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对应着长期且显著的世界经济失衡,G20匹兹堡峰会因此指明了克服危机的方向,即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2008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不断采取经济援助措施和结构改革政策以求尽快度过危机,然而援助政策的不可持续性和结构改革的时滞性决定了危机将会延续多年,全球经济再平衡也将在波折中前行。这意味着全球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变革步伐仍将继续,全球产业链布局将在南北国家间调整(如增量产能布局在北美的比重将提高),全球市场扩张将出现北慢南快局面,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正蓄势待发。在此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的FDI(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作用、本土企业内生动力、国外企业竞争压力等方面都将发生显著变化,新的机遇与挑战不容忽视。
一、再平衡对我国基础产业①安全的影响
失衡调整对我国基础产业安全带来了一些有利因素:受融资成本上升影响,外资扩张步伐暂且有所放缓,内资企业对产业控制力有所加强;产业竞争力在国际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因素作用下持续提升;同时,外贸依存度不高、外需低迷冲击有限。但是,外资控制力整体水平已经偏高,且出现了战略性调整迹象,这是我国基础产业安全的主要隐患。
(一)外资控制力度减弱,但渗透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失衡调整初期跨国公司严重“贫血”,外资在我国基础产业的布局在短期内受到了一定程度抑制。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2008年9月以来,公司债券与国债之间的利差急剧扩大,企业融资成本急剧增加。2008年全球的FDI总量比2007年减少了20%,而跨国并购金额减少了23%,跨国并购受到的影响要大于绿地投资所受到的冲击。
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我国基础产业上:危机前后,外资控制力变化趋势迥然不同。危机之前,“三资企业”在华全面高歌猛进:从通用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至化学纤维、金属冶炼及压延,他们在市场占有、资本控制(三资企业固定资产比重)、资产控制(三资企业总资产比重)、股权控制(三资企业股本比重)等控制力的四个维度都快速膨胀。2003—2006年,外资在化学纤维产业扩张得最为显著,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情况为9.4%、9.8%、9.9%、10.4%。危机以后,有所收敛,外资更青睐于医药、化学纤维产业、交通运输设备、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对其它基础产业有所放缓。同样是化学纤维产业,外资在2006—2009年的变化情况为0.5%、5.2%、5.4%、0.3%。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失衡调整在短期内削弱了外资控制能力,但其控制形式依然严峻。
综合近年来四方面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外资在后危机时代产业格局的战略性调整:在交通运输设备、化学纤维、医药、化学原料制品、专用设备、金属冶炼压延等产业呈现出扩张态势,在橡胶、通用设备等产业呈现出等速扩张局面(因为产业整体规模仍在发展),在电气机械器材、塑料产业表现出收缩状况。
(二)分工模式继续深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再平衡调整过程中,产业链全球分工的既有模式将继续深化,新的主导产业将会涌现。全球生产体系重构使得外资有重点地对我国基础产业进行持续渗透,国外先进技术更多地被引入国内。同时,在一系列国家振兴规划指引下,内资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内外力联合作用下,我国基础产业竞争力将持续提升。
以总资本利润率考察这种趋势,可以发现危机前后各产业竞争力基本处于上升通道,不仅在绝对水平上持续上升(11个基础产业的平均值分别为2003年9.4%、2006年11.1%、2009年12.7%),而且产业整体水平与产业内“三资企业”的相对水平差距也在不断缩小(11个基础产业两者差距的平均值为2003—2006年2.1%,2006—2009年0.16%)。从产业整体看,橡胶、医药、电气机械、塑料、通用专用设备、化学原料、交通运输设备等产业竞争力提升明显(2003—2009年分别提高6.0、5.8、5.1、5.0、4.8、3.1、2.2个百分点),金属加工经历了大起大落(有色金属先在2003—2006年提高8.8个百分点,又在2006—2009年降低6.5个百分点)而化学纤维则是先降后升(先降1.6个百分点,后升2.6个百分点)。因此可以判断,除金属冶炼压延外,我国基础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三)产业外贸依存不深,外需低迷影响度不大
