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阶段是人生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也是心理渐趋成熟,实现初步社会化的关键期。因此,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虽然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生活环境不适应、学习方法不适应、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空虚感,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弱。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仅家庭、社会环境各自不同,志趣、性格有异,就连语言、生活习惯也不一致。加之其它种种外在因素影响,必然呈现思想认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乃至求学目标的多样性。
做学生工作必须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深入地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和不同的发展需求,从而给予正确的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去追寻学习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才能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潜移默化,因势利导,不能企图“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经济状况相对下滑,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约占15%,他们的压力(生活、学习、就业、活动等)都非常大。这些学生常因为家庭处于偏远农村或兄弟姐妹多人上学或丧失父母或父母下岗无固定的经济来源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为了搞好学习和生活,他们不得不牺牲休息甚至学习时间进行各种勤工助学活动,许多学生因此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贫困大学生也具备一些特有的心理优势。贫困大学生长期以来生活的压力促使他们通过自强不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窘况,并把这种生活上的压力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他们往往比别的学生更加刻苦认真,有更强的意志力去战胜困难。长期的贫困已经让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家庭没有过多的能力来帮助他们,因此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强自立,永不放弃,在迎接困难的同时锻炼了他们为人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因此贫困生往往比同龄人心理年龄更成熟,善于自我调整和提高自己,促使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
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由于贫困导致该群体的心理问题日显突出。贫困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期间,在承受较大经济压力的同时,心理上也笼罩着阴影,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心理素质上的“贫困”,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业进步。
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
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表现不一。有些大学生常常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能力差,经常体验学习的失败,并且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不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另外大学学习方法的变化,带来了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对英语的要求、计算机的要求、对功课学习的要求,让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有些大学生常由于从小生活环境优越,备受家庭宠爱,形成自私、固执、任性、蛮横、孤僻等不良性格。他们一般不能也不愿吃苦,缺乏进取精神,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丧失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对今后人生道路很少考虑,安于现状,无所追求。
有些大学生由于在新环境里没有父母的呵护,高中时的学习优势不再存在,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没能及时建立起来,在生活、学习、交往中感到难以适应,他们的行为常常不符合新环境的要求,不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缺乏清晰的认识,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脱节,从而产生较大的失落感。
有些大学生可能由于身心、社会适应能力、成绩落后等原因,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不愿意接近老师,回避参加集体活动,对外界事物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因而失去了许多锻炼自己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得不到老师、同学的重视和集体的认可。
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
当前,大学生人群中,独生子女已占很大比重。独生子女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心理挫折的考验,缺乏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追求,在长辈们过于悉心的照料和呵护下,逐渐形成自私、利己、孤傲的性格,禁不起打击和挫折,丧失了家庭生活中的优越,带来了不适应。家庭经济的贫富悬殊造成的大学生活差距过大,也给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独生子女时代造成家长对孩子有非常高的期望值,特别是大城市,太多的家长抱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多子女时代构成的是一种自然生态,基本可以根据个人性格、智力、耐心等等因素选择自己的道路。但是独生子女不成,独生子女要承担一项特殊的任务:满足父母的愿望。也就是说,在独生子女的时代,家长们扼杀了孩子不上学的愿望,要孩子必须走这一条路。
面对就业困惑的女大学生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其原因既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也与法律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女大学生的自身能力有关。社会分工对劳动者的需求有差别。很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有要求,主要是因为女大学生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在从事某些工作时存在不便或不利的现象。这一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女大学生应正视这种现象。
女大学生对接社会的能力不强。一些女大学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由于自身素质不是很强,又没有受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就业心态存在误区,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职业化素质不高,所以很难在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找到理想的立足之地。女大学生应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选用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积极做好自身调整和准备工作,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明确职业方向,从而增强对接社会的能力。
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充沛的精力,有着良好的知识文化结构,有着敢想敢为的无畏精神,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来源,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预备队,他们缺乏的只是时间的磨练和实践的锻炼,缺乏的是经验的积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面对着这样一群鲜活而富有个性的学生,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此时,只有进行恰当的沟通才能深入地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和不同的发展需求,从而给予正确的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去追寻学习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并在不懈的寻求中建立强大的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刘芸,张记磊.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月.
