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塞尚在美术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以往的塞尚研究更多的是把他的生平与艺术成就相结合,从塞尚的独特性推导出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似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塞尚是一个在绘画上做出极大创新的画家,如果深入塞尚的作品了解他的实践,绕开以往的只停留于表面对画家的感性描述,悬置他在美术史中的地位、成就这些字眼造成对他的标签化认知,仔细品味塞尚一幅具体的作品,进入他的思维实践场域,面对他的问题、目标,思其所思,想其所想,也许我们会得到一个全新视角的塞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塞尚在美术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以往的塞尚研究更多的是把他的生平与艺术成就相结合,从塞尚的独特性推导出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似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塞尚是一个在绘画上做出极大创新的画家,如果深入塞尚的作品了解他的实践,绕开以往的只停留于表面对画家的感性描述,悬置他在美术史中的地位、成就这些字眼造成对他的标签化认知,仔细品味塞尚一幅具体的作品,进入他的思维实践场域,面对他的问题、目标,思其所思,想其所想,也许我们会得到一个全新视角的塞尚.
其他文献
学术语篇建构的过程伴随着作者与不同声音的对话.作者运用多声资源调节本人、其他研究者和读者各种声音之间的交流空间,保证学术语篇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增加其对话性.本文基于White(2003)、Martin&Rose(2007)对多声的阐述,探索学术语篇中多声资源的实现方式,细化多声系统的资源类型,构建汉语学术语篇的多声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汉语学术语篇中主要有显性多声和隐性多声两种资源.外部声音的嵌入方式、引用方式、被引者位置,以及否定、情态和让步资源的使用共同构成学术语篇的多声对话.本研究希望能为汉语学术语篇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以下简称“教劳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和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对此做了进一步阐发和探索,从而为教劳结合的原理赋予了中国特色.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葬区.其所葬居民以汉族为主又有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长此以来,汉文化从东边传来在此浸染,尤以纺织品中表现祈求福祉、平安喜乐、柔情美好愿望为甚.同样,外域文化也经丝绸之路从西边传来,并与汉文化融合、改造,赋予富贵祥和、力量、稳健、长生的寓意.其中织锦上还反映一定的宗教因素,如琐罗亚斯德教.这些特定文化意蕴及宗教内涵皆从墓地所出的织锦联珠对称纹样中反映,下文将进行分析与探讨.
中古时期,佛教文献词汇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语料的特殊性,加之汉译佛经的版本异文和异译众多,许多词语仍未有确解.在前贤时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辨析了“深芬—深芸”“栽—纔”两组异文的正误,并考释了“奋”“免(勉)出”“临时”“姿色”和“毛头”五个词语的词义.
“含义”(implicature)是语用学的常用术语,格莱斯把它界定为“言所述”(what is said)的对立面.关联理论提出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斯珀波和威尔逊另立一类“显义”(explicature),主张它不是含义,而是直显交际的产物,其作用是给言者说出的意义尚不完备的逻辑式予以“丰义”(enrichment),使逻辑式成为真正的命题.巴赫主张在显义之外另立一类“隐义”(impliciture),它介于显义和含义之间,隐寓在言所述之中,又超出了言所述.然而,显义或隐义毕竟不是言者直说的意义,因此它们
清代学者江永著述丰富,尤精于礼学,《乡党图考》作为其礼图文献之代表作,流布较广.结合相关文献、出土实物等,对其内容进行考释辨析.可以发现,它对前贤之论有所修订.同时,其观点既有失当之处,亦有独创之处,实为礼学史上的重要论著.
本文讨论语法化的类别及机制.本文把语法化的类别分为词类(lexical items)语法化和结构(constructions)语法化两类,两类有各自的演变特点、机制和演变途径.本文将分四部分分别阐述:1)语法化概念、特点;2)语法化的演变路径和词类的语法化;3)句法结构的语法化及其特点;4)语法化的原则、机制和动因.
学术语体研究随着科技和学术的繁荣发展而愈发受到重视.本文讨论了学术语篇中重要的语言特征和修辞资源——转述标记.通过自建的学术论文语料库,本研究考察了转述标记的形式、功能与分布.研究发现:转述标记的功能分布模式为“话语性标记>研究性标记(过程性标记>发现性标记)>认知性标记”,体现了学术语体注重对话的修辞特点;转述标记的篇章位置分布是一项修辞资源,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表现出4种分布类型,体现了不同学科的话语范式特点.转述标记的使用频率表现出长尾分布形态,且不同功能类型的转述标记的多样度不同;学科是影响转述标记
汉语经历体助词“过”是何时产生和如何产生的,学界还没有定论.关于它的产生年代,主要有六朝、唐代、宋代三种观点,其中,“宋代说”更具有说服力.关于它的产生过程,现存观点主要分为两派.多数学者持单一语法化路径的“过1”说,杨永龙等学者则认为“过2”是由“过”的第二条语法化路径“过02”发展而来的.同时,学界对经历体的内涵、语法化的具体路径和判定标准等都持有不同的看法.
教育基本理论是一种把握教育存在的方式,即在存在、智慧、意义、原理等层面对“教育”的整体把握和对教育基本问题的整体的、基本的认识.[1-3]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的根本性和指导性思想和理论.改革开放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兴起,改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