从中期时间窗口看,失衡调整决定了贸易很难出现2001—2007年的高速增长态势,而且全球贸易量/GDP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的空间也有限,在未来经济好转时,全球贸易量/GDP的最高水平也将在0.3左右浮动。
在外需低迷成为既定事实的条件下,我国基础产业将在出口方面受到一定影响。2003年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出口迅速增长,虽在2009年经历危机冲击但很快恢复。2010年,化工、电气设备、金属冶炼压延、运输设备产业的主要产品出口分别达到1317、777、1083、702亿美元,较之2003年增长255%、278%、437%、642%,年复合增长率为20%、21%、27%、33%。然而,延续这种高增长难度较大,受压制的产业出口将不利于产业发展。
不过,这种不利影响的冲击程度将是有限的,因为在出口体量快速膨胀的同时,基础产业外贸依存度尚在可接受范围。这主要取决于现阶段我国基础产业主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内向型特点。
(四)流动性和信贷充裕,然而融资情况不乐观
失衡调整过程中,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执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范围内“征收铸币税”,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将使我国国内流动性充裕。同时,为刺激经济发展我国信贷也保持充分投放。2010年我国贷款总额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9.7%。
但是在此背景下,我国基础产业融资情况却出现相对收紧的苗头。在我国资本市场不甚发达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成为产业融资主渠道,因而以资产负债率考察产业融资环境。通过比较近年来各细分产业数据后发现:基础产业融资环境较宽松,资产负债率普遍处于50%左右水平;出现融资环境收紧的苗头,除化学纤维、黑色金属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外,各产业资产负债率都在持续小幅下降。
二、再平衡对我国出口产业安全的影响
失衡调整削弱了外资对我国出口产业的统治力度,却也固化了我国全球工序分工低端环节的位置,并冲击外部需求。
(一)外资控制力寒冰待化,调整于我有利
外资在我国出口产业已具备统治力,除个别产业外资控制力稍弱(外资比重在30%左右),其余产业内资控制力基本丧失(外资比重均在40—70%区间)。不过,审视外资控制力变化趋势后可以发现,外资对我国出口产业存在着控制力加强、控制力基本不变、控制力减弱的分化态势。外资调整控制力的方向不同反映了其在后危机时代对各出口产业的战略性布局演变,我国出口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寒冰待化。
属于控制力加强的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和造纸业,虽然外资在这些产业的市场占有率维持在80%和30%水平,但是在资本拥有率等方面却在不断加强;属于控制力基本不变的有纺织服装业,尽管外资市场控制力已在衰减,可是从固定资产投入、总资产拥有、股权占有方面看,外资并不打算减弱控制;属于控制力减弱的有仪器仪表、木材加工、家具、工艺品、印刷、文教体育用品等产业,外资在这些产业的市场占有已明显出现下滑,且在其它资金资本投入方面也显现减弱态势。
外资布局调整将在全球资金紧缺、融资成本上升条件下对我国有利,即加快控制力减弱类产业的外资趋势性衰退速度,并冲击性下挫了外资在控制力加强和基本不变类产业的控制强度。
(二)产业竞争力继续发展,分工仍处低端
工序分工已经令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而在失衡调整过程中及主流技术经济范式基本不变的中短期内,全球工序分工模式将延续并得到强化,因而后危机时代强化后的分工模式将进一步显现这种提升效应。在2003—2009年间,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在总资本利润率方面,各细分产业增幅明显,2009年与2003年相比,木材加工提高了145.6%、纺织业提高了67.3%、仪器仪表31.5%、电子信息产品11.0%。
然而,在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商业成功背后,是无法回避的产业分工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商品售价低等问题,这些弊端也将保留到后危机时代。Edwards(爱德华兹)和Lawrence(劳伦斯)(2010)发现2006年中国产成品出口价格仅相当于美德日韩的34%、32%、31%、55%。Koopman et al.(库普曼等)(2010)发现中国广泛承接了日本、欧盟、中国台湾、韩国、美国等地的中间品投入,所获得附加值较低。
(三)产业外贸依存度过高,调整冲击严重
后危机时代,主要失衡端美国的调整方向是再储蓄、再投资、再制造、再出口,主攻方向是新能源,在新增产能部分设法更多地保留在美国本土,而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弱化。受此影响,我国出口产业一方面吸纳的外商直接投资增幅会减弱,产能扩张遭到减缓,另一方面外需将长时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供需双向作用将对产业发展的增量部分产生严重且深远的冲击效应。