[2]罗四清.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领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No.1.2007.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做学生工作必须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深入地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和不同的发展需求,从而给予正确的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去追寻学习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才能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潜移默化,因势利导,不能企图“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经济状况相对下滑,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约占15%,他们的压力(生活、学习、就业、活动等)都非常大。这些学生常因为家庭处于偏远农村或兄弟姐妹多人上学或丧失父母或父母下岗无固定的经济来源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为了搞好学习和生活,他们不得不牺牲休息甚至学习时间进行各种勤工助学活动,许多学生因此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贫困大学生也具备一些特有的心理优势。贫困大学生长期以来生活的压力促使他们通过自强不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窘况,并把这种生活上的压力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他们往往比别的学生更加刻苦认真,有更强的意志力去战胜困难。长期的贫困已经让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家庭没有过多的能力来帮助他们,因此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强自立,永不放弃,在迎接困难的同时锻炼了他们为人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因此贫困生往往比同龄人心理年龄更成熟,善于自我调整和提高自己,促使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
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由于贫困导致该群体的心理问题日显突出。贫困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期间,在承受较大经济压力的同时,心理上也笼罩着阴影,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心理素质上的“贫困”,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业进步。
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
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表现不一。有些大学生常常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能力差,经常体验学习的失败,并且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不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另外大学学习方法的变化,带来了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对英语的要求、计算机的要求、对功课学习的要求,让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有些大学生常由于从小生活环境优越,备受家庭宠爱,形成自私、固执、任性、蛮横、孤僻等不良性格。他们一般不能也不愿吃苦,缺乏进取精神,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丧失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对今后人生道路很少考虑,安于现状,无所追求。
有些大学生由于在新环境里没有父母的呵护,高中时的学习优势不再存在,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没能及时建立起来,在生活、学习、交往中感到难以适应,他们的行为常常不符合新环境的要求,不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缺乏清晰的认识,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脱节,从而产生较大的失落感。
有些大学生可能由于身心、社会适应能力、成绩落后等原因,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不愿意接近老师,回避参加集体活动,对外界事物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因而失去了许多锻炼自己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得不到老师、同学的重视和集体的认可。
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
当前,大学生人群中,独生子女已占很大比重。独生子女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心理挫折的考验,缺乏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追求,在长辈们过于悉心的照料和呵护下,逐渐形成自私、利己、孤傲的性格,禁不起打击和挫折,丧失了家庭生活中的优越,带来了不适应。家庭经济的贫富悬殊造成的大学生活差距过大,也给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独生子女时代造成家长对孩子有非常高的期望值,特别是大城市,太多的家长抱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多子女时代构成的是一种自然生态,基本可以根据个人性格、智力、耐心等等因素选择自己的道路。但是独生子女不成,独生子女要承担一项特殊的任务:满足父母的愿望。也就是说,在独生子女的时代,家长们扼杀了孩子不上学的愿望,要孩子必须走这一条路。
面对就业困惑的女大学生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其原因既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也与法律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女大学生的自身能力有关。社会分工对劳动者的需求有差别。很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有要求,主要是因为女大学生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在从事某些工作时存在不便或不利的现象。这一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女大学生应正视这种现象。
女大学生对接社会的能力不强。一些女大学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由于自身素质不是很强,又没有受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就业心态存在误区,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职业化素质不高,所以很难在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找到理想的立足之地。女大学生应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选用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积极做好自身调整和准备工作,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明确职业方向,从而增强对接社会的能力。
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充沛的精力,有着良好的知识文化结构,有着敢想敢为的无畏精神,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来源,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预备队,他们缺乏的只是时间的磨练和实践的锻炼,缺乏的是经验的积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面对着这样一群鲜活而富有个性的学生,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此时,只有进行恰当的沟通才能深入地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和不同的发展需求,从而给予正确的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去追寻学习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并在不懈的寻求中建立强大的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刘芸,张记磊.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月.
[2]罗四清.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领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No.1.2007.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