的话,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那么,文言文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呢?作者主要从积累观、诵读观、情境观三个方面谈谈体会。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积累 诵读 情境化
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化的根,是源头。要想学习和继承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至关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把学生当做主体对象,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呢?
一、建立积累的教学观
积累是学生的基础要求,是必要的,必需的。无论什么学科都要有一定的积累。同样,作为文言文的学习,更需要积累。除了能掌握民族语言外,还能广泛吸收到民族文化優良的营养,增强自身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了这些,我们的教学体验才会有基础。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地基”哪来“万丈高楼”?很显然,没有平日的长时期的积累,又怎么可能学好高深的知识呢?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必须强化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加强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以适应更多的文言文学习。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整理、运用,从而做到知识的迁移。
这里所说的积累,重在文言字词的积累上、特殊句式的归纳上。首先,一些重点实词的积累,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比如《诗经》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一句中的“爽”,理解为“差错”,成语“屡试不爽”中的“爽”就由此而来。其次,要注意文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如:“乃令张良留谢”的“谢”是“辞别”的意思,“使君谢罗敷”的“谢”是“告诉、问”的意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是“谢罪、道歉”的意思,“哙拜谢”的“谢”是“感谢”的意思。“回清倒影”中的“清”是“清波”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欲穷其林”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帅妻子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属古今异义词,指“妻子儿女”。最后,还要注意归纳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式,判断句式等都是文言中常见的句式,较好地掌握,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明确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的就必须积累,从而进行解读分析,否则无疑是纸上谈兵。
由此可见,具备丰富的积累是必要的,必需的。既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人”,或者说培养人,那么教学就不能忽视学习者本人即学生的自身体验。而自身的体验是学生建立在有丰富的积累上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是不切实际的。
二、建立诵读的教学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通文言文,是《大纲》的基本要求。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加深文言文理解,培养语感素质、训练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硬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避免亦步亦趋的传统的文言文串讲法,而是很有必要重视诵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诵读并养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很强的可读性。通过反复诵读,字、词、句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许多语句烂熟于心后,对语言才会极度敏感,对文章的领悟才能逐步加深,文章内容与主旨就随之内化为知识储备。这样,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提升了文化素养。当然,诵读的形式有多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自由诵读的机会,更要予以得当的指导,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有利于学生吟咏玩味,发现问题,体验文言文的美。
三、建立情境化的教学观
课文字字句句皆关情,文言文也是如此。语文教学是作品、学生、教师三者感情交流的一个过程,而语文教师则起到媒介的作用。教师应该依据作品创设情境,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如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画面或配音朗读,从视觉或听觉上激发学生的某些情感,以便为理解课文奠定感情基础。除了运用辅助手段以外,我们还可采用情感背景和复述故事的办法创设情境,而每节课的导语设计就是运用情感背景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比如在讲《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先放配音朗读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感受他豪放洒脱的情怀,使其明白李白即使在遭受挫折打击时,也保持旷达乐观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主题思想。又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首先复述焦、刘的爱情悲剧情节,激发学生想了解故事始末的兴趣,以引导学生迅速走进课文、了解人物、探究悲剧根源。当然,在讲现代文的某些篇章时,也可以适时适当地引用文言文创设情境。比如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给学生朗读他的《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片段,让学生明白梁任公对少年寄予了多么大的希望,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激发他们想进一步了解梁任公的情感欲望。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审时度势,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带到乐学的天堂,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得到激发。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性的东西,就是把感情和技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使创造的成品赋有一种美”。只要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积累 诵读 情境化
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化的根,是源头。要想学习和继承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至关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把学生当做主体对象,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呢?
一、建立积累的教学观
积累是学生的基础要求,是必要的,必需的。无论什么学科都要有一定的积累。同样,作为文言文的学习,更需要积累。除了能掌握民族语言外,还能广泛吸收到民族文化優良的营养,增强自身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了这些,我们的教学体验才会有基础。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地基”哪来“万丈高楼”?很显然,没有平日的长时期的积累,又怎么可能学好高深的知识呢?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必须强化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加强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以适应更多的文言文学习。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整理、运用,从而做到知识的迁移。
这里所说的积累,重在文言字词的积累上、特殊句式的归纳上。首先,一些重点实词的积累,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比如《诗经》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一句中的“爽”,理解为“差错”,成语“屡试不爽”中的“爽”就由此而来。其次,要注意文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如:“乃令张良留谢”的“谢”是“辞别”的意思,“使君谢罗敷”的“谢”是“告诉、问”的意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是“谢罪、道歉”的意思,“哙拜谢”的“谢”是“感谢”的意思。“回清倒影”中的“清”是“清波”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欲穷其林”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帅妻子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属古今异义词,指“妻子儿女”。最后,还要注意归纳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式,判断句式等都是文言中常见的句式,较好地掌握,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明确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的就必须积累,从而进行解读分析,否则无疑是纸上谈兵。
由此可见,具备丰富的积累是必要的,必需的。既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人”,或者说培养人,那么教学就不能忽视学习者本人即学生的自身体验。而自身的体验是学生建立在有丰富的积累上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是不切实际的。
二、建立诵读的教学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通文言文,是《大纲》的基本要求。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加深文言文理解,培养语感素质、训练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硬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避免亦步亦趋的传统的文言文串讲法,而是很有必要重视诵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诵读并养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很强的可读性。通过反复诵读,字、词、句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许多语句烂熟于心后,对语言才会极度敏感,对文章的领悟才能逐步加深,文章内容与主旨就随之内化为知识储备。这样,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提升了文化素养。当然,诵读的形式有多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自由诵读的机会,更要予以得当的指导,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有利于学生吟咏玩味,发现问题,体验文言文的美。
三、建立情境化的教学观
课文字字句句皆关情,文言文也是如此。语文教学是作品、学生、教师三者感情交流的一个过程,而语文教师则起到媒介的作用。教师应该依据作品创设情境,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如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画面或配音朗读,从视觉或听觉上激发学生的某些情感,以便为理解课文奠定感情基础。除了运用辅助手段以外,我们还可采用情感背景和复述故事的办法创设情境,而每节课的导语设计就是运用情感背景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比如在讲《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先放配音朗读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感受他豪放洒脱的情怀,使其明白李白即使在遭受挫折打击时,也保持旷达乐观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主题思想。又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首先复述焦、刘的爱情悲剧情节,激发学生想了解故事始末的兴趣,以引导学生迅速走进课文、了解人物、探究悲剧根源。当然,在讲现代文的某些篇章时,也可以适时适当地引用文言文创设情境。比如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给学生朗读他的《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片段,让学生明白梁任公对少年寄予了多么大的希望,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激发他们想进一步了解梁任公的情感欲望。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审时度势,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带到乐学的天堂,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得到激发。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性的东西,就是把感情和技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使创造的成品赋有一种美”。只要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