遗憾的是,我国出口产业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生产体系。近年来我国出口量高速攀升,2009年小幅下挫后迅速恢复,2010年服装鞋帽和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分别达到4614和4259亿美元,较之2003年增长155%和279%。出口激增导致了出口产业对外依存度过高,致使由市场需求引致的产业发展受制于国际市场。
(四)产业融资环境较宽松,效果并不如意
如前所述,失衡调整过程中美元超发将引起我国流动性相对宽裕,加之危机爆发后我国信贷放量增长,产业融资环境貌似宽松。但是,以资产负债率考察出口产业融资效果却发现:数据普遍出现连年缓降现象。这表明产业融资环境虽然宽松,但融资效果却呈现持续收紧的发展趋势。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包含信贷渠道在内的投融资体制存在一定不足,信贷资金并未更好地流入实体经济。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效能
进一步改进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方式,尽快推行具有普惠性质且易于操作的企业研发抵税、加速折旧、出口退税等创新支持政策,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培养各类产业的研发习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点支持内资企业和国内优势产业的维权申请,保护企业研发热情,促进勇于研发、善于研发、乐于研发的创新型市场经济及早在国内形成;支持由企业或企业联盟发起的国家级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切实提高科研成果产品化、科技新品商业化、高科技商品产业化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研发资金使用效率,政府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二)依托国内市场,增强价值链控制力
在外需低速增长条件下,大力支持国内各类产业开拓内需市场,以此为契机夯实科技实力和制造能力,并通过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企业通过走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技术经营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对产业链的驾驭能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鼓励制造业与价值链上下端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合作,通过学习逐步积累在研发、营销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实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三)改善金融环境,解决投融资难问题
拓宽实体经济投融资渠道,重点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政府资助、银行贷款、风险评估、创业投资、产权交易、企业上市等环节畅通的投融资机制,帮助创新型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促进其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商品化。鼓励各级别各方面国有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入创新型中小企业。
(四)完善法制环境,加强监管制度建设
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法》、《对外投资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体系,提供界定、评估、维护产业安全的法制环境。通过立法及执行,严格限制外资对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渗透;通过鼓励、优惠等措施来引导外资的投向,使之服务于我国发展的薄弱环节,并依据国内外产业发展走势及时做出调整。
(五)强化组织建设,设置产业安全机构
探索通过定期召开部委联席会议的形式,设置产业安全监管的专职机构,统一负责我国各类产业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定产业安全保障政策、协调处理产业安全事务。加快建立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及时准确把握外资控制趋势、产业竞争力变化、对外依存度、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商定对策。
注:
①基础产业是为其它产业提供基本生产资料的部门,一般包括化工、通用设备制造等关键产业。出口产业是出口比重较高的外向型产业,如纺织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关于基础产业和出口产业的划分。通过测算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的感应系数(产业前向关联系数),定量发现产业的“基础”程度;通过测算同年各产业的出口依存度(出口值/总产值),识别出产业外向型程度。经测算,基础产业包括化学工业(产业代码26—30)、金属冶炼压延(32—33)、通用、专用设备(35—36)、交通运输设备(37)、电气机械(39),出口产业包括仪器仪表等(41)、通信设备、信息制造(40)、纺织业(17)、纺织服装等(18—19)、木材家具(20—21)、工艺品(42)、造纸印刷等(22—24)。
(刘厉兵,1980年生,国家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外向型经济产业发展及其引致的信息化需求)
一、再平衡对我国基础产业①安全的影响
失衡调整对我国基础产业安全带来了一些有利因素:受融资成本上升影响,外资扩张步伐暂且有所放缓,内资企业对产业控制力有所加强;产业竞争力在国际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因素作用下持续提升;同时,外贸依存度不高、外需低迷冲击有限。但是,外资控制力整体水平已经偏高,且出现了战略性调整迹象,这是我国基础产业安全的主要隐患。
(一)外资控制力度减弱,但渗透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失衡调整初期跨国公司严重“贫血”,外资在我国基础产业的布局在短期内受到了一定程度抑制。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2008年9月以来,公司债券与国债之间的利差急剧扩大,企业融资成本急剧增加。2008年全球的FDI总量比2007年减少了20%,而跨国并购金额减少了23%,跨国并购受到的影响要大于绿地投资所受到的冲击。
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我国基础产业上:危机前后,外资控制力变化趋势迥然不同。危机之前,“三资企业”在华全面高歌猛进:从通用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至化学纤维、金属冶炼及压延,他们在市场占有、资本控制(三资企业固定资产比重)、资产控制(三资企业总资产比重)、股权控制(三资企业股本比重)等控制力的四个维度都快速膨胀。2003—2006年,外资在化学纤维产业扩张得最为显著,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情况为9.4%、9.8%、9.9%、10.4%。危机以后,有所收敛,外资更青睐于医药、化学纤维产业、交通运输设备、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对其它基础产业有所放缓。同样是化学纤维产业,外资在2006—2009年的变化情况为0.5%、5.2%、5.4%、0.3%。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失衡调整在短期内削弱了外资控制能力,但其控制形式依然严峻。
综合近年来四方面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外资在后危机时代产业格局的战略性调整:在交通运输设备、化学纤维、医药、化学原料制品、专用设备、金属冶炼压延等产业呈现出扩张态势,在橡胶、通用设备等产业呈现出等速扩张局面(因为产业整体规模仍在发展),在电气机械器材、塑料产业表现出收缩状况。
(二)分工模式继续深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再平衡调整过程中,产业链全球分工的既有模式将继续深化,新的主导产业将会涌现。全球生产体系重构使得外资有重点地对我国基础产业进行持续渗透,国外先进技术更多地被引入国内。同时,在一系列国家振兴规划指引下,内资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内外力联合作用下,我国基础产业竞争力将持续提升。
以总资本利润率考察这种趋势,可以发现危机前后各产业竞争力基本处于上升通道,不仅在绝对水平上持续上升(11个基础产业的平均值分别为2003年9.4%、2006年11.1%、2009年12.7%),而且产业整体水平与产业内“三资企业”的相对水平差距也在不断缩小(11个基础产业两者差距的平均值为2003—2006年2.1%,2006—2009年0.16%)。从产业整体看,橡胶、医药、电气机械、塑料、通用专用设备、化学原料、交通运输设备等产业竞争力提升明显(2003—2009年分别提高6.0、5.8、5.1、5.0、4.8、3.1、2.2个百分点),金属加工经历了大起大落(有色金属先在2003—2006年提高8.8个百分点,又在2006—2009年降低6.5个百分点)而化学纤维则是先降后升(先降1.6个百分点,后升2.6个百分点)。因此可以判断,除金属冶炼压延外,我国基础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三)产业外贸依存不深,外需低迷影响度不大
从中期时间窗口看,失衡调整决定了贸易很难出现2001—2007年的高速增长态势,而且全球贸易量/GDP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的空间也有限,在未来经济好转时,全球贸易量/GDP的最高水平也将在0.3左右浮动。
在外需低迷成为既定事实的条件下,我国基础产业将在出口方面受到一定影响。2003年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出口迅速增长,虽在2009年经历危机冲击但很快恢复。2010年,化工、电气设备、金属冶炼压延、运输设备产业的主要产品出口分别达到1317、777、1083、702亿美元,较之2003年增长255%、278%、437%、642%,年复合增长率为20%、21%、27%、33%。然而,延续这种高增长难度较大,受压制的产业出口将不利于产业发展。
不过,这种不利影响的冲击程度将是有限的,因为在出口体量快速膨胀的同时,基础产业外贸依存度尚在可接受范围。这主要取决于现阶段我国基础产业主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内向型特点。
(四)流动性和信贷充裕,然而融资情况不乐观
失衡调整过程中,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执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范围内“征收铸币税”,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将使我国国内流动性充裕。同时,为刺激经济发展我国信贷也保持充分投放。2010年我国贷款总额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9.7%。
但是在此背景下,我国基础产业融资情况却出现相对收紧的苗头。在我国资本市场不甚发达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成为产业融资主渠道,因而以资产负债率考察产业融资环境。通过比较近年来各细分产业数据后发现:基础产业融资环境较宽松,资产负债率普遍处于50%左右水平;出现融资环境收紧的苗头,除化学纤维、黑色金属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外,各产业资产负债率都在持续小幅下降。
二、再平衡对我国出口产业安全的影响
失衡调整削弱了外资对我国出口产业的统治力度,却也固化了我国全球工序分工低端环节的位置,并冲击外部需求。
(一)外资控制力寒冰待化,调整于我有利
外资在我国出口产业已具备统治力,除个别产业外资控制力稍弱(外资比重在30%左右),其余产业内资控制力基本丧失(外资比重均在40—70%区间)。不过,审视外资控制力变化趋势后可以发现,外资对我国出口产业存在着控制力加强、控制力基本不变、控制力减弱的分化态势。外资调整控制力的方向不同反映了其在后危机时代对各出口产业的战略性布局演变,我国出口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寒冰待化。
属于控制力加强的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和造纸业,虽然外资在这些产业的市场占有率维持在80%和30%水平,但是在资本拥有率等方面却在不断加强;属于控制力基本不变的有纺织服装业,尽管外资市场控制力已在衰减,可是从固定资产投入、总资产拥有、股权占有方面看,外资并不打算减弱控制;属于控制力减弱的有仪器仪表、木材加工、家具、工艺品、印刷、文教体育用品等产业,外资在这些产业的市场占有已明显出现下滑,且在其它资金资本投入方面也显现减弱态势。
外资布局调整将在全球资金紧缺、融资成本上升条件下对我国有利,即加快控制力减弱类产业的外资趋势性衰退速度,并冲击性下挫了外资在控制力加强和基本不变类产业的控制强度。
(二)产业竞争力继续发展,分工仍处低端
工序分工已经令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而在失衡调整过程中及主流技术经济范式基本不变的中短期内,全球工序分工模式将延续并得到强化,因而后危机时代强化后的分工模式将进一步显现这种提升效应。在2003—2009年间,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在总资本利润率方面,各细分产业增幅明显,2009年与2003年相比,木材加工提高了145.6%、纺织业提高了67.3%、仪器仪表31.5%、电子信息产品11.0%。
然而,在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商业成功背后,是无法回避的产业分工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商品售价低等问题,这些弊端也将保留到后危机时代。Edwards(爱德华兹)和Lawrence(劳伦斯)(2010)发现2006年中国产成品出口价格仅相当于美德日韩的34%、32%、31%、55%。Koopman et al.(库普曼等)(2010)发现中国广泛承接了日本、欧盟、中国台湾、韩国、美国等地的中间品投入,所获得附加值较低。
(三)产业外贸依存度过高,调整冲击严重
后危机时代,主要失衡端美国的调整方向是再储蓄、再投资、再制造、再出口,主攻方向是新能源,在新增产能部分设法更多地保留在美国本土,而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弱化。受此影响,我国出口产业一方面吸纳的外商直接投资增幅会减弱,产能扩张遭到减缓,另一方面外需将长时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供需双向作用将对产业发展的增量部分产生严重且深远的冲击效应。
遗憾的是,我国出口产业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生产体系。近年来我国出口量高速攀升,2009年小幅下挫后迅速恢复,2010年服装鞋帽和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分别达到4614和4259亿美元,较之2003年增长155%和279%。出口激增导致了出口产业对外依存度过高,致使由市场需求引致的产业发展受制于国际市场。
(四)产业融资环境较宽松,效果并不如意
如前所述,失衡调整过程中美元超发将引起我国流动性相对宽裕,加之危机爆发后我国信贷放量增长,产业融资环境貌似宽松。但是,以资产负债率考察出口产业融资效果却发现:数据普遍出现连年缓降现象。这表明产业融资环境虽然宽松,但融资效果却呈现持续收紧的发展趋势。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包含信贷渠道在内的投融资体制存在一定不足,信贷资金并未更好地流入实体经济。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效能
进一步改进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方式,尽快推行具有普惠性质且易于操作的企业研发抵税、加速折旧、出口退税等创新支持政策,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培养各类产业的研发习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点支持内资企业和国内优势产业的维权申请,保护企业研发热情,促进勇于研发、善于研发、乐于研发的创新型市场经济及早在国内形成;支持由企业或企业联盟发起的国家级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切实提高科研成果产品化、科技新品商业化、高科技商品产业化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研发资金使用效率,政府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二)依托国内市场,增强价值链控制力
在外需低速增长条件下,大力支持国内各类产业开拓内需市场,以此为契机夯实科技实力和制造能力,并通过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企业通过走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技术经营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对产业链的驾驭能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鼓励制造业与价值链上下端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合作,通过学习逐步积累在研发、营销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实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三)改善金融环境,解决投融资难问题
拓宽实体经济投融资渠道,重点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政府资助、银行贷款、风险评估、创业投资、产权交易、企业上市等环节畅通的投融资机制,帮助创新型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促进其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商品化。鼓励各级别各方面国有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入创新型中小企业。
(四)完善法制环境,加强监管制度建设
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法》、《对外投资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体系,提供界定、评估、维护产业安全的法制环境。通过立法及执行,严格限制外资对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渗透;通过鼓励、优惠等措施来引导外资的投向,使之服务于我国发展的薄弱环节,并依据国内外产业发展走势及时做出调整。
(五)强化组织建设,设置产业安全机构
探索通过定期召开部委联席会议的形式,设置产业安全监管的专职机构,统一负责我国各类产业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定产业安全保障政策、协调处理产业安全事务。加快建立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及时准确把握外资控制趋势、产业竞争力变化、对外依存度、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商定对策。
注:
①基础产业是为其它产业提供基本生产资料的部门,一般包括化工、通用设备制造等关键产业。出口产业是出口比重较高的外向型产业,如纺织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关于基础产业和出口产业的划分。通过测算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的感应系数(产业前向关联系数),定量发现产业的“基础”程度;通过测算同年各产业的出口依存度(出口值/总产值),识别出产业外向型程度。经测算,基础产业包括化学工业(产业代码26—30)、金属冶炼压延(32—33)、通用、专用设备(35—36)、交通运输设备(37)、电气机械(39),出口产业包括仪器仪表等(41)、通信设备、信息制造(40)、纺织业(17)、纺织服装等(18—19)、木材家具(20—21)、工艺品(42)、造纸印刷等(22—24)。
(刘厉兵,1980年生,国家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外向型经济产业发展及其引致的信息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